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735部分

唐朝好地主-第735部分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到扬州都督府的大堂,将扬州城中的文官武将,还有本地大户巨贾一起召来。

    扬州在唐初本来不算太大,后来贸易兴起,扬州成为东南第一大镇。既是六大港之一,同时这里也是南北交汇中心,因此在原来的扬州城外,又兴建起一城。原来的扬州城就成了衙城,各衙所在。

    后来兴起的罗城,则是市场、作坊以及新建的居民区等。

    此时扬州,东南第一大城,仅是城区常住和流动人口加起来就超过三十万,还不算周边辖下县乡人口。

    李超兵不血刃的拿下扬州,可以说,既解决了前进阻碍,又得到了一个充足的粮草军械补给基地。

    还把太上皇复辟一党试图在东南建立的据点给攻破了。

    也许是李超他们进城太顺利,城里的人还体会不到勤王军的厉害,李超的命令发下去许久,也只来了一部份人,其它人拖拖拉拉,尤其是那些地方上的大族巨商们。

    “把牢里关着的那些乱党,拉出去砍了,传首示众!”李超很不客气的打算借那些倒霉家伙的人头一用,杀几只鸡来儆猴。

    果然,李超这一招一出。

    很快,都督府里就已经站满了人。

    被请的,全都来了,没有一个敢再找理由推脱的。

    李超咳嗽一声,原本人声嘈杂的大厅,鸦雀无声。

    “诸位,附逆乱党已被诛除,扬州城重又光复,这是件大快人心之喜事。不过某还要进京勤王,不能久留在此,扬州东南第一重镇,必须得有人把守。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下新的检校扬州都督崔琰。”

    “崔琰,你来跟大家讲几句。”

    程处默去了南诏当镇南都护,扬州这个重地,李超还是选了自己的学生兼大舅子崔琰来担任。

    崔琰五姓七宗的清河崔出身,虽然是婢生子,但这些年跟着李超,也是实打实的自己赚下实封开国侯爵,身上又有从三的将军武阶。

    李超让他来做扬州都督,无人反对。

    一番介绍后,李超就结束了这场见面会。

    “我选你留在扬州,你有没有自信管好扬州?”李超问崔琰。

    崔琰其实更愿意跟李超进京勤王。

    “两淮有卢国公,现在附逆叛军也诛除了,没必要特意让我留守吧?”

    “扬州东南第一重镇,地理位置重要,紧邻长江,隔江与金陵相望,又扼守运河,沟通江淮。兼之这里是大唐第六大商港,东南工商重地。这里乱不得,必须得有一个可靠的人坐镇,你明白吗?”

    “我的任务就是让扬州不乱,对吧?”

    “别以为这很简单,扬州不但不能乱,还不能人心惶惶,让工商萧条。这段时间,扬州已经大受影响了。我需要你让这里恢复到战前的状态,别看现在扬州已经收复。但肯定还有不少人是反对新法的,对这些还没跳出来的人,我们得小心警惕,防止他们暗中捣乱。我要你盯紧他们,但只要他们没有直接跳出来,那你就也得低调看着他们。”

    “我们好不容易才让大唐发展工商贸易,绝不容许这些新政被这些人给损害。”

    李超放低了一点声音,在崔琰耳边道,“扬州城里的这些兵,你挑选五千青壮留下来,然后亲手训练,你要记住,现在局势还没太平,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得手里有兵,有一支可靠的兵,明白吗?”

    崔琰很明白老师说的手里有兵是什么意思,就如这次,老师手里有五千陆战队,才是能够这么一路顺利的保证。

    “明白,谁敢乱来,我把他们的脑袋砍下来,挂在扬州城头上。”

    “注意方法方式,该硬的时候就硬,但有时该软也要软,得讲究策略,不能一味强冲猛打。扬州的这些新兴的工坊主和商人们会是你的盟友,那些地主豪强,你得多盯着点。”

    “是。”

    “另忘记练兵,若有有需要,我会派人过来召你。”

    “老师有召,我会立即率兵前往。”

