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春闺冤家 >

第553部分

春闺冤家-第553部分

小说: 春闺冤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颜若玖一路随行,而蒋正熙和蒋子冉就悄悄回到西北大营之中,由凌俊逸暗中保护,继续执行他们定好的计划。

    七日后,蒙古大军在双虎符的庇佑之下,一路长驱直入,直接逼近大齐京都,颜若玖随即潜回长公主府。

第七百七十四回 围而不攻

    直到蒙古大军突然就出现在了京郊十里之外,安营扎寨,京里的百姓都还蒙在鼓里。

    而宫里却是刚刚截获消息,还是京中守城侍卫率先发现。

    因为太过突然和出其不意,守城侍卫们也是被惊得阵脚大乱,惶恐不已,好半晌才堪堪稳住。

    蒙古围城的消息迅速蔓延,被打得措手不及的侍卫们立即上报,不出半个时辰便传进宫中。

    “什么?你说什么?”

    已是深夜,深宫中的皇帝听闻此消息,惊坐起身,一脸煞白地望着吴公公,一副不可置信的模样。

    “皇上……蒙,蒙古大军,已,已经攻到了城下……”吴公公也是一脸惊慌

    “你说什么?攻到城下?怎么可能?”皇帝梦中惊醒,还有些思绪混沌。

    “皇上,是守城侍卫来报,确认无误啊!皇上,现在该怎么办啊?”吴公公听闻消息真是吓得手足无措,顾不上请示,几乎是连滚带爬地跑了进来,一脸惊恐,气喘吁吁。

    “什么?西北有守军,沿路有城郡,为何不见任何塘报?”皇帝终于恢复了一丝神智地怒问道。

    “奴才也不知啊,蒙古大军就像是凭空跳出来一般,沿途毫无踪迹,就这么,这么突然出现……皇上……这,这可该如何是好啊?”吴公公跪地道。

    “有多少人马?”皇帝一边慌张穿衣一边细问道。

    “守城侍卫回报,天黑看不清楚,不过……看阵仗最少不下十万啊……”吴公公怯怯道。

    “十万?”皇帝再次错愕道:“蒙古十万大军,能如此毫无声息地逼近京都,而各地各军竟皆无反应,难不成朕养得都是些酒囊饭袋不成!吴公公,宣军政大臣,立刻进宫!”

    “是,皇上!”

    惊慌之中,皇帝咒骂一声,便慌乱的披上外袍往养心殿去了。

    军政大臣,京中官员连夜被急召入宫,而长公主和荣亲王却不在其列。

    同样被惊醒的还有侍寝的贵妃颜若岚,一直到皇帝匆匆离去,颜若岚都觉得这消息是如此不真切,叫人恍惚。

    怎么会,怎么会呢?大齐国力昌盛,兵力强劲,如何会被蒙古大军逼近了城门还不自知,太诡异了,西北和沿路城郡怎会皆不知晓,那可是十万大军啊,如何会来得如此悄无声息,难不成是从天而降?

    攻城……颜如岚越想心越慌,如此深夜,再也难安,立刻传来宫人出宫往颜国公府递消息去了。

    消息迅速在京中传开,皇帝震怒,宫内外皆乱作一团,各京兆衙门都是紧急戒备,防止动乱。

    好在京中军队平时训练有素,虽然刚换了统领之人,可到底是有责任,有担当,有使命的铁血男儿,国家危难面前,无小事,大家也立刻进入战备状态。

    听闻消息的百姓们也都是风声鹤唳,闭门不出,人人自危,惊慌不已,都在等待皇帝的决定。

    毕竟城池危急,人人都责无旁贷,更何况一国之君的皇帝了。

    而百姓们尚不知晓的,也是更要命的却是京中无人可用的现状。

    原来,京中只有区区一万兵马备用,即便加上宫中的禁军侍卫,也不足两万人,以少敌多,本就胜算渺茫,更何况慌忙迎战呢。

    更糟糕的是,几日前,皇帝亲自撤换三军,几乎能打善战的将领都被他以各种不痛不痒的理由遣出了京,多数都还在赴任的路上。

    而少数留京的几人,也都是人老体衰,难以胜任如此危机时刻,根本不在考虑之列。

    新换上来的各级将领虽然是皇帝的心腹,可到底是新官上任,连磨合都还没有开始,更别说默契和权威了,想要同仇敌忾,运筹帷幄,实在太过困难。

    而纵观兵力强劲的西北和西南两个军营,确实兵力充足,可调兵遣将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更何况,蒙古大军能突然骤降,就说明西北很可能失手,更有可能是雪上加霜,如此迫在眉睫之际,整个京城都慌乱了。

