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473部分

我要做皇帝-第473部分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跟神掰腕子?

    开什么玩笑嘛……

    今上甚至都不需要下令,一个眼神下去,南北两军的丘八们就能让列侯们知道花儿为什么那么红。

    即使退一万步,今上在列侯们的集体施压下退让了。

    以后呢?

    秋后算账可是刘氏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根深蒂固的本能。

    高皇帝能因为他老爹雍齿当初的背叛,记恨一辈子,甚至让他老爹使劲跪舔,也没办法消除,还得靠张良来帮忙,才捞了个什邡候。

    就这样,高皇帝都要故意在诏书里羞辱一下,将什邡,变成汁方。

    好在他雍臣机灵,四十年来天天宅家里,使劲吃使劲吃,终于吃成了个胖子,应了汁方之封,这才让老雍家逍遥至今。

    而且,今上太年轻了。

    可以预见,只要不出意外,他至少将统治这个天下数十年。

    只要想想今上的政治生命,任何企图想跟他过招的家伙,都应该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熬过今后数十年天子的打击报复。

    反正,雍臣是没有这个胆子的。

    “天子一怒,流血漂橹,伏尸百万!”雍臣肥大的双手将那帛书塞回吕世臣手中,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以亲家的身份对对方劝道:“我劝兄长也不要在这上面署名,免得成了任候张越,当世为刘氏臣者,要学就要学鲁候!”

    任候张越,是汉室最出名的悲剧,说起来,这张越当年还是雍臣老爹的部曲呢。

    可惜,这货太2,因为行事浪荡,得罪了高皇帝,被直接废除封国,这也是汉初功臣中,唯一一个非谋反却在封侯后迅速丢爵的例子。

    至于鲁候,当然不是项羽。

    高皇帝追封项羽的是鲁公这个头衔。

    真正的鲁候,是个女性,而且是老妪。

    当初,汉将奚涓作战勇猛,而且身先士卒,每战必冲在最前。

    结果,悲剧了,在汉室定鼎的前夜,战死沙场。

    更悲剧的是,奚涓没有儿子,甚至没有兄弟!

    这就意味着,他立下的功劳,没有人能继承。

    本来,到这一步,奚涓肯定是白死了。

    然而,高皇帝刘邦的大脑回路异于常人,而且,他确实很怀念奚涓,于是,他就将奚涓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一个直系亲属,他的母亲,推上了候位。

    封其母为鲁候,食邑四千八百户。

    而且在最初所封的一百四十三位功臣中,奚涓之母是排在第七位受封。

    如此的待遇,闪瞎了无数人的双眼。

    也彻底的让人明白,老刘家的尿性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他恨你能恨一辈子,但,要是让他记住你的好,也能记一辈子。

    过去六十年,无数的例子都证明了,刘氏天子四代如一,始终睚眦必报,有功必偿的性格。

    然而,吕世臣却完全没有听进雍臣的劝告。

    作为一个列侯,尤其是一个失势的列侯,吕世臣太想回到那个舞台的中心了。

    而且,吕世臣也不觉得,天子能把他怎么样。

    法不责众嘛,六七十位列侯,还有更多隐藏在后面,蠢蠢欲动的外戚勋贵们在支持,天子也没办法不是吗?

    而且,自太宗以来,将相不辱就已经成为了汉律之外不成文的规定。

    又不是谋反,这是想跟天子商量商量,给个面子而已。

    至于上纲上线到天子震怒,流血漂橹的地步吗?

    于是,吕世臣笑道:“君虽重,然其胆轻矣……”

    他还想再劝,雍臣却是闭上眼睛,道:“吾乏了,兄长还是请回吧……”(未完待续……)

