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崛起之第三帝国 >

第59部分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59部分

小说: 崛起之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英法美日等世界上的主要列强,都没有承认奥丽加的地位。不过德国、奥地利、丹麦、荷兰、瑞典、挪威、西班牙、瑞士等国倒是派人参加了女皇加冕典礼,这几个国家还在外交上承认了女皇的政府。

    紧接着就是轰轰烈烈的德国一月革命!

    由于美国人在粮食援助的问题上一拖再拖——从11月14日一直拖到1月份——德国各大城市的食品供应变得越来越困难,比停战之前还明显不如。那时至少有波兰和乌克兰运来的粮食。因此艾伯特的人民委员会的支持率开始大幅下降,而12月30日成立的布尔什维克党则获得了大量的拥护者。

    因此,德国国内的革命形势也在迅速升温。在德国布尔什维克党成立前夕,柏林就发生了“练马场事件”。倾向斯巴达克同盟(斯巴达克派变成了同盟)的人民海军师拒绝调离柏林,还同前来驱赶他们的柏林卫戍部队的士兵发生交火。最后他们在柏林工人的支援下取胜,不过这并不等于人民海军师能打败集结在柏林周围的反革命军队。“练马场事件”只是表明大部分德**队并不服从艾伯特政府,即便奉命行事的军队,也不过是马马虎虎应付事情。

    但是这场冲突的直接后果,就是让艾伯特的人民委员会变成了一只人见人欺的纸老虎。现在社会民主党既得不到美国的援助,又得不到德**队的支持,工人阶级也因为他们的生活日益艰难,而转向新成立的激进的布尔什维克党。

    感到危险的艾伯特在1月4日解除了倾向于布尔什维克的柏林警察总督埃赫戈伦的职务,代之以社会民主党人恩斯特。但是这个举动无助于加强社会民主党的权威,反而让社会民主党和独立社会民主党决裂,后者退出了政府,转而同布尔什维克党合作。

    1月4日晚,布尔什维克和独立社会革命党举行了联席会议,决定在1月5日发起罢工和示威游行,抗议艾伯特政府。到了1月6日,罢工已经升级成了总罢工!游行抗议的人数,也大大增加,部分工人还获得了武器,起义一触即发。

    赫斯曼是在1月3日和出席尼古拉二世葬礼和女皇加冕礼的德国访俄(塔林)代表团一起返回柏林的。葬礼和加冕礼并不隆重,一方面是因为俄国政府经费紧张;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多少外国使团出席庆典活动。

    不过波罗的现在的局面,倒也让人放心。和苏俄红军的“低烈度战争”,早在十二月初就开始了。在库尔兰方面,双方只是装装样子,没有谁想真打。而在爱沙尼亚,冲突要激烈一些,但也只是保持交火而已。现在是寒冬季节,俄国的寒冬根本不是能打仗的时候。

    而且,库尔兰防卫军、爱沙尼亚防卫军和俄军的力量还算强大,总兵力已经超过了20万(不算库尔兰人民冲锋队)。如果真要打彼得格勒,只要英美法肯支援,未必不能成功。现在只是防御,自然没有太大的问题。

    而英美法一方,现在虽然没有承认女皇和她的政府,但也没有再提驱逐德国人之类的要求。赫斯曼觉得俄国女皇这面大旗还是有点用处的,协约国虽然不承认她,但是也不会用武力去对付她——由于沙皇全家的悲惨遭遇,在英法美等国有很多人(多数是上等人)非常同情这位女皇并且厌恶布尔什维克。英美法三国的“不承认”已经招致了许多非议,要是再发兵去威胁,非得被人抹红成布尔什维克的特务。

    所以波罗的暂时没有危险,而柏林却正面临着一场内战!