    一向运筹帷幄的皇帝,突然就陷入到巨大的被动之中,仿佛之前自鸣得意的种种都变成了眼前的作茧自缚,如此羞辱和不堪,皇帝自然盛怒不下,兵部,吏部便最先跟着遭殃。

    天降蒙古大军,而且是直杀到家门之外,皇帝肝火激怒,迁怒群臣,一日之内,贬斥数十人,这一下,就连朝臣们也都如惊弓之鸟,人人自危了。

    整整一日,蒙古大军并未有任何进犯之举,而朝堂之上,皇帝还怒火未消。

    如此危机时刻,皇帝不想着先抵御外敌,却因为事发突然,而变着法子迁怒责怪群臣。

    如此轻重缓急不分,不少大臣们都对这位一向心高气傲皇帝生出了失望之意。

    殿内鏖战半日,城外步步紧逼,一位老臣实在忍无可忍,上前断喝道:“皇上!蒙古大军就在城外叫嚣,京都迫在眉睫,现在不是追究发难的时候,还请皇上立刻派兵抵御,待危机平息,再一一论处也不迟啊!”

    一声断喝,皇帝脸色骤变,殿内也风云变幻,阴沉一片。

    朝臣们不由自主地慢慢安静了下来,朝堂陷入死一般的寂静之中,这也是大臣们最害怕的时候……

    自打出生以来,皇帝蒋弘轩也可谓是一路顺风顺水,所以养成了了他骄傲自大的性子。

    要说做皇子时,多少还忌惮被先帝看出,有所压抑收敛,可先帝一去,蒋弘轩继位,成为九五之尊,那骨子里的骄傲自满,便无限膨胀开来。

    其实,这些年已有不少大臣忠言逆耳,提过此方面的建议,可做了皇帝的蒋弘轩,却都置若罔闻,若是说得厉害了,还会遭到他的抨击和不待见,慢慢的,朝臣们也都无可奈何了。

    这也让他变得越来越自负,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自私起来,任何事情,他都是以自个的角度出发,时常会忘记作为一国之君该有大担当护着责任。

    这一次也不例外,突遭此劫,皇帝引以为傲的的尊严受到了莫大的挑衅,以他惯有的自负和骄傲,心里一时半会儿本就难以平复,再加上老臣众目睽睽之下的严厉谏言,皇帝脸色沉得让人心惊。

    殿内,气愤凝结。

    “你……是在指着朕?”许久,皇帝阴沉着开口,带着冷冽的杀意。

    群臣都有些心慌,一脸惴惴不安地打量着谏言的老臣,默默为他祈祷。

    “老臣不敢!”一头银发的老臣,躬身回话,满脸的皱纹带着让人望而生畏的不卑不亢。

    “不敢,那你刚刚的话,是在教朕如何行事不成?”皇帝脸上的杀意越来越浓。

    “老臣只是说了老臣为人臣子该说的话。”年迈的老臣昂起头,一脸问心无愧。

    “为人臣子该说的话?哼哼……”皇帝突然冷笑,放于御案上的右手,握死了。

    几乎所有的朝臣们都看出了皇帝眼中浓浓的杀意,都在为这位忠肝义胆的老大人捏了一把汗。

    “王大人?”皇帝一副居高临下的模样,语气满是威胁,似乎是想逼迫王老大人妥协退让。

    可这王老大人也是两朝元老,虽不是武将出身,可却是文臣中难得忠肝义胆之人,向来是直言不讳,颇有些大将风范,从不畏强权。

    皇帝越是想用皇威逼迫他,他的头颅便扬得越高,大殿上,皇帝怒视着一脸大义凛然的王老大人,剑拔弩张。

    皇帝到底太过在乎自个的颜面,这个时候,竟然为此事如此刁难一位忠心耿耿的老臣,不少大臣们看不下去了。

    “皇上,围城之急迫在眉睫,王阁老所言甚是,还请皇上下令阻击才是上策啊!”一位大臣后继王阁老,冒死谏言。

    “你!”这一个王阁老,已经把皇帝气得生了杀意,如今又多出一个不识相的,好样的,皇帝眼里的杀意越发浓了。

第七百七十五回 不闻不问?

    “皇上,王阁老所言极是啊!”又一朝臣挺身而出。

    皇帝眉头打了死结。

    “是啊,皇上,快请出兵吧!”

    “是啊,皇上,城困不解,我大齐怕是危在旦夕啊!”