    PS:这几天状态真是极差~所以,昨天好好休息了一下,反思了一下~

第六百二十一 节 错误

    秋八月二十三。

    申屠嘉在阳陵南方的从葬区下葬。

    刘彻远远的站在阳陵邑的城墙上目睹了全部过程。

    此刻的阳陵,已经没有了前世的宏大,因为先帝在位时间太短。

    整个帝陵规模比之历史上庞大的阳陵邑缩水了至少一半。

    其中从葬区和帝陵本身的规模,缩水几乎三分之二。

    尽管如此,陵园依旧是一个堪比郡城的大城市。

    譬如刘彻脚下的这条阳陵邑的城墙,就宽达两丈,高约一丈,犹如要塞一般,牢牢的守护着帝陵陵园。

    在远方的陵园东北方向,帝陵工程依然在继续施工。

    哪里是东宫薄太后未来的安息之所,也就是俗称的后陵。

    汉室的帝陵,比起之后朝代的皇家陵园,最奇特的地方就在于此了。

    皇帝的陵墓座西面东,皇后的陵墓座东望西。

    这就是所谓的‘同茔不同穴’。

    自刘邦开始,汉室帝陵就是如此布局。

    另外,因为秦汉两代,都把周代的昭穆制度当成一张废纸。

    所以,汉室的帝陵,也就完全没有遵循昭穆制度的需要了。

    于是,阳陵与霸陵还有刘彻给自己找好的茂陵,压根就没在一条水平线上的前后位置。

    “最近几天,列侯们都很不安生啊……”刘彻一边走,一边对跟在身边的廷尉赵禹问道:“廷尉可听到些什么风声了吗?”

    赵禹低着头,道:“回禀陛下,臣听到过一些……”

    但他的心中。却是忍不住的在颤抖。

    在过去六十年的历史上,每当天子单独召见廷尉时。这意味着,天子决定拿一批人开刀了。

    尤其是目前这样的情况——赵禹是在廷尉衙门被天使忽然召来此地的。他是乘着虎贲卫的战车,走过去少府为修建阳陵邑而开凿的道路过来的。

    赵禹来此,全程都处于保密之中。

    甚至,就连他的副手,廷尉监,对此也是一无所知。

    这样的情况,在汉室历史上从未有先例。

    就是当年周勃陈平灌婴密谋推翻诸吕时,保密工作也没有这样细致。

    能与之相比的,大抵只有史书上记载的秦赵长平之战时。秦廷为了隐瞒白起为将的消息所做的部署了。

    只要一想到,自己很快就能主宰数名乃至于数十名列侯公卿的命运时,赵禹这个以刀笔吏起家的寒门士子就忍不住的兴奋起来。

    “很好……”刘彻微笑着回头赞道:“朕让人在城楼下的马车中放了些东西,爱卿回去以后慢慢看,看完以后,朕相信爱卿知道该怎么办!”

    “诺!”赵禹恭身低头。

    刘彻转身,看向前方,远处南方的丛葬区中,百余位列侯及其代表。正在肃穆的注视着申屠嘉的葬礼。

    也不知,这些家伙究竟有没有知道,他们到底犯下了一个多大的错误。

    “居然敢跟朕唱反调……”刘彻沉吟一声:“真是不自量力啊!”

    过去数天,长安的政坛局势很诡异。

    刘彻的诏书下达后。舆论和朝臣都是大唱赞歌。

    法家和儒家更是大声疾呼:钱制不合时宜,当尽早罢旧钱,行新钱。

    但私底下却是暗流涌动。

    一大批在这次改革中利益受损或者感觉自己利益受损的家伙。串联了起来。

    在文的方面,他们通过一份有六十四位列侯联名署名的奏疏。请求刘彻‘暂缓废行钱之策,与民生息’因为‘钱制骤变。恐伤国本’甚至威胁‘若陛下行之太急,恐海内怨怼,民不聊生’‘四海有沸腾之意,而山河有崩疽之险’。

    尼玛,你们这是吓唬谁呢?

    若他们好好说话,刘彻可能也会跟他们好好说话。

    但他们居然威胁起来。

    威胁一个皇帝,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作死的表现。

    既然他们作死,那刘彻也不介意让他们清楚,什么叫nozuonodie。

    当然,肯定不能直接就将这些家伙给弄死或者弄残了。

    不然,这舆论会怎么看?

    而且,此番长安的政局非常诡异。

    除了这些跳出来的列侯们外,刘彻通过绣衣卫的密探,至少找到了两个甚至三个黑手在幕后鼓动和操作乃至于给这些人打气的迹象——不然,就那帮已经远离政治,每天混吃等死的列侯,哪来这么大的胆子或者说自信?

