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618部分

一世富贵-第618部分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新旧杂用慢慢把旧钞收回废掉,总之有发有收,总是能管得住。不过按照新增货物发钞,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对三司铺子也是个激励,让他们要越做越大。”

    “既然拿不定主意,那就一起并行,试几年看好了。这些事情,不必拘泥。”

    李迪喜欢在大处着眼,有疑虑怕什么,一起试就是了。

    程琳又道:“好,一起试行也好,最后大家便就都心里有底了。还有最后一项按照赋税发钱的办法,倒也没有大碍,只是三司预借了一年的税而已。关键是,这些钱印出来之后怎么发出去?再跟以前一样,可是不行了。”

    铜钱的发行方法,是铸出来之后收入内藏库,当然外地的铸钱监有时候只是过一下账而已。遇到国家庆典,或者特殊日子,皇帝对禁军赏赐,这钱便就到了官兵手中。不要小看了这个途径,几十万甚至过百万贯的铜钱不知不觉就出去了。还有就是当三司缺钱,向内藏库借贷,进入左藏库,通过发俸禄进入官吏手中,或者救灾到灾民手里,或者三司向社会购买物资到商人手里。新的货币,再这样做显然就不合适了,这种方式发行的速度太慢,流通的速度也让人无法忍受,与徐平要推行的商品经济不相适应。

    程琳到底是老三司使,对于徐平所讲的内容比别人看得更清楚,特别读过《富国安民策》后,慢慢开始抓住问题的核心。徐平现在所做的跟以前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以前的三司是从天下收钱粮,是敛财的,徐平要做的是生财的,要创造更多的财富。

    徐平转身向着程琳,道:“回学士,钱散出去的方法,我是这么想的。前边讲过,要按钱庄的样子做银行,制出来的钱,便就是从银行散出去。钱监管制钱,而且跟以前的铜钱不一样,不再做赔本买卖。以前铸钱,不说火耗,不说民间销钱为器可获数倍之利,就说铜钱在天下运来运去,这运费朝廷就不知道要搭进去多少。飞票千文收二十文费用,但是铜钱在天下间的运费可远不止二十文,这都是要三司搭钱进去的。以后有了银行,钱监的钱散给他们,是要收利息的,这利息来支撑钱钞在天下的散布。”

    “这银行到底怎么做?要怎么散钱?”

    “我现在是如此想,以三司的左藏库为一银行,从钱监贷新制的钱出来,定一个合适的利息让他们还本付息。这银行要赚钱,就要把贷出来的钱再贷出去,当然利息就要更高一些了。当然对于银行来说,这钱其实只是小头,真正的大头在他们可以收民间的钱,存到他这里一样有利息。这收到的存钱一部分放到钱监做抵押,大部分还是贷出去,存的利息远低于贷的利息,这差额便就是银行赚的钱。”

    程琳皱了皱眉头:“就还是京西路钱庄的法子,不用问,贷出去也只能贷给什么公司而不能贷给民户了?只是跟钱庄不一样的,存钱的人也有利息可拿了。”

    “正是。以前让民户存钱进钱庄,许多人老大不愿,觉得不方便。以后有了利息,他们总不能够还不愿意吧?有了本钱,生息自是理所当然。”

    有一句话徐平没有讲,如果让社会保持一定的通货膨胀,那么民间的钱为了减少损失就不得不存入银行。用这种办法,比在京西路时硬逼着向钱庄存文明多了,也隐蔽多了。

    银行的利润应该是来自于存贷息差,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投入到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这个统一市场的规模越大,这种作用越明显。

    徐平所设想的,是让新的钱监作为中央银行,发行货币,而后再成立几家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完成资金配置的任务。本来一般中央银行是兼职国库的,但现在事实上国库一分为二,一是三司的左藏库,再一个是皇宫的内藏库,就不能这样做了。

    程琳微微摇了摇头:“钱收进来好收,但贷出去只怕不易。那些公司,京西路做的都还不怎么顺利,其他地方开起来更加艰难。至于贷给百姓,当然想也不能想。”

