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180部分

我要做皇帝-第180部分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一出口,顿时,整个大殿的人都议论了起来。

    对于汉室的大臣来说,商人=末业=下贱的职业,这样的观念可谓根深蒂固,历来都是政治正确的!

    但是,另一方面,越来越迅猛发达的工商业,民间越来越多土豪的出现,让他们必须正视商人的力量的崛起这个问题。

    无论是当年的贾谊,还是现在的晁错,他们的成名作,也基本都是在阐述这样的问题。

    朝廷的大臣们自然也早就知道,在事实上。商人的地位随着他们财富的增加在迅速的增长。

    某些地方,有钱的商人的派头比彻侯、国君都要大,都要风光!

    可是。除了强调农本这个概念外,真正拿得出手的政策,并不多。

    为什么?

    一则,怎么处理工商业与农业之间的问题,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对于汉室,就是整个中国。也是头一次碰到工商业的发展和增速超过农业的问题。

    理论上当然是农本。

    但现实中,却不可能真的按书上所说的那样去处理。

    要知道,如今天下蓬勃发展的工商业。涉及的人口不是几千,也不是几万,而是数以百万计!

    在这个问题上,稍有不慎。处理不当。就要引发大问题。

    二则,谁背后没有金主?

    拿了别人的钱,怎么能说别人的坏话?

    所以,大多数臣子,虽然都知道问题很严重,但,谁都不想揭开这个盖子,更不愿意面对这个问题。

    即使晁错。当年大喊着什么贵粟论,但现在。也不再提及那个问题了。

    而刘彻的那个表态,可谓开历史先河了。

    不管怎样,刘彻都是汉室第一个真正直面了工商业与农业之间的问题的第一个皇室高层。

    无论如何,不管怎么样,大臣们都无法继续保持冷静了。

    “请家上解释……”晁错第一个站出来,出列问道:“臣愚钝,不解家上之意……”

    廷尉张欧立刻紧随其后,出列拜道:“臣惶恐,不明家上意欲何为?”

    就连袁盎也道:“家上所言,臣闻所未闻,敢请指正!”

    刘彻知道,这些大臣已经是很给他面子了。

    错非之前刘彻一直摆出来的就是仇商的姿态,一副一定要压制工商业的模板,恐怕此刻,潮水一样的弹劾就已经将他淹没了。

    实在是,这个问题太敏感了。

    已经上升到了意识形态的高度。

    想想看,后世嗡嗡嗡的时候,忽然跳出来一个家伙说米帝可以跟我们大天朝一起愉快的玩耍,这个家伙恐怕不是坐土飞机,就是得见识一下专政的铁拳了。

    天子刘启却不像大臣们那样。

    他半闭着眼睛,不发一言的靠在龙榻上面,实际上,他已经知道了刘彻昨天的全部发言和前因后果。

    这些事情,不止他安插在刘彻身边的眼线发来了汇报。

    就是今天早上,颜异也跟他完完全全的汇报了一切经过,和刘彻的一些思路。

    对刘彻的那些想法和计划,作为皇帝,作为天子,作为刘彻的老爹,刘启是用一种乐见其成的态度在等待着的。

    其实,刘彻搞出这些事情,一点都不出他的意料之外。

    老刘家的太子,要是能安安稳稳的宅在太子宫里,那才叫奇怪了!

    甚至,此刻,刘启看着刘彻,竟有一种颇为欣赏的想法。

    在刘彻身上,他仿佛看到了他年少轻狂时的岁月。

    年轻人,有想法,有冲劲,这是好事情!

    所以,天子根本不想干预。

    对天子刘启来说,刘彻的那些事情,做成了,那是皆大欢喜。

    对于如今的天子刘启来说,在他的潜意识里,他甚至希望,刘彻能把事情搞大。

    因为只有这事情大了,他才能看清楚,这朝廷里,究竟谁是忠臣,谁是骑墙的,谁是二五仔!

    至于失败?

    谁没失败过?

