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大宋将门 >

第374部分

大宋将门-第374部分

小说: 大宋将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522章 妄做小人的文彦博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东华门外,齐唱状元名!

    吕惠卿、章敦、韩宗武作为今科三鼎甲,最受瞩目。

    吕惠卿个子不高,但胜在面白如玉,举止文雅,抛开他一肚子花花肠子,绝对是文采风流的代表。

    章敦呢,他身材高大,五官硬朗,气度不凡。

    韩宗武出身名门,河北八韩,天下闻名,作为韩家的第三代,韩宗武也算是一鸣惊人,他风度翩翩,十足的浊世佳公子。

    三鼎甲一出,震撼无数人。

    今年的科举,不但选拔的人有才华,还有颜值!

    满街上大姑娘,小媳妇,呼朋引伴,争相观看,伸长了脖子,如痴如醉,有人跟着跑,连鞋都丢了。

    置身其中,章敦也十分得意,他不住回头,偷眼看自己的侄子章衡。因为特殊的出身,章敦并不喜欢自己的家族。

    甚至憎恶自己的姓氏,由此还产生了一种报复心理,残忍,阴暗,胆大妄为……或许章敦自己都不知道,继续发展下去,他会变成什么样子。

    不过王宁安窥见了端倪,作为师长,王宁安是很抬举章敦的,给他出使倭国,虽然在倭国的日子不堪回首,但是章敦的看法变了很多。

    出身不清白如此,只要够优秀,一样有无数人倒贴!

    心结渐渐打开,章敦和自己的侄子,也不再是疾言厉色,视若寇仇。

    如今他稳稳压了侄子一头,更是觉得过去的事情不算什么了。

    “什么时候回家祭祖,告诉我一声。”

    章衡一愣,再抬头时,小叔已经策马往前跑了,他咧着嘴嘿嘿一笑,果然如先生所说,小叔还是太傲娇啊……

    章衡也很欣慰,他知道自己只能算是守成之人,以后章家还要看自己的小叔!

    相比其他人,大苏的心情不算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状元之才,凭什么落到了阴险毒辣的吕惠卿手里,简直岂有此理!

    “子由,你说咱姐夫是怎么想的,怎么就偏爱俩坏蛋呢?他是不是眼神不好?”

    苏辙给大哥一个白眼,“是人家比你有用多了!”

    “什么,我怎么看不出来?”

    “你知道什么!”苏辙没好气道:“昨天姐夫和他们俩商量了很久,一直到后半夜。今天陛下早早把姐夫召过去了,听说,要对六艺学堂下手了!”

    “敢!”

    大苏横眉立目,怒斥道:“哪个老奸贼,敢欺负到咱们头上!简直不想活了!”

    “行了!”

    苏辙无奈道:“你还是省省吧,一切让姐夫处理,他会有办法的。”

    ……

    “贾相公,文相公,这次朕的确看到了一批英才,很不错,很有想法。朕已经着手整理殿试策论文章,还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写的细致一些,你们政事堂要好好研究,想办法落实下去。百年积弊,该到了革除的时候了。”

    贾昌朝和文彦博两个家伙的脑袋埋得更深了。

    说到了这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朝廷上一直嚷嚷着要变法,要革新,但是除了在军制上面,有所动作,收复了幽州之外,别的就没什么动静了。

    不是赵祯不相干,而是变法首在得人,如果没有足够能力的臣子去执行,多好的法也会被扭曲了。

    这一科就是为了变法寻找人才!

    好一个皇帝陛下,心思真够深的!

    文彦博这才想起来,在会试之后,赵祯特意召见王安石,加封他为翰林学士。

    原本以为只是奖励他会试有功,此刻看起来,却是替变法做铺垫!

    显然,王宁安绝对是变法的一员干将,但问题是他的身份特殊,游离在文官系统之外,赵祯必须倚重他,但是又不能完全靠他,在文官之中,还要有人能挑大梁!

    赵祯一直默默观察,他想从几个相公之间选择,奈何这帮老货都成了精,根本不愿意舍身报国。

    无奈何,只能退而求其次。

    原本欧阳修也是选择之一,可是老夫子政治能力太差,加上和王宁安关系太亲厚,也不合适。

    最后选来选去,就选择了王安石!

    给他会试主考的身份,正是让他能更好号令这帮天之骄子!