    当然不能想,徐平就从来没想过让银行经营民间借贷。一是冲击现在已有的富贵权势之家的解库生意,容易引起反弹,再一个经营风险太大,一个不好就把自己陷进漩涡。

    史上王安石变法就是用青苗贷向民间放款,是新法中争议最大的政策之一。把很多人逼到新法的对立面,就少不了青苗法的功劳。民间放贷,收不回欠款的风险极大,再一个是收款的成本过高,利息低了没有利润还可能赔本。

    贷款到期之后,老老实实自己到银行还款的人当然会是多数,但总有一部分是能拖就拖的。收这些人的钱,哪怕你一上门他就把钱还了,银还得出跑腿人的车马费呢。更不要说还有要跑无数趟,磨破嘴皮的,利息还不够收钱的人的路费。至于那些赖账不还的,就更加是把本钱搭进去了。这样一些人,自然就把贷款的成本推高了许多。

    要降低风险,降低贷款成本,也不是不行,最简单的办法是暴力。

    把成本转嫁到国家政权上,由国家暴力机关协助收款,到期不还直接抓到牢里去,这就是王安石变法的老路。暴力机关的暴力使用可是不好控制的,不会老老实实地为银行服务,很可能他们花的成本比银行更高,只是强行转嫁到欠款人身上了,个人总不能跟国家对抗是不是?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便就成了反对变法者的武器。

    要么这成本就由民间的暴力机关承担,一样是转嫁到欠款人的身上,暴力讨债从古到今都不是新鲜事。只是这后果,推行改革的徐平一样不敢承担,也承担不起。

    公司就相当徐平前世的法人,只向法人放款,其实是无奈之举。(未完待续。。)

第218章 银行(下)

    以前是老觉得手中的钱不够用,想尽办法去征收,徐平真想出办法生钱了,又担心手里的钱花不出去,不能生出利息来。这种考虑徐平能够理解,国债也是债,用的钱是借出来的,借了钱就要想办法赚钱来还,不然就面临一年经费比一年少的局面。

    见在座的不少人同意程琳的疑虑,徐平笑着道:“其实天下需要花钱的地方众多,只是官府手里的钱有数,做不来罢了。比如天下道路、桥梁,年久失修的不知道有多少,更不要说很多地方原本就无路。用桥道厢军去修,是官和民一起出钱,一起得利,日后的维护还是要厢军来做。如果以桥道厢军一部成立公司,修桥铺路贷款,路修好后以收到的税算还款,又有什么不行呢?不独道路桥梁,运河码头一样可以如此。其他如酒务酒楼,是不是可以照此办理?再比如三司的场务,如纺织棉布的,制农具的,制各种杂物的,现在都是三司统一拨钱统一作账,是不是也可以做为公司?只要这些做起来,民间一样也可以随着出现赚钱的人群,如藤罗附树,带起来民间的公司也是可以的。”

    产业可以培植,就跟栽树一样,等到出现树林,新的生态圈也就出现了。

    陈执中听了却不由皱眉头:“现在三司所用的钱,不少来自铺子和这些新场务,让他们成立公司,将来三司不是无钱可用?”

    徐平道:“大参过虑了,即使成立公司,三司也是东家,赚来的钱当然是东家管着。民间的商铺现在不是好多都是如此?几家合伙出钱做生意,甚至有好多出钱的人根本不管铺子,只等着分利息。三司一样可以照此办理,账目管理明白就是。”

    民间的工商业,类似于后世的股份制形式的已经有不少,只是没有成文法律,把这种经营形式固定下来就是。大家都是做过地方官的,对此并不陌生,所以徐平提出这些,倒没有人有异议。不过以前官方的产业,最常见的是扑买制,不管承包人经营的好坏,官方的收益是优先要保证的。徐平现在提出用这种形式,相当于把经营的风险由官方承担了下来,虽然获益也会多,但有风险官员就不愿意。

    讨论了一会,终究现在三司的省主是徐平,还是尊重了他的意见,先试行一段时间看看效果。如果风险太大,收益不大,还是要另想办法。

    这些产业如果满足了资金和市场的条件,会发展得有多快,发展到多大的规模,在座的除了徐平并没有概念,对徐平所说还是有些不放心。徐平的心里是有数的,开封城里他任盐铁副使时建的新场务,发展的速度并不快,短短时间,规模上被洛阳城里新发展起来的制衣产业远远超过。经营目的不明确,各方面都迈不开步子,扩张也没有动力。

    不说别的,那几个新场务随便拎出一个来,比如搪瓷产业,市场的空间就不知道有多大。谁家不用盆?洗脸要用,洗衣服要用,和面做饭还要用,现在常见的木盆瓷盆不说不结实且笨重,成本还比搪瓷盆高多了。三司铺子的市场渠道铺开,这一个产业就可以创造出无数利润。各种产业杂七杂八的加起来,不会比京西路的棉布产业规模小。

    只要理顺了经济系统,就只有银行里的钱不够贷的,哪里会贷不出去?

