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1852铁血中华 >

第662部分

1852铁血中华-第662部分

小说: 1852铁血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倒是觉得在冬季可以组织一些反攻,下雪天的确阻碍军事行动,不过下雪天也让明治政府军那边的调动遇到问题。只要能够抓住机会,围点打援其实是不错的选择。”马晓明看来没有对战争的反思,他以单纯的军人角度提出了建议。

    有人带头,这些年轻的中级军官们立刻活跃起来。钱大多一面微微点头,一面把地图铺开。“撤回东北之前,北海道军在东京是主军,东京湾的布雷让北海道军遭受不小的扼制。现在明治军是主军,我倒是觉得北海道军可以在东京湾布雷。不仅是东京,包括濑户内海一带也可以去逛逛。北海道军的军舰吨位大,航程远。实施海上骚扰,足以让明治军的内部动荡。后腰上被人用枪顶着,这种感觉可不会好。”

    “那倒也未必,关键是这个成本。跑这么远如果没有重大战果,只能让明治军濑户内海附近的船队更小心而已。不过我赞成在东京湾实施骚扰。”李延年立刻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大家都投入进来,祁睿也没理由沉浸在对战争的反思中。他定了定神,就有了自己的思路。“明治政府此次会不会从京都迁回东京还是个问题。东京此时不稳,而且冬季迁都遇到的麻烦远比其他季节要多得多。东京打了这么久的仗,粮食供应也是个问题。我不觉得明治政府有能力在短期内完成粮食供应。没有粮食,他们难道时刻准备着弹压饥民么?留在京都就没这个问题,先稳定住东京的局面,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或者收获季节之后再回东京也不迟。”

    “呵呵!”马晓峰冷笑一声,“就日本的现状,他们还能有什么粮食收获?收获的粮食大多都会被征用做军粮。咱们内战的时候,陛下为了满足粮食需求,开辟了越南和暹罗的粮食供应线,这才让作为后方的东南诸省,以及集结了工业的沿海城市粮食不缺。我对那个战略佩服的五体投地,在战争的同时还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自然觉得那仗打得好。北海道可能还好些,他们好歹有粮食供应基地,还有我们的廉价粮食供应。他们只要干好作为中转站的工作,就不缺购买粮食的钱。明治政府这边可就只能吃他们自己。若是希望等到粮食平息的局面,我只怕他们等不到。”

    祁睿一直觉得自己已经算是很有眼光的军人,可与同辈的优秀者们一谈话,他不得不认识到。天下的豪杰从来没有匮乏过呢。

第188章 内外转换(十一)

    “你在看什么呢?”马晓明在祁睿背后问了一句。因为听到了脚步声,祁睿倒是没有被这背后的问话给吓住。他把手里的书扬了扬,素净的封皮上印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名称。

    “你也喜欢看这个?”马晓明登时就来了兴趣。

    祁睿一愣,从马晓明的话里面听得出,马晓明也是这本书的爱好者。把书签夹在看到的那一页中,合上书本。祁睿给马晓明让了个位置,“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众妙之门。”马晓明给了这本书极高的评价。有了可以讨论的对象,马晓明也坐到祁睿身边,“关键是那几个基点,是否唯物,是否辩证。如果自己的想法是唯心主义,看问题是机械论甚至不可知论,读了这书之后反倒是有害。”

    祁睿对这个评价深以为然。特别是那个唯心唯物的评论,唯心主义者也好,唯物主义者也罢,大家都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既然自己都已经相信,不管是现实或者幻想,都会被认为是实际存在的。这种思辨基于的是个人的经历与经验,其真诚程度倒是没有不同。在唯心主义者眼中,对那些虚幻想象的坚持只怕比现实存在的东西更执着也说不定呢。

    两人又聊了一阵,祁睿发觉马晓明是真的读过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家伙。马晓明看问题有推论,却很少有臆想。这种踏实感甚至有些很难与马晓明平日里尖锐深刻的发言联系到一起。

    说了一会儿理论,祁睿就忍不住提起了现实问题,“我说老马,你怎么会那么确实的认为明治政府不太可能出现粮食平稳?我能理解你的意思,不过你这个态度和思路,我就算是理解了也觉得还是不太真实的感觉。”