    没经过磨砺的雏鸟,怎么有振翅高飞的那一天?

    “朕的时间不多了……”天子刘启看着刘彻,在心中想着:“刘彻啊,你要争气,朕只能扶着你再走几年了,几年之后,这个国家就可能要靠你了,这江山社稷,你是否能承担呢?”

    前不久,他差点在宫里摔倒了。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信号!

    这说明,他的抵抗力和精神,都在衰退。

    而在这个时代,男子四十是一道坎,更别说,他这样的一国之君了。

    因此,他不得不让刘彻开始真正的接受暴风雨的洗礼,让他的这个继承人,学会怎么在风雨中寻找安全的地方,怎么识别忠臣和二五仔,怎么驾驭群臣武将。

    所以,他悄悄的给刘彻的计划里加了一点料。

    他的想法很简单,趁着自己还能掌握局面,先给刘彻扫清诸侯,留下一个没有隐患的国家,同时,尽可能的磨砺这个儿子,让他在几年内就成熟起来,即使发生意外,也能立刻掌握大权,驾驭群臣,收拾兵权。

    这次的事情,只是开始。

    以后,慢慢的,他会让刘彻这个太子参与政务,参与军队,跟将军们交流。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会慢慢的去观察朝廷的大臣,反复考验和试探那些大权在握的臣子,看看他们到底是个什么心思。

    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来说,他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保证政权的顺利过渡,刘氏的统治地位不受任何威胁。

    在这过程中,任何意外和威胁的苗头,只有一个下场。

    “此泱泱者,非少主之臣!”

    简单的来说,所有的臣子和一切的事情,都是他手里的棋子。

    这么想着,天子刘启就慢悠悠的开口道:“太子,给诸臣和朕讲讲,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说那样的话?太子难道不知道,强本弱末乃是我汉家的国策吗?”

    刘彻闻言,稍稍整理了一下思路,拜道:“回禀父皇,儿臣一刻也未忘记,我汉家的根本,在于生民,生民之道,在于农本!”

    刘彻抬头看着自己的老爹,他很清楚,现在这个时候,就是他这个太子,发出自己的政见和执政思路的最佳时机。

    大臣们能听懂的,能跟上他的节奏的,自然可以在他未来登基后获得一席之地。

    听不懂的,跟不上的,刘彻也绝对不会等他们!

    刘彻转身看向晁错,道:“孤曾读过御史大夫所作之《贵粟论》,其篇首便是:故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以开其资财之道也!”

    刘彻笑着问道:“未知孤可曾记错?”

    晁错听闻,顿首道:“鄙作陋言,竟蒙家上熟记,臣与有荣焉!”

    但晁错心里却是打着鼓,不知道刘彻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未完待续。。)

第两百七十三节 新思维(2)

    刘彻微微一笑,看着群臣,心里思量了一会,继续道:“诚如晁公所言: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晁错和贾谊两人先后所上的针对工商业与农业问题的奏疏,也是刘彻敢说商人于国不无裨益的底气所在。

    其实,在汉室,特别是最近二十年以来,只要不是瞎子,都看到了商人是怎么迅速膨胀起来的。

    于是,怎么处理工商业与农业之间的关系,怎么定义两者在国家行政中的地位,就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

    在这个问题上,装鸵鸟,显然不是刘氏的思维方式。

    而且,天下人又不傻。

    这经商致富,毫无疑问比种田有前途得多了。

    那怎么控制和抑制工商业的发展速度就成了摆在每个政治家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贾谊、晁错,算是开路先锋。

    这两者的思维和思路,奠定了汉室对于工商业与农业政策的基调。

    正如晁错在十几年前的那道贵粟论中所言,想要让天下人,特别是农民都去种田而不去经商,单单靠拼命喊种田好啊种田好,就是种田好,是没用的。

    得让老百姓知道种田的好处!(以开其资财之道)

    因为百姓的治理是很复杂的事情,统治者应该知道,百姓追逐利益,追求更好的生活的**,就像水向下通过低洼流向东南西北一样(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这就是贵粟论的核心思想。

    同时也代表了统治阶级对于工商业越来越兴旺的形势的态度。

    汉家到目前为止,都很清醒。

    假如百姓种田的收益不能养家糊口,那他们肯定就会去经商。然后就会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而一味的装鸵鸟,假装看不到这些问题,迟早会引发大乱!