    李超满意的点头,这就好。

第1018章 李世民

    贞观三年九月,深秋。

    西域,高昌城。

    夜已深沉。

    高昌宫城可汗堡的高阁上,居高远眺,庞大的高昌城如一只残废的巨兽,在夜色下苟延残喘,残破废墟里,到处是点点的灯火。

    夜风寒冷,霜风似刀。

    李世民站在高阁上俯瞰,风霜如风般削过他的面庞,撩起他身后的披风猎猎作响。

    亲征西域,高昌一场大战,歼高昌军一万余、西突厥兵三万余,这一战打出了大唐的威风。

    隋朝时,迫使东…西突厥分裂,消灭吐谷浑,在西域建立了鄯善、且末、伊吾三郡,实现了对西域的初步整合。但好景不长,隋末中原大乱,使得西域风好转的形势再度恶化,东突厥与吐谷浑的复兴,让西域三郡陷落。

    连高昌也敢对大唐不敬。

    他亲征西域,一战灭高昌,大破西突厥,进而迅速的挥兵横扫天山之南。

    墩煌关外,天山之南。

    李世民灭高昌,平伊吾,如今以高昌为中心设立了西域四州,分别为沙州、尹州、西州和庭州。

    这已经比当年杨广的西域三郡还要扩大,可以说,这一次亲征,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胜利。

    “只差一步。”

    李世民手抚着栏杆,声音里压抑着怒火。

    “只差一步,再给我点时间,不需太久,只要半年。朕就能挥师越过天山,将力生擒,一举收复整个西域。”

    “陛下短短时间,灭高昌,平伊吾,还大败西突厥,已经是天大的胜利。此功,唯古之韩、白、霍、卫可比,比肩汉武。”房玄龄站在旁边道。

    “朕连个后院都能起火,有何脸可与汉武相提。”

    “太上皇复辟不过是场闹剧,不待陛下返京,事情就当已平定了。”长孙无忌道,他也没有料到太上皇会复辟,更料不到居然还闹的有声有势的,但他还是坚信,那不过是场闹剧。不管他闹的多厉害,也不可能成功的。

    “玄龄,无忌,西征就到此结束了,汉京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朕不可能再留下。虽然,只差一步。朕决定留牛进达为安西都护,让他统领安西四州,朕会让薛延陀夷男以及吐谷浑慕容伏允留下协助,另外朕已经册封莫贺咄为楼兰郡王,赐名李孝国。”

    让这三位强大的藩王协助牛进达继续追剿力可汗。

    “契丹、室韦、奚、、白狼、白兰、苏毗、东女等部兵马,随朕一起返回中原。”

    长孙无忌道,“陛下,刚接到的消息,太上皇已经控制了汉京,但太子与中枢各衙重臣退守东宫。不过”

    “不过什么?”李世民眉头紧皱起来,这里距离汉京太远,信息传递,在路上耽误的时间太长。汉京生乱的消息传过来时,已经距离变乱有半个多月。

    消息严重滞后。

    他们收到消息是汉京太上皇复辟做乱,但现在已经过去半个多月时间,那边说不定早有了更多的变化,可他们却不知道。

    “皇后和其它皇子公主们没能及时退入东宫,已经落入太上皇之手。”长孙无忌无奈道。

    李世民转过身来,目光冷冽如刀。

    他的眼睛明亮,里面似有一团火在燃烧。“太上皇会怎么做?”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都不知道如何回答,谁也不知道太上皇会怎么做,可他既然都敢冒险复辟,那他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都不敢保证。

    “我想太上皇也不会伤害皇后她们的,太上皇极可能会以她们为人质,用来要挟太子和陛下。”

    李世民冷冷的笑了一声。

    “太上皇一把年纪了,难道以为抓几个妇人孩子,就能迫朕让位吗?他难道要告诉朕,乖乖让出皇位,然后他就会把她们放了?”

    “陛下不用担心,太上皇复辟,不可能成功的。”

    李世民摇头叹息。

    “当年玄武门之后,侯君集向朕进言,说杀掉太上皇和废太子他们,永除后患。李超坚决反对,说不能杀。朕当初听了李超的,没有杀。”

    房玄龄道,“陛下,李文远劝陛下不杀是对的。不杀,玄武门之后,我们才能这么迅速的掌握朝局,顺利接过政权。”

    “可是还是留了后患。”

    “这只是一个意外。”

