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717部分

唐朝好地主-第717部分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984章 自信过头(第六更,感谢rood诺言万赏!)

    第六更送上,为了月票拼了,兄弟们,还有票的请支持一下啊!今天六更了啊!

    长安。

    七月的长安,比起汉京要炎热的多。李世民披着一件对襟短褂,下面穿着条宽松的大裤衩,脚上是一双人字木底拖,脖子上还披着条汗巾。

    “这天可真够热的。”李世民手里端着一杯冰镇酸梅汤,不时的小抿一口。一杯酸梅汤里,倒是加了大半杯的冰。

    这天气热的不像话,大出人意料之外。为此,李世民都不得不调整了出兵的时间,大军就在长安休整,整编训练,以避过这个酷暑。

    “照这样热下去,我们得入秋才能走的了。”

    最快,也得要过了中秋节,这意味着他们还得在这里呆上一个多月。

    房玄龄、长孙无忌几个宰相也跟李世民一样的短打穿着,好在这本来就是在泳池边上,倒也不显得有失威严礼仪。

    “陛下,西域的局势还不错,自统叶护死后,力虽继位,但并无其父之威望,加之莫贺咄打着我大唐的旗号,已经有不少原统叶护的部下开始转投莫贺咄。就算我们一时半会不入西域,局势也不会坏。”

    局势不但不会坏,相反还会变好。

    朝廷这个时候遇暑热难以行军,倒反而应了那坐山观虎斗的局面。

    “让莫贺咄和力先打,打的差不多了,正好吐谷浑、薛延陀、契丹、奚、室韦诸部又过去,让他们继续打,我们倒是不用急了。等我们秋高气爽之时进军西域之后,说不定西域已经打的两败俱伤,我们正好一战定西域。”长孙无忌笑着说道。

    “你说的确实也有道理,谁也没有料到,这拥有优势兵力的力,居然不敌已经被其父先前打的快要崩溃的叔祖莫贺咄。这真是天意啊!”李世民感叹着道。

    不急着出兵西域,倒也好。

    “这个多月,就让集结起来的十万士兵们先利用早晚天凉之时加强训练吧。至于民夫,让他们先暂时回家,等天凉后再征召运输也不迟。”

    李世民拿汗巾擦了把汗,心头的闷热烦燥却是解不开。

    “还是来继续说说摊丁入亩这个事情吧。”

    宇文士及道,“陛下,摊丁入亩,永不加赋,这是件好事。但我们可能会面临极大的反对,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这些都是对贵族官僚地主不利的事情,他们可能会反对,而且态度可能会很坚决。”

    李世民望着宇文士及,“宇文爱卿,你是左仆射,是宰相,百官之中居于高位,你是否也反对这新法?”

    宇文士及尴尬的笑笑。

    从心里面来说,他当然是反对新法的,但站在他这样的高位,却又必须得跟朝廷保持一致的。

    之前皇帝称病不出,他是反对新法派,是旧党。但旧党闹来闹去,结果却反而是萧陈叔达辞职,刘洎流放。皇帝再次出来视事,态度变的明显起来。

    他也知道了皇帝的意图,要推行新法,因此这段时间他的态度也转变了不少。不再是坚决的反对新法派,而是转为了接受新法,但提出对新法进行些改良。

    “臣支持陛下的决定。”

    这是一个油滑的回答,但李世民还算满意。

    “朕这几天,仔细的考虑了李超和马周的这个新法。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新法,很激进,但却又很有长远见地。李超说的对,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只适合于南北朝这样的战乱时期,适用于隋初唐初这样的开国之初。那时田多人少,地多荒芜,因此朝廷推行均田和租调庸,才符合局势。”

    “但我大唐一统天下,今后随着时间发展,人口会大量扩增,可田地却扩增不了多少,尤其是朝廷根本不可能制止的了土地兼并这个问题,时间越往后移,就会有更多的百姓失地,有更多的百姓将不再能分到足额的田地,甚至根本就分不到田地。”

    “我们不但要着眼于现在,还要放眼于未来。人无无虑,必有近忧。均田制现在合脚,但这只脚却在一直长大,如果我们不提早准备好更适合的鞋,那么我们就穿不上鞋,强行穿旧鞋,只会伤到脚,甚至让我们无法走路。”

    李世民想通了这些后,脑子里的观念也就转过了弯来。

    他不是那种固执的皇帝,而是能够明白形势,迅速扭转改变。

    既然这个摊丁入亩的两税法,比均田制的租调庸制更好,更能让大唐长治久安,那他有何理由不用?

