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975部分

我要做皇帝-第975部分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胪及廷尉衙门检举揭发,诸有司不得阻碍和不听!”

    这官吏的话说完,人群之中,又是嗡嗡嗡的议论成一片。

    这样的做法,无数百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但,大家伙都从心里觉得,这样的做法好!

    至于具体好到那里,却又说不清楚了。

    反正,百姓们都觉得,仿佛自己也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而且是参与国家政治运行的一分子。

    一种归属感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瞬间高涨。

    于是,尽管大家伙们对那些高高在上,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名士一下子就感兴趣了。

    虽然说,大家伙是一个也不认识这些家伙。

    但,陛下说了,希望我们能检举揭发那些道德败坏,滥竽充数的家伙。

    那就帮忙看看吧。

    万一真的能帮陛下找出一个伪君子呢?

    论起对政治的热情,中国百姓,自古以来,自称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

    于是,无数人纷纷竖起耳朵,听着那官吏,不断的唱诺着一个又一个大人物的姓名。

    同时,许多人都在心里悄悄对比着自己曾经听说过或者经历过的事情。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落入了众人的耳朵之中。

    “齐、辕固!故孝景博士!”

    顿时人群就炸锅了。

    许多人立刻就情绪激动起来。

    “这个辕固生怎么可以入选?”几个年轻人首先反应过来:“不敬东宫,还狂言无度!”

    辕固生,曾经在先帝时期,在这长安也大小算个人物。

    但可惜,得罪了东宫,而被罢免回家种田。

    这还只是次要的。

    重要的是,罢免此人的决议,是当今天子在场时,由先帝提出的。

    而且这个故事,这么多年来,一直在长安流传,甚至写进了段子里,成为八卦党们的日常话题。

    在演绎过程之中,为了凸显先帝和今上的英明,辕固生自然就被丑化了。

    这不是有人授意,更没有人推动。

    纯粹是人民群众更喜欢看到这样的故事。

    明君圣王痛斥昏官庸吏。

    所以,这些人一听到辕固生,立刻就与自己印象里的那个昏聩、老朽,不识时务,还妄议国政,非议先帝,不敬今上的印象挂钩了。

    这还了得?!

    整个长安,几乎立刻就咆哮起来。

    短短一个时辰内,大鸿胪、太常和廷尉,就遇到了上千个检举的‘忠义臣民’。

    这些人拿着过去故事里的段子和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八卦,纷纷检举辕固生老迈、昏聩,最重要的是曾经对陛下不敬!

    这样的人,万万不能出现在石渠阁这样的神圣会场。

    不然的话,有辱圣德,有污圣明。

    面度这突如其来的风暴,刚刚从齐国抵达长安不久,正准备发挥一下余热的辕固生顿时了X了狗了,尴尬不已,几乎只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但问题是——辕固生发誓,那些检举和举报他的人说的那些事情,他一个也没干。

    最多最多,他只是当年跟东宫太皇太后顶了几句嘴而已。

    但没有办法,众口铄金之下,辕固生为了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只能在当天上书刘彻,称病求去。

    ………………………………

    今天先三更吧!

    明天爆发5更以上!

    未心公主号:要离刺荆轲,求关注——(未完待续。)

第一千一百九十四节 纷纷扰扰(1)

    这一天,辕固生的事情,在长安持续发酵。

    在辕固生自己请辞后,此事的波澜,也依旧涟漪不断。

    长安的百姓们,一夜之间仿佛找到了人生价值。

    他们发现,似乎自己的力量还不错!

    一个堂堂的诗经博士,曾经仰望的大人物,因为他们的决心和努力,狼狈不堪的请辞,甚至不敢出门!

    而其他诸子百家的巨头们在面面相觑了一番后,忽然间发现了新大陆。

    原来事情还可以这样做?

    哦呵呵……

    给别人扣帽子而已,有什么难的?

    更别提某些人屁股低下全是翔,根本就不干净!

