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草清 >

第721部分

草清-第721部分

小说: 草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爆发这场争论,她早有预料。大清全面转向,以工商立国,攀附英华工商,以求自保,这种就不是她一句话就能完成的。国中保守派不断跳出来反对,甚至在朝堂上也开始汇聚出一股清流派的势力,以道学礼教和圣贤正统,抗拒大清转向。

此时茹喜才品到掌握一国权柄的感觉,寝食难安,但又食髓知味,就如福寿膏一般,让人难以割舍。

见殿中吵闹已有变成殴斗的迹象,茹喜嗯咳一声,尽管低若蚊蝇,满殿却瞬时寂静。

茹喜悠悠道:“国策要与时俱进,大义也要创新……”

—://。。

第八百六十三章大义衍化,满清新政

更新时间:2012112811:36:50本章字数:4741

。。



“太后所言极是!”

得了垂帘人表态,吴襄的气势顿时如山峦一般巍峨。

“大义若是不着人心和国势,便是虚妄!不止我大清,自秦以降,历朝历代,江山社稷求的就只是两字:存续!怎样做才能让江山不变色,社稷万万年,这就是我们的大义!大义只能由国策而来,怎能先举大义,再定国策呢?”

“太后睿识高远,托着我大清度了前一劫,也只有在太后的指引下,我大清才能继续坐看南蛮风云,卧薪尝胆,谋复再起。今日我等所议,就该以太后的栋梁论为根,再提那些个道学礼教,无益于国者,不是南蛮的反间,就是燕国公的直间,其心可诛!”

吴襄砸下来两顶大帽子,以汉臣为核心的清流派再没话说,但脸色依旧很难看。

张廷玉赶紧来抹浆糊:“吴中堂所言极是,我等就该正心自省,万不能遭了南蛮和燕国公的蛊惑。只是太后微言大义,朝堂行事怕还没悟透太后的苦心。一国之利大矣,如何让栋梁分匀,心利合一,还有太多不明之处。大家所言也都因此惑而起,不知中堂于国策有何新见?”

听到这话,不仅吴襄哑口无言,茹喜也皱起了眉头。张廷玉所言正是大清目前所处困境,尽管已定下开放工商,栋梁谋利,以稳待变的国策。但这都只是大面上的精神,具体该怎么调节,还存在很多问题。

满人有满人的利,朝堂有朝堂的利,地方有地方的利。怎样协调三者的利是一项大工程,若是分匀得不好,三方冲突,不等南蛮北伐,自己就先散了架。

〖总〗理大臣衍璜出声了,就一帮汉臣在太后耳边呱噪。出的主意显然都不利于满人“国策还有何疑问?太后已准了以内务府统管一国工商事,金融、贸易、矿冶、粮盐茶马等业都发执照运营,除了内务府皇商外。民人买执照,受内务府监查,也可运营。南蛮工商入大清,均由内务府接手,与内务府分润股份。”

“设于各关隘的省关由户部直管,地方厘金局则由厘金事务衙门直管,利之权柄都握于中枢。一国方能稳,这都很清楚嘛,还有什么可惑的?”

衍璜所列的国策是嘉庆皇帝即位后,大清所行的新政。要义是将工商、厘金乃至南蛮入大清之利都握于中枢。明面上是开放工商,实际上是将过去那套皇商和官商制度以执照形式公开并且统一化。

内务府、户部以及各省手中所握的行业权全部集中于内务府,由太后所委任的内务府班子统筹管理。这些收益都用来供养满人,内务府为此扩充建制,设立的各业督管衙门。又给了满人大量差遣。同时获得执照的皇商官商们也必须在产业里设立监理,由内务府所派遣的满人充任监理,监督帐目和业务运转。

除了皇商官商。民人也获得了名义上的〖自〗由工商权。只是买执照的门槛很高,明暗的huā费可不是一般民人能承受的,银子够了,还得看内务府的脸色,就算买到了,没有过硬的关系,也是被满人监理吃干刮尽的下场。

当然,工商的面太广,内务府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大小通吃。因此只将要紧的产业划拉到管辖范围里。而单纯的行商事业,只要没过省,内务府也暂时放手。目前要在大清营运银行、票号,要搞海运,或者是开矿、大规模织造,以及南北贸易。尤其是粮食、盐茶、马匹等事业,都得去买执照。而跟南蛮工商合作,更是内务府的禁脔。

