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266部分

我要做皇帝-第266部分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座高炉其实不算高,最多只有三米高。

    以粘土和砖石搭建而成。

    远远的看着,就像个丑陋的小塔。

    它以焦煤和焦炭为燃料,日夜不息的进行‘炼钢’。

    目前一天,可以将至少五百斤的生铁变成相应不等的‘碳钢’。

    只是质量堪忧。出来的钢水品质,很难保证。

    而且,耗能极大,污染也很严重。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缺点。

    反正,少府令岑迈在见到这个丑陋的东西,居然真能炼出钢铁来。

    高兴的像个小孩子一样。他已经决定,在一年内。修建五百座这样的炼钢炉,争取年内出钢十万斤!

    至于环境污染什么的……

    想发展工业。怎么可能没污染?

    后世英国工业革命,伦敦几乎变成了一座地狱之城,泰晤士河里号称连虾和虫子都死绝了!

    同时期的法国巴黎,更是号称臭黎……

    但刘彻并不同意在关中这么玩。

    首先关中本身没有什么铁矿,其次,真要关中变成一个乌烟瘴气,雾霾蔽日的地方,刘氏的江山,恐怕就坐不久了……

    所以,刘彻倾向于,将这些高炉放到蜀郡或者河东等煤铁的主产区。

    除此之外,水力锻压技术,也开始取得突破。

    第一台水车,已经在上林苑开始安装,预计,春耕前可以投入使用。

    而水车的成功研发,等于,水力锻压技术,已经进入了关键时刻,胸甲骑兵的出现,开始进入倒计时。

    另外,土法水泥,则早已经获得了成功,并且投入了使用。

    目前,这种水泥,主要是用于给皇宫铺设道路,尤其是太皇太后常常去的那几条御道。

    土法水泥想要大规模的量产,还需要走一段路。

    现在,刘彻开始将视线投向轨道运输了。

    在他的命令下,一条木质轨道,开始在上林苑的思贤苑中修建。

    轨道的技术是现成的。

    当年,秦始皇为了消灭楚国,就曾经运用了这一技术。

    秦人在秦楚边境,修建了许多条轨道交通网络。

    这种轨道,以马为动力,通过一种颇为特殊的设计,使得马匹在轨道上会一直不自觉的奔驰。

    从而使得物资可以迅速快捷的抵达前线。

    根据石渠阁保存的秦代资料记载,这种马车轨道,一昼夜就可以将物资送达数百里外的前线。

    正是在这种轨道交通网的帮助下,秦人如犁庭扫穴一般,迅速的灭亡了楚国,并进入征服了南越。

    然而,随着庞大的秦帝国在农民起义中覆灭,新生的汉室王朝,在初期,严重的缺乏马匹。

    当年,就是刘邦自己,都找不齐五匹颜色相同的马,堂堂丞相萧何,居然是乘着牛车上朝……

    在那样的情况下,许多在战火中保留下来的秦代轨道交通网络,失去了它们的作用。

    不是被拆毁,就是被下令填埋。

    因为,这种轨道,只适用马力运输。

    当汉室失去河套地区,没有了马匹的来源后,这种轨道就成了累赘。

    它的存在,即阻碍了交通,还没有任何作用!

    只是,当时下令拆毁和填埋这些轨道的丞相萧何,极富远见,他命令,将一整条秦代轨道,完整的拆卸,然后保存进武库中。

    更将整个轨道的全部技术资料与建造图纸,全部封存进石渠阁中,以待将来。

    如今,在思贤苑中铺设的这条轨道,所用的木轨,就是完全按照萧何保留下来的资料和图纸,并对照封存在武库中的那些木轨,复制出来的复制品。

    只是这种木制轨道,耗资巨大,每里的造价,高达五六万钱。

    假如要铺设一条从长安到萧关的轨道的话,起码要花掉数千万金钱。

    而且,它还及其容易被人摧毁——可能一把火,就会让其中断运输。

    另外,由于它是以马力来运输的。

    所以,沿途的马站以及各种护理人员,都需要培养和建设。

    但是,它确是这个时代最便捷最快速最高效以及最强大的运输方式。

    因为采用了特殊的木轨设计,所以,当马匹在这种轨道上奔跑起来以后,就很难停下来,甚至不需要车夫挥鞭子……

    而一辆标准的轨道马车,能将数千斤的物资,一昼夜送递需要的地方。

    对于战争来说,这几乎就是一决定胜负的关键条件!

