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580部分

我要做皇帝-第580部分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愿意留在当地的人口,可能不足三成。

    而当地建设和垦荒,却需要大量人口,尤其是善于耕作的勤劳农民。

    农民们只要到了当地,有了自己的房子土地和老婆孩子,就不会走。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陈须的这个法子,反倒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要不,先试探一下……放点传说出去……”刘彻托着腮帮子想了起来。

    这个事情就算要做,也不能用朝廷的名义,更不能用官方手段。

    最多,让这些宣传单,因为某些不太清楚的原因,流到市井之中,然后,再让人煽风点火,造势。

    “王道……”刘彻将自己的心腹宦官叫到身前,吩咐一句。

    后者随即点点头离开。

    然后,当天,一句歌谣莫名其妙的被长安的许多孩童传唱起来。

    “怀化郡,上帝赐,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街头巷尾,都传出了这句朗朗上口,让人听了就很难忘记的歌谣。

    而这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当地的真实情况。

    关中,也不是没有在怀化任职的人,各大屯垦团跟护濊军衙门以及安东都护府的文吏官员,起码有一半是关中人。

    这些人自然在过去也写了许多书信回乡,将当地的情况描述过一些。

    什么山林里全是兔子、野鸡跟野猪、狍子之类的野物,还不怕人。

    某些屯垦团里,也确实发生过,野鸡飞到营房里,然后成为盘中餐的事情。

    但之前,这些都是在小范围内传播的趣闻。

    如今,在这歌谣的带动下,关中对怀化的富饶,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许多人都很诧异的向那些有亲戚兄弟在怀化当值的人询问真相,然后,得到了一个肯定的回答。

    “哎呀,这怀化真那么富饶吗?”有人挠着头在心里寻思着。

    但关中人,向来自矜,尤其是关中的农民,如今日子基本都还过的去,所以,哪怕有了这样的议论和传说,农民们也就是将之当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是很正常的,若非走投无路,中国的农民。轻易不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去未知的远方冒险。

    因为他们承担不起冒险失败的后果。

    他们需要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妻子儿女负责。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图画也悄悄的流到了市面上。

    这些夸张的图画。虽然画的非常让人心动,许多农民也多很心动。

    纷纷在心里寻思着:那怀化的土地真那么肥沃?真能种出那么大的粟米?

    但,终究也只是寻思而已。

    在生活还算安定的今天,除了一些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年轻人外,有家有口的人,是根本不会选择离开家乡,前往未知的远方冒险的。

    更何况,关中人的户口可是很值钱的。

    万一出去了以后,就被官府黑了自己的关中人身份。那跟谁哭去?

    但在另外一个方面,因为关中的生活确实太无聊了,人民群众除了劳作之外,总要找个打发时间的谈资。

    这样,这些有关怀化的传说和图画,就慢慢的在整个关中被人议论。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说与谈资,越过函谷和武关。向着关东和蜀郡传播。

    在关东,情况就又不一样了。

    哪怕是三河地区(河内、河东、河南)这样的富庶之地,天下膏腴,也存在着许多无地的佃户。

    就更不用说。更远的广大大河以南,长江两岸的地区了。

    先前,黄金风潮吹来。只是带走了当地的英雄豪杰和满脑子一夜暴富的各类有活力的社会人士。

    当地的农民阶级和佃户群体,受影响很小。

    毕竟。黄金虽然好,但也不能当饭吃。

    大家都是苦哈哈。连路费都可能不够,就算想去发财,估计还没走到就要饿死了。

    如今,从关中传来的传说和各种各样的图画,却让这些人再也按耐不住了。

    尤其是那些无地的佃户和贫民们。

    他们在家乡,生活无比艰辛。

    一年到头,勤勤恳恳的耕作,好不容易打出点粮食,得了个丰收,可结果最后一算账,扣除田税口赋和给地主的田租,自己居然还倒欠地主老爷好几百钱甚至几千钱。

    而官府的徭役,却是四年一次,眼看就又要轮到自己了。

    明年若是去服役,少不得一年全泡汤,可要不去,那就要交践更钱。

    可自己去哪里找那么多钱的交践更钱啊!

