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323部分

我要做皇帝-第323部分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然的。这些孤儿需要人去专门管理、教育。

    这次考举中的落选者,就成为了干这个事情的最佳人选。

    只是,还需要进行甄别。

    刘彻可不希望,有什么反动派(如吴楚余孽)或者鲁儒一类奇奇怪怪的家伙混了进去。

    ……………………………………………………

    翌日,不是朝会日。

    所以刘彻睡到差不多辰时才起来,刚刚做完晨练,王道就来禀报:“陛下,丞相求见……”

    刘彻顿时嘴巴张的跟鸡蛋一般。

    周亚夫这头犟驴,居然会主动来找他服软?

    嗯。对周亚夫来说,主动求见,其实就是服软。

    刘彻瞬间就有些感觉时空错乱了。

    周亚夫这头犟驴,在前世给他的感觉就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

    就连向来以隐忍闻名的皇帝老爹都曾被他气得不顾形象的吼出了:吾不用也!

    在没当皇帝前,刘彻一直觉得,皇帝老爹对周亚夫太过刻薄。

    可做了皇帝后,刘彻明白了,不是皇帝老爹太刻薄。而是周亚夫太过咄咄逼人了。

    周亚夫的性格太强势,总认识自己是对的,皇帝是错的。

    这怎么行?

    老刘家从刘邦开始,就是吃软不吃硬!

    你硬他更硬!

    况且。皇帝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皇帝必然是极端自私和多疑的一类人。

    以刘彻自己的亲身体会,他有时候都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把某几个唧唧歪歪的家伙给咔嚓了。

    刘彻微微愣了一下,立刻就反应了过来。吩咐左右:“请丞相去偏殿,朕随后就来……”

    周亚夫现在。对刘彻来说,还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强力辅助。

    本来,倘若周亚夫真顶着不服软,刘彻都想着是不是找个台阶去跟周亚夫和好?

    现在周亚夫主动上门,刘彻自然高兴。

    一刻钟后,刘彻穿戴整齐,在宣室殿的偏殿,接见周亚夫。

    “陛下……”周亚夫看到刘彻微微躬身致敬(丞相有特权,一般见面无需跪拜),脸上多少有些不自然,毕竟,前几天才刚刚闹翻,周亚夫脸皮薄,自然有些尴尬。

    但刘彻却是出了名的没节操,他立刻起身,极为亲热的对周亚夫道:“丞相来啦,快快赐座……”

    然后就眯着眼睛,仿佛与周亚夫从未争执过一般,一如往常,亲密的道:“丞相此来,可是有要事?”

    周亚夫闻言,微微一愣,来之前,他设想过种种说辞,但,现在这些腹稿在天子如沐春风般的笑容面前,全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陛下竟完全没有把前些时日与吾的争执放在心上……”周亚夫呆呆的想着。

    那他这些日子的纠结和烦恼以及倔强又是为了什么呢?

    此时此刻,周亚夫的脑海中,甚至出现了一个大逆不道的念头:“或者,吾只是想证明,吾比天子更有远见……一直以来,吾都是以为天子必然与吾一样……”

    老刘家花了五十年时间,将天子永远正确这个概念深深植根在贵族大臣的脑海中。

    效果大抵跟后世的金三胖的太阳帝国一样,主体思想永远正确,白头山血统光芒万丈。

    贵族大臣们信不信是一回事,言谈举止,必然是遵照着这一套来的。

    而且,刘氏出了名的睚眦必报。

    打刘邦起,就讲究报仇不隔夜,谁敢得罪,必然报复回来。

    公羊派的大复仇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断的为人接受。

    而周亚夫深受这些思想影响,自然是一直认为刘彻肯定也在跟他怄气。

    根据过去刘氏天子的性格,恐怕,生气程度还要严重一些。

    周亚夫哪里知道,这个世界,当皇帝的,就没有一个会要脸皮的。

    况且,在刘彻心中,跟周亚夫的争执,大抵属于真理大讨论的类型,他本就没放在心上,甚至还打算在将来让人改编成类似唐太宗与魏征一样的故事……(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九节 土化肥

    刘彻送走周亚夫以后,拍了拍胸膛。

    周亚夫来见刘彻,只是聊了聊朝鲜战事的安排以及岁首例行的上计工作。

    对于濊人跟儒家的事情,周亚夫一字也未提。

    但刘彻却知道,周亚夫实际上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不谈濊人,是因为周亚夫谈了估计也没用,自己持保留意见就好,不谈儒家,是因为周亚夫知道刘彻是倾向拉儒家一把。

    周亚夫刚走没多久,王道就一脸喜色的过来禀报:“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方才墨苑杨毅来报,陛下嘱咐的化肥一事,墨苑诸贤已经试制成功!”

