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796部分

我要做皇帝-第796部分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何况,这种让利于民的事情?

    汲黯只能选择点头领命。

    刘彻看着汲黯,解释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故,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欲导民之俗,必以利之,百姓得到利益,自然就会遵循国家的意志,反之,则不然!”

    这是自然,在中国,无论什么时期,只要有钱赚,有利可图,大家就都会一窝蜂的去做。

    后世的太史公做史记,写货殖列传,就能清晰的看到,几乎所有的大贾,都会带动一地的商人取向。

    某地有人冶铁致富,当地,就会出现大量的冶铁作坊。

    靠贩卖致富,贩夫走卒随之增多。

    畜牧致富,则人人竞相养殖。

    这种国民性格,甚至延续了两千多年,到了后世的****,也是如此。

    提起温州,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皮鞋、皮包。

    义乌,是小商品批发。

    广州,是贸易公司扎堆。

    甚至于,连非法的产业也是如此。

    走到大街小巷的电线杆下,老军医,十之**是莆田的,办证,无论天南海北,都是一口湖南腔,就连诈骗,一通电话,基本也能知道,是那几个地方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只要能赚到钱,养活自己的妻小儿女,他们才不在乎,到底是做什么行当。

    这个道理,古今皆然。

    汲黯则是一愣一愣的听着,仔细想想,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于是,汲黯就道:“伏唯陛下能明见万里,臣等皆万万不能及也!”

    这既是拍马屁,也是佩服和崇敬。

    能不佩服和崇敬吗?

    翻开史书看看,为了自己享乐,而加重百姓负担的君王,一抓一大把。

    但为了让百姓能听话,顺着自己意思去该种粮食,或者改变习惯,而宁愿自己大出血的,却是少之又少。

    在汲黯的认知里,大抵也就只有陈氏代齐时,用小斗进,大斗出的政策了。

    但刘彻却是苦笑了一声,摇了摇头。

    用钱和利益,来引导百姓,这个策略,自然是有用的。

    但,用处到底有多大,刘彻现在还不得而知。

    毕竟,传统和惯性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

    特别是在这种饮食习惯上。

    后世的北方人或许有很多人爱吃大米,南方人也或许有不少喜欢用包子馒头当早餐的。

    但是,其主食,却依然会是面食和米饭。

    这就跟你把一个湖南人丢到两广和苏浙,没有辣椒吃,估计那个湖南人,半个月都受不了。

    没有个几代人的时间,粟米作为北方主食的习惯是根本扭转不了也改变不了的。

    但,刘彻很清楚。

    粟米,单亩产量太少,营养也不如小麦丰富全面。

    小麦取代粟米,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发展的必然。

    想要养活这天下越来越多的人口。

    刘彻不仅仅要给他们更多的可耕作的土地,还得给他们提供更先进的技术,更好的农具,和更高产的粮食亩产。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没有办法,刘彻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未完待续。)

第九百七十一节 战争的脚步(2)

    从夏四月开始,晋阳和太原的百姓,就明显嗅到了异乎寻常的气味。

    宽阔的驰道上,一辆辆重载马车,运着一车车的粟米和麦粉,循着秦始皇开辟的直道,蜿蜒向前。

    有些时候,从早到晚,穿行驰道的输送车流,就没有停止过。

    同时,驻扎在这些地区的郡兵,也纷纷动员起来,加入到了输送粮食的队伍里。

    在某些地段,甚至,有着数百上千辆重载马车或者牛车,堵塞住整条驰道的新闻。

    春江水暖鸭先知。

    代北地方的豪强,首先反应了过来。

    他们急忙写信,召回自己在外游学或者周游天下的子侄。

    同时,家里的仓储被打开。

    尘封已久的甲具和兵器被取出来了。

    然后发放给家臣和家兵。

    备战,首先从地方上的豪强开始了。

    在陇右郡,在代郡,在上郡,在云中郡,在这些北方的乡村亭里。

    一个个的地方名望家族的家兵和家臣以及子侄们,已经弓马齐备,甚至开始了训练。

    在这些地方的豪强家族、勋贵、官宦世家,有着足够的条件,让他们的子侄后代和家族家臣,接受足够优秀的军事训练。

    而,长期以来,汉室政府在这一带实行的也是全民皆兵的政策。

    在通常情况下,这些地区的豪强贵族和官宦,都跟军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是他们家族中正有人服役于某个战功赫赫的部队,就是祖上曾经在某支功勋昭著的军队里任过职。

