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穿越时代 >

第317部分

大穿越时代-第317部分

小说: 大穿越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白纸装订印刷而成,上面图文兼备,印制精美。但因为这本杂志乃是简体字版本,不是繁体字的“外销版”,所以在这位士子眼里,就俨然成为了一个笑柄。

    “……你们看看,这贼匪的书籍,何等的粗陋不堪。不仅用横排从左到右书写,就连每个字都是在误人子弟!所谓的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厰空空。面无麦,运无车,导无道,儿无首,飞单翼。有云无雨,开関无门,乡里无郎,圣不能听也不能说,买成钩刀下有人头。轮成人下有匕首,进不是越来越佳而往井里走,可魔仍是魔,鬼还是鬼,偷还是偷,骗还是骗,贪还是贪,毒还是毒,黑还是黑,赌还是赌……论语云‘被发左衽’,这髡贼自命赵宋后裔,却短发左书,还尽是错字,果然是在海外呆久了就变夷狄了!”

    在为自己能够写出茴香豆的若干种写法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了一番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心中的愤怒,这位士子就要把杂志往海里丢出去,却被那急了眼的商人一拳打翻,把《战争史研究》杂志给抢了回来。

    “……你这该死的泼皮穷酸,要丢书就丢你的四书五经西厢记金瓶梅去,别丢我的书啊!”

    商人嘟嘟囔囔地仔细检查了一番那本杂志书,又拍打一番之后,才珍而重之地收起来,同时抱怨说道,“……唉!连敬惜字纸的道理都不懂,居然不知道书本丢不得,亏你还敢说自己是读书人呢!”

    “……你!你!”那年轻儒生被打得跌坐在甲板上,气得浑身发抖,但却憋得再也说不出话来。

    另一边,听得这位年轻士子嘴上说得如此忠君爱国,背地里却是早有投贼之心,明明已经在广州被髡贼拒之门外,还不死心地来临高投贼……偏偏行事又是如此胡搅蛮缠,两位年长书生也是连连叹气。

    “……唉,想不到如今岭南的士林风气,竟然已是这般不堪了。”外貌较老的那位书生如此感慨说。

    “……仲昭兄,你也别嘲笑岭南人了,天下其它各地的读书人,又能有几个讲廉耻的?比如江南复社里面的一些纨绔子弟,素来自命清流,背地里做的龌龊事情,真是不知道有多少,平日里但知吟风啸月,倚红偎翠,羔羊美酒,一听稼穑艰难民生疾苦,便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就这样还敢自号君子!”

    另一位中年书生摇了摇头,“……小弟自认为没法跟他们同流合污,也唯有寄情山水了!”

    ——这位衣衫朴素的中年书生,正是明末历史上著名的发烧驴友徐霞客,在当时世人眼中属于屡试不第、不务正业的浪荡子,但在后世教科书中的名头,却是比跟他同时代任何一位新科状元都要响亮得多。

    这些年来,发烧驴友徐弘祖,或者说是著名的徐霞客,一向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游历各地的名山大川,也算是遂了自己的心愿。此番漂洋过海到琼州来,乃是之前在杭州清河坊见识了许多“澳州货”,让徐霞客大为好奇,于是和族兄徐仲昭一起浮海南下,打算游历一下临高髡人的“澳洲景”,如果届时盘缠还有富裕的话,便再雇个向导进入黎区,去看看黎母山的风景。

    又过了片刻之后,这艘载满旅客的大福船,就被澳洲人的蒸汽小艇牵引到泊位上停靠。船刚停稳,几个穿着髡贼公服的小吏便上船来盘查。徐霞客抱着行李缩在甲板一角,偷眼望去,只见这些髡贼果然如传言所说,一个个髡发如和尚一般,大约觉得光着头不雅,所以还戴着一顶帽子,有如同倒扣的汤锅一般的藤编头盔,也有戴布帽子的,不过却在额头前还伸出了一个长长的帽檐,当真是说不出的古怪。

    这些髡贼小吏身上的衣服,也不似明朝人的宽袍大袖,而全是紧绷绷的,腰里还束着腰带,衣料全是一色的棉布,没有什么装饰品,更没有刺绣什么图案,只是在他们的胸口有一排缝上去的数字――徐霞客知道那叫阿拉伯数字,与“苏州码子”类似,在阿拉伯数字下面还有二个汉字:“港务”。

    看到髡贼小吏上船,诸位旅客大多都有些紧张,生怕被刁难勒索——这在大明是常有的事儿,不过髡贼的港务小吏似乎还算好说话,只是向船长问了问情况,核对了一遍旅客名单,又问船上有没有移民——所有人都赶忙摇头,就连那个有心在临高谋出路的年轻士子也竭力否认,唯恐一答应下来,就被髡贼小吏塞进传说中的“敬化营”,剃光了脑袋洗澡掰开屁股看菊花,然后在里面“坐牢”一个多月学规矩……虽然投髡若是成了,那么多半还是得剃发的。但如果先剃光了头发却又投髡不成,那自己还怎么回老家去?

