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1005部分

我要做皇帝-第1005部分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下,楚诗派的巨头,现在儒家的精神领袖鲁申公就出列拜道:“老臣窃闻: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商鼎而祭,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今陛下欲尊养老,制其礼仪,不可不察也!”

    这话倒是说的中规中矩。

    既然是建立礼仪,当然要有相应的衣服制度和福利制度。

    考虑到如今天下两千的受杖人和上千的三老,基本上全是退休致仕的高级官员和高级军官。

    所以实际上,这养老礼也属于一种中国式的退休机制。

    不然,官员致仕退休,却不能再享有权力和待遇。这放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药丸啊!

    所以,刘彻笑着点头说道:“申公所言甚是,其令有司依申公之议,制汉之养老服章!”

    太常窦彭祖立刻就出列受命:“臣谨奉诏!”

    这衣服的事情,就这么决定了。

    其实,用什么颜色的衣服来作为国家赏赐和配备给地方三老以及受杖人,也是已经呼之欲出了——除了象征汉室的绛服外,还能是什么?

    而申公旗开得胜,大大鼓舞了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的斗志。

    在申公之后,韩婴也立刻出列,拜道:“老臣窃闻之:古者王者养老,皆尊事三老,兄事五更,今汉室有三老而独无五更,臣愚以为大不妥也!”

    三老与五更,曾经在遥远的古代,共同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

    三老,指的是地方上德高望重的名望之士,五更则是退休致仕的高级官员。

    显然,三老的地位是高于五更的。

    所以在汉室,这两者合一,共同组成了三老。

    如今,韩婴却要将这两者再次分开。

    这让刘彻心里面非常开心。

    事实上,他提出养老礼,并且拿到这石渠阁上,就是想让儒家帮他把这个话说出来!

    汉室的三老,威权太大了!

    某些名望高的三老,甚至在地方上,地位是高于郡守和郡尉的。

    郡守与郡尉在他们面前,就跟三岁小孩子一样,只能乖乖低头挨训!

    甚至,即使刘彻这个皇帝,在他们面前,也得做个样子。

    在过去数十年,三老群体,帮助刘氏,稳固了统治根基,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但在现在,却已经有些显得不合时宜,甚至开始出现弊端了。

    毋庸置疑,两晋南北朝的门阀政治的萌芽,就是在汉三老群体之中迸发出来的。

    你完全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退休致仕的两千石甚至是九卿,在回到家乡后,所能拥有的莫大权柄。

    他们上可以跟皇帝通信,不爽了就告御状。

    下可以让方圆百里的百姓全部服从和崇拜——家乡出了个九卿,这是莫大的荣誉!特别是年轻人,肯定极为崇拜对方。

    现在,汉室的陵寝制度依然存在,而且因为汉室立国至今也不过五十几年,这弊端还看不到。

    但再过二十年,三十年,就肯定能看到了。

    虽然说,如今随着技术和社会发展,门阀制度,在理论上,已经被消灭在萌芽之中——原因很简单,知识和权力,不再是被某一小撮人所把持,只要你愿意,并且有能力,那就不需要其他人的提携和栽培,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成为学霸,走上人生巅峰。

    但,地方抱团现象也肯定会非常明显。

    刘彻可不希望在未来看到,自己的国家,被一个个特殊利益集团所把持。

    要避免这一点,就得对三老制度下手。

    但皇帝是不可能对三老制度下手的。

    因为,汉室的最高国策,就是以孝治天下。孝是高于德和忠以及义的最高道德标准。汉人认为,一个人倘若连孝道都做不到,那也就不要指望他能做好其他事情了。

    推崇孝道,就肯定要崇老,尊老。

    而崇老尊老的天子不可能对三老制度下手。

    这成了一个死结。

    直到某天,刘彻从故纸堆里翻出了五更制度,顿时惊为天人,心动不已。

    五更虽然依然特权阶级,但待遇比之三老,自然是下降了一个等级了。

    天子尊事三老,兄事五更,这一句话,就足以地方上的那些退休官员们的权力,缺失一个最重要的拼盘。

    也意味着他们,几乎不可能再举着几杖,跑到县令甚至郡守的官衙里,去找县令和郡守要一个说法了。

    所以,刘彻一直就在蠢蠢欲动的想要找个机会,将五更制度复活。

    但,他想来想去,也想不到任何一个可以在朝堂上光明正大的说出这个话的借口。

    因为,刘彻很清楚,将三老划分为三老与五更。

    这其实就是在砍福利。

    砍福利是最容易得罪人的事情。

    作为一个明智的皇帝,他当然不会将下面人的怨恨和怨怼,揽到自己身上来了!