    如今升任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向前一步,就可以担任参知政事,进入决策圈,原地不动,也能培养威望,积累实力……

    妙啊!

    真是太妙了!

    文彦博被赵祯的帝王心术给彻底折服了,不愧是当了三十几年的老皇帝,使出来的手段一点烟火气都没有,入情入理,入木三分!

    看出了陛下的筹算,文彦博心里更加忧虑,他不知道自己的算计能不能成,而且成了,只怕朝局也不是他能完全掌控的。

    真是想不到,取代他的不是王宁安,而是默默无闻的王安石!

    人算不如天算啊!

    文彦博沉默不语,贾昌朝却不想放过他。

    “启奏陛下,文相公最近听到了很多传言,他和老臣说了,老臣以为不得不防,故此前来启奏陛下。”

    文彦博一听就骂娘了,你的老犊子,干嘛把我捎上,这不是害人吗!

    果然,听到“传言”两个字,赵祯就皱眉了。

    “醉翁的案子教训还不够吗?流言蜚语,最是害人,朝局天下,何等之重,岂能因为几句流言,就被左右,简直荒唐!”

    文彦博诺诺答应,更加糟心,这还没开始,就被夹枪带棒,教训了一通,还不知道结果能怎么样呢!

    好在赵祯不会太不给宰相面子,他言语温和道:“文相公,有什么话就直说,不用推给流言吗!”

    文彦博咧着嘴点头,“启奏陛下,的确是老臣的一点看法,这一次六艺学堂考得实在是出色,别说我大宋未有,哪怕自隋唐以来,也没有一所书院,能辉煌若斯。”

    “文爱卿,你想说什么?”赵祯的声音有些飘忽,文彦博越发摸不准皇帝的脉,鬓角已经见汗了。

    贾昌朝还在一边看热闹不嫌事大,“文相公,你的意思莫非是担心他们结党营私,朋比为奸?”

    文彦博看着贾昌朝的老脸,真想撕碎了!

    能不能不坑人啊?

    文彦博迟疑了一下,才说道:“启奏陛下,老臣信得过六艺学生的品行,也熟知王相公的操守。他不求名利,甘心教导殿下,堪称朝堂表率,只是老臣唯恐一些小人,暗中挑唆,离间君臣关系,不得不防啊!”说着,他还瞧了眼贾昌朝。

    赵祯点头,“文相公,那你又有什么妙计,能替朕,替六艺学堂解忧呢?”

    “启奏陛下,臣以为或许可以将六艺拆分,在各处多建几个学堂,然后召集天下名师鸿儒,共襄盛举,将六艺学堂办成朝廷官学的样板,不知陛下圣意如何?”

    文彦博说完之后,躬身不语。贾昌朝眼珠转了转,心中暗暗赞叹,不愧是文宽夫,说出来的话中正平和,但是却暗藏机锋。

    把六艺拆开,又招揽其他名师,摆明了是要掺水坏事,真按照他的想法,只怕六艺学堂就要变味了。

    赵祯看了一眼贾昌朝,“贾相公,你的看法呢?”

    “老臣听陛下的。”贾昌朝显得十分恭谨,不敢多言。

    赵祯起身,在大殿踱步,走了几圈,然后说道:“让王卿进来吧。”

    很快,有小太监领路,王宁安快步走了进来,他冲着文彦博和贾昌朝露出了大大的笑容,很阳光,也很好看。

    可是在这俩位看来,却是阴森恐怖,战战兢兢,不知道王宁安打得什么鬼主意!

    “文相公提议拆分六艺,王卿你怎么看?”

    王宁安连忙说道:“凡事追根溯源,这一次六艺学生的确考得不错,可是臣以为并不能因为如此,便认为六艺完美无缺,远胜其他书院。”

    “为什么?”

    “启奏陛下,六艺一直提倡实学,反对空乏无物的太学体,主张学生要多实践,要培养全面才能……这一科成绩不同凡响,就是这个方针的胜利。其他书院,也不乏贤才,只是教导方式不得当,死抱着经义诗词,把有限的精力,都浪费在了无用的东西上。故此纵然学生才华无双,也难以发挥出来。说到底,六艺学生只是占了便宜而已。”

    文彦博急忙说道:“王相公,想不到你如此谦卑,令老夫好生敬佩,正因为你所说的事情,不正是要拆分六艺吗?”