    “那么大的事情我也没办法去完全想象。不过日本亩产,还有咱们行军时候看到的日本农业现状。零散的土地,垃圾的水利设施,我不觉得他们的亩产能多高。听说你在北美待过,北美的农场不是说很厉害么?”马晓明给了个回答。

    祁睿点点头,“就是因为北美的农场很厉害,所以我总有种感觉。粮食并不是一个困难的东西。我觉得你说的很对,不过我总是有种稍加改动就能让日本的农业焕发出生命力的感觉。这感觉很难驱逐。”

    “你这一看就是城里人。”马晓明笑着揶揄了祁睿一句。“你要是到过农村,就知道根本不是那回事。我听说北美那边,拖拉机,工程设备,良种,技术,可着劲往上用。我家在江西,山区那里根本就没有这种机会。这几年山区日子好过很多,原因是当地人走了不少,地多了。而且铁路修了很多,山里的东西能卖出去了。还有就是山区那边有了养鹿的买卖,只要鹿别病死,卖出去也是钱。还有其他适合山区的饲养业兴起,山区生活变好根本不靠种地,而是靠城市需求撑起来的。要是城里不买山里的东西,山里人的日子马上就下去了。”

    这些道理政治课都讲过,不过祁睿现在听了同志的讲述,才觉得真的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他思忖了一阵,不自信的说道:“说到底,就是得有人往里面砸钱才行。”

    马晓明大大的点点头,“就是这样。钱砸的越多,基础建设越好,产量才能越高,生活才能越好。这跟咱们部队的建设一样。”

    说到这里,马晓明压低了声音说道:“那些老前辈好说他们以前多牛,我也被唬过。不过现在想起来,他们大概是把现在掌握的能力说成以前就有的能力。其实就当时穷困,他们怎么能够和现在比呢?”

    “嗯嗯嗯!”祁睿连连点头。他读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个中国版本,里面并不卖弄艰深的词汇,更不玩什么“我思故我在”的做作。其中那篇讨论“今不如古”的章节就直言不讳的说,如果现在的普遍生产力没有古代发达,那社会层面就是今不如古。如果现在的普遍生产力全面超越古代,那坚持今不如古的人,出于善意的,大概是认为生产力快速发展阶段的人更有上进心和求知欲,大量发现问题,大量解决问题的蓬勃生机令后辈敬仰。对于这种观点,当下的人的确要维持这种蓬勃的生命力。除此之外的家伙,基本都是对于当下不满,借古讽今的用各种虚拟的古代事情来表达他们的态度。至于更恶质的家伙,大概就是想编造出一个自古以来的权威,然后以权威继承者自居,试图进而攫取权力。这种货色要么可耻的失败了,或者摇身一变成了宗教。例如闪米特三邪教。

    祁睿知道这书是他老爹下令召集人员编写的书籍,他一直觉得心里很抵触。老爹就近在眼前,通过书籍去理解老爹未免舍近求远。现在他承认了根本不理解老爹的现状,再去看这些书,就发现书里意外的有着极为平易近人的风格。

    “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力,还有社会制度。咱们民朝把赚取的钱财用在发展生产力上,投资基建,强制义务教育,完善社会保障。不管做的好坏,只要持之以恒的去做,就会有进步。倒是日本,我看不出他们肯对基层做这方面的投资。”马晓明做了类似总结性的发言。

    祁睿吁了口气,他现在终于明白自己的错觉源自哪里。在中国,制度确立的大方向就是要在基础建设上有投入,以追求产出。所以中国的土地就有无限的可能存在。至于日本么,既然他们没有这样的制度性保障,靠个人是没用的。如果靠个人真的能改天换地,那日本早就该起来了。难道日本人民就没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么?祁睿一点都不这么觉得。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祁睿对马晓明真心的赞道。

    “那也是你能明白。”马晓明不知道想起了什么,有点怅然的说道。

    祁睿一直觉得交流是件很讨厌的事情,他并不喜欢一群人坐在一起胡吹。什么我爹如何,什么我家如何,什么我如何如何。可这种自吹自擂基本是在一起的常态。那种认真看世界的交谈机会并不多。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祁睿想起了这句话。

