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847部分

唐朝好地主-第847部分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现在,太子监国,却改了这条。改成朝廷的同军事国衔的这九位宰辅,必须都是武职,而且还得是那种统过兵打过仗立下过赫赫战功的武将。

    这一条,使得以后朝廷三院二十七个宰辅中,有三分之一是高级武将。武人没有文臣多,但在御前会议上,他们也会有一席之地。

    而十八个文相,也有了详细的规定,不但有一个职位只能连任两任十年,而且还增加了必须得有地方州县正官经历,还得有中央省部侍郎尚书的经历。

    这让宰相之职,变得更难取得。

    想如过去一样以低官拜相,难。

    “这些是谁提议的?”

    宰辅职位设立任期,五年一任,最多两年,李世民认为能接受,避免宰相长期占据相位,产生权相。但前面的那些地方州县正官职经历,还要省部侍郎尚书经历,就限制极严了。

    好在大唐是群相制,房玄龄当满了十年中书令,还可以改任侍中。

    虽然这样有些别扭,但李世民倒也觉得这还是有必要的。

    “回陛下,这些都是太子亲自提议的。”

    李世民摇摇头,他不觉得承乾能想到这些,他觉得这些应当是李超的提议。

    “还有什么消息?”

    自从太子大婚之后,李世民已经深居长乐宫中不出,他甚至在宫里建了一座道观,每日大多时间在这殿里道君面前诵读经书。

    皇帝除了王承恩,不见任何外面的人。

    “朝廷正在调整天下各道州县区划,比如山南道将拆分为河北道与汉中道。天下的州,将会被再精简裁并为二百州左右,县也将裁并到一千个左右。诸侯们的领地将不再划在朝廷的各道辖内,而是单列为诸侯领地。”

    调整行政区划,精简州县,李世民倒也觉得算是承乾朝廷的一项不错的新政。

    朝廷的辽北道、山北道、岭西道、西海道、大夏道、贵霜道等被罢撤,那些现在统统为大唐的诸侯领地。

    王承恩站在那里,一件件一桩桩的向皇帝汇报着如今朝廷里的最新动态。

    许久之后,李世民挥手。

    王承恩躬身退下。

    独自一人跪坐在那里,李世民沉思了好一会,最后又拿起经卷,继续看了起来。

    过了秦岭分水岭,便是关中,李超还不知道的是,朝廷的最新区划上,已经把关中道改为陕西道,陕州以西地区。

    十里长的轨道,使得这个翻越变的很简单,这处山口很平坦,也不高。

    家里的一群小孩子们对于几匹马能拉动一长串的车厢非常好奇,李超也满足了他们,坐着轨道马车走过了这段路。

    这里本来也就有专门往来两边河口码头的客车,有那种两层的车厢,一车就能拉好几十人,而且有好几节车厢。

    李超抱着八岁的十一郎李琮坐在上层,还能看风景。

    十里路其实并不算远,不过往来这里的都是客商旅人,带着不少行礼,下了船后,直接坐这车也方便省力。而且这种马车多,一会一趟,还便宜。比起单独租车租骡子什么的,便宜的不是一点半点。

    李琮坐在上层车厢,周边都是开阔的,感觉非常新奇,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

    马车开动,坐在上面其实挺舒适的。轨道马车比普通的马车要舒适的多,起码没那么震,行驶的非常平稳。车厢也空间大,十里地,看着两边的风景,很快也就到了。

    下车,就是灞水的河边码头。

    灞水已经重新疏通过,河上还设了船闸斗级,使得水位可以通航。只不过每到一处船闸,过闸时没那么便利就是,得排队过闸,这跟后世船过三峡一样,只不过比那要简单的多。

    幸好朝廷没有趁机在这些船闸处设收费站,要不然,排队要定税收税要检查,那就不知道要耽误多少时间了。

    这边的码头,也是一座很繁华的商镇。

    人来人往,旅店、饭馆、茶楼、酒店,各种商铺应有尽有。

    不时能看到腰间带剑的读书人,身着白色儒衫经过。

    走丹灞道,不需要再经蓝田关,直接在这里坐船顺灞水可以直抵渭河。

    “终于回到关中了。”

