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516部分

一世富贵-第516部分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才,比这个时代的堪舆先生还是靠谱得多。

    依靠在三司的人脉,初期徐平可以借钱来用,但后续必须有办法还上。如果境内有一处像样的铜矿,一切困难就都应刃而解了。

    河南府衙里,祝签判对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的李若谷道:“知府,明天最迟后天新任的通判王尧臣就要到了。他是天圣五年的状元,朝野悬望,不好怠慢了。”

    李若谷淡淡地道:“一切朝廷自有法度,他来了,把河南府的事情管起来就好。你们只要照常做事,也不用惊慌,更加不需去揣测新官的心思。”

    祝签判应诺,又问道:“知府,不知下官是不是要与刘录参一起去迎出城去?”

    “迎一迎吧,不要再让人说我们河南府不把新来的官员放在眼里。”

    祝签判松了口气,急忙答应了。

    本来河南府通判离官守孝,一应事务应该是祝签判代理的,没想到莫名其妙手里的权被孙沔夺了去,心里老大不痛快。等到王尧臣这新通判来,终于可以不受孙沔的闲气了。

    孙沔是天禧三年的进士,资老,本人又有手段,行事霸道,在他手下做事不是个好差事。不仅是祝签判,河南府的幕曹官都多有怨言。换个官来,总能老上一些。

    李若谷最近懒散,自然定了整修河道的事情交给转运使司,便就基本不管政事了。孙沔也有,手下的其他官员也罢,由得他们闹去,各凭自己的本事。

    前些日子与徐平争了一下对洛阳城的掌控权,已经惹出了不少麻烦。儿子李淑现在朝里任知制诰,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之一,前两天给李若谷来信,说赵祯因为与徐平争权的事,私下里有换掉李若的意思,只是一时还没有合适的人选。

    这样一来,李若谷还争什么?他倒不是害怕赵祯真地把自己换掉,一是也没有那么容易,老朋友韩亿也做到宰执了,肯定会为自己说话,再一个自己也老了,看来这一生升宰执无望,有个地方养老就好。可自怀无所谓,儿子李淑的前程却不得不考虑。如果因为自己失了圣意,影响到了儿子的仕途,那可是太划不来了。

    所以现在的李若谷,就是在河南府安心养老,“河南大尹头如雪”,这就是个养老之地么。至于下面的政务,全部都交给了通判。现在是孙沔,等到王尧臣来了,便就是他们两个人分权。至于两个人会不争斗,怎么争,李若谷是不会操那个心了。

    虽然分工上,留守司通判和河南府通判各管一摊,互不干涉,河南府通判的实权要大上一些。但同处一城,总有很多职权交叉,真正实权,还是要看两人斗法。(未完待续。。)

第34章 一城二虎

    “伯庸,你来了就好,来了就好了!”转运使司衙门的小花厅里,徐平扶着王尧臣的肩膀,连说几遍,才一起落座。

    王尧臣作为天圣五年的状元,本来官职远在徐平之上。但在他任满一年回京述职,留京直集贤院在馆阁时,因为叔父王冲得罪了当权的内侍而受牵连,仕途受了影响。再加上为父守丧,耽搁了时间,此时已经远远落在徐平的后面,官职甚至比韩琦还低一点。任河南府通判对他来说不算高职低配,还是一个很好的踏板,任满就可以做大州知州了,甚至入三司为判官都有可能。甚至更好一点,可以像钱惟演的通判谢绛一样进入谏院。徐平把他举荐来河南府,王尧臣心里是很感激的。

    说了几句闲话,问过了王尧臣这几年的近况,对他父亲的逝世表示了哀悼,两人才说到正事上来。

    请过了茶,徐平问王尧臣:“去见过李知府了吗?他有没有说什么?”

