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主宰江山 >

第711部分

主宰江山-第711部分

小说: 主宰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这些年,连连的对外征战,开疆扩土,那新出的世界地图可不仅仅在中国本土热销,还随之传扬到了日本。德川家治看着地图上那小小的东瀛群岛,再看了看现今中国翻了几倍的国土面积,那眼睛都通红的跟兔子一样,都要嫉妒坏了。

    中国连连的对外征伐得胜,那就意味着中国的强盛强大。日本国内越来越多的声音在叫嚷着‘师从中国’,不仅从军人,还要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师从中国。盛唐的时候他们已经跪过一次了,现在中日之间的实力差距比之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再心服口服的跪一次又何妨呢?

    德川家治也想跟在中国的屁股后边摇旗呐喊,分上一杯羹啊。

    中国人现在是亿万富豪,东瀛就是个家徒四壁的穷光蛋,中国爹爹手指头缝里露出一丁半点,都能让整个东瀛吃的肚儿圆。

    要知道,如今日本人在中国服役的武士已经超过了五万人。这数字比幕府手下直属的新式军队都要多,后者也才三万来人。挺身队的大名就是在日本都如雷贯耳。

    虽然很多挺身队队员在站稳了脚跟之后,都纷纷把自己在老家的亲人接出了日本,或是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城市,比如日本、福州、烟台、青岛等,可家人依旧留在日本的人还是不少的。

    这些人每每寄钱寄物回日本,其家人在日本的‘富裕’生活不知道让多少穷的只剩下一把刀一条命的下层武士羡慕的眼红。

    在德川家治启程来南京之前,他收到了女婿陈递过来的一封信,在信中陈为德川家治出了一个好点子组织一个劳力输出公司。

    就是德川家治自己在日本招募好了人手,然后派代表来中国跟各大劳动力公司签订劳务合同,然后派出手下的日本劳力前去完成合同。其赚的利润的方式可以有三种,一是从中抽成,抽劳力薪水,也不能太多,10%,甚至是5%;二是赚取佣金,只管输出劳动力,并且按时验看、监督日本劳力的工作环境,依照陈汉的相关法律,还有在签署劳力合约的时候制定的规章制度,维护日本劳工之利益;

    这种法子赚的利润或许不如第一种多,但胜在省时省力;

    最后一种最麻烦,就是德川家治自己在上海、广州哪里先收购一个具有建筑施工资格的公司,显然借壳新生,自己包工做工。

    这最后一种的利益是最大的,但麻烦也是最多的。条条款款涉及到方方面面。

    德川家治笑的都合不拢嘴了,心中几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更得意于女婿的给力。

    日本现在是什么局面啊?

    社会困顿,民间穷苦。

    新兴的大工厂纺织业将就有的纺织模式完全更改,而除了三菱给出的薪水和条件还不错外,其他的纺织厂是一家比一家压榨人。

    借着中国人对外移民,还有开发了印度、南洋、美洲和天方世界的缘故,中国境内的布匹价格比之当初有了一定幅度的上升,一些中国的布商甚至都跑来日本收获了。以三菱为首的一批日本纺织企业,总算是有了一丝喘息之机,还因此而变得更兴旺。

    因为中国内陆已经开始大规模的种植品质更高的长绒棉了,印度棉花的价格在不断下挫,这就给了日本纺织企业生存的空间。至少,他们凭借着日本廉价的劳动力,可以比较滋润的养活着自己。

    可是日本的贵金属外流问题却根本无法解决。

    除非日本再来一次闭关锁国,否则他们国内的白银黄金就不断地向中国流淌。

    德川家治现今做梦都怀念二十年前的‘美好’日子。那个时候的日本多么安逸啊。而现在日本要是敢再玩闭关锁国,中国人的东南水师就敢火烧江户。

    日本现在能够做的就只有人力输出,治安队、挺身队吞吃了日本大批的下层武士,让一个个破产的武士家庭得到了延续。哪怕这些人忠诚的对象已经变成了中国,那么很多人都离开了日本,德川家治也半点不在乎。

    日本永远不缺少穷的只剩下一条命一把刀的下层武士。

    德川家治可惜的只是这些人赚到的金银。

    华元可是能兑换成金子的。

    如果这些人把每年赚到的华元都转入国内,日本的华元储备就将迎来了一个大膨胀。日本政府手中有了足够的华元,那么他们再跟华商、中国政府交易的时候,就不用拿黄金去抵消了。