    也就只有秦人才会发明和创造如此犀利的运输技术。

    毕竟,秦国人口少,在统一战争时期,他的全部青壮几乎都参军了。

    没有这样的技术,他很难有快速的补给。

    一个月后,当刘彻在思贤苑里看到,那条已经竣工的轨道上,两匹骏马,拉着数节车厢,以蒸汽火车的气势,在轨道上狂奔起来后。

    他就决定,开始铺设长安——萧关的轨道。

    不为别的,单单就是有了这条轨道后,一旦匈奴人再次入侵,长安的军队和物资就能在一昼夜抵达萧关,参与抵抗。

    这在军事上,将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更何况,这种轨道交通,还将大大的提升汉室的商业经济。

    与之相比,看上去巨大的投资,似乎也值得了。

    “去请左相国和中尉过来……”刘彻回头对已经被轨道吓傻了的王道吩咐道:“让他们来看看,这种轨道……”

    刘彻敢打包票,周亚夫和郅都肯定会支持他的这个决定。(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四节 两条毒蛇

    夏天来了,茫茫草原,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个又一个在冬天南迁的部落,回到了他们熟悉的牧场。

    匈奴帝国的大脑,单于庭也迁到了贺兰山脚下。

    此时,单于大帐之中,匈奴帝国的各方巨头齐聚一头,商议着应对东边那个帝国的变故。

    “汉人的皇帝又死了,如今,在长安城里的不过是个十七岁不到的毛头小子!”白羊王津糜挥舞着他那双长满了浓密的体毛的双手,大声鼓噪着:“大单于,请下令吧,我们白羊部落,已经准备好了,只要您下令,两个万骑,随时听候您的调遣!”

    楼烦王乌力孤也道:“大单于,楼烦部落三万精骑也已经整装待发,只等单于鸣镝!”

    休屠王与浑邪王也跟着附和,鼓噪起来。

    一时间,整个王帐中,只有喊打喊杀的声音。

    作为匈奴帝国的大脑,单于军臣,却仿佛没有听到这些主战派的声音一般,微闭着眼睛,没有给出任何答复。

    跪在军臣身边的须卜雕难抬头看了看那些鼓噪战争的一方之主。

    他心里冷笑了两声。

    看看这些主战派都是谁吧?

    休屠王和浑邪王?

    该死的右贤王余孽!

    要不是这两个部落在匈奴国内,也属于大部落,实力不容小觑,呵呵,恐怕,现在这两个家伙就该去地下陪右贤王了!

    至于白羊王与楼烦王,倒与那个死掉的右贤王没有太多瓜葛!

    但,看看着两个家伙的地盘在哪里吧?

    他们的传统牧场。全部都在当年秦人主动放弃的河套地区!

    而,单于的嫡系。那些地处西方和北方的巨头,却都基本沉默。

    即使偶尔有人开口。也都是讥笑。

    老上单于制定的双头鹰政策,发展到今天,已经演化成了两个利益不团的集团。

    尤其是前代右贤王在政治斗争中落败后,这种矛盾越发的激烈起来。

    对于原先那些与右贤王走的近的部落,单于庭一直是在用有色眼镜来看的。

    尤其是,那位右贤王,还有儿子活着!

    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单于怎么可能会松开套在东部部落脖子上的项圈?

    更何况,目前匈奴的国策是向西扩张。

    西边那些小国。又富裕又软弱。

    随便派个万骑过去,就能抢回一大堆财富和人口。

    这些贵族,已经享受到了抢西边的种种好处。

    怎么可能会容许任何可能导致匈奴的力量东向的变动?

    而这些人是单于的基本盘和嫡系,单于就是在他们的支持下,才顺利登基,铲除右贤王的。

    试问,在这样的局面下,单于怎么可能贸然改变既定的策略,跑到东边去与汉人打个你死我活?