    包括大总参谋部、海军部在内的德军首脑机关,这个时候已经撤往了波茨坦。赫斯曼和他手下的特务们到还留在城内,不过也不敢穿着军装出入大总参谋部了。

    而是在柏林西区的艾登饭店建立了一个秘密指挥部,有超过五百名特工和线人(特工有有182人,其余都是合作通报者)直接或间接接受这个指挥部的控制。柏林城内全部的军营(包括人民海军师的军营)和警察局,都有军情局(史塔西)的特务潜伏,有不少军营的士兵委员会主席干脆就是特工或线人。

    在刚刚成立的德国布尔什维克的机关刊物《红旗报》的编辑社中,也有军情局(史塔西)的人打入。就连布尔什维克党领袖李卜克内西身边,都暗藏着军情局(史塔西)的密探。

    因而,赫斯曼不仅对柏林城内布尔什维克和独立社会民主党的活动了如指掌。而且,仿佛龙潭虎穴一样的柏林城对他来说也是随便可以出入的地方。

    1月6日上午8点,赫斯曼正坐在一辆外观破旧,挂着西班牙大使馆标记的马车,缓缓行驶在威廉街上。透过满是水汽的车窗可以看见外面正下着鹅毛大雪。可是威廉街上却人头涌动,大队大队的群众,正通过一条条小巷,汇聚而来。他们踏着白茫茫的大雪,顶着刺骨的寒风,扛着鲜红的旗帜,有些人还握着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武器。有些人还高唱着《国际歌》,显得情绪高涨,看来是准备大干一场了。

    赫斯曼身边坐着个非常高大的男人,50岁左右,穿着考究得体的西服,面无表情地看着车窗外面的场景。他当然不是西班牙大使馆的某位官员,而是社会民主党的一位政治家古斯塔夫。诺斯克。赫斯曼在今天清晨接到已经转移到波茨坦的兴登堡元帅的电话,让他亲自将这个人带去波茨坦。

    至于这个去波茨坦干什么,兴登堡没有说,但是赫斯曼却一清二楚。现在已经到了图穷匕见的时候!社会民主党是巧妇难为无米炊,只能向容克借兵了——他们是社民党啊,欧洲圣母婊的祖师爷,不是天生反动的国社。混到如今这一步,真是没有办法了。

    马车路过了威廉大街的总理府,德国最高行政机关的所在从昨天开始,就被示威群众包围了,总理艾伯特一度下落不明。

    “找到总理了吗?”诺斯克突然问。

    “找到了,”赫斯曼说,“他躲在一个姓斯克略列克的商人家里。”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诺斯克摇摇头,“他们难道没有看到俄国变成怎样的地狱了吗?”

    “他们没有饭吃!”赫斯曼说,“供应非常紧张,比革命前减少了70%以上。不靠黑市,没有人能填饱肚子。而黑市的东西太贵了,连我这个中校都很难负担,何况普通老百姓?”

    赫斯曼不买菜,但是他有特务,当然知道现在柏林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多艰难。

    社会民主党的高福利是几十年后的事情,眼下他们却没有办法让柏林90%以上的人民群众吃饱。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两个办法:一是社会革命,重新分配有些的食物,让大部分人都有饭吃;二是寻求外部的援助以渡过难关。

    但是在后来救济了苏俄人民,让苏联渡过难关的美国。现在却迟迟不愿意帮助德国社会民主党,还要求他们先采取镇压手段恢复秩序。

    所以社民党现在必须向投票给他们的德国劳动人民开枪,由此造成的裂痕,将会严重损伤社民的群众基础。而且,社民党不是俄国布尔什维克,他们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

    求收藏、求推进

第九十七章 民主时代的开始

    从1919年1月6日开始,一直到1月18日。路德维希。冯。赫斯曼中校就一直呆在波茨坦的德军临时总部里面当情报主管,没有再去腥风血雨中的柏林。

    杀人和镇压是没有什么好看的,德国一月革命的发生和结局,其中早在一年前的俄国一月剧变中就已经决定好了。

    列宁驱散立宪会议和随后的俄国内战给德国的社会党人、资本家和容克贵族上了生动的一课。因为害怕德国变成第二个俄国,这些人早就串联起来,一致反对布尔什维克。十四年后,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其实也是这种“反布尔什维克路线”的延续。

    从俄国的一月剧变,到芬兰内战,再到德国的一月革命,以及匈牙利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和社会党(包括社会民主党、社会革命党等等)的斗争显得相当血腥的残酷。

    后世被认为是人畜无害的社会民主党人,在德国、芬兰和匈牙利对布尔什维克大开杀戒。而在俄国,下狠手的则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