    现在陈就为德川家治出了一个好主意,大批的日本劳工对外输出,这些人赚的是华元啊。而人身却又是由幕府来控制的,他们赚取了华元就要寄回国内供家人们花销,那么通过银行的手,这些华元就可以转变成日本幕府自己印刷的等价值日圆……

    虽然按道理说,这些日圆也是能兑换成黄金的,但这些人只要有开销,黄金怎么的也没有日圆方便,绝大部分的人拿到了钱是要去花的,至少大部分是要去花的,而不是一五一十的储存起来。

    这是个很好很妙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幕府财政上的窟窿,德川家治得到这封信后是大喜过望。依照这个法子他都能玩一下‘改革’了。

    ……

    “陛下,德川家治座船已经抵到了下关码头,莒王殿下与之相谈甚欢……”

第八百一十六章 俄国使团

    张家口,大雪飘飘中,一辆有轨马车在一匹匹挽马的拉动下驶入了车站。

    策伯克多尔济裹着一件熊皮大衣,在一个金发的俄国人伴随下走下了马车。

    陈汉不仅有内阁换届,还有大阅兵,这消息被俄国驻南京的大使穆拉维约夫迅速通报给了阿穆尔河沿岸总督,然后策伯克多尔济就成了俄罗斯使臣,他身边的年青人是副使,带队前来南京。

    接到这一消息的陈鸣十分的欣慰,策伯克多尔济是一个代表,俄罗斯人能以他为使团正使,说明了现在的土尔扈特人在俄罗斯境内的地位,说明了圣彼得堡对于土尔扈特人的信任。

    他们此来当然是为了光明正大的看一看陈汉的大阅兵了。

    兵者,国之重器也。阅兵盛状,浩荡非常。

    观之景,可审一国情。

    俄罗斯人是不愿意放弃这一机会的。

    ……

    几年不见,张家口是更加繁荣了,车水马龙,人流如梭。在策伯克多尔济眼睛,这座张家口城放到俄罗斯内绝对是一座大城。可是在中国,抡起城市来,似乎没有谁会把张家口放进第一列?

    策伯克多尔济脸色阴沉,内心却是高兴的。

    中国越强大,土尔扈特部将来得到的回报就会越多。或许他们真的有独立一国的那一天呢。

    俄罗斯副使叶普根尼维克托罗维奇普鲁申科,是一名情报官,观察更是细致。他骑在一匹温顺的蒙古马上,缓缓的走出张家口朝南的城管甬道。

    打张家口前往通州,俄罗斯使团五十余人在一个队的国防军骑兵的护送下,一路快行。

    中国人看他们看的并不是很严格,因为中俄通商多年,这些年里中国有进到莫斯科的,而俄罗斯人也有下到江南的。阿穆尔河沿岸总督区的公署里,有着大把大把的中国资料。

    只不过随着往通州赶去,叶普根尼却觉得自己眼睛里看的一幕比单纯的文字描写要生动多了。

    平坦的土地上,一个个密集的村落,一处处密集的房屋,人烟之稠密让人心悸。道路两边载着整齐的白杨树,一片片平整的土地,眺望去一眼看不到头,却全部都是农田。这让他不禁想到了乌克兰大平原。

    而当叶普根尼乘船从繁荣减褪的通州去到兴旺勃发的天津的时候,叶普根尼和策伯克多尔济看到了天津的繁荣,可更吸引他们目光的是天津城南的热火朝天。无数人拿着各种工具,顶着冰凉的海风,在天津城南那坑坑洼洼的水坑水泽处忙活着,却像是在添垫土。同时开展的还有道路修建和房屋。

    天津城南的面积并不小,但之前的城南除了水坑水泽外,还有一条条河道。中国人并没有把所有的低洼处都给填平,一些水道和坑洼处还在进行着加宽加阔的挖掘。

    也是今年的气温不算太寒。

    明明张家口的气温就挺冷的,几百里外的天津却与之相差较多。

    当然,天津的气温也到了零度以下,只不过天津城南的治理工程在今年春夏之交的时候就已开始了。现在这儿的劳工们已经不需要跳入水中、淤泥中忍受着冰寒,奋力劳作了。

    需要的只是将先前填垫的已经有了基础的坑洼地底一点点平整,然后修筑道路、房屋,规划建设。

    整个天津城南的治理工程投入的劳动力超过一万人,其中劳改营有五个,剩下的都是天津附近召集的壮劳力。整个工程至今耗资超过了三千万,天津另外投入的还有几万石粮食,和一定量的鱼肉蔬果。