    若在以往,他们唯一的选择,大抵只能是卖儿卖女卖老婆最好卖自己了。

    但,现在他们多了一个选择——怀化!

    朝廷招募移民的命令,就贴在亭里的露布下,亭长、里正还有游缴都三番五次的宣讲过朝廷的政策了。

    报名前往怀化屯垦的,需要加入某屯垦团,跟随众人一起劳作三年到五年,期间,朝廷提供食宿和用度以及工具种子。

    期限满之后,根据表现和劳作的成绩,按户授予土地一百亩到三百亩不等。

    在以前,有很多过的比自己还差的邻居,实在是过不下去了,于是报名,在去年在朝廷的组织下,前去怀化屯垦。

    村中的地主跟有学问的长者们,以前总是看着那些报名跟着官员去当地屯垦的百姓,叹息着说:“想那怀化自古荒服之地,贫瘠寒冷,这些子弟怕是要再也回不来了……”

    地主士绅和长者们读的书多,见识也广。

    因此,当时很多其他勉勉强强还能活下去的佃户,在闻言后纷纷偃旗息鼓。

    是呢!

    那么远的地方,去了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来!

    当年秦始皇在河套屯垦,又移民开发三越,征发民众数以百万计,最终能活着回到故乡的却是很少很少。

    很多人都死在了异域他乡,尸骨不能回到故乡。

    在有前例佐证的情况下,很多人都果断怂了。

    继续留在家乡,给地主士绅耕作,给朝廷纳税服役。

    但如今,一个个有关怀化富庶无比的传说,接踵而来。

    而且,有图有真相!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朗朗上口而又脍炙人口的歌谣,很快就勾起了无数人的憧憬。

    大家流着口水在心里幻想着,那个富庶的热土。

    许多人摸着扁扁的肚皮,想象着自己大口大口的吃着美味的野鸡,啃着肥美的狍子——今天晚上,自己只喝了半碗麦粥,没办法,家里有好几个孩子,都在长身体,要养活他们,殊为不易啊!

    要不要冒这个险,赌一把呢?

    有人犹豫不决,而有人则决心已定。

    尤其是那些家中的次子,还没有成家的青年们。

    一年到头,都在半饱半饿,甚至有时候,一天到晚,只能喝点稀粥,吃点豆子充饥。

    这样的日子,他们是不想过了。

    尤其是在看到了那些已经皱巴巴的白纸上的图画之后,他们更是心痒难耐。

    他们不由自主的将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以及希望,都倾注到了那个传说中富饶无比的肥沃热土,并将之看做了自己的理想国和天堂。

    自古以来,老百姓都是很好忽悠的。

    哪怕再夸张,再离奇的谎言,在这些生活困苦,整日劳累,几乎没有明天与未来的人眼中,都是可信的。

    不然,历史上也不会那么多人在一两句口号的煽动下,在那些不切实际的宗教谎言忽悠下揭竿而起。

    在这些对未来已经不抱希望的人眼里,任何美丽的理想国和传说,都值得一信。

    因为除此之外,他们已经没有精神寄托了。

    “反正朝廷会负责我一路上的吃住,到了地方,据说还会安排住处……”这些人在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假如是朝廷负担路上的全部开销和到了地方后的食宿的话,那么,就不需要为路费发愁了。

    而这个问题的被解决,则进一步消除了百姓对远方未知世界的恐惧。

    “只是,起初几年,要给朝廷耕作,所得基本全部要上交……”

    但这又有什么问题呢?

    他们在家乡,本来就没有什么积蓄。

    甚至每年还要倒欠地主的债务呢!

    现在去了怀化,开始几年给朝廷耕作,似乎也算不得什么了。

    于是,唯一的问题就变成了:我欠的那些债务怎么办?

    汉室,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不管是谁,都休想赖账!

