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穿越时代 >

第848部分

大穿越时代-第848部分

小说: 大穿越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从俄罗斯文明诞生以来,就处于严重的地缘困境之中——从地理上看,俄罗斯是一个难以防御的国家,大部分国家的核心区,都有一定的地理屏障,用以建立防御线。而俄罗斯的核心区从中世纪的莫斯科大公国延续至今,周围并没有山川、海洋等为其提供保护,其国防策略主要不是靠地形上的障碍,而是靠恶劣的气候耗尽敌人的力量,这种对自身损伤极大的焦土战略防御方式,使得俄国在历史上饱受各种苦难的蹂躏。

    历史上,对俄国的入侵主要来自两个方向:欧亚大草原和波德平原,前者如蒙古人和更早的匈奴人,后者如条顿骑士团、拿破仑、德意志第一帝国、纳粹帝国——蒙古人的入侵和被驱逐,让俄罗斯文明在血与火的锻炼之中逐渐形成,而对欧洲敌国的防御,则是靠一次次的大踏步撤退和焦土政策,最终以惨胜告终。

    为了弥补自身防御上的弱点,对于俄国来说,扩张就是最好的防御——要一直扩张到山脚下与海岸边才行。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俄罗斯国家,都很难指望天然屏障来保护自己,虽然北方有北极冰海的保护,南方以黑海…高加索为防线,但国土的东西两面却是门户洞开,一片坦途,无险可守。

    面对东西两面的军事压力,俄国就需要不断的扩展缓冲区,靠消耗和时间来赢得胜利,但占领大量缓冲区需要驻军、内务警察、情报部门来维持统治,迫使俄国一边需要不断向外扩张,一边需要对内集权甚至推行恐怖政策……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俄国人终于向东扩张到了太平洋沿岸,保证了核心腹地的东线安全。但在西线,却仅仅推到了波兰,就再也推不动了——按照绝对安全的标准,需要一路征服到法国才行!

    虽然俄国人一直在将自己的边界尽力向西推进,压缩对手的空间。但这实在太艰难了,因为西边就是欧洲列强的腹地,打破头也未必能赢。而且,即使俄国人真的侥幸征服了全欧洲,一路打到了法国,在多佛尔海峡洗军靴,俄国也没有足够的人口来消化如此庞大的版图,甚至在现有的版图之中,俄罗斯民族的比例也仅仅勉强超过了总人口的一半,宗教和民族问题乱成一团麻,内部维稳压力远比其它列强大得多。

    可见,俄国这种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分离,且经济重心为其他民族所占领的状况,使俄国只能以集权高压制度来统治,而经济重心既靠近战争前线,又无天险可守,导致一旦战败就很容易经济崩溃和国家瓦解。

    ——俄罗斯地缘战略的核心问题在于,因为腹地敞开,无险隘可守,必须需要靠大幅度的扩张攻势来保持帝国的安全,但过度的扩张又导致消化不良,进而产生内部安全问题和解体的风险,以至于需要强硬的政治体制来维持帝国的存在,而当体制崩溃或强敌入侵时,内部的区域解体和国家安全问题就会同时爆发。

    但是,在三战爆发,全球核爆的背景之下,克里姆林宫却发现这一地缘战略困境居然有了解决的办法:如果国境线以西的欧洲大陆,跟黑非洲一样愚昧落后,跟西伯利亚一样人烟稀少,那又会怎么样呢?

    ——这样的话,苏联就能够像罗马人征服地中海世界一样,仅凭较小的腹地就建立起一个超级大帝国!

    在古罗马帝国建立的时候,罗马的人口并不算多,文明程度也不如迦太基人和希腊人,但是却凭着并不算大的意大利半岛,四面出击,无往而不利。一边从希腊人那里学习文明和技术,一边拿野蛮民族当靶子练手,同时凭着相对较高的文明水平,融合周边各个民族,最终统治西方五百年之久。

    现在苏联的局势,也跟罗马帝国初创的时候有些类似——苏联本身已经站在了世界之巅,不再需要从欧洲先进国家的文明之中吸取养分来发展自己,只需要成功地融合它们,就能一步登天:为此,就有必要让其它的欧洲国家统统变得比苏联更加穷困、落后和愚昧,只能趴在地上仰望着伟大苏联的繁荣富裕流口水(苏联人的生活自然不算富,但是贫富从来都是相对的,只要把其它国家搞得更穷就没问题了),为了争抢着一个成为苏联公民的名额而打破头,然后给劳动力匮乏的苏联,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力资源补充……

