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我本三国一路人 >

第452部分

我本三国一路人-第452部分

小说: 我本三国一路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闭目思索了一会儿道:“很多。”

    陆仁抓抓头心道:“很多?可我想不出什么拿得出手来的东西啊。”

    又沉思了半晌陆仁道:“孔明贤弟,你我虽是初次见面,但我却知道你真正的才干远远在我之上。或许我这里是有一些你想学去的事物。我又年长你几岁,但我可不敢以先生自居。要不这样吧。你我平辈论交,你称我一声陆兄即可,你我之间但有所长互相指点,你意下如何?”

    “这个……”

    诸葛亮心中很惊呀陆仁竟然这么看得起他。必竟当时的诸葛亮才二十出头,刚过弱冠之年而已。而诸葛亮的老师司马徽固然很重视他,但真正来说他并不是什么有名气能得到人重视的人。这次来找陆仁。诸葛亮确实是想以学生的身份在陆仁那里学点有用的东西,必竟陆仁虽说出身低微,但陆仁的名望是实打实的拼出来的,身上有太多令诸葛亮感兴趣的东西。

    迟疑了一下诸葛亮道:“如此一来亮岂不是高攀了吗?”

    陆仁笑道:“孔明乃世之奇才,怎么会如此看重这些?且真要论高攀。应该是我高攀才对吧?诸葛一族曾是琅琊望族,尊祖又曾是司隶校尉,可我陆仁呢?说得难听点,二十年前我只是个在街头行乞的小乞丐。”

    诸葛亮道:“陆兄见笑了。”

    陆仁心道:“行!咱猪哥改口还真快!”

    顿了顿陆仁道:“这里似乎不是谈论的地方,随我去书房如何?”

    诸葛亮拱手道:“诚如所愿!”

    二人来到书房,陆仁随手推开房门貂婵还在书房这里,先是向诸葛亮尴尬一笑,然后对房中的貂婵道:“我有客来要用书房,你先避避吧。”

    貂婵稍有点不高兴,但貂婵知道陆仁的脾气,所以就点了点头退出了书房。行至房门时貂婵与诸葛亮相互见礼,这一见面双方各自暗中惊叹对方的样貌气度。

    收拾好乱七八糟的心情把诸葛亮请进书房,这时陆仁也多少猜到了一些诸葛亮来找自己的用意,所以随手找出了几卷闲暇时默写出来的旧日行政策略开始与诸葛亮详谈。要说起来陆仁觉得自己也可能只有一些内政与机械方面的事拿得出手。

    一开始诸葛亮还有点拘束,不过很快便放下拘束与陆仁进行讨论。这一谈可不得了,两个人从早上竟然一直谈到初更,甚至连饭都是直接让人送来书房里边吃边谈的。两个人谈论得很多,从基础行政谈到民生关系,再从民生关系谈到产业分配,又从产业分配谈到农工商之间的关系。而且二人还时不时的会争论些什么,最后又会把相应的一些决策给计录下来。

    陆仁很惊呀,是彻底的惊呀。诸葛亮的理解力之强远远的超出他的想像,而且从在推算与论断上比他不知要精细多少倍。更超乎陆仁想像的,是有一些事陆仁曾经询问过蔡琰是不是乎当前的时局,并作出过一定的修改后成稿。可是诸葛亮尽然能够直接把陆仁原本的想法给说出来,还有按原有方法应有的好处与弊观都分析得清清楚楚。

    换句话说,诸葛亮的思想根本就有些超越这个时代了。特别是在商业方面,诸葛亮完全没有一般人那种太过重农轻商的思想,反到是对农、工、商三业之间相应的比重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看法,在陆仁看来诸葛亮的这套方案比他的还实用。当然,诸葛亮还不知道外海贸易,所以是按当时可供流通的疆域来算的。

    到后来陆仁都在怀疑诸葛亮是不是和他一样穿越而来的人,甚至故意说出几样汉后才会出现的事物,不过在看到诸葛亮那一脸的茫然之后打消了这种疑虑。心中对诸葛亮除了佩服之外再无他词,当然还有一点其他的想法,那就是以诸葛亮的思想状态在这个时代会不会有些离经叛道?