    他心一直记住的是李超那句话,如果推行摊丁入亩的新两税法,大唐的江山起码能保五百年无忧。

    五百年,听起来似乎不好,但李世民是一个现实的人。

    他觉得五百年,其实已经足够好了。两汉不过四百余年,而李超说这新法能保大唐五百年江山,足以让李世民动容了。

    一个永不加赋,让他意思到,这句话,起码就能为大唐多延续一百年。

    但就算永不加赋,可只要推行新法,并保持现在的新政,那么朝廷一年将有八千万财收,哪怕减去天灾可能带来的损失,以及减税免税等情况,正常情况下,一年起码也有七千万贯以上。

    朝廷有了这些钱,就是有了底气。

    喊一句永不加赋,能喊的面不红耳不赤,喊的中气十足。

    只要这些目标是能达成的,那么李世民就愿意停均田罢租庸调,全面推行两税,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

    谁要是敢阻拦他,他就敢收拾谁。

    “陛下真的已经决定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了?”

    李世民点头,“朕不但已经决定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还要永不加赋,大唐以后,不管人丁增长多少,但丁额永远以一千五百万为定额,永不加赋。”

    “陛下,会有不少人反对,是否一步步徐徐图之?”

    “不,朕必须表明决心,否则,肯定难以进行。”李世民说的很自信,他相信,当他强力推行此新法,那么天下贵族官僚地主商人们虽然会有些怨言,但最后还是能推行下去的。

    这可是关乎到大唐五百年命运的国策。

    “禀报陛下,汉京有加急奏章送到!”有内侍过来禀奏。

    加急奏报,难道汉京发生了什么要事?李世民皱眉,“传进来。”

    奏章很快送进来,出乎他意料的,不是什么军国要事,而是翰林院学士承旨温大雅送来的一份奏章。

    这份奏章,还由翰林院等一千多名京官联名,三千多名吏员联名,八千多名士人商贾等共同附名,他们一起上奏坚决反对李超和马周的摊丁入亩,废均田罢租庸调的新法。

    李世民越看脸越黑,他怎么也没料到,反对者居然如此之多,态度如此之坚决!(未完待续。。)

第985章 全撸了

    李世民把奏章扔在了地上,吹胡子瞪眼。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个温大雅。”李世民气的怒骂。

    其它几位宰相看到那密密麻麻的签名和手印,也是惊的说不出话来。他们早料到这摊丁入亩肯定会遇到阻挠,但却想不到反对的人这么多。汉京才多少京官?一千多人上书反对啊。

    他亲自弄出来的翰林院,亲自选出来的内相温大雅,居然是这反对的带头人。

    几位宰相都不说话了,反对的人太多,一千多京官三千多吏员啊,这新法虽好,可如果没人支持,也不行的。

    然后李世民却没有被这万人上书给吓住。

    他心头一股火在燃烧,每次改革,总是会遇到无数的阻力。这次的阻力是最大的,可越是如此,却越发的激发了他心底的那股子气。

    你们都反对,朕就会妥协吗?

    李世民抱起那些奏章就全扔到了地上,还往上踩了几脚。

    “陛下。”宇文士及惊呼。

    杨恭仁也连忙道,“陛下,莫意气用事啊,如此之多人上书,这可是大多数京官都反对这新法的。不可违背民意啊。”

    李世民冷笑。“谁说朕要违背民意了,温大雅他们这万把人就能代表了天下民心民意吗?”

    “可是万人上书反对啊。”宇文化及惊道,“这么多人还不能代表民意吗?”

    李世民呵呵一笑,眼露不屑。

    “谁说他们能代表民意?就算万人又如何,他们只不过是代表了大部分的官僚、地主、商人而已。”朝廷如果一味的只考虑他们的利益,那谁来考虑李唐的利益呢?