    一个好皇帝,永不背锅!

    于是这事情就尴尬了。

    直到石渠阁之会的构想开始萌芽,他才发现,这石渠阁是最好的机会。

    因为崇古的儒家肯定会想捡起三老五更制度。

    这是儒家的天性!

    就跟萝莉控看到loli,一定会情不自禁的做出一些猥琐的怪蜀黍举动一样,不可能避免的事情。

    而事实也证明了刘彻的选择!

    韩婴果然跳出来,提出了五更制度。

    太完美了!

    刘彻几乎就是迫不及待的说道:“明尊三老、五更,圣王之道,朕岂敢不从?其令有司从韩子之议,定三老五更之制!”

    他更是进一步的指出这个事情的迫切性:“《易》陈负乘,《诗》刺彼己,永念惭咎,无忘厥心!有司当明朕崇老、尊老之心!”

    这就是要将这个事情作为重点工作来推进了。

    顿时,太常窦彭祖就跟吃苍蝇一样难受,苦着脸,无可奈何的出列拜道:“臣敢不奉诏?”

    但他的心里,却都快哭出来了。

    将退休致仕的贵族官员从三老群体剥离出来。

    这肯定是得罪人的事情。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三老与五更之间的待遇是相同的。

    但在实际上,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三老,天子要尊事,甚至要当父亲看!

    而五更,只是一个年长的哥哥而已。

    仅仅是这个差别,就已经是鸿沟!

    更何况,三老的特权比五更的特权,实际上更大!(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四十二节 入吾瓮中(2)

    窦彭祖苦着脸,但韩婴和其他学者,却几乎都是兴高采烈。

    他们终于享受到了权力的滋味,品尝到了主宰世界沉浮的乐趣。

    这太美妙了!

    他们才懒得去管,这样一来,地方上的退休官员和军官,会不会天天在家里骂他们呢?

    这也是文人的通病。

    根本不会去考虑现实,只会想着一定要按照自己心里的想法来创造世界。

    纵观古今,一拍屁股,就要玩一个新花样的文人,数都数不清楚。

    而王莽,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基本上,文人的意见和建议,听一听,做个样子就可以了。

    这就好比,你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心灵鸡汤。

    你看了以后,觉得非常有道理。

    但你肯定不会按照鸡汤的方法去做。

    因为你知道,那只是一个成人童话。

    文人的话也是一样的,听听就好了,真要当真去做,那无疑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反正,刘彻清楚知道一个真理——历史所有相信了文人一面之词的家伙,最终都悲剧了。

    典型的就是圆嘟嘟的五年平辽大计以及后世某些逗比搞的脸书治国,微薄治世。

    自然,韩婴和整个儒家,都不知道,此刻,他们已经惹怒了整个官僚集团。

    无数大臣在心里痛骂不已:“腐儒,居然胆敢坏我们的好事!”

    原先,在三老制度下,基本上,只要能混到退休致仕,在场大臣,人人都可以捞一个三老的荣誉,甚至还有人说不定可以混一个上大夫乃至于比两千石的荣誉。

    而现在,一切都完蛋了。

    大家致仕,只能拿一个五更。

    完全不能与威风八面的三老相比——仅仅是在逼格上,就下降了不止一个等级,而在实际现实里,五更的所谓权力与三老的待遇相比,更是天差地别!

    最重要一个指标就是,按照尚书记载,三老是可以得到天子亲自敬拜和奉食,同时可以乘坐安车软轮!

