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420部分

我要做皇帝-第420部分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是铁!

    现在的汉室。农业发展,需要铁。军事装备,也需要铁,民生工程更离不开铁的供应。

    作为一种在战国时期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全新金属。

    铁,现在刚刚战胜了它的宿敌青铜,坐上天下第一金属的宝座。

    但离它的全盛时期,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普及度,更是远远不够。

    现在,就连汉军之中,也起码还有一半的郡兵。依然在使用那些秦代的老古董。

    全铁器化的目标,任重道远。

    但,铁的普及和全面进入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条件已经具备。

    它的成本、冶炼技术和铸造技术,都已经达标,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应用。

    特别是,随着高炉炼铁技术的出现,用高耗能和高污染做代价,汉室,已经具备了将生铁白菜价的能力。

    既然如此。那还等什么?

    熟读史书的刘彻知道,在春秋时期,战国初年,中原各国的货币。是以青铜为载体的。

    换句话说,在现在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铁。同样也可以承担一部分货币的作用。

    而盐铁相结合,在目前来说。跟黄金差不多。

    是硬的不能再硬的硬通货!

    有着这个底气,刘彻才敢做出大范围迁徙江都国居民的决定。

    不然的话。以统治者的尿性,哪怕明知道会发生那样的灾难,但你要是让他自己出血甚至要来一次半身不遂,恐怕,他会犹豫,甚至会装鸵鸟。

    刘彻站起身来,居高临下,看着刘舍,张口轻轻吐出两个字:“盐铁!”

    刘彻拍怕手掌,早已经得到了吩咐的王道,捧着一张诏书,站到前台,开始宣读:“朕闻之,仁不异远,义不辞难,今天下虽丰登,山林池泽之饶,与民共之。然,风暴将袭江都,黎庶流离失所,朕甚闵之。且江都之地,火耕刀耨,生民不易,今迁之,朕惧其饥寒不活,乃命少府,行盐五十万石,铁一百万斤,致之雒阳,布告天下,凡有运粮至彭城者,粟米百石,可得盐十石,铁两百斤!”

    这诏书一宣读。

    顿时,满殿鸦雀无声,无数人心里的腹稿和预案,统统憋回肚子里。

    大家虽然不了解,盐铁的威力。

    但是,这盐铁的价值,却多少有所了解。

    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坐的都是重臣,接触的事情多,当然很清楚,百姓生活,是离不开盐的。

    盐这东西,只要有,就不怕卖不出去。

    至于,铁,就更稀罕了。

    在不产铁矿的许多地方,一铁难求。

    即使是铁矿产区,铁的供给也是常年不足。

    同样,这东西,也不愁销路。

    商人们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只要有钱赚,哪怕打断腿,也要去!

    这个事实,大家同样都很清楚。

    这样一来,自然就会有无数的商人,会运着粮食,前往彭城。

    再加上之前已经决定调往彭城的蜀粮和淮泗之粮,江都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甚至,东海问题,也不是不能谈了。

    而汉室需要付出的代价,却从先前要砸锅卖铁,变成了现在的,不过是一部分蜀粮和淮泗地区的存粮,加上五十万石盐,一百万斤铁。

    虽然依旧代价巨大,但是,也只是吃力而已,远不到伤筋动骨,甚至动摇国家财政的关键上。

    于是,代表军方利益的列侯与将军们,纷纷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

    只要军费能给足,计划中的军队换装和扩充问题不受影响。

    朝臣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吧。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而大臣们则将疑惑的眼神看向王道。

    大家都知道,少府这个怪物,本身就是盐铁的生产者。

    但是,少府的盐铁产量,在过去几十年都很有限。

    好吧,或许太宗孝文皇帝时期,邓通在蜀郡干的不赖,但那也就是年产铁几十万斤,盐十几万石的规模。

    邓通以后,少府的盐铁产量直接跳水腰斩了大半。

    少府能拿得出这么多盐铁吗?

    无数人心里打着鼓,疑惑着。

    要是拿不出来,那就丢人丢大了!