    王尧臣摇头:“都是客套话,也没有说别的。只说自今以后河南府的事务便就全部委托给我了,除非朝廷大事,都不必向他禀报,可以自己作主。不过,现在河南府的事务也都是留守司通判孙沔在处置,我接下来的两天要去见他。”

    “这个孙沔,心着实大了些,李若谷年迈,他都快成知府兼管留守司了。我听人说他贪财好色,只是一直没有实据,再者留守司不在我的管下,不好参他。你以后跟他管共西京城,可要小心一些,不要到了最后做成个提举河南府界才好。”

    开封府城内是由府衙直辖的,城外郊县则属开封府界提举司。徐平这话的意思,是提醒王尧臣,自己职责内的权力一定要掌控住,不要到了最后,成了孙沔管西京城内,王尧臣只能管各个郊县的局面。

    河南府的郊县,除去洛阳城周围,不是皇陵附近就是白波发运使司,剩下的全都是大山连绵。到了那个地步,王尧臣这官当得就没有意思了。

    王尧臣点头:“我出京之前,也有不少同僚说起,这河南府的通判不好当。谢希深资深厚,任通判时幕曹官又多是他的文友,才有当年局面,现在只怕是不行了。”

    “当然是不行了,伯庸虽然是状元,却远不如谢希深在文坛上的名头。当然幕曹官如欧阳修、尹师鲁等人,都与他亦师亦友,一切和谐无事。现在,李知府如果不管事,孙沔天禧三年进士,在地方练多年,怎么会服你?”

    王尧臣喝了口茶,沉默了一会,对徐平道:“云行何以教我?”

    “我们同年,自家兄弟,不需要说这种客套话。不瞒伯庸,这次在京西路转运使的任上,我要做出几件大事来。现在河南府一年岁月,只是开封府的几十分之一,本路内还在襄州之下。等到我任满离开,希望河南府的岁入不敢说是与开封府比肩,但最少也要达到一半吧。到了那个时节,京西路一路财赋,可当江浙江南二路的三路之和。这其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在西京洛阳城。伯庸任通判,如果能玉成此事,前途不可限量。”

    王尧臣叹了口气:“我闲居两年,朝廷里的事情都生疏了。回到京城,人人都说云行是当世理财第一把好手,一年之间府库充盈,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做到。我出京的时候,都还在说你带兵打交趾呢。等到回来,转眼间就又成了理财能臣了,我都有点头晕。不管怎么说,我在河南府,云行要做什么事情尽管吩咐,总是不会拖了后腿就是。”

    “不是吩咐,是要我们一起做。真正的事情,还是要伯庸去做。生疏不要紧,做上一段时间自然就清楚了。以后副使杨告会大部分时间在洛阳城里,你们有事尽管商量。”

    杨告是个理财能吏,为人也谦和,对上司尊敬,对下司和蔼。若说缺点,就是有点喜欢攀附权贵,总想着弯道超车。再就是一个独子,当作心尖肉一般,得了机会就想着让大臣把儿子荐入馆阁,或者试学士院想办法搞个进士出身。这对徐平倒没有什么,自己本身在别人眼里就是权贵,又前途无量,杨告就显得特别听话。

    王尧臣道:“我新近上任,不知漕司有什么事情要河南府去做?”

    “首先就是修河。眼看着就到了冬天,正是修河的时候,不需要河南府出人出粮,只要不拖后腿,行些方便就好。伯庸你不知道,你来之前修河的事情根本就做不下去。我这里有一个准备差遣种世衡,是隐士种放之后,现在专管修河的事。他这些没做别的,就是带人勘查西京城内城外的河道,按说没碍着河南府的事吧?可每当他一出去,就总有几个府县的公吏跟在后边,像看犯人一般。这还不算,时不时还要找些麻烦,这如何了得?”

    王尧臣摇头:“孙通判仗着漕司管不到留守司,这样做太过分了些。”

    “可不是吗!若不是留守司事体重大,漕司又无权弹纠,我岂能容他!现在我也是新官上任,不好管职责范围之外的事情,且由孙沔胡闹。如果你不来,他再这样下去,我也容不了他多少日子了。现在有你,留守司的事情我就不插手了,只是不要让他骑到你的头上来就好。如果必要,需要我帮忙的时候,尽管开口。”

    王尧臣苦笑:“原来我这通判,还要先与留守司的通判较量一番才行。”

    徐平哈哈大笑:“正是如此!我们一起携手,让留守司的通判老老实实地管西北皇城里面就是,皇城外面,不是他该插手的!”