    这一天一夜陆仁还只是与诸葛亮谈论了行政民生方面的事。要说陆仁本来是没有这种能力去谈,但得益于数年来的行政经验与苦心积累下来的大量现代知识,也让诸葛亮深感佩服。就这样一直谈到二更时分,二人还没有丝毫的倦意。

    兴奋的陆仁这时又想起诸葛亮对机械也很有研究,刚想去翻找几样机械方面的东西出来,房门外貂婵愠怒的声音传了过来:“义浩!你会客不倦我不管你,可你也留心一下时辰行不行?现在都二更天了,麻烦你早点休息,我们不是明天还要上路出行的吗?客人的话就请他在庄中将息一晚吧!”

    房中二人同时被貂婵给吓了一跳,陆仁忙不迭的应了一声后对诸葛亮歉意一笑道:“天是真的很晚了。孔明贤弟先在庄上小住一晚,明日再动身回去吧。”

    诸葛亮谈兴正浓,闻言自然有些失望。稍一思索又问道:“陆兄明日即将出门?”

    陆仁道:“是啊,打算去四处走走。”

    诸葛亮道:“可是要出游?却不知陆兄何日才能归来?”

    陆仁道:“不知道。我诸事缠身,不得不多花些时日才行。”

    诸葛亮道:“如此我今日还真是来得颇巧!也罢,今日与陆兄一谈何等畅快,日后亮再当拜访!”

    唤过从人安排诸葛亮在客房住下,陆仁抬头望月心道:“你是应该多来……我也有很多事物要向你请教才是。”

    安排诸葛亮在客房中坐下,陆仁却因为太过兴奋迟迟睡不着,独自一个人坐在后花园里对着月亮呵呵直乐。

    诸葛亮是陆仁在三国中最为敬佩的一个人,而能够与自己最敬佩的人谈得这么投机又怎么会不兴奋?这或许与现代那些追星族一见到自己的偶像就会极度兴奋是一个道理吧?不过陆仁不是什么追星族,三十多岁的人了也不会无聊到仅仅是与诸葛亮谈得投机就兴奋过度。最重要的,是陆仁没想到诸葛亮居然有不少理念与自己颇为相似,这不得不让陆仁这个家伙有了那么种得遇知音的感觉……(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八回 大的小的

    为什么说陆仁觉得碰上诸葛亮的时候,有种遇上了知音的感觉?

    其实很简单,陆仁作为穿越者,在许多思想观念上肯定会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有着极大的区别。如果只是一些一般的小事到也罢了,当时的人们最多把陆仁当成是一个思想怪异,或是在某些地方比较不靠谱的家伙而已。

    但搞笑的是陆仁却偏偏在阴差阳错之下走上了出仕从政的道路,碰巧陆仁这家伙当初的时候偏偏又是个很有自知之明……当然也完全可以理解为胆小怕死的人。总之,陆仁很清楚他如果不注意着点而胡说胡来的话,恐怕随时随地都会被人看成是离经叛道,随之而来的就会是小命难保。

    所以所以,陆仁一直以来其实都是处在一个思想上很压抑的状态之中,犹其是在行政理念这方面,碰上一些事情的时候陆仁明明知道有更好的方法和措施,但在周围那帮子士族阶层的围攻之下,陆仁也不得不继续用那些破破烂烂的方法。正所谓“曲高和寡”,陆仁也因此格外的希望能有人了解他,至少是能和他谈得来。

    而诸葛亮就好像没有当时人们那么多的思想局限性。尽管陆仁有很多地方仍然是有所保留,不敢说得太透,但能这么痛痛快快的谈论上一场,心中的感觉仍然十分畅快。或者可以这样比喻一下,当你在一间网吧里听到一片的“德玛西亚”的吼声的时候,却突然发现有那么一个人和你一样的更喜欢玩“猛龙断空斩”,那你总会忍不住在他的电脑屏幕那里多看上几眼。要是这个人正好愿意和你交流上一番心得,甚至是和你同区同服,可以一起去组队刷副本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心里舒服?

    (ps:瓶子真的从来不玩“德玛西亚”……)

    至于说陆仁有没有打过诸葛亮的主意……没打过诸葛亮的主意那才是怪事!但陆仁知道那是扯淡,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事情。后世的学者们都仔细的分析过诸葛亮为什么会挑选了刘备这么个老板的事,得出来的结论是只有刘备符合诸葛亮心中理想的老板的要求。

    简单点来说。诸葛亮的志向是“每自比管乐”,而管乐是谁?管仲是名相,乐毅是乐将,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志向就是“出将入相”,出仕的话就是要做事,而且是做大事,最好是成为老板手下的第一人。可是当时的情况是曹操太强,诸葛亮没机会;孙权太亲,诸葛亮挤不进一线;刘表之流就更不必去说。只有一个刘备有着给诸葛亮成事的空间。