    待到髡贼小吏走后,已经收拾好行李的徐霞客兄弟,才十分沮丧地得知,他们眼下还不能上岸,必须在码头边度过好几天的“隔离期”,期间任何人都不能下船,最多只能在码头上逛逛,此外每天还要向巡逻的髡贼小吏报告人员健康,要是有人生病,立刻就得报告港务人员,岸上就会立刻派大夫来看诊。

    “……到了地头还不能下船啊?真是麻烦……不过这澳洲人倒是好心,还管看病……”

    徐霞客的族兄徐仲昭如此嘀咕说,但之前的那个矮胖商人,却从书页后面嘿嘿笑了几声——他已经重新把《战争史研究》杂志拿了出来翻看:“……这位老大爷,您有所不知,他们才不是什么好心,而是怕传瘟!所以不许任何人下船。要是船上真有人发病了,咱们都得被押进‘敬化营’――那时候就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了,全得剃光了脑袋天天洗澡,然后吃上几个月稀粥。搞不好连船带货都要拖到外海一把火烧掉!”

    徐霞客顿时听得吓了一跳,之前他虽然游历甚多,但还真没怎么出过海:“……真有如此严重?”

    “……这个自然,如今临高每天来来往往这许多人,却极少传瘟,靠得就是这制度。虽说有些不通人情,倒是有用的很!听说近年来北方也是瘟疫四起,倒不知朝廷有没有类似的处置……”

    矮胖商人叹了口气,然后又换上一副笑脸,“……敝人王明山,广州人,不知二位先生如何称呼?”

    徐霞客与徐仲昭对视一眼,也对这位广州商人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徐霞客便试探着问道,“……看着王老弟的模样,似乎对这临高地面上的澳州人很是熟悉?不知可否给我们兄弟说道说道?”

    “……好说!好说!临高这地头小弟也算是常来,一定对二位言无不尽。”王明山笑着连连点头,“……看二位的样子,似乎也是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地方吧!左右这几日无事,咱们就一块儿多聊聊……”

    ※※※※※※※※※※※※※※※※※※※※※※※

    在博铺码头上等着隔离检疫的日子,自然是十分的无聊。

    为了打发时间,也是为了多打探一些临高髡贼的底细,徐霞客在这几日一直跟广州商人王明山闲聊,彼此谈得颇为趣味相投——作为这年头全中国首屈一指的“驴友”,徐霞客肚子里的精彩见闻自然是数不胜数,随意讲起自己徒步跋涉千里,游览雁荡山、嵩山、五台、华山、恒山等名山大川的经历,期间遭遇的种种艰难坎坷,见识的诸多奇闻异事,就让这辈子没离开过岭南地界的王明山惊叹唏嘘不已。

    与徐霞客相比,王明山的肚子虽然没那么多货色,但行李包袱里却塞了许多装裱精美、内容独特的髡人书籍,光是《战争史研究》杂志就有好几期,当即让徐霞客如获至宝,捧起来就舍不得放下——除了中国古代史上最著名的驴友之外,徐霞客也是一位很出名的爱书之人。不仅在江阴老家的宅邸里有一座藏书楼,平时还喜好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

    而在明末乱世,凡是文人墨客皆喜好读兵书、言兵事,看着杂志上那一篇篇《群山中的修罗场——论奢安之乱》、《浅析八旗制度》、《黄台吉登基始末》……等介绍详实、论据充分、通俗易懂的文章,还有附录的战区地图和插图,就是朝廷官吏,大约对西南乱局和辽东虏情,也未必知道的如此详细!