    老爹站在码头边,看着那条灞河,无尽感慨。这条灞河发源秦岭,会流经蓝田县,经过灞上东沿,然后在长安东面汇入渭河。

    对于这条河,老爹是很熟悉的,虽然张家沟是在灞上的西沿,靠近的是产河。

    “嗯,终于回来了。”

    近乡情怯。

    李超也莫名的生起这么一种感觉,好像游子飘泊在外久了,好像灞上真的成了他的家乡。

    上次离开是什么时候,好像是十年前了。

    他为汉京营造使,还是山南道宣抚使、襄、邓刺史。他为朝廷迁都打前锋,也为大唐的大灾荒筹措粮草。

    自那出来后,他就没回去过了。

    自己也都成了一个中年人了。

    李超一行一出现在这边,立即有人就来迎接了。

    “老师,终于等到你们了。”

    右军大都督、绛郡王苏定方赶上前来,他的身边是西京留守、巴郡王屈突通,这两位的衙门都在长安,算是文武搭档。

    另外陕西道宣抚使、左右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京兆府尹等一群陕西道的高官也都来了。

    李超的身份地位,本就足以让他们全力接待的,何况李超这次来还挂了一个巡抚之衔。大唐的巡抚只有两个人当过,一个是太子承乾,当初巡抚岭南。第二个就是赵王了,巡抚关陇河朔青藏西域,这可是巡抚七道啊。

    巡抚虽是临时差使,但却是钦差大臣,有纠察地方官吏大权。要是他们怠慢了,李超到时一句话,说不定他们都要降职免官。

    “大家何必这么客气,我这次来,也就是回家看看,巡抚、钦差这些,大家也不用当真。”李超笑着说道。

    “赵王可不能这样说,你可是财神爷啊,我们陕西听说赵王西巡,第一站就是关中,我们可是非常高兴。还想借借赵王的风,看能不能给我们陕西发展发展地方民生经济。”

    长安的官员,如今是以西京留守为首,苏定方这个大都督管的是军,不是一个系统的。留守之下是宣抚使,然后是本道的三司使,再才是长安所在的京兆府尹。

    当官也是要考核的,所谓一年一小考,两年一中考,三年一大考。考不合格可是很麻烦的,若是小考不过,要在吏部留下坏评。若中考不过,就要降职,若是大考不过,甚至可能被免官。

    而做为地方官,考核都是有硬标准的,如今最重要的几条,还是地方安定和民生经济。这两样是重中之重,这些年,关中虽从国都变成了陪都,但还是很安稳的,现在大家比的还是搞活民生经济的本事。

    自己辖下有多少工坊,一年创工商税收多少,都不容易。想和过去一样,当个糊涂官,几乎不可能。

    李超一入关中,长安的高官们就组团来了,就想着让李超给关中搞点大项目。

    看着他们那副认真的样子,李超不由的哈哈大笑,嗯,如今的大唐地方官还是挺有上进心的嘛。

    “先回灞上再说!”李超心情很好。

第1190章 这是最好的时代

    十年时间其实不算长,但灞上却真正的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通往灞上的道路,宽阔平坦,能够并行四车。

    哪怕是在晚春的多雨时节,道路依然没有半点泥泞难行,更没有翻浆。路上铺了沙石,两边都是杨柳树,此时已经满是绿绦。

    李家父子回来。

    白鹿镇上的老乡邻都纷纷赶来,灞上酒坊、纸坊、书坊等这些李家的产业,管事们自然也要赶来见东家。

    白鹿书院的老师们自然也是要来的。

    然后李家窑洞被围的里三层外三层根本就挤不进人,到处是鼎沸的人声,还有兴奋的人群。

    李家的门也被挤坏了,门槛也被踏坏了,眼看着窑洞里的院子都要发生踩踏事故了,最后李超也只得让官兵开路,全家转到李家宅去。

    然后李超直接带着大家去了镇外的地里头。

    大多数人李超都不认识,县令不再是原来的县令,这乡邻也多变了人。看着那些陌生的面孔,老爹脸上的笑容似乎也有些麻木了。

    他回乡,更想看看这里的旧相识,而不是如今这样,人人都跑过来围观,说着各种奉承话。

    老爹很不喜欢。

    其实李超也不喜欢。

    喧闹了一天,总算是把人都请走了。

    晚上的时候,老爹吃饭也不香了。坐在桌边,叹气连连。

    “爹,明天就闭门谢客,不见那些人了。不过吃了饭,有几个客人你得见下。”

    “谁也不见,累了。”老爹道。

    “老乡邻也不见了?”

