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兵临天下 >

第623部分

兵临天下-第623部分

小说: 兵临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要放在心上。”

    “误会?”

    韦晋不屑地冷笑道:“你们的军队在那城镇杀人抢劫,被我们撞到,你们怕丑事外露,便把我们抓来,我不明白,哪里有误会?”

    边庶叹了口气,“实不瞒将军,我们越过六盘山,并非是为了杀人抢劫,而是想去抓回南逃的族人,结果军纪不严,导致违纪之事发生,我自会严加惩处,其次他们抓你们来,是因为极少在六盘山一带看见汉军,他们以为贵军是要对我们不利,所以我说可能是误会。”

    韦晋摇摇头道:“六盘山以南属于关中,我们在边境巡哨,是天经地义之事,并没有对你们不利,而是你们擅自越境,抓捕巡哨士兵,这是敌对行为,如果真是你说的误会,那就请立刻放我们回去,然后派人去解释你们越境的理由,这样或许可以避免战争,我就说这么多,你自己考虑吧!”

    边庶心中委实有些为难,所谓的误会不过是他说说罢了,他是想从这名汉军口中套出对方的出兵计划,就这么放对方回去,却又不甘心,他想一想又道:“你们从来没有在萧关这边巡哨,怎么这一次出现了,我只能理解为你们准备出兵,我无意与你们为敌,但如果你们一定要出兵进攻我的部族,我会动员部族骑兵,与你们决一死战。”

    韦晋冷笑一声,扭头望向帐外,懒得再理会他,边庶又再三追问,韦晋只是不理睬,无奈,边庶只得令左右将他押下去,这时,赤宁又进帐道:“父亲,防人之心不可无,若我们不早做准备,一旦汉军杀至,我们将有灭族之忧。”

    边庶虽然祈求上天让汉军杀去上郡,但汉军斥候骑兵的出现使他意识到,汉军极可能是要走萧关道出塞,如果是这样,他们确实就身处险境了,边庶没有了主见,只得叹口气道:“那依你之见,我们该怎么办?”

    “很简单,我们将妇孺老弱撤退去三水县,孩儿亲率七千精锐守住萧关,如果汉军真从萧关出塞,我们可及时向匈奴求援,如果汉军是走上郡,那么我们也可以率军去救援鲁昔,趁机吞掉他的部属。”

    三水县位于高平县北方三百余里,也是他们所控制的一座县城,地势较偏,确实可以把老人妇孺先迁过去,只是边庶想到的是和汉军谈判,谈判成功,他们可以继续留在高平,谈判失败,他们撤去三水县也可以,这样他们就掌握主动了。

    想到这,边庶点了点头,“就按照你的方案来做!”

    。。。。。。。。。

    数天后,一支约六千人的汉军骑兵抵达了乌氏县,这支骑兵由偏将庞德统帅,庞德是去年年初从襄阳调到长安,出任细柳营主帅,负责训练骑兵,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他率一万五千骑兵去西海高原集训,直到上个月才率军返回关中。

    庞德在几天前接到斥候的禀报,一支乌桓骑兵越过了六盘山,进入关中地界杀人劫掠,这便给汉军出兵找到了借口,刘璟随即想下令庞德出兵夺取萧关。

    乌氏县是一座小县,城池狭小,人口只有数千,以耕田为主业,人口中有一半是乌桓人,边庶便以追回这些乌桓民为借口,派兵越过六盘山进行抢掠。

    庞德军队刚抵达乌氏县,边庶便派使者送回了抓走的十名汉军斥候,并命使者送来一份文书,书面向汉军解释乌桓军队越境的原因。

    庞德打发了使者,命人将斥候军侯韦晋找来,韦晋上前单膝跪下行礼,“参见庞将军!”

    庞德熟悉每一名军侯以上军官,韦晋此人他也认识,京兆韦氏子弟,先读书后从军,军队少有的文武双全军官,原本是钟繇手下参军,深得钟繇器重,在陈仓一战被俘,投降汉军后被调去斥候队任职,在西海高原训练时极为刻苦,给庞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庞德打开韦晋绘制地图,半晌淡淡问道:“为何在被包围时,你要士兵放弃抵抗?”

    韦晋抱拳道:“回禀将军,卑职和手下是斥候,斥候的职责是探查敌军动向,了解地形,熟悉敌军部署,或许消灭敌军探子,逞匹夫之勇做无谓反抗,身死僻道,所知军情泯于山野,这绝不是称职的斥候,也不是合格的将领。”

    庞德缓缓点头,又问道:“那你又有什么情报可以汇报?”