    李世民点了点头,这确实只是一个意外。早两年,他对太上皇盯的很紧,走到哪带到哪,平常都不让他出宫,也接触不到外人。到这两年,他觉得太上皇也意志消沉,整日只顾沉迷酒色之中,兼之贞观朝日新月异,国力强盛,他自信心大增,也不再那样严密的看着太上皇。

    百密一疏,结果还就出了事。

    “太上皇毕竟是开国皇帝,朕本以为他已经看过了放下了,不料龙就是龙,永远不能小瞧轻视。”

    “陛下,为了不让这闹剧闹大,把事情弄的难看,对贞观新政造成太大的破坏,臣请求陛下立即下诏,令各地兵马勤王。”房玄龄说道。

    “朕亲自挥师入京平乱,这是我们父子之间的恩怨。”李世民咬牙切齿道。

    “陛下,闹的越久,后面的摊子越难收拾,损失就越大。而且,这个时候不但要立即平定汉京之乱,也得严防地方有不轨之人响应叛乱,危及地方。”

    “请陛下早做决断,立即下旨,任命大将控制地方,然后举兵入京勤王。”

    “地方上现在有秦琼李绩尉迟恭等人,朕这就下旨给他们统兵平乱之权。”李世民道。

    长孙无忌出声,“陛下,李超也在地方,当此之时,陛下可用李超指挥勤王平乱之事。”

    李超。

    李世民有些犹豫,李超本事是大,可越有本事的人,有时也越要小心。尤其如今的李超,已经不是几年前的李超了,如今的李超不仅有才有本事,他还有了威望,有了强大的财力,甚至有了强大的人脉。

    正因此,李世民现在虽不会猜忌李超,可却也不会轻易的把大权授予李超。这不是对李超的不信任,而只是一个优秀的君王本应当做的事情。

    不要拿权力去考验臣子的忠心,那是最愚蠢的作法。

    “陛下,只要两个月时间,两个月后,陛下就将返回汉京了,那个时候自然一切归位如常,但在此之前,还是应当让李超替陛下先稳固形势。”房玄龄道。

    这个说法,李世民比较能接受。只两个月的时间而已,暂时让李超稳固局面,两个月之后,他到了京城,自然一切恢复正常。那个时候,再把权利给收回来,也就没事了。

    “好,给李超传旨,诏他讨逆平乱,救援汉京。”李世民道。

第1019章 李超来袭

    天还没有亮,汉京的街鼓已经开始响起。

    鼓声一响,京城的常参官们便开始要出门,赶去上朝了。按制,大唐文官五品以上,及中书、门下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参见皇帝,称常参官,也称朝官。

    贞观朝,中门、门下、尚书三省,以及枢密院、翰林院、御史台六品以上,每日都要参见皇帝。

    京官中还只有部分官员需要早起参朝,但皇帝,却是每日都要早起的。

    按惯例,皇帝得宵衣。

    天还未亮,宫里晚上专门负责准备皇帝早朝衣物的宫女们,已经把衣服熨烫准备好,捧到了皇帝面前。

    在她们的侍奉下,李渊洗漱更衣。

    穿好龙袍,外面的天还没亮。

    汉京城里的街鼓还在响着,汉京城中心有着足足十八层高的钟鼓楼,高耸入云,汉京地标之一。这里有一架巨大的鼓,清晨,这架鼓最先响起。

    然后汉京各城各街的街鼓会紧接着响起,一直要敲打到天光见晓,能看的清人为止。

    李渊隔了三年没有早朝。

    每日呆在宫里沉迷酒色,身体早被掏空。

    这些天,每天宵衣早朝,他已经感觉身体有些吃不消了。

    其实早朝就是个仪式,李渊现在很讨厌这些仪式,但却又不能取消。这是皇帝权威的表现,如今这个时期,如果他不早朝,说不定被传成什么样子。

    人心惶惶的时候啊。

    该死的承乾,才十岁的孩童而已,居然已经有如此心机。他的选择,出乎李渊的意料。他没有躲着不出来,可却又只是一个人出来。

    他派人去东宫劝降,但马周等宰相表明态度,奉太子诏,坚决不开宫门。

    李渊让人把承乾带到东宫前,想逼东宫开门,但东宫依然不奉诏。

    用马周的话说,当承乾走出东宫的时候,他已经不再是朝廷的监国太子了,现在,东宫里的人,只遵皇帝一人旨意。

    就算承乾下令,也没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