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1216部分

我要做皇帝-第1216部分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未央宫,宣室殿之中,刘彻与薄世对坐而视。

    刚刚从东宫回来的轻松和喜色消失不见,只有严肃的气氛。

    “臣昧死再拜陛下:陛下问臣,安东隐忧?臣以为,独在税赋……”薄世顿首而拜,对刘彻说出了自己一直担忧的问题。

    他离开安东时,安东局势平稳而迅勐。

    表面的繁荣之下,潜藏着无数隐忧。

    但,作为前都督,很多事情,他不适合说。

    说了那就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子。

    只能私底下报告和进言,能够公开说的事情,其实就只是一些安东发展过程里必然出现的问题。

    其中,这税赋,问题最大。

    刘彻听着,却是微微一笑。

    安东地区的税赋问题,在新化城建立之时,就已经存在了。

    可以说是他故意造成的结果。

    当初,新化城初立,为了吸引和鼓励移民,刘彻玩了一个类似后世招商的优惠政策。

    也就是所谓的‘三减五免’。

    根据这个诏命,新移民抵达安东之日起,三年免一切田税、口赋、徭役。

    然后接下来五年,享有减免一半的优惠。

    这个政策刺激和吸引了大量无地百姓,前往安东。

    尤其是齐鲁地区,从元德三年到元德六年,至少有三十万百姓,拖家带口,或通过屯垦团模式,或自己前往。

    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安东的财税,几乎全靠商业以及捕鲸利益所得。

    而安东地区的官僚却与日俱增。

    官员要俸禄要开销,还要维修道路、桥梁,组织百姓开垦。

    更要承担各种任务。

    目前的情况下,安东财政实际上全靠中央拨款。

    这还是护军其实不需要国家掏腰包的情况下护军的军费,基本都是由朝鲜、真番、韩国以及扶余等藩国贡献、摊派。

    而着对这些王国来说,也是有好处的。

    有着汉朝爸爸保护和撑腰,各国都只需要维持最低限度的军队,甚至真番干脆都取消了军队,只保留官吏和衙役以及部分武装。

    其他的人,统统出口到了安东‘创汇’。

    真番王刘忠汉,得意洋洋,自诩自己聪明才智天下第一。

    但这样的模式,是不能持久的。

    特别是现在,随着安东的人口与垦荒面积不断增加。

    在事实上来说,安东单薄的财政收入,已经难以继续支撑了。

    甚至已经难以支撑安东的继续发展了。

    不过,这样的事情,刘彻并不关心。

    安东,是他的试验田。

    也是他用于观察和实验资本的地方。

    换句话说,其实安东今天的财政困局,是他故意造就的。

    目的就是要逼安东的官僚们将税赋来源和目标,对准商贾和手工业、捕鲸业。

    你们没钱?

    那就去找商人啊!

    这些家伙有钱!

    所以,刘彻只是摆摆手,对薄世道:“赋税之事,朕自有计较……卿谈谈其他事情吧……”

    许九都派了过去了,还加强了李广、王温舒,授予了许九特权。

    许九倘若还转不过脑子,那他也就没有什么值得期待的了。

    大不了,明年把张汤丢去安东。

    以张汤的手段,在安东玩一出安东财税七成取自工商鱼盐之利,轻而易举!

    ………………………………

    “财税?”许九很难理解,怎么安东地方连财税都成了问题了?

    要知道,这些年来,生产技术和耕作技术大进步,由此带来了地方财税的爆炸。

    关中各县,每年的税赋都在增加,涨幅惊人。

    而关东地区,递解长安的钱帛也是越来越多。

    去年田税收入,甚至突破了二十万万。

    在三十税一模式下的汉室,还能得到这么多田税收入,只能说是墨家和农家太bug。

    尤其是一部《新神农》,造就了无数的农业专家和力田。

    伍被不得已,只能跟许九解释:“安东虽富,但府库穷……”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藏富于民了……”

    “陛下诏命,安东移民三减五免之政,新移民三岁免一切田税口赋徭役,之后五年减半……”