    于是,一时间,长安城的八卦党得到了无数爆料。

    譬如,有人告诉某位小说家荀子学派的某某,曾经因为伤人,而被官府通缉过。

    如今,他却粉墨登场,要去石渠阁代表天下了……

    此人刚走不久,这位小说家就遇到了另外一位宾客。

    这位宾客来爆料的人,却正好是前面一位的事情……

    这顿时就让这位小说家哭笑不得。

    然后,他忽然灵光一现,写了一个隐晦性和暗示性极强的故事。

    将这两位的底裤,全部拔下来。

    让天下人看的啧啧称奇。

    而类似这样光怪陆离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长安城里上演。

    甚至还出现过更奇葩的事情。

    其中,最具轰动性的莫过于有人揭发,当年某位如今闻名天下,以谦谦君子和淳淳长者面貌见人的巨头,在年轻的时候,阴与东阳侯张相如勾结,在太宗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直接导致贾谊远放长沙国。

    这个爆料实在太劲爆了!

    顿时,就在整个长安引发了轰动性的效果。

    贾谊贾长沙,如今汉家读书人和文人士大夫的偶像。

    他写的《论积贮疏》《过秦论》《治安策》是现在号称为官者必读之物。

    而他的诗赋,无论是《吊屈原赋》还是《鵩鸟赋》都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尤其是文青的史诗著作。

    贾谊的地位,在现在的汉室,类似于后世的鲁迅,李唐的太白先生。

    是高山,也是偶像。

    虽然说,当年,贾谊的敌人遍及朝野。

    当时的朝野大臣,除了丞相张苍外,几乎就没有几个人对贾谊有好感。

    袁盎、窦婴,甚至都曾经在攻仵贾谊的事情上出力。

    但是,这两位也从不否认,而且承认过,自己当年确实做错了。

    知错难改,善莫大焉嘛……

    而其他人,现在则不是死了,就是已经归隐山林了。

    如今,大家忽然听说,居然还有人是在当年的贾谊贬嫡之事,暗中出力,用阴谋诡计,直接导致太宗皇帝疏远贾谊的罪魁祸首。

    顿时,立刻就是群情激愤。

    许多人,尤其是新兴学派,看热闹不嫌事大,到处煽风点火,扩大影响。

    对于这些总想搞个大新闻的家伙。

    几位宿老,都有些手足无措,甚至心慌意乱。

    原因很简单,当年对付贾谊,何止是一个人,一个派系?

    应该说,几乎所有派系都参与进去了。

    谁叫贾谊实在风头太盛?

    若让他继续风光,大家还玩个蛋?

    太阳升起的时候,哪里还有星星?

    所以,当年,有很多人无所不用其极,什么盘外招都用出来。

    黑贾谊的人,从宫廷一直到市井,无所不包。

    庞大的舆论,铺天盖地而来,这才是贾谊最终远贬长沙的原因!

    当然,坊间还有传闻,当年太宗放贾谊,是为了保护这个年轻人。

    哪成想,贾谊却因此意志消沉,甚至于抑郁成疾?

    但,不管怎么样,这舆论风暴席卷而来。

    这些原本稳坐钓鱼台的巨头,也不得不撇清和洗白自己。

    但有一个人,却是怎么洗也洗不白。

    这个人就是两千石周易博士淄川人杨何。

    他是一个真正的宿老和当代的易学权威。

    他是授业于当年曾经与济南伏生并称为天下二老的田何先生。

    田何,是《易》的嫡系传人。

    哪怕是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也对这位学者,报以万分敬意。

    项羽入三秦,火烧阿房宫,尚且要先通知这位老先生搬出自己的宅邸,然后才敢放火。

    高皇帝底定天下时,就曾经派人去邀请这位宿老担任汉家的天官。

    惠帝时,甚至曾执弟子礼,拜会这位老先生。

    如今天下的《易》学研究者,全部是田何的徒子徒孙。

    而杨何是田何的关门弟子,自太宗以来,一直活跃在宫廷之中,在东宫哪里也一直混的很开。

    正因为如此,杨何直接卷入了这次风波。

    谦谦君子、淳淳长者,跟东阳侯张相如关系很亲密,没有公开攻仵过贾谊,但却私底下说了许多坏话。

    这些条件,几乎每一条都指向了杨何。

    这让素来性格和善的杨何,也罕见的爆了粗口:“一片胡言!”