第189章 内外转换(十二)

    “我去看了,给咱们的评定都是优等。”李延年在众人收拾回国行装的时候对诸位同伴讲了他得知的消息。

    所有人都松了口气。领导固然已经告知大家,他对大家的评价很高,而且年轻同志们的工作表现也不用赘述。但是呢,这种类似“实习”的工作评价的确关乎同志们的成绩。出来这一趟的收获并非没有代价,他们损失了正常的在中级培训班内的时间。如果不能有“优秀”的评价,这趟就等于是亏了。在此行的时候,一众学员本来就带着学习的书籍。他们并不希望此次的时间被浪费掉。

    “祁睿,想来你的功劳是最大的。”李延年忍不住开了个“玩笑”。

    “哈哈!我们当兵是来打仗的,又不是学着当说客的。这功劳没多大用。战场上比的难道是谁的嘴会说不成?”祁睿爽朗的笑答这个挺敏感的问题。

    对聪明人来说,有些话稍微提一句就行了。既然祁睿的回答无懈可击,任何多余的话都只能表现自己的心虚而已。大家高高兴兴手拉着手上了回国的大船,船上讨论最多的是,赶上回国过春节,这个假期会怎么样呢?

    汽笛一响,大船开动。望着日本的土地上,祁睿觉得再也没有回来的兴趣。马晓明那句“既然他们没有这样的制度性保障,靠个人是没用的”,给祁睿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天地。民朝的强大在这句话里面展现无遗,国家制度性的保证推动社会发展,只要有这种愿望的人就存在了机会。每个人大概都有想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民朝正是因此而蓬勃兴起。身为大好男儿,祁睿怀着急切的心情试图回到民朝追逐属于自己的世界。至于未来日本的功劳么,祁睿认为浪费的时间远远抵不上他的所得。就让别的同志来得到这些吧。

    打着中国国旗的轮船并没有遭到明治海军的阻拦,即便是日本海中远远出现了明治政府军舰的影子,明治海军也没有靠过来。这帮中级军人也没觉得这有啥不可理解的,过份刺激中国没任何意义。北海道海军大概没办法让日本明治政府的沿海风声鹤唳,光复军海军则有充分的能力办到。不仅还能搞定日本沿海,登陆日本也不是什么艰苦的工作。既然如此,明治政府也没理由故意自寻死路。

    回到南京的路上,一众人都开始努力看书,恶补这些天损失的时间。在新年之前,他们回到了南京。一回到南京,祁睿就买了份报纸,报纸头条上的内容居然不是庆祝“三会”胜利闭幕,而是韦泽陛下将带领政治局以及中央委员会成员前去给退休老同志拜年的新闻。

    学校里面的消息喜忧参半。令这帮学员们感到安心的是中级班并不准备搞统一笔试考卷。让这帮学员们不爽的他们有论文要交。初六开课后第一件事就是交论文,算起来还有将近一个月。时间上并不算太紧迫,不过若是想回家过年,这可就得挤出充分时间来解决问题。

    祁睿立刻就投入论文撰写工作上,他的课题方向已经确定,之前遇到的问题是选择范围。是选择以铁路为主卡车为辅的论断模式。还是选择以他爹韦泽提出的全新战场侦查手段为基础的新式模式。

    这个问题此时已经不再困扰祁睿,日本之行让祁睿有很大变化。那些违心的东西减少之后,祁睿发现两个内容其实都可以写。就他眼下的情况,这两个课题其实都很大,他准备把论文涉及范围缩小,变成了他曾经亲自操作过的铁路与卡车之间配合。以这个为基础,在论文里面延伸出两个应用方向,一个是以铁路为主卡车为辅的应用,另一个则是未来新式侦查手段下的纯卡车机动模式。

    在祁睿看来,这个选择的最大好处是“实话说实,瞎话说瞎”。在卡车帮助下修铁路是他亲自干过的工作,其中的细节和规律,应用的数据都很翔实。论文改改就能拿出去当实际执行方案,这已经让他立于不败之地。基于这个干货基础之上的两个应用设想,祁睿就可以空对空,所有现阶段无法掌握的内容都可以一笔带过,专门讲述对这种未来应用的设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