    在几场从合作走向血洗的激烈斗争之后,欧洲的中左(社民民主一派)和j左力量之间,就基本没有了合作的可能。即便在面对纳粹和法西斯势力将要上台的时候,社会党和布尔什维克党,也很难展开真正有效的合作。

    当然,合作不能说没有,比如意大利面的布尔什维克党和社会党就在1934年订立过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行动公约。不过面对当时的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这种合作实在也没有太大的作用了。

    反观欧洲的右pai们,却能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威胁面前团结起来,用尽各种办法把布尔什维克镇压下去。而在德国,这样情况尤为明显,由容克贵族控制的军队,总是千方百计和布尔什维克过不去,同一切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力量联手。

    而在血腥斗争中取胜的社会民主党和独立社会党的处境并不好。因为没有能替容克军官团保住帝制,而且也参与了11月革命,在容克军官团看来,他们只是比布尔什维克稍微强点而已。只能算勉强合作,根本谈不上稳固的结盟,将社会党人从执政党的宝座上拉下来,更是容克军官团的长期目标。

    在血洗了德国几个大城市(不仅是柏林)的工人阶级(绝大部分也不是布尔什维克)之后,作为“温和左pai”的德国社会党人其实根基在动摇。而且又得不到强大的容克军官团的支持,他们和德国的前途命运,似乎已经可以预料了!

    不过,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德国仍然将是一个民主国家——1919年初的赫斯曼坚信这一点。

    因为容克贵族阶层会在世界大战失败后元气大伤,靠区区10万或是更多一些人的陆军根本无法拥有国家。而政坛上“温和的左pai”或“温和的右pai”都是靠票箱子而不是枪杆子进行统治的。

    即便是容克军官团,在历史上的魏玛共和国时期,也只能在兴登堡的领导下去玩选票决定政治的游戏。因为被削弱的容克就算发动政变夺取权力,也没有办法压制住德国工人阶级的反抗。

    所以在魏玛共和国的大部分时期,容克、“温和的左pai”和“温和的右pai”这三方面的力量大致平衡,可以形成容克联右制左政治的格局。

    但是赫斯曼知道这种平衡只是暂时的,来自协约国的压迫和来自苏联的革命输出,将会壮大极端主义派别。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比如大萧条——极端主义派别就会飞速膨胀!

    ……

    “路德维希,我们应该投谁的票?”

    “奥德娅,你要投基督教民主人民党的票,它就是原来的天主教中央党。克洛伊,你也要投它一票。”

    “可是我不信公教啊!”

    “我倒是信公教的。”

    “哥哥,你难道是因为克洛伊才支持天主教中央党的?”

    “玛格丽特,你跟着来干什么?你还没有到20岁,不能投票的。”

    “我不能投票,但是我可以看你们投票啊。”

    1月19日是国民议会投票选举的日子。为了投票,赫斯曼和自己的后妈奥德娅、妹妹玛格丽特还有未婚妻克洛伊提前一天返回了柏林。

    投票给天主教中央党当然不是因为克洛伊相信公教,其实上她对宗教并不执着。投票给天主教中央党是德**官联盟的命令。在德国投降和十一月革命的双重打击下,由德**方的祖国党已经崩溃,没有参加1月19日的选举。所以德**官联盟就指示其成员支持社会民主党和独立社会民主党之外的三个党派,德意志民族人民党、德国人民党和基督教民主人民党。

    这三个挂着“人民党”和“民主党”名号的党,在11月革命之前并不叫现在的名字,而且不久之后都会改名。把“人民”和“民主”挂在招牌上,只是为了迎合11月革命之后的政治气氛。

    当时实现社会主义仿佛是全民的共识。不过在社会民主党主导的“一月镇压”后,社会主义的金字招牌已经有点褪色了。

    “路德维希,你觉得哪个党会赢得选举?”赫斯曼的妹妹玛格丽特在一所临时设立的投票站前发问。

    赫斯曼、克洛伊还有奥德娅投票的地方就在她的豪华公寓附近。在投票站前排队的,都是穿着体面的有产阶级。

    “社会民主党。”赫斯曼的回答非常肯定。

    “克洛伊,你怎么看?”

    “应该是社会民主党吧,这一次他们是大赢家。”克洛伊的回答和赫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