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寒门首辅 >

第75部分

寒门首辅-第75部分

小说: 寒门首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像宁益这样的大茶商,是不可能不知道龙团茶的。

    换句话说,谢慎是想用这首诗试探宁益。如果宁益对答不上,那就是说他只是个以茶谋利的商贾罢了,谢慎只需要用结交商贾的方式结交他。

    但如果宁益能够很好的对答,那证明宁益不仅仅是一个以茶谋利的商贾,而是一个真正爱茶的儒商。

    。。。。。。

    。。。。。。

第一百五十二章 拜会宁员外(二)

    (求收藏,求推荐票!)

    如果是这般,谢慎便需要用更接近于结交士子的方式结交宁益。

    这两者看似没有什么明显区别,但实际执行起来差别很大,如果用错了方式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宁益听到谢慎吟诵苏东坡的诗,颇是有些惊讶。龙团茶自大明初年被废除贡茶名号后就渐渐没落,除了像他这样的大茶商,几乎没什么人愿意品饮,想不到这个小子竟然能够随口吟诵出咏龙团茶的绝句。

    宁益几乎不假思索的便吟诵出:“窗晴斗碾小团龙,活火新瓯浅培红。江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

    这是一首通体回文诗,所谓通体回文诗,就是指倒读也可以成诗,立意自是极为巧妙。

    宁益轻松倒吟出来,话有深意。

    “谢公子莫非也喜欢龙团茶吗?”

    谢慎知道龙团茶兴盛于两宋,到明代虽然有遗风,但因为丧失了贡茶的名头,许多茶坊停止制作龙团茶饼,渐渐的就连制茶工艺都遗失了。

    当然,像宁益这样的大茶商,是完全可以命人遵古法制作龙团茶饼的,无非就是多耗费一些银钱,但这些银钱比起宁益贩卖钱塘龙井所赚的只是九牛一毛罢了。换句话说,宁益便是以玩票的性质制作龙团茶他也有这个资本。

    谢慎点了点头道:“龙团茶比起钱塘龙井,味道更为奇特,谢某闲暇时也会煎茶来喝。”

    到了大明朝,喝茶的方式几乎都是用沸水冲泡,很少有遵古法煎茶来喝的了,宁益做的是这个生意,自然比别人要清楚。偏偏宁益本身十分喜欢古法喝茶的方式,一时觅得知音,自然极为欣喜。

    “哦?既然如此,谢公子不妨拿些小龙团回去。不瞒你说,老夫这里的龙团茶饼都是经过古法工序一步步制作而成的,味道肯定要比外面野店做的好很多。”

    谢慎其实此刻心中很虚,他并没有喝过龙团茶,吟诵这首诗不过是为了试探宁益。宁益喜欢龙团茶,证明他不仅仅把贩卖茶叶当赚钱的营生,而是把茶叶融入到生活之中。

    这和宁益靠贩卖茶叶赚的盆满钵满并不矛盾,毕竟儒商也是商,牟利才是最重要的。

    “那便多谢宁员外了。”

    谢慎之所以敢以这首诗试探宁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前世研究茶文化时读到一些野史,里面记载江南的大茶商中有不少喜欢两宋鼎盛的小龙团。

    野史自然不可全信,但至少属于一个思路。

    现下谢慎既然要打开局面,自然要试上一试。

    不曾想野史记载的东西竟然是真的,至少杭州城数一数二的大茶商宁益就是个小龙团发烧友。

    这便好办了。。。。。。

    只要是儒商,便对名声很看重,只要对名声看重,就会有许多弱点。

    “苏东坡这诗作的巧妙,小子偶然也想出一首拙作,不知宁员外可否赏耳一听?”

    谢慎善于作诗,宁益是早就知道的。可是他毕竟没有亲耳听过,如今有了机会自然不会错过。

    “谢公子快快吟来!”

    谢很清了清嗓子,吟诵道:“三月春风长嫩芽,村庄少妇解当家。残灯未掩黄粱熟,枕畔呼郎起采茶。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转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白芙蓉。六水三山却少田,生涯强半在西川。”

    这首诗吟完,谢慎刻意观察了宁益的表情,发现宁员外受到了很深的感触,面有戚戚然,心中暗暗叫好。

    “当年老夫白手起家,也是从种茶采茶做起,谢公子诗中描述皆是历历在目耳!”