    骑马射箭,操练武艺,储备兵器,对他们来说,就像齐鲁地主,习读文书,长袖善舞,兼并土地一样,是天性也是生存的技能。

    因为,在这些地方。

    兼并土地,奴役和剥削乡邻所得到的利益,远远没有从军作战,立下功勋来得多。

    在这些地方,几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地主豪强和勋贵家族,他们的地位、财富、权势甚至土地,都是通过战争,从敌人身上得到的。

    至于剥削乡邻?

    讲老实话。

    就拿上郡来说吧……

    一个土地平均亩产不过两石,甚至很多地方,才一石半,满是荒山恶土和穷山僻壤的贫困郡。

    靠剥削农民,能剥削几个钱?

    而且,这些地方民风彪悍,百姓大抵都是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勇士。

    大复仇主义和血亲复仇范畴最浓烈的就是这些地方。

    地主勋贵,要是敢肆无忌惮的剥削乡邻,鱼肉同乡。

    根本不需要长安派御史下来。

    当地的百姓,自己就解决了那些笨蛋!

    北地豪强,这四个字。

    不仅仅是一个形容词,还是一个动词。

    豪强豪强,不仅仅是脑子聪明,肌肉也足够发达!

    对北地豪强们来说,佃户的地租,是小钱。

    能免则免。

    他们需要的是佃户的忠诚以及拥戴,以及桑梓的认可和认同。

    就像著名的李广兄弟。

    他们家在成纪,早在李广发迹前,就已经数一数二的大家族。

    拥有良田千顷,佃户无数。

    但李氏历代,给其佃户的地租,都是少的能让齐鲁地主去撞墙的。

    李家名下的佃户的租税,只有五成!

    看似,很高!

    但实际上,这些佃户的口赋、徭役以及苛捐杂税,都是李氏包揽。

    所以,在实际上,佃户的佃租只有一成不到!

    正是靠着这样的施仁。

    李氏的家兵,人高马大,而且体魄强壮,更重要的是忠于李氏子弟,爱戴和敬重李氏。

    这使得李广得以一飞冲天。

    甚至,李氏未来能成为汉家重要的军事贵族集团,也离不开这些子弟兵的奉献和付出。

    而其他地方的豪族和勋贵,也大体都是如此。

    在这里,在这个山川萦绕,平原宽广,北风呼啸的北地边塞地区。

    几乎每一个豪强勋贵家族,都知道一个真理:以武一切。

    家族的富贵,家族的盛兴,家族的未来,家族的权势,统统是建立在武字上面的。

    只要在战场上取胜,斩下敌人的首级。

    那么,一切付出,就能得到回报。

    而且是成倍的回报!

    更何况,身处边塞,匈奴人迫在眉睫的威胁以及匈奴侵略时造成的破坏,迫使他们,只能选择,崇尚武力,同时用武力来获取特权以及利益。

    这使得,哪怕是此地的列侯,此地的郡守,都与内地,尤其是齐鲁的列侯勋贵,截然不同。

    在距离太原城不远的汾阳县里。

    当代的汾阳侯靳康,望着驰道上,如同车水马流一般的马车和牛车。

    他哈哈大笑,抓起一个酒囊,大口大口的饮下囊中的烈酒,然后将它砸在地上,抽出腰间的佩剑,对着在他身后的数百家兵,大声说道:“自先父受命于太宗皇帝,吾家与诸君,世代镇守于此,至今凡有二十载!古人云: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吾与诸君,望王师出塞,何止千日?”

    “诸君,今日,吾与君等同醉,来人,战场同袍,杀敌立功!”靳康大声说道。

    家兵、家臣和士卒们都是欢呼雀跃,兴奋的挥舞着双手,大喊着:“杀敌!杀敌!杀敌!”