    徐霞客和他的族兄徐仲昭,当即就感觉眼前仿佛打开了一道前所未有的大门,心中更是感到无比的兴奋,若非王明山说在临高有图书馆,还有卖杂志的书肆,借书买书都很方便,前几期的《战争史研究》旧杂志也肯定有积存的。徐霞客恐怕都忍不住要拿出纸笔,把几篇最感兴趣的文章给抄录下来了。

    在船上的隔离检疫期间,偶尔也有几个髡人小贩过来,兜售水果零食、酒水茶叶、书报杂志之类,还有《临高县交通旅游图》——这地图让徐霞客很是惊讶,因为一般来说,历代的朝廷官府都把地图视为军事机密,理论上禁止民间持有,否则也不会有《三国演义》里面的《张松献地图》故事了。虽然以明末的法度松弛,在暗地里根本无法禁绝地图的交易,但像这样公开兜售地图的事,在大明的辖下还是很罕见的。

    于是,徐霞客就买了一张临高地图和几份《临高时报》,还有最新一期的《战争史研究》,津津有味地跟其他旅客一起评论上面的战例史事、笑话趣记、宫闱秘闻——“澳洲人”的撰文全用白话,章通俗易懂,分析由浅入深,一条一条都讲得十分明白,又颇有趣味,即使是读书不多的人,看起来也没什么困难。

    如此等到检疫期满,诸位旅客才得以下船。在王明山的指点之下,徐霞客与徐仲昭一下船就赶紧去海关大楼办理临时身份证——按照王明山的说法,这大抵是髡人的“路引”、“腰牌”之类的东西,没有这个东西的话,在临高就是寸步难行:即使是短期来临高做买卖的生意人,也得办一张“临时证”,不然到得岸上就住不了旅店,万一遇到髡人的小吏衙役拦路盘查,若是身上没有证件的话,少不得还得到班房里住一晚,找到肯证明的保人才能出来。若是找不到人来证明作保,恐怕就得去河工的工地上挖几个月沙子了。

    一行三人到了海关大楼的登记处,第一步自然是登记填表,随后是每个人依次进行体检——就是脱光了衣服让卫生员瞧一瞧,看看有没有感染瘟疫:以临高穿越者目前掌握的卫生医疗水平和行政资源,还做不到让每个入境的人都接受全面的“净化”。只有官方组织移民的“归化民”才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不过,即使是这样缩了水的“体检”,在徐霞客的眼中也近乎于羞辱了——虽然在他的半辈子驴友生涯之中,吃过的各种苦头数不胜数,被土匪追杀绑票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连在山里披发当野人的日子都经历过,但还是忍不住在嘴里嘀咕了几声:“……‘澳宋’这般折辱士子、斯文扫地,哪有半点大宋遗风?”

    重新穿好衣服,系好腰带,把体检表交给一个坐在木柜台后面的短发女髡人,又在登记表和一张小卡纸上按了十个手指的指纹,再经过一番炮制之后,王明山、徐霞客与徐仲昭便拿到了自己的临时身份证,印在一张结实厚重的卡纸上,上面有每个人的十个指印,写了姓名、年龄、身高和面貌主要特征,后面是一串阿拉伯数字,上面盖着一个圆形的印章――乃硬生生用模子盖上去的凸印,真不知是如何弄出来的。

    将这“澳洲路引”贴身藏好,又在另一个柜台上兑换了一些流通劵――就是澳州的宝钞,徐霞客原本还担心这澳州宝钞拿到市面上会不会像大明宝钞一样买不到东西,但王明山拍胸脯保证绝无问题。回想起在检疫隔离期间,船上乘客向小贩买东西的时候,似乎也有人在用这流通券付账,徐霞客也就放心了下来。

    ※※※※※※※※※※※※※※※※※※※※※※※

    揣着身份证和流通券出了海关大楼,王明山便带着徐霞客与徐仲昭在博铺镇上逛了逛。自从“澳洲人”登陆以来,曾经荒无人烟的博铺,已经变成了一个颇为热闹的港口小镇,房屋街道无不簇新整齐,黑色沙砾铺就的宽敞大街上、泛着海水和渔货的腥味,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熙熙攘攘……论繁华热闹的程度,已经不亚于徐霞客见过的很多县城乃至于府城了。但按照王明山的说法,跟“澳洲首长”驻跸的东门市相比,博铺这边的街市还差得远,若是徐家兄弟想要看真正的“澳洲景”,还得去那边才好,

    于是一行人就打算去东门市找个客栈落脚,按照王明山的建议,乘火车过去最快。只是徐家兄弟俩跟着他到了那红砖垒砌的火车站一看,只见那火车上真是挤得人山人海,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