    简而言之,就是美国梦的苏联版……但由于苏联的硬件条件不如美国好,所以为了让苏联公民的生活能够产生广泛吸引力,就有必要适当降低其它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他们过得更惨才行……

    ※※※※※※※※※※※※※※※※※※※※※※※※

    另一边,即使是在手忙脚乱地应对着欧洲灾情的同时,苏联人也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对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以南地区的核打击。苏联的战略核打击远程轰炸机部队,这大半年来一直在以有时候每天两颗原子弹,有时候每天三颗原子弹的频率,卓有成效地飞速降低着战线对面敌国平民,主要是阿拉伯人的生活水平。

    ——在从耶路撒冷带着三十万美英盟军沿着红海东岸南撤之初,艾森豪威尔上将原本准备把司令部设置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以便于就近联络协调沙特王国政府,从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搜集到尽可能多的给养物资。

    不料,司令部还在搬迁的半途之中,利雅得就已经被发狂的苏联人丢了原子弹,沙特就此亡国了……望着前方地平线尽头腾起的蘑菇云,沙漠中的艾森豪威尔上将无奈地下令车队掉头回转吉达港,谁知仅仅隔了几个小时之后,聚集了大量美英盟军的吉达港,同样也挨了一枚苏联原子弹,三万美军和一万市民毙命。

    眼看着吉达港也完蛋了,艾森豪威尔只好顶着当地人的抗议和骚乱,把司令部搬进了圣城麦地那,心想凭着这地方的宗教地位,苏联人应该不敢再随便乱丢原子弹了吧?未曾想到不信邪的斯大林同志,在列宁格勒被核爆之后早已发了狂,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异教徒的圣城,对待麦加和麦地那这两座城市,继续是原子弹伺候,就像《圣经》之中的上帝降下天火毁灭索多玛和蛾摩拉一样,轻而易举地摧毁了这两座宗教圣城。

    ——正所谓“核弹之下,众生平等”,面对致命的高温、辐射和冲击波,没有哪一座城市更加高贵。

    尽管如此,艾森豪威尔上将还是幸运地又一次逃过了此次浩劫。但苏联人的核弹还是如同冰雹一般,接二连三地不断落下了……接下来又过了几天,沙特阿拉伯王国全境已经找不出一座没挨过核弹的城市,也找不到几处还没被污染的水源了,艾森豪威尔只好再次长途迁徙,跟着继续南撤的部队,把司令部搬到了也门的亚丁港……结果才安顿下来三天,又是一枚原子弹轰顶,把亚丁港的一万多美军和更多的市民送上了天。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艾森豪威尔在阿拉伯半岛上到处转移挪腾,跟苏联核弹大玩捉迷藏,同时眼看着一座座城市化为辐射废土……最后到了夏天,鉴于阿拉伯半岛实在是太不安全,艾森豪威尔只得把他的司令部彻底搬出了亚洲,继续向南撤退到东非肯尼亚的蒙巴萨港,这样才算是安稳了下来——这里距离苏联最南边的前线空军基地太远,超出了苏联战略核打击轰炸机编队的作战半径,已经够不着了。

    远道而来的美国人固然可以一走了之,但那些炸得焦头烂额的阿拉伯人,望着被蘑菇云吞噬的城市和绿洲,却只能绝望地哀叹:“艾森豪威尔走到哪里,原子弹就跟到哪里!”——哀叹归哀叹,可面对着遍地开花的苏联原子弹和赖着不走的美英盟军,身为土著的阿拉伯人,除了坐着等死之外,当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事实上,不仅仅是苏联人在阿拉伯世界遍地丢核弹,美国人同样也丢出了手头最后仅剩的两枚原子弹。首先是核爆了苏伊士运河北端的塞得港,更加彻底地摧毁了苏伊士运河,堵死了苏联红海军从这里冲出地中海,进入红海和印度洋的可能性。另一枚原子弹则用于核爆开罗,成功制造出上百万难民,把埃及变成了一个无政府状态的烂摊子,使得苏联红军难以沿着尼罗河溯流而上,从东线向南进攻盟军控制的黑非洲。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苏联原子弹还在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的边缘一刻不停地落下,将一座座城市和港口化为辐射尘埃。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三战的下一阶段,很可能变成两大阵营隔着大沙漠的种蘑菇比赛。至于在核爆前沿会死掉多少阿拉伯人和非洲黑叔叔,则只是一个无人关心的次要问题了。