    “此外,还有屯垦团、游侠等,从不交税的群体……”

    “安东财税,基本都是从商贾、捕鲸业以及捕鱼业所得……”

    “这些年,每岁不过五千万……”

    这还是陈娇给力的缘故,在事实上来说,陈娇和他的小弟们,每年给安东贡献了超过其财税收入的一半税金。

    若没有捕鲸业和捕鱼业的贡献,安东的财政,就只能全靠国家拨款了。

    但问题在于,国家每年都在减少对安东的补贴。

    去年,甚至只给了安东三千四百多万的财政补贴。

    这在以前,自然没有问题。

    因为安东都护府其实要管的只有大城市和大城市周围的农村。

    其他地方,不是屯垦团,就是加恩封国。

    军队和列侯们自己就能解决问题。

    然而,从明年开始,一个个屯垦团都将化作郡县。

    他们的地盘上必然要委派官吏,建立基层政权,这对都护府来说是好事,因为权柄扩大了。

    但同时也是坏消息。

    权柄扩大的同时,要雇佣更多官吏,支付更多薪酬。

    更麻烦的是这些屯垦团的移民,依然享受三减五免。

    换句话说,他们一毛钱都不会交!

    这就尴尬了。

    很显然,朝堂诸公,才不会管你都护府有什么困难呢?

    他们只知道,从前,薄世在任的时候,都护府财政没有出过问题。

    现在,你许九在位,居然跟我要钱?

    混蛋!

    你这个都督怎么当的?

    即使最终给钱,恐怕他的考绩也会落到下下等。

    依照制度,考绩课最,是可以直接掳夺官爵的。

    作为从中央空降来的官员,许九深深的明白,朝堂诸公的思维方式。

    他们就是一群一切唯政绩的变态!

    有政绩,你就是人才,没有政绩,滚一边去!

    这也是汉室朝堂数年来演变的结果。

    当今天子,素来懒得管下面的事情,他只会将压力给朝堂九卿。

    某郡治理不当,出了乱子。

    天子不会去责备郡守,他只会将朝臣一顿乱喷。

    许九自己就亲眼目睹过无数回类似的情况。

    “御史大夫,xx郡这个事情,卿怎么解释?”

    “丞相,此人乃丞相推举,丞相如何评论?”

    “少府,x县出了这样的事情,少府有何辩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三公九卿们也没辙,他们只能将压力给到下面。

    逮住那些因为他们而自己被天子批评和要求给一个交代的官吏,就是一顿狂喷,什么话都能说出来。

    御史大夫晁错甚至曾经将一个郡守叫到官署喷了整整一个下午。

    喷的那个郡守回家就自缢了……

    数年下来,无论朝野,都形成了‘唯政绩论’的氛围。

    不管你用什么手段,有政绩就受重视,得表扬,获升迁。

    没政绩,就乖乖呆着不要妄想。

    若出了差池,自己担着。

    重重的压力,从上而下,施加到每一个人身上,迫使所有人都不得不挖空心思的刷政绩。(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一千四百八十三节 为政绩论(2)

    伍被说的事情,许九能够理解。

    特别是当他得知,安东居然在田税上所得寥寥无几后,他不得不去思考怎么弄钱。

    钱这个东西,没有人能离得开。

    尤其是对于他这个新上任的都护府都督而言,怎么想办法弄一大笔钱,在他得知自己将出任安东都护府都督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想了。

    因为他需要钱来刷政绩。

    修道路要钱,凿渠道要钱,就连安顿百姓,组织开荒也需要钱。

    更不提,新官上任,必须要给下面的人发福利。

    南阳郡郡守张汤,为什么在南阳能立得住?

    拳打土豪,脚踢官僚,几乎将南阳经营成了法家的大本营和老巢?

    除了他背后站着天子,拥有对全郡上下生杀予夺大权之外,最重要的是他能给下面的人发各种各样的福利。

    今天的南阳官员,生病享受官府医疗;休沐之时,享受国家公款休假、疗养,甚至每年可以申请一次长达一个月的探亲假!

