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1258部分

我要做皇帝-第1258部分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事行动和计划上指手画脚。

    打仗的事情,自有将军们去负责。

    他这个皇帝,就不要去添乱了。

    但战略上,却只能由刘彻来制定了。

    就像这次幕南之事,刘彻给郅都定下的基调就是:编户齐民,如中国制度。

    他企图一劳永逸的解决游牧民的问题。

    使得幕南地区,从此不再成为中国的威胁和软肋。

    更打破所谓东亚怪物房的囚笼。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要实现刘彻的这个战略,首先就要镇压和清洗所有的反抗和不满。

    这要求郅都所部,必须恰到好处的,解决掉幕南所依仗的武力和希望。

    这个难度是非常高的。

    特别是现在各部都在北撤或者东撤。

    东撤的部族,现在刘彻已经帮郅都解决了,陈须和他的小伙伴们,带上乌丸和鲜卑这两大狗腿子,欺压和镇压一群丧家之犬,想来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然而即使如此,问题也很棘手。

    倘若不能迅速的解决幕南各部,等到句犁湖西征归来,腾出手来,喘息了些力气的北匈奴肯定会掺和进来。

    到时候,幕南问题就可能长期化、复杂化。

    是以必须要尽快逼迫这些部族与汉军决战。

    但各部又不是傻子,他们只会带着汉军在草原上捉迷藏,压根不会跟汉军决战的。

    这里,是他们的地盘,是他们的家园。

    他们熟悉所有的山川草木和水源,甚至可能清楚每一天的气温变化节奏。

    各部的算盘,现在已经很清楚了,他们就是要拖,就是要耗,拖到汉军筋疲力尽,耗到汉军粮草供给出现问题。

    然后,逼迫汉家让步,依然让他们继续称王称霸,做个土皇帝。

    针对这个情况,郅都做了三个作战方案。

    第一个,是派兵控制幕南的主要水源,以此逼迫幕南各部与汉军决战。

    但问题是,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冰川和山巅融化的雪水,会滋润整个草原。

    幕南各部未必害怕这个法子,除非等到夏天,出现了干旱。

    而第二个作战方案,则是轻骑突击,主动寻找幕南各部的主力,歼灭之。

    而第三个则是诱敌之计,郅都打算在南池高调的储存大量粮草,引诱幕南各部来攻,而他则带领主力埋伏在侧。

第一千五百二十七节 作战方案(2)

    “陛下,臣等以为,昌武侯身在前线,知道和掌握的情报肯定比臣等远离前线的臣子要清楚得多,昌武侯能做出这三个方案,想必也是有着自己与诸将佐的分析在其中……”三位参谋尚书商议了之后,对刘彻说道:“且单就昌武侯所给出来的只言片语,臣等也无从判断……”

    刘彻听着点点头,郅都这次送回来的是用信鸽传递的奏疏。而信鸽传递信息,自然就限制了奏疏的内容,只能尽量简短。

    真正的详细作战计划,现在应该还在路上,恐怕等到郅都出兵,都未必能够抵达长安。

    但,现在刘彻必须在仅有的这些信息和情报下,做出判断。

    应该批准哪一个计划?或者交由郅都自己临场判断?

    刘彻想了想,对那三人道:“卿等就目前掌握的情报和信息,为朕分析一下,郅都的这三个方案,哪一个更好一些?或者说,卿等有些自己的看法?不妨都说出来!朕一直就提倡,参谋官要多说话,大胆预测,小心假设,认真推演,不要怕担责任,参谋的任务就是提出自己的意见!”