    果不其然。军臣单于站起来,挥挥手,道:“诸位的意思,我知道了。但,本单于与汉人皇帝有过约定,老上单于也跟汉人的皇帝订立过盟约。长城以内,是冠带之室。汉朝皇帝统治,长城外。是弓猎之国,本大单于统治,只要汉人的皇帝还坚持这个盟约,那,侵汉之事,就不要再提了!”

    “大单于!”白羊王一听,顿时急了。

    部落里的儿郎们可都是在等着他的好消息的啊!

    大家可都指望这次南侵,好好抢个够,今年冬天,日子也好过些!

    楼烦王也急了,但他比津糜聪明了一些,跪着恳求道:“大单于明鉴,自冒顿大单于以来,我大匈奴的传统就是,汉人换皇帝,就要出兵去敲打一下,一则,显示我大匈奴的军威国威,好叫汉人皇帝顺服,多送丝绸美食宝物,二则,团结东部部落,使东方的部落,始终处于大单于的统治下,不至于因为远离单于庭而离心离德……”

    “这……”军臣也踌躇了起来。

    其实,军臣倒也并非是真的就完全反对主动侵汉。

    对他来说,抢西边也是抢,抢东边也是抢,没有太大区别。

    至于所谓的东西矛盾,这种事情就是胡扯了。

    他首先是匈奴单于,其次才是西部部落的共主,对西部太过偏袒,难免会让东边的部落心寒。

    所以,他一直把握着一个度,也一直在处心积虑的平衡着东西的力量,使两方相互敌视,但却又不会真的撕破脸,更不会让某一方独大。

    至于右贤王?

    人都死了!

    还能怎么的?

    匈奴人的传统,向来就是**裸的丛林法则。

    弱肉强食,强者生存。

    当年,冒顿单于连爹都杀了!回头照样分封他的兄弟为王,甚至委以重任,更依照传统,接手了头曼的妻妾。

    一个没有了父亲,失去了大部分牲畜人口的少年,还能翻天不成?

    军臣认为,他既然连右贤王都弄死了,一个苟延残喘的小狼崽子,一个指头就捏死!

    他真正反对主动侵略汉地的原因在于——当匈奴帝国发展到今天,它的疆域已经前所未有的广大了。

    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草原民族,能把自己的地盘,扩张到匈奴这样大。

    整个匈奴帝国,西起西域,东连长城,北接北海,南到朝鲜。

    纵横数万里,所有可以被骑兵征服的地区,都被匈奴人征服了。

    军臣尽管没读过书,更没有什么文化知识,但他,到底是经历过了无数政治斗争的人杰。

    他很清楚,现在的匈奴,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在秦军的马蹄下瑟瑟发抖,朝不保夕的小部落,更不是那个在冒顿单于和老上单于时期。东征西战,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扩张的政权。

    它现在事实上已经是整个已知世界的霸主了。

    它需要稳定来维持霸权。而不是四处点火,挑起战争。

    而与汉朝发生战争。可能会让匈奴帝国失去它的霸权!

    这并非仅仅是他个人的想法。

    他的父亲,老上单于也是这么想的。

    原因很简单,匈奴在人口上完全落后于汉人。

    汉朝人口数以千万计,而匈奴人口不过几百万而已。

    甚至不到汉人的十分之一。

    倘若,东边的汉人是跟西边的诸国一样,软弱、怯懦没有反抗之力的民族,那也就无所谓了。

    但偏偏,他们不是!

    汉朝,从皇帝到百姓。几乎没有软蛋。

    每次匈奴兵入侵,汉人,几乎都会动员起来。

    从皇帝一直到农民,从七十岁的老翁到十岁的孩子,只要能拿得动刀枪的,都会上前线,与匈奴骑兵厮杀。

    曾经在战场上,就发生过几万匈奴人围攻一个只有两千守军的城市,结果打了一个月。那个城市纹丝不动,汉人守军,父亲死了,儿子将过父亲的武器继续战斗。哥哥死了,弟弟流着眼泪,站上城头。丈夫死了,妻子带着孝布。坚守城头。

    那个事情,当年震撼了整个匈奴。

    老上单于因此决定与汉人订立真正的和平盟约。

    即使那事情过去了十几年。但,军臣依然记得,那个城市,那个守将的名字。

    “吾乃云中太守魏尚,匈奴狗贼,可敢一战?”

    “可敢一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