    另外,绣衣卫报告。

    哪怕是过去刘彻认为的自己的基本盘——考举士子们,这次也出现了大量的反对废钱声。

    这就让刘彻非常失望了。

    考举出现至今,不过三年,这个制度甚至远未完善,也远未到拥有能影响国家政策的力量。

    通过这个制度走向官场的士子们,却已经迅速腐化了。

    绣衣卫和监察御史们报告,在关中的四千多名被分配到基层任职的士子,在过去三年里,有两千多人,与当地的富商、豪强有了密切的联系,其中大半,甚至与之有了联姻的关系。

    剩下的人,至今还能坚守自己最初理想和理念的人,恐怕也跟后世的大熊猫一样珍稀了。

    刘彻虽然从来没有对此有过什么指望和希望。

    官员的腐朽和堕落,本就不是凡人能阻止的。

    然而,这次,从考举出来的士子中,居然也出现了大量的不跟刘彻合拍的声音。

    这就让刘彻非常失望了。

    这让刘彻意识到一个问题:他需要的不是一些这样的来自五湖四海,有着各种各样心思和各种各样诉求的官员,也不能指望这样的官员,一心一意,矢志不渝的永远跟随他的号令。

    因为,这样的官员,根本就不清楚,也不理解,刘彻想要做的是什么,刘彻要完成的伟业,究竟是何等的宏大。

    “朕需要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自己人,就如汲黯、颜异、张汤、义纵这样,知道且了解朕的意图,并愿意为此去努力的新式官员集团,而不是像现在的考举制度一样,选出来的官员,跟过去的旧官僚相比,只是扩大了遴选基础,但实际上却依然是换汤不换药!”

    经此一事,刘彻终于认识到了他过去所犯下的一个错误了。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刘彻已经决心,在明年将之改正过来了。(未完待续……)

第六百二十二节 恐吓

    送走赵禹,刘彻就等来了自己的老丈人,中尉建陵候卫绾。

    众所周知,卫绾是汉室政坛上公认的大好人。

    这么多年了,朝野上下,甚至连一个说他坏话的人都没有。

    无论对谁,卫绾都是笑呵呵的。

    但这样的好人,恰恰是刘彻目前不需要的。

    想当初,张欧也是个公认的大好人啊!

    结果呢?

    他当廷尉三年,甚至闹出了去年的死刑犯今年再次入狱被判‘当死’,结果还是没死成的笑话。

    汉律的威严和震慑力在他手里荡之无存。

    所以,一见面,刘彻就直接了当的对自己的老丈人道:“江都王相季公病重不能视政,江都王上疏,请朕派一位重臣前往辅佐,江都,朕手足骨肉同胞也,朕思来想去,还是中尉去一趟比较合适,这样,中尉即可交卸职权,前往江都上任!”

    卫绾一听,还有些不太明白刘彻的意思。

    但给老刘家赶了二十年车的卫绾,察言观色的能力还是非常突出的。

    他见刘彻一脸严肃的模样,就明白,这个事情容不得自己讨价还价,于是立刻道:“诺,臣绾谨奉诏……只是,敢问陛下,何人将来接任臣职?”

    刘彻答道:“朕已经以八百里加急,急诏河南守郅都入京,这回,郅都应该已经过了函谷关了!”

    刘彻的命令是在前几日那封诏书下达的同时启程的。

    算算时间,此刻郅都最起码都已经过函谷关了。

    甚至,要是速度快。很可能已经抵达华阴甚至渭桥附近了。

    卫绾闻言却是一惊。

    苍鹰回京!

    卫绾感觉,他已经预见到了长安的列侯集团将要出现一片血雨腥风了。

    要知道。卫绾在河南郡干的实在太漂亮了!

    过去几十年来,在河南郡根深蒂固的豪强家族。官宦世家,几乎被郅都一扫而空。

    即使剩下的,也都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以至于丞相府派遣出去,前往天下郡国采诗观风的使者回来禀告说:河南地方安宁,市井和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庶几可臻三代也。

    而在这一切背后,是一千多个人头落地。两千多人被流放,上百个过去在河南郡根基深厚的家族分崩离析。

    当然,这在汉室政权眼中,是一个非常美妙的场景。

    汉室政权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拆散那些人口众多,三代、四代甚至五代同堂的大家族。

    一夫五口百亩,是汉代政治家眼中最完美的社会家庭单元模式。

    甚至有人认为,要是天下的家庭都能如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