如果未来有什么行当兴起,利大量足,内务府当然不会放过。每年内务府都会发布新的执照则例,总之最活跃、利润最丰厚的行当,都必须置于内务府的管辖下。

慈淳太后能够获得满人的一致拥戴,就在于这一项国策每年至少能带来几百万两银子的收益,还有上万差遣,不乏肥缺,满人不再依靠田亩钱粮过活,日子比过去快活得多了。

内务府把持了国内工商的大头,而省关则是一张网眼中等的渔网,将跨省贸易尽数罩住。这部分利虽在名义上属于户部,但省关监督的人事权却是内务府把持的,这也是沿袭自顺治朝起钞关的旧例。

非但大工商和省关,厘金更是一张网眼细密的大网,罩向地方细小的工商事务。大清朝堂以厘金事务衙门管治地方,利在两面,一是四六分成,地方四,〖中〗央六,二是地方厘金局总管的人事权也在朝堂。

总结而言,慈淳太后这项国策是将大清立国时的旧策发扬光大,由满人集团把持国内工商业的管控权,所有活跃的工商活动都置于满人手中,而相关的利益当然由满人独享。这一策能顺利实施,同时也能获大利,当然还得益于南北来往的大环境。

张廷玉叹道:“国策自是好的,可中枢手太紧,地方患不均,怕存内争之患啊。”

难得这位冯道出言争利,张廷玉所言正是朝堂清流派以及地方的牢骚。在张廷玉看来,以汉臣为核心的地方官僚也是国家栋梁,甚至是栋梁的基础。不让他们分享到足够的利益,一国根基不稳。而眼下大清所行国策,给汉臣和地方的利太少了。汉臣若是不能跟满人同心,栋梁分裂,大清社稷就有崩塌的危险。

地方虽还有田丁钱粮,因工商大起,朝廷还着力宽免,以求治下民人稳定,同时提高了地方田丁钱粮的存留比例。但工商大起,民心对撞,地方治理要下的力气十倍于前,光靠田丁钱粮和厘金局分成,很难维持局面。不对民人下狠手,很难再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huā银”的旧事。

当官没有好处,读书人就不会趋之若鹜,读书人苦于当官,汉人精英分子就没出路,汉人精英不依附于满人,就会大量涌向工商,甚至投靠南蛮。如此人心渐渐败坏。大清对地方,对汉人的统治大义就会逐步削弱……

衍璜还要说话,茹喜又悠悠一声叹:“张中堂所言也未尝没有道理,我大清之栋梁。本也是满汉一家。只是一国之利的饼子就那么大,分了你就少了他的,哀家也颇为难啊,张中堂有何见解呢?”

张廷玉欲言又止,他本想提议提高地方分润厘金的比例,同时进一步提高田丁钱粮存留地方的比例,可太后这话已经堵住了这法子。他怎么好再开口。

吴襄转了转眼珠,开口道:“南蛮素有谋食于外之法,未尝不能借来一用。臣观内务府所管工商,即便要缴纳执照费,每年还有若干税负,但购执照行业者依旧络绎不绝。这说明工商之利大矣,内务府独享也未能食足利,若是允地方也能分沾其利……”

张廷玉顿时了悟。接口道:“臣请行工商落籍制,内务府所掌工商驻于何地,当地官府也可收一些籍税。”

满臣们议论纷纷。都出言反对,大工商都是满人独自得利,怎能让地方,让汉臣分润呢?

茹喜出言道:“为稳一国,大家都要体谅礼让嘛……”

分饼会议进入实质谈判阶段,最终太后拍板,允了张廷玉的提议,地方也可从大工商那分得一些利,但不落于法文,朝廷只默许省府通过地亩和募工等途径收点小钱。既不落于法文。这些钱自然就不是公款,是地方官僚的小金库。

厘金和田丁钱粮不能动,毕竟朝廷还得通过这套体系来管控地方。地方钱粮太足,就有对抗朝廷的底气,这一项基本国策是怎么也不能去碰的。

国策得到了完善,清流派依旧不满意。要请太后正大清道统。怎么做是一回事,怎么说却不能动摇。否则大清以工商为大旗,不跟南蛮同一路货色了?人心都向南蛮看齐,大清还怎么保江山?

茹喜沉声道:“大清眼下所行国策只是形势所迫,不得不为,卿等所言很有道理!大义的根底不能变!道统不能变!大清要始终坚持以儒治国,坚持君臣纲常,坚持满汉一家,绝不能走上南蛮那条禽兽之路!不管工商再怎么兴盛,南北再怎么友善,这三条绝不能动!”