    甚至就连子女的教育问题,郡守衙门也全包了。

    所有官吏的子女,全部可以免费入读由郡守衙门开设的私塾,接受教育。

    且所有私塾,都是由法家学者出任蒙师。

    官员子女,只要表现的稍微好一些,就可能被推荐,入读法家的各大学苑。

    正是因为有着这么多福利和优待,南阳官员,才能忍受张汤的种种高压政策和严苛的政绩指标。

    不然,没有好处,没有优待,谁会给张汤卖命?

    而张汤能发这么多福利,靠的就是南阳的财税收入冠绝天下。

    过去五年,南阳郡的财税收入不断飙升。

    去年,南阳郡报告朝廷,仅仅是盐铁一项,其岁入就高达两万万!

    张汤的经,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了天下官员想升官,想发财,没有钱,你就不要做那个升官的梦了!

    天下无数人纷纷学习南阳模式。

    河东郡郡守袁恢是第一个跟进的,袁恢在担任河东郡郡守时,大力发展河内郡的泥炭和冶铁。

    甚至以郡守之尊,亲自下场,多次鼓励和提倡‘贤大夫及良绅,作泥炭之业’。

    果然大获成功,河东郡从元德四年开始,泥炭开采与冶铁业大暴。

    河东上下,都吃的满嘴流油。

    袁恢连续三年,考绩为殿,几乎预定了下一界的河南郡郡守,甚至可能被调入长安,出任某部主官。

    虽然,许九隐约听说了,河东郡被袁恢这么搞,财税是提上来了。

    但是,每年都有上千民众,葬身于矿洞之内。

    数千个家庭,因此妻离子散。

    但谁在乎呢?

    河东郡起来了,上上下下的官吏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政绩与嘉奖。

    就连列侯们,也因为封国之中的泥炭资源与冶铁业而发财。

    几个泥腿子的叫唤和非议,自然被淹没在了一片歌功颂德的逢迎之声中。

    就连最保守的儒家,也不得不给袁恢的政绩点赞,都说他是‘治世之能臣’。

    与之相反,故尚书令丞颜异,外放会稽郡郡守。

    上任之后,这位儒家的大才,面对会稽郡上下的复杂问题。

    他既不愿意挥起屠刀,斩断一切问题,也不敢大刀阔斧的进行革新,寻找财源。

    但长安方面,却又催压很急。

    丞相和御史大夫衙门,甚至直接给会稽郡定了任务指标,规定一年要毁尽多少座淫祀,抓多少神棍巫婆,栽种多少株夹竹桃,清理多少亩水田。

    颜异没办法,只能将压力往下面传递。

    但问题是,会稽郡的财税收入少的可怜。

    没有钱,他别说收买官员给他买命了,就连基本的栽种夹竹桃的命令,都难以推行。

    毕竟,你连好处都不给下面的人,就想让下面的人去冒着生命危险,去做种种事情,这可能吗?

    许九离京前,已经听到风声,颜异很可能会被调离会稽了。

    接任他的,将是一位法家的后起之秀或者干脆是一位雷厉风行的将军。

    颜异的未来,本是光辉的。

    但如今,却已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

    就连儒家,也不敢再吹颜异的贤明和道德了。

    公羊派甚至直接开始给公孙弘造势和宣传了。

    袁恢与颜异,两者最初的地位相差巨大,一个不过是出生于河南的士绅子弟,袁恢的祖父,不过官至雒阳尉而已。

    而颜异,则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世家之子。

    他的祖先,是孔子七十二门徒之中数一数二的大贤颜回。

    他自幼饱读诗书,年纪稍长,就在齐鲁一带颇有名声,不过十八岁就已经成为了储君的左膀右臂。

    二十岁出任尚书令丞,二十二岁成为郡守。

    但,在今天,袁恢却依靠政绩,逆袭上位,而颜异则可能遭遇他人生最大的挫折。

    许九看着这样的结局,自然不免唏嘘。

    而唏嘘之余,则是无比警示。

    在这个政绩为王的年代,他必须刷政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