    而五更,却根本不具备以上待遇。

    这从三老与五更的定义上就可以看出区别。

    三老是三德之宿老的意思,哪三德?柔、刚、正。

    而五更,是五事的意思!哪五事?貌、言、视、听、思而已。

    与三老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是以,愤怒的情绪在官僚之中蕴集。

    他们不敢去怨怼和抱怨皇帝,自然就把气都撒在了儒家身上。

    但儒家各派,却偏偏都还不知道这个事情。

    他们依然兴致勃勃,兴高采烈。

    像今天这样可以直接参与和决定国家礼制规划的事情,他们可是等了几十年才等到!

    自叔孙通之后,儒家在政治上再无建树。

    即使叔孙通,其实也是战战兢兢,小心伺候,谨慎行事,才能让刘邦不去踹他……

    现在,当儒家在养老礼的事情上屡战屡胜后,甚至有儒生在心里面有些看不起和瞧不起叔孙通了——虽然在过去,其实也有无数儒生看不起和鄙夷叔孙通。

    觉得他就是一个懦夫,明明身居高位,却不为儒家谋福利。

    以至于他死后,儒家在关中的影响力,几乎为零。

    但现在,在胜利的鼓舞下,一些儒生甚至在心里面开始想着:什么大直若拙,道固委蛇?这叔孙子的器量太小了,若吾在他的位置,必定会引导汉室历代,崇吾儒家,罢黩百家!

    更有甚者,直接在心里痛骂:“叔孙子不过依世、谐俗、取宠罢了,其置先王之道而不顾!什么儒宗?我看不过是个怯懦小人!”

    这也是儒家内部不少人长久以来的通病了。

    胜则得意洋洋,败则如丧考妣。没毅力没恒心,很容易被外界影响,偏偏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好在,现在儒家没有执政。

    所以,这些人的想法和意图,永远没有实现的可能。

    但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越发的想要在这个舞台上表现自己。

    就像孔雀开屏一样!

    在韩婴之后,许多儒生都纷纷开口。

    这些人,你一言,我一语,引用诗经和尚书、礼记等经典,再自己加以脑补,就帮着刘彻将这个三老五更之制,一点一滴的完善起来。

    刘彻坐在上首,自然乐得儒家来做个坏人,眼睁睁的看着儒家掉进一个他们自己亲手挖得坑里面。

    最最重要的是,今天之后,即使儒家知道了他们做出了一个多么可怕的错误选择,他们恐怕也得捏着鼻子,帮着刘彻完成这个三老五更之制。

    不然的话……这岂非是证明了儒家的失败?更会在全天下人面前表露出他们的可耻一面,沦为笑柄!

    所以为了不让自己失败,变成笑柄,儒家各派系,只能也必须一头道走到黑!

    这就跟某些官员一拍屁股做出了一个决定,然后导致了可怕的灾难。

    但假如没有遭遇到更高一级的重压,那么无论下面怎么骂娘,怎么吐槽,怎么腹诽。

    他也一定会硬着头皮走到底。

    哪怕他自己知道,这么做会发生什么?

    原因很简单,假如他自己改变策略,那就证明了他之前决定的错误,更会给上面留下许多不好的印象,影响前途。

    为了掩盖这个错误,也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前途,他才不会去管会发生什么灾难呢?!

    反正,即使发生了灾难,也不会影响到他和他的家庭。

    不过是几个**倒霉罢了!

    既然如此,那肯定要粉饰太平喽!

    不仅如此,还得找一大帮御用文人和走狗,写无数文章来歌功颂德、吹捧。

    将自己拉的翔,妆点成亘古未有的大好事!

    儒家也是一样。

    刘彻甚至能看到,他们未来会找出无数理论和借口来解释他们今天的行为。

    甚至很可能,他们会将这个事情变成他们的功德与政绩,来向世人证明,他们的正确。

    总之,就是死鸭子嘴硬。

    而这,恰恰是刘彻想要的。

    李世民曾经看着科举的士子鱼贯而入兴奋的说道:天下英雄入吾瓮中!

    但在刘彻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