    “启禀将军,卑职被关押在高平县内,亲眼目睹乌桓老弱妇孺撤离,听说是去三水县,卑职回来路过木峡关时,发现关内的驻军有很大的变化。”

    “有什么变化?”庞德饶有兴致地问道。

    “卑职最初被押解过关口时,三座烽燧及长城上冷冷清清,看不见一个士兵,但回来时,却发现同样的地方已驻扎了重兵,由此可推断,乌桓人并没有投降之意,准备依靠险要地势和我们决战!”

    “那为什么乌桓人还要把你们送回来,还写了言辞卑谦的求和书?”庞德晃了晃手中的文书问道。

    韦晋冷笑道:“因为将军有所不知,写信之人是酋长边庶,他在审问我时,卑职就感觉到他左右不定,心中难以决断,他想用最小的代价维护自身利益,而领兵之人是他的儿子赤宁,他却是强硬主战派,他和父亲在对汉军的意见上不合。”

    “你怎么知道他们对汉军的意见不合?”

    “因为卑职在回来时,在关口被赤宁叫去警告了一通,卑职亲耳听见赤宁大骂父亲软弱,他是用匈奴语,以为卑职听不懂,可事实上,卑职完全能听懂匈奴语,只是卑职被俘后从不表露出会说匈奴语,因此得到不少有用的情报。”

    庞德呵呵笑了起来,一竖大拇指赞道:“连被俘都在刺探情报,这才是合格的斥候,这次被俘,你无过有功!”

    韦晋大喜,躬身施礼,“多谢将军仁德!”

    “我并非仁德,只是就事论事而已,你不用谢我。”

    庞德沉吟一下又道:“既然乌桓在木峡关部署了重兵,确实不利于我们骑兵进攻,我写一封信,你立刻赶去长安,将这封信交给汉王殿下,并当面向他汇报安定乌桓的情报。”

    韦晋点了点头,“愿为将军效力!”

第二卷江夏 第812章 小人物的谋划

    韦晋率领十名手下一路向长安疾奔,次日上午,韦晋率领斥候骑兵队抵达了鹑觚县,鹑觚县是安定郡最南部的一个县,过了鹑觚县,便进入京兆地域,他们没有在县城停留,直接过了鹑觚县城,继续向南奔驰不到五里时,韦晋等人纷纷勒住战马,只见官道对面数十步外出现了大队士兵,手执军弩,截断了他们的去路,

    片刻,奔来一名军官,厉声问道:“你们是什么人?”

    韦晋见对方也是汉军,连忙上前拱手道:“我们是庞将军部下,赶去长安向汉王禀报军情。”

    军官打量他们一眼,又问道:“可有什么证据?”

    韦晋摘下自己的军牌扔了过去,军官接着看了看,便对手下道:“收缴他们兵器,带他们去汉王大帐。”

    韦晋这才知道,原来汉王就在鹑觚县,他心中又是紧张,又是期待,命令手下上缴了兵器,便跟着士兵向南而去,很快他们便进入了军营区,铺天盖地的帐篷延绵数十里,至少有数万大军,他们来到了一座巨大且戒备森严的大帐前,这里便是王帐,巡哨士兵将他们交给了汉王侍卫。

    又经过严格的搜身检查,侍卫这才带着韦晋向帐门处走去。

    大帐内,摆放着一部巨大的沙盘,长宽各有三丈,由四座小沙盘组成,刘璟正和贾诩、法正、赵云、张任等文武高官站在沙盘前商议军情。

    刘璟在数天前得到庞德消息,竟然有数千胡骑越过六盘山,进入关中地界杀人抢劫,这是官渡之战后便没有出现过的情况,在曹操掌控关中时,胡骑从不敢进入关中一步,现在他的汉军控制了关中,胡骑竟敢越境杀人,这让刘璟万分恼怒,同时也让他找到了出兵的借口。

    在命令庞德出动六千骑兵后,他又亲自率领八万大军向萧关方向进发,他要利用这次机会,一举控制萧关,在安定郡方向形成攻势。

    此时,贾诩手执木杆,正在给众人介绍关内的胡骑势力分布,“从关中以北到朔方郡,主要分布着三大胡人势力,匈奴势力、乌桓势力和羌氐势力,另外,羯人、鲜卑人和部分吐谷浑人则属于小势力,主要依附匈奴,可以不用考虑他们。”

    “不知他们的势力范围怎么划分?”刘璟又问道。

    贾诩微微一笑,“他们的势力范围很有特点,叫做双环一点,所谓‘点’就是指西面的朔方郡,这里是羌氐人的地盘,比较独立,基本上不和匈奴人及乌桓往来,倒是与河西及陇西的羌氐人有密切关系。”