    自马邑之战后,刘彻和汉室就尝到了参谋军官的甜头,不断的加强了参谋军官的建设力度。

    各大野战军,都已经在校尉这一级别的部队里普及了参谋官。

    此时的汉家参谋军官团的建设,在刘彻看来,至少达到了拿破仑时期的普鲁士。

    总参谋部的体制,已经在萌芽了。

    未来,汉家出现一个与太尉平行的总参谋官,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三位参谋尚书相互看了看,然后一人拜道:“陛下,臣觉得,昌武侯可能忘记或者说遗漏了一个问题……”

    “嗯?”刘彻看着此人,他认得,这是他三个月前刚刚任命的战史尚书尹不害,此人祖上是城父严候尹恢,不过,现在的城父候国早在元德三年就不小心被刘彻的aoe波及而被废黜。当代的城父候被廷尉直接拿了送去修长城了,也不知道是死是活。

    但这尹不害,与尹家的关系却早就已经很疏远了。

    从他祖父开始,就已经与城父尹家分家了。

    当然了,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光耀门楣,或者说重振家声,就是他们人生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尹不害也不例外,他现在的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复家。

    重新恢复先祖的光荣,接续断绝的香火,重新建立起一个尹氏侯国。

    所以,他的表现欲很强。

    早在武苑受训的时候,他就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最终被推荐给刘彻。

    刘彻在看过他履历后,就丢给他一个战史尚书的官职。

    让他去负责管理、整理和编辑汉军所有有记录的军队档案和作战历史。

    你可以将这个看做是一种磨砺,但也可以将之看成一种打压。

    因为,刘彻见过太多像尹不害这样充满了表现欲的人了。

    古有赵括,未来有马谡,现在殿中就有一个……颜异……

    年轻,不经磨砺没有遇到过挫折的得意之人,最终必定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尹尚书请试言之……”

    尹不害却是小心的抬起头,精心的选择着措辞,双眼之中满是炙热的火花,他知道,这是自己难得的能够在军国大事上在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时刻,他必须把握住!

    “陛下,臣奉命为战史尚书,检点各部战史记录和各司马以上将佐之战场笔录……”尹不害叩首道:“臣发现,诸司马校尉将军,以及各被俘之匈奴贵族、大将,都曾经共同提到过,引弓之民,逐水草而居,其以邑落为家,合则如鸟之集,败则如云之散……”

    “嗯……是有这样的记载……”刘彻点点头,看着尹不害:“爱卿想说什么?”

    “但……臣深研之后发现,匈奴或者说所有的引弓之民的结构,并非我汉家所设想的那样!”尹不害深深的拜道:“我中国之士,向来以为,匈奴所谓邑落即是我中国之户也,匈奴所谓氏族,或是我中国之宗族也,匈奴所谓部族,或为中国之郡县也……”

    “但实则不然……”

    “匈奴之邑落,非我中国之户,匈奴之氏族也非我中国之宗族,匈奴之部族更非我中国之郡县!”

    刘彻听着,似乎明白了点什么,点了点头。

    中国人确实有一个喜欢将自己代入别人的角色去思考的坏习惯。

    总觉得我们是怎么想的,别人也应该是怎么想,我们是如何生活的,别人也应该会这样生活,我们的追求是怎样,其他人的追求也应该如此。

    而这是大错特错的。

    尹不害见此情况大喜,信心也更加足了,他接着道:“经过臣翻查了无数档案和记录,还专门询问了各归义列侯,臣以为,匈奴之邑落,与其说是家庭,不若是一个捆绑在一起的禽兽之家,其非以德孝,乃以强弱定上下……”

    这都不需要去举证。

    匈奴人,包括了其他所有这个时代的游牧民族,都不会养老。

    更别提什么敬老了。

    一个人若是老了,没有劳动力了,就只能自生自灭。

    不会有人去照顾和赡养他,因为其他人连自己都难以养活!

    而引弓之民奇葩的收继婚制度和匈奴人流行的宗种制度,更是给了中国士大夫们一万个理由来抨击他们是禽兽。

    “至于其氏族,就更与我中国之宗族毫无关系,同一氏族之中,至少有大半是根本没有血缘关系的它部甚至是敌寇的后代!”