    刘彻闻言,立刻就道:“摆驾墨苑,朕要亲自去看……”

    刘彻不是崇祯,相信的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墨家的人虽然节操满满,干不出类似后世天朝的科研机构那样谎报成果,骗经费骗职称骗政策的事情。

    但难保下面的宦官还有官僚们不起这个心思。

    凡事,还是防微杜渐比较好。

    半个时辰后,刘彻御驾就来到了位于上林苑西南的墨苑之前。

    因为考虑到墨家的人跟诸子百家都不怎么合得来,而且墨家研发技术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诸如噪音、污染以及大量的其他产物。

    刘彻在选址的时候,就特地选了这么一个清静,远离长安喧哗的地方。

    目前来看,这个选址还是很成功的。

    不仅墨家很满意(终于能心无旁骛,全身心的投入到追求真理大道的事业中)。朝野也很满意(眼不见为净),上林苑的百姓更满意(墨苑中的墨者。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散财一次。有时候他们甚至会住到农户家中,帮着干农活,整修农具,分文不取不说,甚至还自带干粮……)。

    “陛下……”墨者虽然不信鬼神,不敬天命,但对于统治者,他们还是足够尊重的。

    更何况,秦末战乱之后的这几十年的事实充分教育了墨家——离开了统治者的支持和扶持。墨家什么也不是!

    “朕听说墨家诸贤已经研制出了‘化肥’?”刘彻一下銮车,立刻就问道:“带朕去看看!”

    墨苑如今的话事人是杨毅的授业恩师,广陵人张季。

    此人大概六十出头,但身材高大壮实,几乎与中年人无二,唯独头发雪白,脸上布满老人斑,看上去有种类似电影里的疯狂博士的味道。

    但实际上,张季是个极富同情心的人。

    因为他的弟子杨毅的缘故。现在,张季被墨苑中的墨者公推为钜子。

    算是重新将墨家这个已经分裂了五十余年的学派,重新统一了起来。

    自然,如今负责迎接刘彻的。也是张季。

    “陛下,请随臣来!”张季跪在地上拜道。

    然后,他就带着刘彻。穿过墨苑的走廊,一路向前。来到了一处宅院的地窖之前。

    刘彻到的时候,这个宅院已经是被负责墨苑安全保护的南军士兵团团保护了起来。

    “陛下请捎带片刻……”张季来到那地窖前。趴下身子,带着墨者们,扒开地窖上方掩埋着的土壤,露出了埋在地下的好几个搪瓷罐子。

    只见张季将其中一个罐子挖出来,然后,毕恭毕敬的捧着它,呈递到刘彻跟前,拜道:“陛下,此乃臣与河东墨者阳弋,结合河东当地老农的一个方子,改良而出的‘化肥’”

    他将那被密封的搪瓷罐子打开,顿时,一股浓重的刺鼻味道弥漫开来,刺激的刘彻下意识掩住了鼻子。

    只能说,这些科学家,果然都是政治上的白痴啊!

    刘彻心里想着,但脸上却是乐开了花:这味道,他太熟悉了。

    穿越前的尿素,貌似也是这么个味道。

    嗯,久未清洗的茅房里大概也有这样的味道。

    张季却似乎根本没看见刘彻的模样,他只顾着汇报:“陛下,此物,臣以人尿、熟石膏、水,以不同比例混合后,窖藏深埋十日而成……”

    另外一边,杨毅也捧了个罐子,献宝一样的跪下来拜道:“陛下,还有此物,以牛粪、石膏粉混合后,深埋窖藏三日而得!”