    刘璟点点头,“再说说两环的情况。”

    “这两环实际就是乌桓人和匈奴人,乌桓人在内环,分布在安定郡、上郡和北地郡之间,是汉军北上的第一个包围圈,乌桓人又由二十几个部落组成,其中三个部落较大,一个是安定乌桓部,酋长叫边庶;另一个北地郡乌桓部,酋长叫罗金;再一个就是上郡乌桓部,也就是乌桓人主力,首领便是乌桓王鲁昔,乌桓部加起来的兵力最多四五人,比起匈奴人确实是小巫见大巫了。”

    贾诩用木杆向北一指,又继续道:“乌桓人不足为虑,关键是匈奴人,匈奴人是两环中的大环,在中原地区至少有百万人口,分布在朔方、河套、安定郡、北地郡和上郡的北部,以及太原以北的并州地区,中原匈奴人又由左右贤王统帅,左贤王刘豹,掌控着太原以北的广大领土,而我们这次要面对的匈奴势力是右贤王去卑,在李催之乱时,去卑和白波贼帅李乐、韩暹、胡才等人待卫天子有功,被赐刘姓,又叫刘去卑,拥有部众数十万,带甲骑兵十余万人,作战勇猛强悍,是我们的劲敌。”

    贾诩又用木杆指向长城外的奢延泽道:“目前右贤王刘去卑的牙帐有两处,一处在奢延泽,叫做冬帐,另一处在河套,叫做夏帐,现在是五月底,按理他们应该已回河套,不过关内形势紧张,或许刘去卑现在还在奢延泽。”

    刘璟沉思片刻道:“不管是走萧关道,还是走洛水道,我们都要首先面对乌桓人,为了防止我们出兵后关中空虚,被胡骑从别道乘虚而入,我决定实施防御反击的策略,先攻占萧关,在萧关建立起坚固防御,然后再走洛水道,进攻上郡的乌桓王主力。”

    赵云在一旁接口道:“现在关键是要了解萧关的情况。”

    他话音刚落,侍卫便在帐外禀报道:“启禀殿下,庞德将军派斥候前来禀报军情。”

    刘璟笑了起来,“刚想睡觉便来了个枕头,庞将军很体谅我们嘛!”

    众人大笑,刘璟随即令道:“带他们进来!”

    片刻,韦晋匆匆走进大帐,单膝跪下行礼,“斥候军侯韦晋参见汉王殿下,奉庞将军之令前来送信,请殿下过目。”

    他取出信轴双手呈上,一名侍卫接过信轴,转给了刘璟,刘璟展开书轴,匆匆看了一遍,他又打量一下这名斥候,笑道:“你就是信中所说那个被俘虏的斥候吗?”

    韦晋脸上露出羞愧之色,抱拳道:“卑职探查情报不利,不幸被乌桓骑兵俘虏,乌桓酋长边庶畏惧于汉军,又将我们送回。”

    “但庞将军的信中对你夸赞有加,说你深入虎穴探查敌情,是一个优秀的斥候。”

    “庞将军过奖了,卑职愧不敢当。”

    刘璟注视他片刻,淡淡道:“庞将军向来是有一说一,从不虚言,你不用再解释,说说萧关和安定乌桓的情况,庞将军说你很了解。”

    韦晋心中感动,这分明就是庞德在汉王面前举荐自己,他沉思片刻,便条理清晰地将被俘前后的所见所闻一一告诉了刘璟和在场的高官。

    刘璟赞叹地点了点头,庞德所言不虚,此人确实是个人才,难得文武双全,而且出身京兆名门,曾出任钟繇帐下参军,深得钟繇器重,这样的人才居然只任军侯,着实有些可惜了,刘璟心中不由动了惜才之意,指着沙盘笑道:“把你所知的萧关情况在沙盘上补充完整!”

    “遵令!”

    韦晋来到沙盘前,他曾任钟繇帐下参军,对沙盘极为熟悉,他动作迅速而细心,用旗帜和泥兵一一在沙盘上标注,很快便完成了,刘璟走上前,拾起木杆指向高平县北面的几面蓝色小旗问道:“这是什么?”

    “回禀殿下,这是北迁三水县的乌桓老弱妇孺,一般是用牛车、泥人和羊群做标识,卑职找不到这些标示,就只好用蓝色旗帜代替。”

    “钟繇是用牛车、泥民和羊群标识胡民吗?”

    “是!他不喜欢用旗帜,都是用小小的陶人陶车来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