    谁来考虑天下百姓的利益,再说了,也不是所有的官僚地主商人都是反对新法的。起码,还有不少的官员也是支持朝廷新法的,还有李超等贵族们,也多数是支持新法的。

    他李世民并不是孤独前行,不是孤军作战。

    说着李世民直接拿起一支笔,“给我拿张纸来。”

    房玄龄道,“陛下,让臣来写吧。”

    “不用了,我直接写就好了。”

    宇文士及拿来纸铺上,杨恭仁磨墨。

    “陛下要写诏书吗?”长孙无忌问。

    “嗯,既然温大雅不能领会朕的想法,那也不适合留在翰林院了。”他本来是想一怒之下干脆把翰林院给撤除的,但冷静一下,又觉得翰林院还是很好的,能够分中书门下宰相之权。翰林院本身没错,错的只是他选用的人不对。

    几位宰相全都围在旁边,想看皇帝究竟要拟什么诏书。

    李世民提笔蘸墨,挥笔。

    一手漂亮的飞白跃然纸上。

    罢温大雅翰林学士承旨,罢颜思古、薛收等六人翰林学士之职。

    皇帝笔走龙蛇,翰林院全院的官员,几乎都被罢免了。

    直接把翰林院的官员罢的差不多后,李世民停下笔,继续蘸墨。

    房玄龄等看到这一连串的罢免令,都有点心惊肉跳的感觉,他们确实不太喜欢这个改革后的翰林院,觉得翰林院比枢密院还可恶。

    毕竟枢密院分的是兵权,而这翰林院却等于另一个中书门下。

    要是平时,他们也想废了这个翰林院,可是此时,皇帝一口气免掉这么多翰林官员,却让他们觉得这是一股暴风雨到来。

    李世民很专注,再次开始挥笔。

    “任遂良、岑文本为翰林院学士承旨。”长孙无忌念道,不由吸口气。

    褚遂良和岑文本都和马周一样被称为朝中年轻而位高的几位特殊大臣,马周更早进入中书为相,而现在,皇帝居然把褚遂良和岑文本也都委以重任。

    翰林院承旨学士,这可是号称内相啊。原来只有一个,现在变成两个了。这两个职位,甚至比现在的尚书省左右仆射还权重一些。

    “于志宁、孔颖达、李守素、许敬宗、虞世南、陆德明为翰林学士。”

    这翰林院算是换了一茬人了。

    “陛下,遂良和岑文本实在是太年轻了,就算要免去温颜薛几人,还不如请陈叔达萧再次出山。”宇文化及道。

    但李世民却对于萧陈叔达没太大的好印象,这两老头,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倔强了。而且这两老头比较保守,这次摊丁入亩的新法,更加激进一些。这两人态度,他摸不清楚。

    若是到时把人请回朝,结果却是两个反对新法的,那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而遂良和岑文本虽然也都年轻,而且这两人以前一个在西秦一个在南梁为官,但两人的能力和马周一样都很不错。还有一个用他们的原因,是这两人也和马周一样,以前在李超手底下干过,他们更适应李超的那一套新法。

    李世民这次换掉翰林院的人,为的是推行摊丁入亩新法,而不是其它。

    六位翰林学士,李世倒是比较慎重一些,选用的多是他原来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这些人在学士府里算年轻的,虽也世族出身,但政治态度上比较偏向支持新法,甚至他们和遂良和岑文本一样,也有新党之称。其中岑文本、许敬宗还被称为李党。

    “陛下,翰林院大换血,动作太大了点吧?”

    “不如只先换温大雅?”

    “要不干脆就把翰林院撤了算了。”这个时候,长孙无忌却是直接提出了一个大胆提议。

    几个人还在那里争论着,可李世民已经把诏书写好了。他对几位宰相道,“你们增减润色下,然后署名用印,把诏令发回汉京吧。”

    看着那封笔墨未干的诏书,几位宰相都有点犹豫。这诏书一发,皇帝的态度就明了,中书门下的态度也明了了,到时汉京那边会是什么反应?

    天下会是什么反应?

    长孙无忌第一个走了上前,提起笔,在后面署上自己尚书左仆射之名。房玄龄见此,也只好上前署名。

    一个个的名字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