她再度拔高声调:“我大清要警惕那些以时势演进为由,蛊惑人心向南蛮靠拢的〖言〗论!绝不能让大清江山变了色!切记南蛮亡我大清之心不死!我与南蛮虽交通来往,却不等于要放开人心。哀家允尔等清流正气之臣,在军机处建书文事务衙门,严管一国人心。不仅要管控倒向南蛮的妖魔之论,还要鼓吹君臣纲常之义,正我大清道统!”

张廷玉与清流们脸放红光,齐声称颂太后英明,这不仅是他们的政治诉求,管治〖言〗论书文也是一桩大利,此利满人可摸不到,就属于汉人独享了。

茹喜接着语气一转:“警惕外敌和内奸是第一要务,可那些个腐儒,借大义名分和道统纲常,诋毁国政,抗阻工商事,别有用心之辈也借此途行害我大清之事,这些人也是我大清之敌!当然,这些人也有可用之处,毕竟他们跟南蛮绝不是同路人,但也不可让他们蹿上台面,坏了我大清局面!对这些人,既要用,又要戒备,如果他们跳腾得太厉害,就得施以雷霆霹雳的手段!”

她最后总结道:“治国如烹小鲜,既不能让火熄了,也不能让火太大,臣工们须得牢记,我大清要防外,也要防内。方才哀家说,大义也要有所更张,不是说大义要变,而是要再伸展,将这两面之害都能澄清。”

圣道二十年,乾隆十年(嘉庆元年得到下一年了),茹喜太后的最高指示由朝堂传向地方,最终沉淀入一国栋梁之心。大清国策既定,大义也扩充为“在不变道统、不变纲常和不变满汉本色的前提下,兴工商救国”一论。栋梁们人心安稳,推动工商发展,同时严控〖言〗论人心的政策也全面铺开。

—://。。

第八百六十四章三阶段与七武器:久待的相会

更新时间:2012112811:36:50本章字数:6657

。。



将近圣道二十一年的新年,扬州淮阴学院旁,新起的“南北事务署”会堂里,陈万策环视堂中青红官袍之人,心中激荡不已。

“北定中原日,问鼎宰相时,我陈万策要青史留名,就在此一役了。”

陈万策当然想当宰相,之前苦于出身,没有机会,但如今身兼谋复中原故土之责,此功如成,皇帝乃至一国绝不会吝于以宰相之位酬谢。

因此他对自己所掌的南北事务署下足了功夫,从翰林院、枢密院、商部和军情司等部门不遗余力地挖人,甚至天地会的江湖人才都不放过,眼下聚起的一帮人手全是精通南北事务的高才,他这环视,含着足足的自得之心。

“满清妖婆之论已经发给诸位了,这就是北面未来所行的国策。我们事务署之前都忙着零碎事务,还来不及谈正事,今日各位畅所欲言,定下未来之策!”

陈万策这话出口,堂中众人昂扬振奋。

南北事务署是干什么的?明面上是调理南北纷争,促进南北“友谊”管理除商贸事外的一切来往活动。可这个部门跟往日枢密院的“塞防司”一样,肩负着拉拢北方人心,为未来北伐奠定大义基础的重任。直白地说,陈万策这帮人所作的事,就是“和平演变”满清政权,尽量减轻未来北伐的阻力和伤害。

“职下认为,谋复中原之事,根底在于厘清敌友,弄清了这一层,才好对症下药。”

署中果然人才济济,一句话就先定了调。

但这个问题却引起了极大争议,根底在于对南北形势的不同理解。

“唯一之敌就是满人!所有汉人都是可用之力,我们行事,都得以切开满人与北人的关联为要!将汉人拉到我英华一边。”

出身军情司的人对目标的界定非常清晰,并且将复中原之事定位为民族之争。所有汉人都是可争取的对象,最终目的是消灭满人的统治。

“谬矣!不仅有满人,还有腐儒及官僚,他们才是祸害华夏的根源。我英华大义在于天人三伦。与此大义为敌者,皆是死敌!能为我英华所用之人,在民间,在求变的士商之人。”

出身翰林院的对大义掌握得最深,一眼道破南北差异,将敌人的界限扩展开了,同时可争取的友方力量也减少了。

“不止如此。我英华复故土,只是赶走了满人,驱散了腐儒,立起天道和天人三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