    “是啊,皇上……”

    “皇上……”

    皇帝此刻蛮横刚愎的态度彻底激愤了群臣,大家纷纷冒死谏言。

    如今京都被困,已是朝不保夕了,皇帝竟然还想着拿他们开刀,也着实令人心寒。

    不少大臣倒是也豁出去了,大不了就是一死,与其在这受皇帝冤屈而亡,不如同上战场,为国尽忠,战死沙场死得其所,也算快哉。

    朝臣们群情激奋,纷纷声援王阁老,皇帝被逼得一阵孤凉。

    看着大殿内,跪满了一地的请命大臣,皇帝脸色难堪到了极点。

    大齐国建国近三百载,从来没有过如此屈辱危机时刻,京都被围,国家危在旦夕,朝臣们只求皇帝能速速迎战,保京都周全,也保大齐尊严。

    而此时的皇帝却仍旧没有醒悟,望着底下的朝臣,心里顿生出乱臣贼子的挫败和愤怒感。

    朝堂上,对峙不下。

    而京城之外,蒙古大军却只是围而不攻,倒叫众人摸不清头脑了。

    朝臣们跟皇帝争执了整整一日,却发现竟然没有任何应对之策,一时间大家陷入僵局。

    无人可用,无军可调,不是皇帝不想动,而是他发现,是自个自断了手脚,根本动弹不得。

    朝臣们也发觉到目前尴尬危机的现状,一时间也是苦无良策。

    其实,事发当下,就有不少朝中重臣想到了要找颐养天年的长公主和荣亲王出面,毕竟他们都曾是军队出身,又都是皇亲贵胄,国危在即,定该义不容辞。

    可事实却是皇帝根本没有通知他们二人,所以殿内议事之际,众朝臣才惊觉长公主和荣亲王未到。

    这样的缺席着实不该,这大齐的天下有一大半是由他们二人多年的浴血奋战打下的。

    他们二人视如珍宝,寸土必捍,如今蒙古威胁在即,以朝臣们对他们二位的了解,他们定不会置若罔闻置之不理的,只是……

    诧异之下,有人询问出声,可皇帝却很是敷衍地盖了过去。

    这帮聪明的朝臣们立刻明白了,不是长公主和荣亲王不肯来,而是皇帝在故意避讳,或是绕开他们二人,根本就没想他们二人来。

    这种危机时刻,皇帝还如此小肚鸡肠,多疑顾虑,实在让不少朝臣感到惊愕和失望。

    哎……说实话,朝臣们也都知道,这些年了,皇帝和荣亲王,长公主之间的关系就一直很微妙。

    按理说他们该是至亲,到底是先帝的亲姐弟,皇上的亲叔父和姑母,这可是血浓于水的感情,看看蒋三爷和安亲王,就该知道,这种亲昵是有多深。

    可轮到皇帝这,事情就变得奇怪起来,他们连最起码的亲近都算不上,跟着皇帝母家宇文家的亲疏关系简直没法比,一直就带着莫名的戒备和猜忌。

    而且,这种本就淡薄的关系越往后,甚至隐隐有些尴尬起来。

    荣亲王和长公主似乎也知道皇帝忌惮避讳着他们俩,所以,干脆没两年便告了老,回府过清闲日子去了,朝中大事几乎不再过问。

    就拿不久前蒋三爷和安亲王出事之后,皇帝突然调整军队,收紧虎符来说吧,这件事明着是皇帝紧张军情,实则却是变相地削减着长公主,荣亲王等人对军队长达几十年的实际掌控权利。

    这要是搁在先帝时候,此事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如今,早已察觉出皇帝用意的荣亲王和长公主却一点异议没有,仍旧稳如泰山,悠闲自得地待着府里,完全不在乎的模样。

    说实话,当时皇帝突然调整,朝臣还真有些担心,毕竟幅度大,针对性强,以长公主和荣亲王以往的暴脾气,势必会针锋相对,免不了会起激荡,可如今不闻不问的态度,却让朝臣们大跌眼镜。

    如今……如此危机时刻,皇帝却仍旧选择避讳他们二人,看来,他们得三思而后行了。

    可是……一整天了,蒙古大军就浩浩荡荡地围在外头,他们却一点办法没有,京中这不足两万的人马如何能……哎……

    实在是无计可施了,有些老臣便只好私底下,悄悄寻长公主和荣亲王去了。

    只可惜,“颜若玖”瘟疫未愈,荣亲王府避不见客,而长公主也避而不见,让一众老臣求助无门,只得继续焦头烂额下去。

    对于他们二人的不见,朝臣们是既无奈又怅然,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