    更是会严重影响朝廷的信誉!(未完待续……)

第五百六十二节 教育列侯

    于是大家伙把视线集中在了少府令岑迈身上。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位少府令,现在把自己的全部身心与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凌烟阁’的筹备事宜中。

    整个少府的日常工作,交给了下面的少府监。

    但少府监显然不够格参与这样重要的会议。

    于是,大家就只能让这位在实际上已经去职,就等着交割政务给新少府的岑迈出来负责了。

    岑迈,却是不急不慢的站出来,接受命令。

    “臣迈奉诏,不敢有违!”岑迈叩首接命,让无数人惊掉了下巴。

    在汉室,接受了命令,就必须完成。

    完不成,就等着掉脑袋吧!

    岑迈敢接诏书,这就说明,少府的库存里,起码有个百万石盐,几百万斤铁的储备。

    没有这个底气,少府绝不敢接受这样的命令。

    倒是丞相周亚夫与太仆袁盎还有大将军窦婴等人,都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周亚夫是想到了去年他在上林苑见到的那些高炉。

    那些一日炼铁上千斤的怪兽,要是全力运作,不计成本和损耗,区区百万斤铁,不是难题。

    更何况,现在,张汤已经在南阳郡扎根下来。

    那么,那个天子所说的年产生铁数百万斤的炼铁基地,也应该开始建设了。

    因此,少府现在已经不需要特别储备生铁来应付突发事件了。

    要知道,在去年,少府的开支。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两万万钱,几乎与去年汉室军费相差无几。

    这样的一个庞然大物。有个百八十万斤生铁储备,是很正常的事情。

    更何况。还有蜀郡的两位外戚,程郑氏和卓氏的全力配合和帮忙。

    只是,盐的问题,让周亚夫百思不得其解。

    五十万石盐,恐怕,整个少府去年,全年在各地盐池的产出,也不过如此了。

    而少府产出的盐,是要供应两宫。军队和各官署的。

    向来不外卖。

    周亚夫很好奇,少府到底要用什么办法,玩什么法术,变出五十万石盐来。

    因此,周亚夫不免好奇的问道:“敢问陛下,盐铁,从何而来?”

    其他人也纷纷伸长了脖子,等待回答。

    自从盐铁官营在关中实施以来,大量的平价盐铁。开始充斥市场。

    大农令下的盐铁衙门,在长安九市之中的五个,开设了盐铁售卖基地,每隔三天一次。无限制的敞开向市场供应。

    一石盐的价格在五百到七百钱左右,一斤铁的价格,在十钱左右。

    这大大低于市场价。

    盐铁衙门成立数月。弊端大家暂时没看到。

    好处,却是人人都尝到了。

    每逢盐铁售卖之日。长安的列侯勋臣,各个衙门的巨头。以及关中的各大豪族,都派了自己的家人,奴仆,运着一车车的铜钱,甚至直接拿着黄金,在各个售卖点蹲点。

    盐铁衙门供应的平价盐铁,就这样,被各个家族、势力和利益集团,用着这样光明正大的手段,一口气全吃了下去。

    普通百姓想要买到平价盐铁,几乎是做梦!

    这些人买了盐铁后,通常加价三到五成,转手就能卖给百姓。

    一个个都是赚的盘满钵满。

    甚至有些聪明人,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安城的盐铁不好卖了。

    他们就运去关中其他县,加价一倍,照样赚的满嘴流油。

    最近这段时间,做这个倒卖生意,赚的最多的列侯,甚至赚取了超过了他的封国租税的财富。

    真是让人羡煞!