    ——即使是死光了,也只能自认倒霉……在强权即真理、炮弹即正义的年代,这就是身为弱者的悲哀。

    两大阵营非但不关心他们的死活,甚至还打算对他们加大搜刮力度,以应对粮食危机和战争消耗。

    除了非洲和西亚之外,苏联人在从西欧大规模撤军之前,还对孤悬大西洋中央的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和加那利群岛,同样也投掷了前后数十枚原子弹,从而彻底消灭了美军从大西洋方向反攻欧洲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自从胜利地结束了南太平洋夺岛作战,把军旗插上复活节岛以来,就沉寂了许久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也在四七年的春天再一次升起战旗,拔锚出海,展开了新的大作战……(未完待续。)

第一百二十四章、南印度洋追击战(上)

    第一百二十四章、南印度洋追击战(上)

    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新加坡总督府

    一年四季永远都是炙热灼人的赤道骄阳之下,伴随着乐队演奏的《上帝保佑女王》旋律,神色憔悴的海峡殖民地总督蒙巴顿勋爵亲自动手,徐徐降下了总督府大楼前那根旗杆上的米字旗。

    当他把旗帜折叠起来的时候,在场围观的英国海军将校和殖民地官员们纷纷以手掩面,暗自啜泣。

    ——自从大英帝国重返新加坡之后,仅仅过了一年半的时光,他们就要再一次跟这座城市告别了。

    而这一次别离的期限,很可能就是永远……

    略带留恋地最后望了一眼新加坡总督府那些富丽堂皇的维多利亚风格建筑物,还有总督府门外两侧整齐排列着棕榈树和花坛的宽阔街道,身穿全套军礼服的英国皇家海军东方舰队司令,布鲁斯。奥斯丁。弗雷泽上将无奈地叹了口气,转身钻进了配给自己的吉普车,命令司机驱车直奔章宜海军基地而去。

    此时此刻,新加坡市区已经陷入了一片嘈杂和躁动之中,大小商店基本尽数关门歇业,街头巷尾却是人满为患,到处都是扛着大包小包行李的逃难者,还有企图趁乱发财的小偷和抢匪,激起各种打斗,让市面上变得愈发混乱……即使身处于市区的街道上,也能不时听到远方传来的隆隆炮火声,进一步加剧了城内的恐慌氛围——那是奥德。温盖特陆军上将麾下的野战炮兵部队,在跟已经登上新加坡岛的马共游击队进行炮战。

    所有的这一幕幕场景,都跟上一次新加坡被日军攻陷的情景如此相似。

    而且,时至今日,大英帝国在东方海洋上的基石——新加坡,也确实是注定要失守了。

    ——事实上,如今就连大英帝国本身,都已经成了一个不复存在的历史名词……

    从四个月之前开始,在得到了红色阵营全方位大力支援之后,以华侨和华裔为骨干核心的马共游击队,一举冲出了马来半岛内陆的深山老林,仅仅用了两星期的时间,就轻易扫荡了零散部署在马来半岛上的数千英军(基本都是印度人),把红旗插到了柔佛海峡的北岸,与新加坡岛隔海相望。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英军和马共游击队在柔佛海峡沿岸展开了激烈的连番交火。依靠皇家海军舰艇的炮击助战,还有陆续从菲律宾撤退过来的美军,从台湾撤出来的中国政府军“友情帮忙”,蒙巴顿总督一度勉强稳住了局势,并且打出几个漂亮的反击,把敌人驱逐到了海峡北岸的五十公里之外。但是,随着菲律宾美军的再次启程离开,以及弹药物资的急速消耗,新加坡守军的战斗力又再一次衰弱了下来。

    另一边,当正面战场激斗正酣的时候,新加坡城内的局势也不安稳,各种纵火、哄抢、刺杀事件层出不穷——由于数以百万的逃难者,或者说社会主义阵营眼中的“反动剥削阶级坏分子”,从去年开始,就在不断地从菲律宾、中国、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地,陆续涌入新加坡这个中转站,结果极大地增加了城内的治安压力。每天都能看到衣衫槛楼、醉醺醺的各国逃兵在街上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