    杨何气的胡子都竖了起来。

    攻仵贾谊?他什么时候做过这种事情?

    他认识贾谊的时候,还跟这个年轻人促膝长谈,并且将一卷珍藏的手抄本《易经》送给了贾谊。

    当然了,后来,贾谊锋芒太露的时候,他曾经跟人说过一句评语:贾生刚过易折,恐能长久。

    当年,东阳侯和绛候联手对付贾谊的时候,他也曾经私底下跟东阳侯念叨过贾谊的一些缺点。

    但也不能这样抹黑他吧!?

    即使他早已经练成了不为外物所动的心境,也依然被这个传言,弄得心浮气躁。

    挑拨离间,阴谋与人勾结,造谣生事,使得太宗疏远贾谊?

    这个锅,他可不敢背!

    因为,历史和事实,都已经证明了贾生当年的行动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他的思想和文章,也影响了太多太多的人。

    旁的不说,来长安参加的考举的士子,就几乎是人手一本贾谊的文章和奏疏合在一起编纂印刷出版的《贾生集》。

    莫说是他,就是地位再高的人,恐怕也不敢沾染上这个恶名。

    于是,杨何当天晚上就进宫,去找东宫两位太后告状、诉苦去了。

    窦太后和薄太后一听,外面居然乱成了这个样子?

    哪里还忍得住?

    于是,一纸传唤,将刘彻叫了过来。(未完待续。)

第一千一百九十五节 纷纷扰扰(2)

    “皇帝啊,外面这样乱糟糟的,该管管了……”窦太后一见刘彻就念叨起来:“怎么可以让人随便污蔑、造谣呢?”

    刘彻听了,却是只是笑笑。

    坊间的情况,其实是有他的影子在背后的。

    目的很简单——要让人无完人!

    只有诸子百家的巨头,没有完人,他这个皇帝,才能完全、彻底控制、拿捏住他们。

    毕竟,要是出现一个当世孔孟、墨翟韩非。

    那他这个皇帝还干蛋?

    岂非只能执弟子礼,恭敬的伺候着?

    所以呢,学术界的巨头,必须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污点。

    假如实在找不到,那就造谣、抹黑!

    总之,就是极尽一切手段,让除了他之外的其他人,统统在公众和天下人面前,暴露出缺点和污点。

    同时,借助这个手段,洗掉一些刘彻不喜欢的人。

    这种统治艺术,是刘彻从米帝那里偷师而来,综合了一些天朝的见闻,混合在一起的产物。

    现在看来,效果不错,大量的巨头,曾经天下人眼中的完人,一下子就不完了。

    这很好!

    不仅仅有利于刘彻自己的统治,还可以避免日后,某些派系坐大,独霸舆论圈。

    至于被抹黑和被造谣的巨头们……

    他们应该习惯,也应该适应。

    因为,这就是政治!

    无所不用其极,极尽一切手段,抹黑和打击对手,在舆论、学术、理念,所有方面将对手踩进泥浆之中,让他浑浊不堪。

    老实说,现在,没有跟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中的情节一样,出现十七八个小孩子,跑去某人公馆或者府邸,抱着对方大腿喊爹。

    仅仅只是用着一些隐晦不明的论调,说着一些暧昧不清的话语。

    已经是汉室人民素质很高,文明程度很高的体现了。

    不然的话……

    呵呵……

    倘若刘彻没有记错的话,同时期的罗马选举,那才叫热闹呢。

    马上就将登上政治舞台的格拉古兄弟,会用自己的血,向全罗马证明,他们的所谓****是多么可笑和荒诞。

    然后,就是凯撒应运而起,罗马共和国走向末路了。

    当然,汉室的石渠阁会议,跟罗马那边的贵族共和,是两回事情。

    石渠阁之会,不需要选举,也没有投票。

    谁能与会,谁不能与会,其实系于刘彻以及朝臣们的一念之间。

    但又非如此。

    派系的影响力和与会者本人的学术成就和名望,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总之,中国的情况很复杂。

    君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