    没有办法,快速的城市发展让天津不得不向广阔又荒凉的城南扩张,而城南的治理工程不仅有天津政府的投资,连北直隶省府和天津的商贾、百姓们都在参与。

    后者掏钱集资,而作为回报,天津府就给予了商贾们优先购买城南商业用地的权利,给予了百姓们优先购买城南田亩的优惠。

    天津是可以种水稻的,城南本就水道纵横,水源充足,那里如果能好好地发开一下,商业用地且不去说,田亩绝对是一等一的良田。

    整个策划算简直是‘划虚饼’的一个经典例子。

    天津府将城南之地绘成图版,附属上城市建设规划图,哪里是商业用地,哪里是住宅区用地,哪里是田亩水塘,然后任凭掏钱的商贾和百姓们预购。

    哪怕他们的胃口再大呢?想要一举成为大‘地主’。天津府也不管不问。

    只要拿的出钱,就算是一个乞丐都有‘资格’。

    但等到日后收缴欠款的时候,掏不出银子来,这‘资格’可就作废了。到时候商贾和百姓们唯一挽回损失的办法就是把‘资格’转卖他人。或许这本身就是一些小商贾和小老百姓积极参与这样工程的用意。

    就像那土地债券,有人就把天津府搞得这种‘集资行为’比作那土地债券。但事情报到陈鸣那里后,在他这个穿越者看来,天津府的作为更像是集资!

    可不管怎么说,天津府在北直隶省府左参政萧楼的全力支持下,用这个法子一举筹措起了四千多万的资金,这在中国官场上引起了巨大轰动,影响之大以至于陈鸣都不得不考虑到这事儿泛滥起来的危害性,为这一现象加了一副马嚼子。因为前世兔子地方政府乱搞集资后的烂尾工程太多太多了。但甭管怎么说,天津府都吃到了一口鲜桃,配合着上头派前来的五个劳改营,拉起了天津城南改造工程的大序幕。

    如今都已经半年时间了,整个工程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大片大片的土地上修筑起了一条条道路,很多商家都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在自己交了‘预付款’的土地上建起房屋大厦。

    没有办法,陈汉立鼎十年,天津人口从当年的十几万增长到现在的四十万多,增长了整整两倍,拥挤的人口需要更大更宽松的城市居住面积,天津就只能向城南大片的水坑水泽低洼地要地了。

    当知道整个工程建设的劳动力赫然达到了万人规模,耗资已经三千多万华元的时候,策伯克多尔济和叶普根尼,乃至整个俄罗斯使团的每一个人,全都沉默了。

    怎么说呢,他们被伤到自尊了。如此一个巨大的工程,中国只地方上的一个繁荣城市竟然就可以‘独自’负担的起,这财力充沛的让人提不起斗志啊。

    这要放到俄罗斯,三千多万华元都块抵得上俄罗斯年国库收入的四分之一了。庞大而贫穷的俄罗斯,年国库收入兑换后也不足500万英镑。

    为了尽可能的多赚取钱财,俄罗斯人连大黄都尽可能的不己用,而用于出口了。

    在恰克图的边界贸易中,中国出口的大黄,每普特【约等于37市斤】价值二十卢布,等到俄国人运至西欧,则平均以二百卢布的高价出卖。这是十倍的利润啊。

    且因为药性和生长环境的缘故,最好的大黄都产于西北和北方,俄罗斯人又派遣的药师专门验看大黄的品质,从而确保了大黄的质量,于是从恰克图等陆路码头出发的俄罗斯商队,不仅用时要比打广州出发的英法船只要短,还更安全,药材的品质也更好。俄罗斯陆路商道沿途的气候更有利于药性的保持。

    去年俄罗斯境内自己消费了680普特,转口则高达1055普特。因为所有的大黄买卖都握在俄罗斯官方的手中,只此一项就为俄罗斯国库赚取了15万卢布。

    高额的经济利益让大黄的重要性在俄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