    这天下的秩序都可能会被打破!

    正是因为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些问题,是以,二十年来,汉家天子轻徭薄赋,根本用意就是要跟工商业争夺人口。让百姓种田能保持温饱。

    但是,不管是晁错也好,还是贾谊也罢。

    他们限于时代的局限性。都只能看到三五年的发展趋势。

    三世为人,刘彻很清楚的看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就是在当下,一场农业革命也正在悄然发生。

    关中和天下的许多富庶地区的地主家庭。农具开始铁器化了。同时,耕牛也开始被运用。

    而今后数十年,这场革命将席卷全国,并延绵数百年。

    而在这其中,起了关键性推动因素的,恰恰就是天下的铁器商人。

    为了赚钱,正是这些家伙,不断的推动和改良铁制农具。使之很好的适应了农民的需要。

    而且,刘彻很清楚。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必然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事业。

    因为,人口会越来越多。

    不管刘彻怎么努力,也没办法在他短暂的人生之中发展出近现代农业。

    没有农业工业化,土地的产出就没办法养活所有的人。

    至于寄予厚望的印度殖民地,终究只是一个野望而已,能不能做到,还是两可,即使真的成功了,底层的百姓又有几个能分润到殖民地的好处?

    是以,必须给即将到来的人口爆炸找到一条出路。

    而,工商业是一个不错的去处。

    当然,这些东西是不适合拿到台面上来说的。

    在中国古代,自有一套政治游戏规则。

    刘彻整理了一下思路,对着大臣们道:“孤尝读史书,昔太公望封于营丘,其地恶,人民寡,于是太公劝民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民众归之,强至而幅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联袂而往朝矣,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于是恒公乃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在古代中国,政治家不管做什么都得从古代找例子来作为自己政策的政治正确性解释。

    刘彻举的是史实。

    诸子百家,人所公认的圣贤之事。

    管子更是汉室历代天子推崇的大贤达,当此之时,人所公认的人臣楷模。

    无论是黄老还是儒法,其经济政策其实大抵都是从管子的思想中延伸而来。

    跟后世的孔子差不多,这时候的管子就是一个箩筐,什么东西都能扯上去。

    刘彻看着大臣们,问道:“公等皆名臣,汉家肱骨,博闻广识,当今天下,是个什么局面,孤不说,诸公也看到了!”刘彻站起身来,对着晁错、张欧、袁盎三人问道:“何以管仲能以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我汉家却无此惠?反受其累?”

    听了刘彻的这些话,大臣们都低下头,有些脸红。

    汉家对商人喊打喊杀,喊了二十多年,结果,商人在朝廷的喊打喊杀中越发兴盛起来。

    其产业不断扩大,规模像滚雪球一样,一年胜于一年。

    这些商人赚了钱,不是大肆买房置地,就是挥霍无度。

    朝廷没有得到好处,农民也没有得到好处。

    不管是贾谊当年的政策,还是晁错当年提出的贵粟论,到今天,事实证明,它们已经破产了。

    只是碍于当道之人,执政者,没人敢当面说出这个问题。

    但,人人都清楚,这汉室的商业经济政策,已经到了必须要进行改变的时候了!

    是以后来小猪当政,所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几乎全部落实了下去。

    实在是人人都知道,再不改变些什么,那这个天下就要完蛋了。

    如今,刘彻以太子身份,正面提出这个问题,竟无人能给一个正面的答复。

    刘彻笑了笑,看着这些沉默不语的大臣,他知道,他已经拿回主动权了。

    于是,向前一步,跪下来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