    有几百亲兵守门,大宅里倒是终于安静了下来。

    花厅,老爹一进门就见到了几个熟悉的面孔。

    “村正,里正,柯五。”

    老爹激动的喊出他们的名字。

    “洛国公。”

    几人有些拘束的站起身来躬身行礼,老铁枪过去,“你们这是做什么,自家人还拘这个俗礼。”

    见老铁枪如今虽然发达富贵了,可依然如过去那般,大家倒也心里轻松了许多。

    有喊老弟的,有喊老哥的,还有喊叔的。

    大家说笑着重新落座。

    “你们不是去陇右了吗,怎么又回来了?”老爹问。

    当年李超在陇右做都护、刺史的时候,许多关中子弟就转为了府兵,留在那边落户。家眷也迁移了过去,还迁了许多关中百姓过去。移民屯垦,分田置地。

    村里柯老爹和儿子柯五他们也都迁移了过去,在那里分了田地,置办了房屋。后来李超回京,他们也还是留在了那里。

    柯老爹身上穿着丝绸长袍,那打扮也不再是过去那穷苦样了。当年柯老爹一家还都帮着李超做面食盘炕改灶呢。

    “家还是在陇右,家里现在很好。不过我们早好些年前,也就开始做买卖。都是借三郎的光,我们傍着大腿,跟在三郎的商行后面做些生意。这些年下来,生意也还做的行。”

    柯老爹父子在陇右,现在也算是有点名气的,他们做的是毛纺。每年从陇右的蕃汉牧民手里收购羊毛羊绒,然后经过加工,纺成毛线,再卖给李家的商行。有李家的关系,他们的生意做的很好,甚至如今已经做到了苏毗和吐蕃去了。

    如今成了陇右数的上号的羊毛商人,家财万贯是早就不止,十万贯都不止了。柯家在陇右如今也是拥有大量的牧场、农庄,更别说商号都已经开到长安来了,他们还特意在白鹿镇也开了一家。

    还在这里也建了宅子,挺大的一个宅子,离李家的也不算远。

    “每年,我们爷几个都会回来一趟,也祭祀一下先祖,再看看老家。”

    “多亏了你们老哥你俩,我们如今才有这样的好日子啊。”

    柯五现在还是军官,在陇右也是一个折冲都尉,正五品实职。

    “当初迁去陇右的其它乡亲们还好不?”李超问。

    “好咧,哪有不好的道理。当初去,哪家至少也是有好几百亩地,种粮食养牛羊,这日子是一天天比一天红火。十来年了,也没有战乱,我们又靠着西南丝茶商路,随便做点什么,都不错。”

    大家提到从前,日子过的紧巴巴的,常常是是青黄不接,一遇到天灾兵乱的,更难过了。可这十来年,日子顺风顺水,生活一天比一天的有干劲。

    “朝廷好啊,皇上更是仁善啊。这税也少了,役也没了,大兴工商,我们做些买卖也不怕了。只要按律纳税,没哪个瞧不起的。我现在,都还是洮州商会的会员。就是刺史,也都对我们挺客气的。”柯老爹当年只是个小小的村正,农闲时间,带着儿子徒弟去箍窑,挣点嚼补。

    可再怎么拼再怎么累,年年都是差不多,日子过的紧巴巴,一年到头都做不起一套新衣裳。

    可如今短短十来年时间,他老柯已经成了大财主不说,而且儿子都成了高官,自己一个地主老财,也能经常见到刺史县令,甚至成为刺史宴会上的座上宾呢。

    “三郎,有时想想,都觉得跟做梦一样,生怕一觉醒来,这梦也醒了。”柯老爹叹声道,“我们遇到了好皇帝啊,碰到了好时候。”

    李超在旁边点头。

    “嗯,当今确实贤明仁厚,体恤爱民。推行的新政,更是泽被天下。”

    朝廷开疆拓土,移民实边,过去没有多少田地的穷苦百姓,虽然离开了家乡,但也分到了新多田地,一家人只要能种的过来,两三百亩都不是问题。甚至如柯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