    看看天时不早,徐平站起身来,口中道:“我在后衙为你备了个接风筵,在座的就是转运使司里的几个人,还有一个汜水县的张大有,是你人同年,天黑之前也会赶到。”

    “云行费心了。”

    王尧一边着,一边站起身来,与徐平一起出了小花厅,到了转运使司的后衙。

    早已等在这里的杨告和种世衡上来相见,叙礼罢了,纷纷落座。

    杨告的资格颇老,虽然不是进士出身,却是从最底层一步一步升上来的,在每一任上都有治绩。这种人物不管到了哪里,都不会被人小看了。

    种世衡则是沾了种放的光,到底是终南神仙之后,不管是信与不信,都要高看一眼。(未完待续。。)

第35章 灾民

    十月了,柳树上的叶子已经开始变黄,偶尔有一片被风撕扯下来,在空中飞舞。路边的野草悄悄褪去了翠绿的颜色,显得格外的萧索。

    第一批到达的京东灾民看着不远处破败的洛阳外城,在变得冷起来的风里微微发抖。

    七月黄河从澶州以东横陇埽决口,规模极大,已经无法堵塞,只能任由黄河改道。过德州平原县后,在汉唐旧河道的北边分成三条河入海。这次水灾主要发生在河北路,但受灾人数最多的却是人口密集的京东路。加上两淮的水灾,今年灾民不少。

    黄河过了广武山,便为下游,两岸再无高山夹峙,实际上没有固定的河道。每冲开一条新河道,便就会安稳上些年岁。由于河水中带有大量泥沙,不断淤积,过一段时间河道便就被抬高。直到人力堵不住的时候,便就又冲开新河道。

    广褒的华北平原,便就是在黄河不断地改道中淤积出来的,呈一个大扇形,北起海河流域,南到淮河流域。这片无垠的土地,由海河、济水和淮泗河及其支流瓜分,更大的黄河却没有自己固定的流域,必定要夺这三河中的一条入海。每次改道,都是一场人间灾难。

    治理黄河必须治沙,不能治沙,一切努力都是枉然。在水灾发生之后,徐平所上的奏章也只是让朝廷尽力安抚,而对于怎么治水,却没有提任何意见。原因很简单,对下游河道的修修补补,只能是临时的措施,是不可能约束住黄河水的。

    人的力量,在威力无穷的大自然面前,总是显得渺小而可怜。与其在下游花费无数的人力物力治河,还不如早预警,把精力花到对灾民的善后安抚上去,把损失减到最小。

    要想让黄河下游相对安稳下来,文章必须从中游做起,在陕州到广武山这一段,把黄河里的泥沙留下来。做不到这一点,下游的治河就不可能成功。

    在徐平的前世,黄河已经夺了济水入海,相对稳定。为了这稳定,先淤了一个三门峡大坝,又建了一个小浪底水利枢纽。目的说来都是一个,把泥沙留在中游,最多就是在固定的季节选合适的时候放水冲沙。黄河一旦过了广武山,在广褒的平原上就失去了治沙的条件,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只能徒唤奈何。

    这个年代能够完成治沙的工程吗?徐平的心里没有底,最少这个时候是不可能的。或许再发展上几十年,有了更好的物质条件,自己也有更高的地位,说话也有人听了,可以试上一试吧。现在,还是不去想这些不可能做到的事。

    王尧臣站在城门处,看着城外黑压压的人群,虽然秋风渐起,依然满头大汗。这些灾民说是被招为厢军,也只是有个编制给他们发粮,让他们不至于饿肚子,不要说训练,现在连其本的组织都还没有。

    当官的,总是怕自己治下有大量民众聚集,人一多了,就无法掌控。王尧臣现在心急火燎最想做的,就是把这些人安顿下来,形成秩序。

    种世衡带着几个公吏在人群里跑来跑去,声音都已经嘶哑了。转运使司要用灾民清理河道,便不能出差错,他的压力比王尧臣还大。

    杨告正在城里调拨从营田务王拱辰那里借来的粮食,民以食为天,现在最紧要的就是让来的灾民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饱饭。这顿饭准备好了,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徐平已经离开西京洛阳,前往孟州河阴,与陈尧佐一起主持河道开挖。虽然汜水县以下归陈尧佐主持,但在最开始的时候,徐平还是要去看一下。对于到洛阳城的灾民,徐平只吩咐了杨告和王尧臣等人一句话,让他们吃饱穿暖,有遮风挡雨的地方。最要紧的就是把这些人安顿好,至于清理河道和其他事情,一切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