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寒门首辅 >

第89部分

寒门首辅-第89部分

小说: 寒门首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

    这真是让人纠结的事情啊。

    王阳明面上却是看不出一丝悲喜意味,话锋陡然一转道:“那些经史文章早已在愚兄脑中,再去复看一遍又有什么意义?愚兄的文章风格就是那样,便是写再多的时文也不可能改变。倒是慎贤弟你该好好看看名家之作,拿捏出好的文章来。愚兄听说大宗师近期不会按临余姚督察学政,但乡试前的科试是一定会来主持的。慎贤弟你虽然是连夺小三元,但也得小心一些,莫要在这等小试上受到羁绊。”

    这倒也有些道理,毕竟浙省县所太多,若是一一督察学政,大宗师也会分身乏术。但科试大宗师却是一定要主持的,因为这关系到参加乡试的资格。

    。。。。。。

    。。。。。。(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章 别离情

    如果大宗师想偷懒是可以不去各地督察巡视学政的,但科试如无意外,大宗师是一定要亲自主持的。

    按照定制院试结束后一年内,也就是生员进学一年内会举行科试,算一算,也就是弘治七年八月之前。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竟然只有不到一年了。。。。。。

    谢慎直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相较而言,岁试他倒不是很担心。虽然岁试名义上也是学官主考,但实际执行起来多是由各地县学教谕主代为主考。还是那句话,浙省县所甚多,若是事事都要大宗师亲力亲为,他迟早得累得吐血不可。

    换句话说,只要不是提学官主考,各县的自主性就极大,完全看教谕的个人口味。

    而且岁试不像正式取士的大考,场次、范围、考几场、考什么全在教谕个人的意思。

    就拿孔教谕来说,此君喜欢《礼记》,故而很可能从《礼记》中截题。作为孔教谕的得意门生,谢慎知道老师的这个癖好。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好,说是君子取巧也罢,总而言之谢慎是占了先机。

    岁考,顾名思义是每年一考,有点类似后世的年终考试,其目的是将生员划分等级。

    自从有了人这个物种,就有了三六九等之分,就连县学这等清明的处所也是不能免俗。

    按照大明规制,岁考的等级有明确的划分。凡是考一等者,可以升一级。而考二等者维持原有等级不变,但是廪生比较惨,会停廪米供应。考试成绩列三四等则是勉强混一个及格,考中五六等的就很凄惨了,不但县学儒衫要由蓝衫改着青衫,还得从县学发配到社学。若是教谕再看这些人不顺眼,很可能直接奏请大宗师剥夺这些生员的秀才功名。

    对于读书人来说,尤其是对于那些经过千辛万苦才考的一个秀才功名的读书人来说,剥夺功名就意味着斯文扫地,前途尽失,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事情。

    故而即便是增生、附生也不愿意考到五等六等。因为这样就把命运交到了教谕的手上,“生杀予夺”完全看教谕一人的意思。

    当然,这个岁考也不是完全不通人情。比如廪生只要考的不是太差,便至少会评个二等,保住直接参加科试的资格。

    要知道科试有三次机会。第一次科试大多参加的都是岁试中被评为一二等的生员,这也不难理解,毕竟一二等的生员学问好,底子强,让他们先获得参加乡试的机会,资源倾斜也是对县学的名誉,对全县名誉的负责。

    第二次科试叫录遗,就是给那些三等、四等的考生机会。这些考生比不过一二等的学霸,但还想参加乡试碰碰运气,故而就会参加录遗的考试。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二等的考生染了重病,或者外出游学,那么也可以参加录遗以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

    至于最后一次科试,就有些走样子的意思了。虽然也有通过其参加乡试的,但是微乎其微。

    换句话说,一个连补考都考不过的生员,便是再给他十次机会多半还是不过。

    谢慎虽然八股文不算绝对强项,但应付岁试还是不成问题的。何况主考官是孔教谕,谢慎完全不必担心。

    但是科试就一定要重视了。别的且不说,万一第一轮科试不幸被比了下去,要参加第二次录遗,那可就太丢人了。

    王守仁算是给谢慎提了一个醒,他的实力还没到可以随意碾压旁人的地步,还是虚心求学为好。

    与王守仁告辞,谢慎只身回到家中。

    此时大哥谢方已经被书童陈虎儿唤回了家,见谢慎回来了,便快步迎上前去。

    “小郎!”