    至于陆仁自己……还是洗洗睡吧。说得难听点现在的陆仁在旁人的眼中也就一出仕打工的命,有谁会把陆仁当一回事?而陆仁一向很有自知之明。当然不会在这种事情上在诸葛亮的面前自找没趣。

    反正对陆仁来说,这次能和诸葛亮有个良好的开局就已经够了。如果赤壁之战仍然能像原有的进程那样进行下去,荆州最后落入了刘备的手中,陆仁与刘备、诸葛亮之间能够有着这样一层良好的关系,对陆仁的计划很有好处就行了。特别是诸葛亮这个未来的刘备的大管家能够理解许多陆仁这里的理念的话,很多事情交流起来也会方便得多。

    ————————————————————

    本来陆仁是很想再和诸葛亮拉拉关系的,但自己这里已经作好的出行的准备,也不好就这么取消掉,所以陆仁和诸葛亮约好有机会去隆中拜访之后。次日诸葛亮也就离开了。

    糜贞传了话过来,说她那头的情况还算不错,该赚的都狠狠的赚了一笔,应该可以按照预定的计划让船团按时出发。陆仁也就暂时放下心来,安安心心的先去襄阳转了一圈,再在江陵随便的逛了几天,去了几个该去的几个名家大儒的那里。就带着貂婵返回襄阳。

    晚秋时节的风景很美,貂婵不想急着回去,陆仁想想手边暂时也没什么要紧的事便准备和她一起多玩几天再回去。

    这一日二人正牵着马四处游走。陆仁忽然发现不远处有几头水牛正在悠闲的吃草,一个大约六、七岁的男孩子坐在树下看书,看他那破旧的装束应该是方才那几头水牛的放牛娃。

    也许是想起了自己编出来的那些身世里面有“偷听学艺”的缘故,陆仁见了这么好学的小孩子到也来了几分兴致,就走到近前陆仁弯下腰问道:“孩子,你坐在这里看书就不怕你那几头牛偷跑掉吗?”

    那孩童抬头望了陆仁一眼道:“束、束着牛鼻,绑、绑在桩上,跑、跑、跑不掉的。”

    貂婵稍稍皱眉道:“这孩子却有点口吃。”

    陆仁微微怔了一下,因为这个孩子的口吃与放牛之事让他想起了一个人。稍一沉吟便问道:“我见你挺好学的所以有点好奇。能告诉我你的姓名吗?”

    孩童揉了揉眼,见陆仁与貂婵的装束虽谈不上华丽但也非常得体,看上去应该是哪个士家大族的,便起身行礼道:“小、小子姓邓,名艾。敢、敢、敢问大人名讳!”

    陆仁暗中一惊,心道:“邓艾!?不会这么巧吧?我在看书的时候对三国后期的名将看得不是很仔细,只记得邓艾幼时家贫帮人放牛,还有这么个口吃的毛病,却不知道他是在哪里混日子。想不到竟然是在这里!等等,再确定一下。”

    (ps:邓艾这个时候的本名查不到,资料上是说邓艾是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荆州夺取南阳,迁徙一批南阳居民到汝南屯田后邓艾便随其母被迫迁居汝南郡襄城,沦落为屯田部民替官家放牛为生。十二岁时又随母至颍川读到已故太丘长陈寔碑文中的两句:“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欣然向慕自己命名为邓范,字士则。后来,宗族中有与他名字相同者,遂改今名。瓶子这里设定是他本名就叫邓艾了。)

    想了想陆仁又问道:“你有字号吗?”

    此言一出貂婵白了陆仁一眼,邓艾楞在那里,陆仁自己却想打自己耳光。汉时的表字可以说是士家子弟的专利,一般的老百姓根本不会去取,就算是取的话也要到十六岁或二十岁行了冠礼才会取。眼前的邓艾才不过六、七岁的样子,哪里会有表字?

    陆仁赶紧摆了摆手道:“糊涂了糊涂了,你现在哪里会有表字?你看的是什么书?”

    邓艾道:“三、三略。”

    貂婵呀然道:“三略?好像是部兵法书啊。你小小年纪就看兵书?”

    陆仁大致断定眼前这个孩童就是日后灭蜀名将之一的邓艾,但最后还是要确认一下。仔细的回想了一下邓艾比较出名的事迹,笑问道:“你可不可以先把书放一放?我问你,如果这里会成为战场的话,你认为哪里合适扎营,哪里适合屯粮?”

    貂婵再次白了陆仁一眼,小邓艾却来了兴趣,还视了一眼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