    “不然,如今六艺师者,也不足百人,如果贸然拆分,变成几个学堂,只怕每个学堂都无非配置足够的老师。到了那时候,只怕各个学堂又会重蹈覆辙,渐渐抛去一些东西,变得只专注经义文章了。”王宁安抬头,呲着牙一笑,“文相公,你不想六艺失去特色,变得毫无特点吧?”

    “怎么会,怎么会!”

    文彦博连连摆手,可怎么也掩饰不了尴尬之情。

    他苦心算计,不就是要掺沙子注水吗,结果让王宁安一语道破,换成脸皮薄的,早就没脸见人了。文彦博还能安之若素,也是功力够厚!

    “王卿,那你是什么看法呢?”

    “启奏陛下,臣以为或许而已让其他书院的山长博士进入六艺学堂,接受培训,当然也不只是这些人,包括一些官吏,在升职之前,需要熟悉相关事务,也进入六艺学堂……从此之后,六艺不招普通学生了,专门针对高端人才,由陛下亲自担任山长,不知道文相公觉得如何?”

    一刹那,文彦博的老脸变得紫青,连忙咳嗽,掩饰难堪,心里头却在狂骂!王宁安,你的野心未免太大了吧!

第523章 要变法了

    文彦博当然有理由痛骂,甚至连贾昌朝都豁然睁大了眼睛,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

    没错,王宁安的这一步棋,实在是出乎他们的预料。

    文彦博和贾昌朝的如意算盘很明白,他们打压不了六艺的学生,也阻挡不了六艺崛起,只能想办法削弱六艺的力量,拆分成几个学堂,然后让六艺平庸化,日削月割,他们的信心十足,因为只要开头,接下来就会有无数的文官前赴后继,用尽各种手段,把六艺废掉。

    这两个老货的确是算计精明!

    很可惜,他们遇到了王宁安。

    其实在会试之前,王宁安就料到了这个局面。

    只要不出意外,凭着六艺学生的实力,一定会大放异彩,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自然也就是众矢之的。

    欧阳修还要改革儒学,如果儒学改革变成了六艺的专享,科举变成了六艺的后花园,那么六艺离着完蛋也就不远了。

    如今的六艺,让王宁安想到了一个例子,那就是明末的东林,以东林书院为核心,结成庞大的东林党,他们有自己的实学理念,有无数的官员,在民间拥有无与伦比的声望。

    无论怎么看,东林都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

    但问题就出在了东林自己身上,他们拘泥门户之见,排斥其他人,把什么好处都自己吞下……结果就是其他的所有势力,集结到了一个太监的门下,全力对付东林。

    双方疯狂斗法,手段尽出,及此反复之后,连整个帝国都被葬送了。

    如今的六艺学堂,论起实力,绝对还在东林之上。

    科举之后,六艺就处在了一个十字路口,是继续维持神话一般的存在,还是换一种生存方式……王宁安看得很清楚,凭着自己的谋算,六艺的资源,在未来的几科里面,绝对能斩获颇丰,成为朝堂上顶尖儿的势力。

    可凡事过犹不及,天下还有那么多读书人,还有那么多书院,穷极六艺的力量,连十分之一都控制不了。

    其他人会怎么看,他们绝不会认为六艺学堂有真本事,只会认为六艺结成一党,互相包庇,把朝廷论才大典,当成了私相授受的工具,只有进入六艺学堂,才能成为进士,六艺比起吏部还厉害!

    民间有这种想法还不可怕,问题是赵祯一旦这么看了,甚至准备动手,那时候六艺学堂就真的大祸临头了。

    难不成还要选择和皇帝斗一场吗?

    王宁安没有那么自负,更没有那么傻!

    是时候了!

    六艺该转型了。

    “启奏陛下,臣以为朝廷唯才是举,当然是对的。只是凡事也要讲究公平,六艺学堂得天独厚,陛下更是亲自赐予皇家书院的身份,名师荟萃,每年有巨额经费,甚至六艺的学子能提前入仕,参与政务,了解民情……有了这些经历,他们才能写出陛下想要的文章。其余的书院学子,不是才略不足,而是没有这么好的运气。臣以为为了让教育更加公平,六艺应该彻底改革,以后的六艺,主要专注三项事情。”

    王宁安说出了自己的构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