    “大哥,宁员外那边来信了。”

    谢慎和大哥一起进了书房,少年关上门窗便沉声道:“大哥你这几日若是得空,便可以雇一条船把今年的新茶运到杭州。那边宁员外都会安排好,店面铺子你都不必操心。”

    虽然大哥比自己年长数岁,可还是没有出过远门。

    谢慎对大哥十分不放心,千叮咛万嘱咐,倒是把谢方逗乐了。

    “知道了,知道了。小郎啊你不必替大哥担心,咱们苦日子都一起挨过来了难道享福还不会享了吗?”

    谢慎讪讪的笑了笑,点头道:“大兄说的是。哦,差点忘了!”少年取出王守仁写好的那封信递给了谢方。“这是王家兄弟写的一封书信,他们要入股咱们茶铺,本金是一千两银子。大哥你到了杭州,便把这封书信交给范员外。他住在北城,紧邻着鹊仙桥,很好找!”

    “王家,就是王状元他们家?”

    “恩,就是他们家。大哥你放心好了,此事我自有安排。”

    对于自家小郎,谢方自然是很放心。那可是堂堂秀才相公,心思活泛着呢。

    “好,大哥信你!”谢方拍了拍谢慎的肩膀,有些感慨的说道:“若是没有你,咱谢家现在肯定不会过的这么好。你说什么,大哥都信!等过两****把一切安排妥当了,便带着你嫂子一起去杭州!你一个人在余姚进学,可要照顾好自己。”

    谢慎点了点头,大哥带大嫂谢陈氏去杭州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余姚离杭州虽然不远,但夫妻长时间分隔也不是个事。

    “大哥你放心好了,我白日在县学进学,回了家还有水芸和虎儿照顾。倒是你,别舍不得银钱,到了杭州买上几个粗使丫鬟打理宅子。”

    宁员外虽然给大哥提供了铺面、宅子,但丫鬟仆人这些却是不可能送上的。

    “知道了,知道了。。。。。。”

    谢方频频点头,在他看来自家小郎真的长大了,变得会关心人疼人了,再不是那个跟在他屁股后面哭着闹着要糖吃的娃子了。

    像谢家这样的寒门之家,拉扯大一个孩子并不容易,但是谢方却从未抱怨过。

    不知为何回忆起谢慎小时那些过往,谢方只觉得怅然若失。

    孩子大了,自己学会走了。。。。。。

    谢方会害怕,害怕谢慎离开自己的那一天。

    只是他想不到,这一天来的如此之快。

    。。。。。。

    。。。。。。

    关于本书的订阅,如果可以的话大家还请用客户端订阅,因为新版起点pc貌似订阅会出现bug,具体的还请看作者的话。(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一章 从台阁体到茶陵派

    时光飞逝,秋去冬来。

    转眼间距离岁试结束已经三个月了。在这次岁试中谢慎考取了一等的好成绩,但因为本身就已经是廪生生员,升无可升实在是无趣。

    而且在县学诸生眼中,谢慎这样的小三元得主获得岁试一等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如果谢慎考出了二等甚至更差的成绩,那才是耸人听闻的事情。

    唉,出名也有出名的坏处,像谢慎现在这样一举一动都被人盯着,无数人巴不得他出乖卖丑。

    少年只得感慨一句,世道人心。。。。。。

    年关将近,余姚城的百姓都忙碌了起来,抓紧时间置办年货。

    谢慎却是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心态。距离科试已经不足八个月。在这八个月内他一定要努力提高行文水平,打磨时文风格。

    风格这种东西说来玄之又玄,可却是区分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标准。

    纵观大明朝历史,那些宰辅尚书,哪个文章不是独成一派?