    这个时候,朝廷宣布,屯垦移民所欠债务,可由官府具保,延后三年偿还。

    这个政策,顿时就冲垮了这些人的最后一丝担忧。

    在未来数年,无数关东的佃户和贫民,纷纷报名,前往怀化。

    以至于,很多地方的地主士绅手足无措,在慌乱过后,不得不急忙提高自己的佃户的待遇,减免债务、田租甚至有些人一下子就从铁公鸡变成了慷慨的‘大善人’,逢年过节,还会发给佃户衣物、酒肉,以此来稳住这些自己的长期饭票。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现在,刘彻还不清楚,他做的这个试探带来的影响。

    对现在的刘彻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无疑是南越王赵佗的入朝。

    要借助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将南越从一个********的割据政权,变成一个在法律和外交军事上受长安控制的地方势力。

    最好将之慢慢变成一个类似过去长沙国那样的异姓诸侯国。

    而怎么实现这个目标,无疑,是对刘彻政治手腕和决断能力的一个考验。(未完待续。)

    PS:这两天仿佛不在状态啊,总感觉好像很疲惫很疲惫,容我调整一下

第七百四十四节 赵佗入朝(1)

    元德三年夏五月二十七。

    南越王赵佗的朝觐队伍终于越过函谷关,进入了关中的地界。

    “一别经年,物是人非……”赵佗坐在宽大的马车之中,望着外面的山峦与人群,在心中感慨着。

    这是他阔别了七十年后,第一次回到这个熟悉的故国家园。

    虽然他是真定人,但十六岁后,就到了咸阳,为始皇帝侍从骑郎。

    关中于他而言,算的上是第二故乡了。

    对于此地,他的感情非常深厚。

    可惜……

    车帘之外的景象,已经跟记忆中的关中完全不同了。

    “也是,项羽入关,大造杀戒,关中残破,百姓离散……”赵佗在心里轻声叹息了一声。

    项羽当年在关中造成的杀戮,哪怕是他远在南越,也是有所耳闻。

    富丽堂皇的阿房宫被一把大火焚毁,旧时的秦都咸阳,更是被烧成一片白地,不知道多少老秦人死于乱兵的刀下。

    以至于,后来高帝刘邦迁都关中,只能被迫先在铄阳理政,数年后才迁入此时的长安未央宫和长乐宫。

    至于长安城的建立,那就更是要往后推,直到惠帝六年左右,长安城才算落成。

    在那之前,长安,只是一个乡邑,而非一个都市。

    因而,经历如此重大的历史转变,整个关中的城市与乡邑,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故秦时的经济政治中心,现在。可能只是一片田园与农庄,而曾经的田园、山陵。此刻却已成了丰邑大都。

    恐怕,此刻关中。唯一没变的,大抵只有那永远奔流不息的渭水与灞水了。

    正感慨着故国变化,赵佗的眼睛,忽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事物。

    一条木制的轨道,在直道的一侧,延绵向前。

    这种轨道,赵佗再熟悉不过了。

    当年为了灭楚,大秦就铺设了数百里这样的轨道,来为大军输送给养。

    后来征服百越。数十万大军的给养和军械补充,通过一条条这样的轨道,源源不断的输送到灵渠边上,然后通过运河转输岭南。

    他在南越独立割据后,也曾经想过修建一条类似的轨道,来加强对百越的控制。

    但,尝试过后,赵佗很悲哀的发现。

    想要建设和铺设一条这样的轨道,需要一个大一统的中央帝国来为它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需要一个拥有无数能干巧匠,并且能随时动员大量资源的少府,更需要一个扎根于商君思想之下,如同蜘蛛一般。能随时控制和监察地方乡亭情况的文官系统。

    简单的来说,想修建完成一条这样的轨道。

    它需要将秦帝国复活。

    让耕战思想和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作为国家的政策基石。

    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还得保证,这个政府拥有足够多的能动用的人力物力与资源。

    并且。统治者本身还得有极为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来推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