    于是,盐铁官营政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拥护。

    在列侯和官僚们看来。

    这盐铁官营,简直就成了天子给大家派发福利的政策。

    自己只要趟在家里,派个奴仆,带着钱,蹲点,就能获取前所未有的利益。

    这比冒着犯法的风险,去盘剥、欺压农民,贪污受贿,来钱更快,甚至比长安城里的子钱买卖的来钱速度还要快。

    毕竟,子钱买卖,还存在本钱无法收回的风险。

    但这个买卖,却是只要用着自己的名头和社会地位,就可以平白获得好处。

    甚至有些没节操的家伙,买了盐,回家自己掺土、掺泥,然后照样能卖出去!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知道了这么个发财的路子。

    于是,发财的途径,就变窄了。

    特别是,当窦氏和陈家、薄家也下场的时候,大量不够分量的人,被驱逐出了这个市场。

    基本上,现在不是朝臣,连进去分杯羹的机会也没有。

    甚至就是列侯,也挤不进这条食物链了。

    汉室列侯,现在还有名有姓有封国食邑的,差不多有百五十人。

    而在长安常住的,几乎占到了列侯总数量的一半。

    自然,在长安,列侯这个名词,是会贬值的。

    但在另外一个方面,列侯阶级,却拥有着一般人很难想象的大量财富。

    中国的地主和贵族,向来,都很喜欢积蓄。

    像明朝,大量的白银,就被地主老财们藏在自己的地窖里等着发霉。

    而汉代的列侯阶级,则储存了海量的黄金。

    这些黄金,绝大多数情况下,最终会随着这些列侯,深埋地下。

    另外,作为列侯,他们还占有了大量的土地。

    尤其是在各自的封国,土皇帝一样,有着超然地位的列侯家族,几乎就是当地的霸主。

    他们的粮仓里,同样储存了大量的谷物。

    通常情况下,这些家伙是宁肯自己家的仓库发霉。也不愿意将粮食拿出来赈济灾民的。

    而关中实施了粮食保护价后,这些列侯们。就再也没有从自己的封国里运粮来长安了。

    关中的粮价已经无利可图,精明的列侯们当然会选择将自己的粮食存在封国的仓库里。甚至,有些更聪明的家伙,选择将自己封国的奴婢和家臣家眷,也带到长安来吃便宜的粮食。

    可这样子做,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列侯们肯定不愿意自己的粮食被贱卖,而运粮到关中,又无利可图,那么,这些粮食。就只能在家里发霉。

    粮食不像黄金,随便丢个地方藏起来就好。

    粮食会腐烂,会发霉,会变质,长期储存,更要成本。

    而假如卖不出去,就只能白白丢掉,甚至还要搭上不菲的管理成本。

    在以前,列侯们也没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封国的仓库里,大量的粮食发霉变质。

    别说是他们了,朝廷的官仓里,这样的情况。最近这些年,也不断发生——甚至连串钱的绳子都腐朽了。

    这样的情况不断持续,很多列侯。心里面其实都是焦急的。

    每天看着自己的粮食不断腐烂,这样的心情。就跟后世资本家,把牛奶和咖啡倒到大海里是一样的。

    他们亟需给自己的财产找到一个保值的途径。

    还有什么比这次天子开出来的条件和政策更保值、增值的方法?

    对掌握了大量特权和财产以及土地的列侯来说。将粮食从封国,运去彭城,根本不是问题。

    他们有着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就算是食邑几百户的列侯,家里面也养着几十上百的奴仆。

    这些人平日里,闲着也是闲着,倒不如去运粮,还能增加收入。

    而将那些在仓库里等着发霉的粮食,运到彭城,转手就拿到堪比黄金一样的硬通货的盐铁。

    别说是一百石粮食换十石盐,两百斤铁了。

    就是两百石换这样数量的盐铁,他们也有的赚!

    至于朝廷会不会赖账不给?

    列侯们就更不担心了。

    三年前,吴楚之乱,长安的子钱商人无盐氏贷款五千金给窦婴和周亚夫当军费。吴楚之乱平定后,无盐氏连本带利,赚回了十倍的收益。

    连子钱商人的债,朝廷都不赖。

    就更不会赖他们这些国之功臣,休戚与共的列侯的帐了。

    他们唯一担心的只是:盐铁的数量,到底够不够?

    要知道,随便一个列侯,都可能拿出上万石的粮食出来。

    万一要是粮食运了去,结果回头少府说:哎呀,君侯可能要等上半年一年,等俺把盐铁生产出来。

    那就惨了!

    谁不知道,少府最擅长的就是拖?

    拖你个三五年,甚至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