    见众人无异议,徐平又道:“这银行不能只有三司左藏库一家,不然一心二用,终究做不好事情。而且容易造成官私不分,各处衙门都向那里伸手,最后成一团乱麻。除了左藏库为本设立的银行之外,再设一家专门为各衙门贷款的银行,就以税赋作本。这银行主要贷款给衙门,自然利息就稍微低一些,但每年的税收上来,一样是要还本付息的。而且修造道路桥梁等等,本钱都可以从这里出,利息虽低,但收入却稳定。”

    这是政策性银行,把官方的借贷从商业银行中单独出来,利于管理。而且重大的公益性建造项目,回款周期长,商业银有其他选择的时候,也不喜欢放贷。当然这种银行,赢利要求也就不能跟商业银行一样,以服务官方政策为主。

    “第三家银行,应该是由三司和内藏库各出一部分本钱,仿第一家银行例,得利之后由三司和内库来分。”说到这里,徐平捧笏向赵祯行礼,“只是不知道陛下愿意拿出多少本钱,内藏出的本钱多,得利之后分得也多。”

    赵祯就知道徐平最后肯定会把主意打到自己的内藏库上来,几任三司使,就没有人不动这种脑筋。当然真正做成的,只有丁谓。那时真宗东封西祀搞得没钱了,也不得不由着丁谓,让他在太宗之后再次掌握了内藏库的账本。而且还限定只有丁谓一个人知道,其他人哪怕就是当朝宰相,也不许知道内藏库的出入数目。

    犹豫了一会,赵祯问道:“投钱进去,那什么银行,不会亏了本钱?”

    徐平笑了笑道:“陛下,可曾听说天下放贷的人亏本钱?更何况是官家的本钱!”

    赵祯还是有些不放心:“如果内藏库不投钱进去,会怎么样?跟现在有何不同?”

    “自去年京西路的棉布大卖,绢价跌了下去,以后夏税再收绢就不合适了。就是现在左藏库和地方州县存的绢,也要集中起来,运到密州和明州去,卖给外蕃,或者到西北市马。依臣的想法,夏税中的绢逐次取消,或者转为力役,或者转为土产,这些东西没法进入内库。再者有了钱监印钱,当然也就没有新铸的铜钱入内藏库的道理”

    赵祯皱起眉头,脸也垮了下来。内藏库的几大来源,每年新铸的铜钱入内库,还有六十余盛产丝绸的州军夏税入内库,再就是市舶司抽的税入内库,其他的都是小头。结果按照徐平的意思,一下子断了两大财源,惟一听着好像市舶司会增多一点收入,还不知道能不能长久。手里没有了钱,这皇帝还怎么当?

    左想右想,赵祯道:“内库的收入开支,容朕仔细想一想,以后再议。”

    李迪正听得出神,听了赵祯的话道:“陛下,三司所有的本钱都投进去了,天下官吏的俸禄衣食都不惜,陛下怎么舍不得内库里的几个钱?去年京西路钱粮剧增,天下都看在眼里的事情,现在只是按着京西路的做法来做,有什么风险?何必再议!”

    “我再想想,我再想想。”赵祯哪里下得了这个决心?内藏库有现在这个规模,是连续三代皇帝苦心经营出来的,从正常的财政里面划钱,哪里有那么容易。如果一下子折腾光了,再想填充起来,外朝可不会再给赵祯机会。

    李迪是东宫旧臣,皇帝最信得过的人不错,但涉及到这种事情上,肯定是对内藏库严防死守。皇帝缺钱,可以由三司给吗,只要三司的手里有钱,存私房钱算怎么回事?

    整个崇政殿里,没有一个人帮着赵祯说话。这些大臣,只要有机会把内藏库掏空,一定不会错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