    谢慎要想像他们靠拢,首先要做的就是磨砺出自己的文章风格,并坚定不移的保持下去。

    这个工作看起来简单,却是至关重要。

    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影响到今后的乡试、会试。

    大哥大嫂前去杭州后,谢慎又从牙行雇佣了四五名护院,现在倒是暂且不必担心安全的问题了。

    却说这日谢慎照例从县学进学后回到家中,在水芸的服侍下换了便服只身一人来到书房中。

    在书案前坐定,谢慎便随手翻看时文册子研究开来。

    所谓的磨砺风格不是指凭空制造出一种风格,而是指在研究前人名儒风格的基础上做一些细微的改变。

    毕竟文人这个群体最好名声,而作为当朝权贵肯定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向他的风格靠拢。

    便说弘治朝名臣,本科会试考官李东阳,其风格就十分值得学习。

    说来谢慎还得感谢王守文,若不是他把当世名家的时文册子拿来给自己看,谢慎还真的找寻不到。

    李东阳是茶陵人,十八岁就中进士,之后顺利馆选为庶吉士,授予翰林编修之职。

    但是此君似乎官运不太亨通,自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李东阳都在翰林院里蹉跎时光,完全没有一丝一毫腾云直上的迹象。

    直到当今天子弘治帝即位,李东阳才时来运转,平步青云。

    你可以讲他是在蓄力,也可以说他是在隐忍。总之一切的一切在弘治四年发生了改变,李东阳在这一年擢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任侍读学士,并成功进入内阁参与机务。

    这之后的事情谢慎自然很清楚,李东阳成为了弘治三阁老中最著名的一个,也是为官时间最长的一个。

    而且李东阳的文学造诣也很高,不仅一手终结了三杨阁老创建的台阁体,还创立了茶陵派。

    可以说李东阳所写的八股文,透着一股浓浓的古意。

    李东阳本人更是典型的以词臣跻身宰辅之位。

    谢慎作为穿预客,自然可以高屋建瓴的看问题。

    最简单的就是一定要抱对大腿。。。。。。

    弘治朝是士大夫狂欢的一个时期,弘治天子克己复礼,以上古圣明君王的标准要求自己,这自然符合文臣的利益。

    而文臣的领袖自然就是李东阳。更关键的是,李西涯的政治寿命长啊。刘健、谢迁都辞官了,李东阳还一人在内阁撑着。。。。。。

    如果能够好好研读一番李阁老的文章,再稍加磨砺,绝对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惜谢迁、王华都不在余姚,不然若是能够通过这两条线搭上李东阳,今后的科举之路将十分坦阔。

    谢慎随意的翻开一篇李东阳写的时文。

    这篇时文不是别的,正是李东阳给今年癸丑科会试作的程文。(注1)

    对于其他士子而言,文章是新鲜出炉的,自然是炙手可热。可对于谢慎来说,却没有什么太值得期待的,他所要做的就是枯燥的分解文章,寻找可以借鉴的部分。

    题目是《由尧舜至于汤》。

    谢慎前世也是读过不少科举文献资料的,对于这篇文章有些印象。

    “圣人之生有常期,或传其道于同时,或传其道于异世。”

    谢慎不得不承认李东阳的开篇就很霸气。

    虽然圣人生之有期,但并不一定传道局限于一时,而可能流传后代。。。。。。

    紧接着,李东阳又言:“盖圣人之生,即道之所在也。非见之者之在当时,闻之者之在后世,则斯道孰从而传之哉?孟子于此而叙之意有在矣。”

    这是起承接的部分,没有什么可忖度的,谢慎继续往下看去。。。。。。

    他越看越觉得李东阳所写的这篇程文,似乎有股仙气。虽然语言不算浮华,但却是句句有气势,能够抓住人的心理,让人迫不及待的读下去。

    换句话说,就是李东阳明白八股文考的是什么,明白撰写八股文的核心是什么。

    这其实就是八股文高手应该具有的素质。

    八股文是什么?是最功利,最严苛的文章!

    考场之上,能够发挥出什么样的水平是未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再要求把文章写得天花乱坠是不现实的。

    李东阳的选择又是什么?

    他选用了最稳妥的方式,也就是用古法写文!

    古文的写作方式一板一眼,可谓无懈可击。

    这样的文章在浮夸空谈的花架子中间就会显得十分出挑,也自然而然的会受到考官的青睐。

    当然这篇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