    刘彻听到这里,终于感觉有点意思了。

    这尹不害说的没错,游牧部族,从来就不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民族。

    或许他们的高层贵族是这样的,但是下面的成员来源,就五花八门了。

    可能是抢来的,也可能是自己主动投奔来的。

    这都很正常。

    历史上匈奴人只用了十几年就成长为整个草原的霸主,拳打汉室,脚踢月氏,压扁东胡。

    而在匈奴人发迹前,他们的部族的人数甚至可能已经只有数万。

    短短十几年,就膨胀成为了一个控弦四十万,镇压世界的巨无霸。

    在这个过程之中,匈奴人吸纳的月氏、东胡甚至是汉人流民,恐怕超过了他自身的数倍。

    而且,很奇妙的是,当一个草原帝国消亡时,他那些战败的人民,通常都会毫不犹豫的投靠胜利者。

    譬如根据汉书记载,历史上乌恒和鲜卑的先后崛起,都是建立在吃匈奴的基础上。

    尤以鲜卑人最厉害,他们曾经一次吃下了超过数十万的匈奴部众。

    这意味着什么呢?

    刘彻兴奋的站了起来,对尹不害道:“卿很好!很好!”

    他走到地图前,内心充满了无穷信心,他第一次有了彻底解决幕南问题的完全信心。

    因为……

    游牧民的民族特性决定了他们不会是一群忠贞不屈,誓死追随自己的主子的人。

    恰恰相反,游牧民是生存的高手。

    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生存赢家。

    既然是生存赢家,那什么自尊啊自傲啊骄傲啊这些东西,就都可以丢掉了(当然不排除有人有这样的想法但至少多数人是这样的)

    一个人为了求生,能做出什么事情呢?

    刘彻曾在后世的新闻上见过,地震/海难或者飓风幸存者,靠吃虫子喝尿液甚至是吃人肉活下来的例子。

    后世人尚且如此,那么现在这个西元前的世界之中,一群生存高手,在面临生死攸关的困境时,他们会做什么选择?

    这还需要考虑吗?

    不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难道还会是去大喊着我是引弓之民,死也不跟你们这些冠带之民做朋友?

    这不现实!

    在排除了无数种不可能的假设后,剩下来的唯一解释就是幕南各部东撤和北撤,其实根本不是在要挟汉室,而是这些渣渣心虚了,他们害怕汉军一来,自己的部众就会四散而逃,为了自保,也为了维系自己的地位,他们选择了逃。

    这就解释得通,为什么各部都在撤,但撤离方向不一的问题!

    这也解释得通,为何向来一盘散沙,甚至曾经大打出手的幕南各部同时选择了跑。

    尹不害得了表扬,心里面高兴万分,但嘴上还是谦虚的道:“这是臣的本职工作,陛下命臣整理战史,臣就留了个心眼,专门关注了匈奴各部的组成和结构方式……”

    刘彻拍拍对方的肩膀道:“朕希望爱卿再接再厉,争取早日将战史的编辑工作完成!”

    战史是军队的历史,也是承载一支部队的灵魂。

    自马邑之战后,羽林卫和虎贲卫率先搞了自己的战史记录制度,每一个校尉部,每一个司马部,甚至每一个队率,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番号、标志和历史。

    这些历史和荣誉,将激励每一个后来者,让他们明白,他们加入的是一支怎样光荣的军队!

    但,其他部队的战史建立就相对复杂了,毕竟,很多老牌部队,甚至都已经经历了数次重建了。

    所以,刘彻才要设立这个战史参谋官,来协助各部建立自己的战史。

    而在另外一方面,熟悉了战史,也就熟悉了军队的组织和基本结构,更读通了一部名为《怎么作战》的名著。

    历史上,普鲁士最杰出的总参谋长老毛奇,就是从战史处走出来的天才。

    得到天子勉励后,尹不害连忙拜道:“既蒙陛下不弃,受臣以重托,臣必殚精竭虑,为陛下鹰犬走狗……”

    战史的建立和整理,这本身就是莫大的荣誉。

    最初尹不害接受此职时,差点睡不着觉。

    “爱卿好像还有话要说?”刘彻笑着道:“那就快说吧……”

    “圣明无过陛下……”尹不害拜道:“臣刚刚的话还没有说完……”

    “嗯,那卿接着说……”刘彻一摸头,笑道。

    “陛下,臣以为,幕南各部,此刻或许根本没有形成任何的联盟或者同盟……”尹不害道:“臣以为,幕南诸部,或许大部族,会以为我中国为虎狼,然其中小部族,就未必了……”

    “陛下不妨命昌武侯诱之以利,示之以恩,以千金买马骨之姿,而封一二忠心部族之主为候,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