    汾阳侯,是高祖功臣。

    初代汾阳壮候靳疆,以郎中骑率千人起阳夏,最大的战功和最值得夸耀的武勋,就是在曾经在正面击败过项羽大将钟离昧。

    也因此功勋封侯。

    但,在汉初的那个名臣如雨,猛将如云的时期。

    靳氏的地位并不高。

    情况,在太宗皇帝时期,得到了巨大的改变。

    太宗皇帝六年,丞相灌婴率兵八万五千人,发动河南战役,驱逐了匈奴在长城内的势力。

    其后,因为严峻的边防形势以及边塞缺粮的问题。

    太宗皇帝,一方面接受了晁错输粟捐爵的建议,在另一方面,太宗皇帝采纳了晁错提出的另外一个建议:屯田!

    而汾阳侯家族,则受命承担了在太原附近屯田积粟的重任。

    汾阳县县城的位置,因此南移二十里,到了岚水交汇之处。

    并且此地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它扼守在河西、太原和雁门三郡的中心,向西可以控制赤洪岭,向东,则可守备石门关,同时可以管控雁门至太原的驰道。

    汾阳县的县城,因此规模,远超县城,几可与太原城媲美。

    汾阳县城,方圆十里,城高三丈,城中常年驻守着一支三千人的军队。

    而这支军队的主官,正是汾阳侯。

    因此,在汉室的军队名录中,有汾阳军的编制。

    虽然不是野战军团,只是守备军队,类似于郡兵。

    但汾阳军的武器装备和甲具,一点也不比野战军团少。

    这是因为在汾阳县城之旁,是汉军在代国最大的粮仓之一:羊肠仓。

    这里,曾经常年储备着超过五十万石的军粮。

    是供给和转输雁门守军的最主要军粮仓库。

    前年的马邑之战,将羊肠仓的储备粮,消耗的一干二净,到现在都没有填满一半的仓库。

    这让靳康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老靳家在这里种田种了二十年。

    但是,从初代庄侯开始,到他父亲共候靳解。

    靳家从未停止磨砺自己的爪牙和武艺。

    当天,靳康连夜写了一封请战血书,然后用八百里加急,送往长安。

    在血书中,靳康说:臣父受命太宗、先帝,屯田汾阳,然,至死犹念:击胡!击胡!今陛下欲提兵,消弭胡患,请令臣为犬马,效走狗之劳……

    而靳康这个手法,只能算是寻常手段。

    与剻成候周昌相比,简直就是小孩子玩的把戏。

    这货在看到道路上的车马景象后,二话不说,带着全家老少,出发前往长安。

    然后,到了长安,他就带着全家人,泣血跪在公车署前,请求天子假如要动兵,就一定要用他,不然,他就没面目去见他老爹周蝶于九泉之下。

    刘彻被他烦的没办法,只好派人将这个大爷请到宫里住下来。

    而周昌的诡计也因此得逞了。

    他得以成功的混到了刘彻身边,然后,他就开始出谋献策。

    还别说,这货还真有几把刷子。

    至于另外一个同样封国在太原的祁候缯湖,手段也比老实人靳康高多了。

    人家早就抱上了义纵的大粗腿。

    老缯家为了搭上义纵的快车,连节操都不要了。

    缯湖直接就管着义纵天天喊‘大兄’,浑然不顾,义纵实际上比他小十多岁的事实。

    但这个策略很有效,义氏外戚,需要祁候这样的老牌列侯的加入和摇旗呐喊。

    所以,对这个小弟,义纵捏着鼻子收了。

    而其他列侯和封君,也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寻常的,就像靳康,写血书明志,声言:若不能为国家走马,陛下鹰犬,臣生亦何用?

    出格的,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出格手段。

    有不要脸的,也有比较矜持的。

    但总之,在整个四月,刘彻收到了足足一箱子的各种各样的请战血书。

    看着这些血书和一个个义正言辞,大义凛然,仿佛刘彻要不用他们,他们就没有活在这个世界上必要的列侯、封君以及两千石。

    刘彻既有些苦恼,又有些幸福。

    因为他知道,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