    说着他也打开了那个罐子,顿时,一股类似氨水一样得味道,呛入刘彻的鼻腔中。

    刘彻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这些味道确实不怎么好闻。

    但是,刘彻却知道,这些看似肮脏难闻的东西,将给汉室的农业带来怎样天翻地覆的变化。

    刘彻穿越前,化学成绩并不好,也早都全部还给老师了。

    但,只听张季与杨毅的报告,刘彻也差不多知道,这两者‘化肥’应当是现在情况下最容易也最方便获取的化肥了。

    虽然比之现代的化肥工厂,这种土法制造的化肥,不管是效果还是产量,肯定拍马都不赶不上。

    但,有跟没有,那是两个概念。

    有了化肥后,盐碱地也好,地力耗尽的土地也罢,都能重换新生。

    更重要的是,化肥的增产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的!

    “已经试验过了没有?”刘彻耐着性子问道,他现在能肯定,这两种’化肥‘肯定能对汉室农业贡献巨大的力量。

    但,还是要做做试验,摸索出最佳的施肥方式。

    “回禀陛下,臣等正是试验过后,确认这两物能对粟米增产有帮助,方敢向陛下汇报!”杨毅立刻答道:“还有,陛下前些时日与臣等提及的以矿物或者动物骨骼为肥料,臣等也在抓紧试验、研制,一有成果,立刻报于御前!”

    “善!”刘彻终于抚掌大笑:“快带朕去看看。施过肥的庄稼,到底长势如何?”实际上却是。这两种’化肥‘的味道都不怎么好闻,刘彻虽然不嫌弃。但也有些受不了,毕竟,他锦衣玉食惯了。

    “诺!”张季闻言纳头就拜。

    墨家在经过了五十多年蛰伏后,终于得到了现在的这样的机会,能再次参与到天下大势之中。

    这个机会,墨家上下,人人都想把握。

    不求重现战国时期,儒法墨并称显学的辉煌,起码。也要成为一股能影响天下的政治势力,然后,再将墨家思想发扬光大,广收门徒。

    而这一切,全都取决于眼前的这位大汉天子的态度。

    因而,墨家上下,对于天子吩咐的事情,都是尽心竭力,用尽一切方法。以求天子更加看重。

    现在看来,这个选择非常正确。

    刘彻兴致勃勃的在张季一行的引领下,来到了墨苑附近专门划给墨家试验的几百亩地旁边。

    这些土地并非只归墨家所有,同时。它们还是农家的试验田之一。

    刘彻到的时候,几个少府的农稷官员,正在指挥着佃农除草和翻土。

    现在。粟米已经接近收获时节了,农田里满是沉甸甸的粟苗。

    刘彻一路视察过去。发现,粟苗长势都很喜人。而且颗粒饱满,基本上没有病虫害和杂草。

    “陛下,这十亩地,是用过‘化肥’的……”张季领着刘彻来到一块不大的田边介绍起来。

    汉室的田亩制度比较奇怪。

    以纵一步横二百四十步或者一百二十步为标准。(二百四十步的是大田,一百二十步为小田,关中主要以一百二十步的小田为标准)

    换句话说,汉室的田地,一般都是长而窄的模样。

    所以,所谓的十亩地,其实宽度也就十步。

    刘彻亲自下地,摸了一下据说施过化肥的粟米,然后,他再与旁边那些没有施过化肥的田地比较了一下,虽然施肥的时间并不长,而且没有在粟米种植开始就施肥,但两者之间,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了。

    施过肥的粟苗,明显穗更大,果实也更多,也更健康。

    “传朕的命令,让少府令立刻来见朕!”刘彻喜不自胜的下令。

    化肥这种大杀器既然已经出现,当然要立刻大规模的进行推广。

    只是,这人尿还好说,牛粪的话就有些难度了。

    而且,强行推广的话,百姓未必会领情。

    还是先在上林苑试点比较好。

    这样一来,这任务就得交给少府去办了。

    今年秋收后,就让少府做好化肥的生产工作,争取明年开春的时候,能满足整个上林苑佃农的需求。

    只要上林苑明年丰收,那么,这关中肯定闻风而动。

    到时候,刘彻不需要宣传,也有着大把大把的人哭着喊着求‘陛下慈悲,赐予化肥’。

    要是运作的好,这化肥甚至能成为刘彻手里的一张王牌,进一步的将关中的地主士绅阶级给绑架到自己的战车上。

    一个时辰后,少府令岑迈赶来墨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