    宁益宁员外好一番唏嘘感慨,直是感人肺腑,闻者落泪。

    谢慎听了一遍宁益宁员外如何白手起家,如何从一介行脚商人混到如今杭州茶商魁首的经历,更是对宁益佩服有加。

    但佩服归佩服,他这次来是谈生意,为雅集谋划的。

    雅集和生意不可分,究其原因,便是因为杭州士子背后站着的是众龙井茶商。

    杭州士子与宁波士子的合作,可以看做是杭州茶商和宁波茶商的合作。

    这两强一旦合作,不但雅集上余姚士子占不到什么便宜,姚江茶也休想打入江南士子的圈子了。

    起初谢慎想一口吞下钱塘龙井在茶叶市场中的份额,但现在看来这个计划太过不切实际。眼下更好的办法是争取和以宁益宁员外为首的杭州本地茶商合作,打压企图分羹的宁波茶商。

    宁波茶商只要倒了,那些靠着宁波茶商支持的士子就如同跳梁小丑一般不足为虑。

    只是宁波茶商介入的早,他要打动宁益便得另辟蹊径。

    前面谢慎也分析过,宁益是儒商,故而他会以小龙团茶为突破口,继而用诗文让宁益对他生出好感。但这些都只是铺垫,宁益是儒商,但终归还是商人。

    也许宁益好诗文,但看重的终归是利益两字。

    谢慎如果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就不可能说服宁益为首的杭州茶商转而和自己合作。

    而且不论从各个方面看,宁波茶商的实力都要比谢慎强,宁益选择宁波茶商合作也在情理之中。

    谢慎淡淡一笑道:“不过是小子感念茶农辛苦,随口所作。竟不想能引得宁员外这般感触。哦,小子有一事很是疑惑,不知当讲不当讲。”

    宁益此刻对谢慎很有好感,自然也没有太多防备,便摆手道:“谢公子请讲。”

    稍顿了顿,谢慎沉声道:“敢问宁员外,如今而言天下诸多茶叶中谁当为魁首?”

    宁益自然满是傲气的答道:“当然是钱塘龙井。”

    在本朝立国之前,龙井就已经是名茶,但还没有出名到现在这般地步。随着小龙团被剔除贡茶名单,唯一可以和龙井抗衡的名茶也消失在历史滚滚洪流之中。

    如果宁益连这点自信都没有,也不可能成为杭州茶商商会的会长了。

    他个人虽然喜好小龙团,但还是那句话,喜好是喜好,生意是生意,不可混为一谈。

    。。。。。。

    。。。。。。

第一百五十三章 拜会宁员外(三)

    (求收藏,求推荐票!)

    “那排名第二的茶叶呢?”

    “这。。。。。。”

    宁益被谢慎的这个问题问的一怔,一时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除了钱塘龙井稳坐魁首外,其他茶叶名次本就没有定论。谢慎这么问,宁益确实不好作答。

    但是他毕竟世面见得多了,稍稍思忖便捋着下颌胡须道:“其余茶种如群雄纷争,品次难以决断。”

    宁益的这个回答并没有出乎谢慎的意料,少年转而笑道:“那么宁波珠山茶在宁员外看来,在这群雄中处于什么位置?姚江茶又处于什么位置?”

    宁益揉了揉额角,缓缓道:“宁波珠山茶入口甘醇,这些年有追赶钱塘龙井之意。至于姚江茶,恕老夫直言,跟其他群茶还有较大的差距,只能在余姚一代风行。”

    谢慎点了点头,宁益的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没有刻意贬低姚江茶的地位。不说别的,便是在本省之中,姚江茶的地位也得排在末等。

    “那么,宁员外觉得谁更可能取代龙井茶的地位?”

    谢慎巧妙的抛出了一个足以让宁员外头疼的问题。

    “这。。。。。。”

    宁益愁眉紧锁,不住的揉着额角。

    跟宁波大茶商何昌合作之前,宁益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不过也许是他当时太过自信,并没有把何昌太放在眼里。毕竟从体量来说,宁波珠山茶实在不够看。

    不过谢慎的话让宁益警惕了起来。

    眼下虽然珠山茶无法和钱塘龙井相提并论,但毕竟在群茶中隐隐有抬头的迹象,若是再借助杭州茶市发展一番,增长的势头将会非常可怕。

    长此以往,龙井茶势必会受到制衡,宁益本身的利益也会受到影响。

    换句话说,跟宁波茶商何昌的合作是在作茧自缚。

    “如果换一个合作的对象,也许宁员外便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了。”

    宁益沉声道:“谢公子还请明言。”

    谢慎顿了顿笑道:“若是宁员外和姚江茶商合作,既不用担心钱塘龙井的魁首地位受到威胁,又可以赢得美名,何乐而不为呢?”

    谢慎不知道宁波茶商何昌向宁益提出的具体合作方式,但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在宁益的心中深埋入一根刺。只要让宁益觉得不舒服,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姚江茶?”

    宁益陡然变得警惕起来,看向谢慎的眼神中也多了一层意味。

    “实不相瞒,小子就十分喜欢饮姚江茶,觉得此茶中有古韵。”

    稍顿了顿,谢慎吟诵道:“香暗绕窗纱,半帘疏影遮。霜枝一挺干,玉树几开花。傍水笼烟薄,隙墙穿月斜。芳梅喜淡雅,永日伴清茶。”

    宁益赞叹道:“这诗作的有雅韵!”

    “这是小子去岁寒冬之时边饮姚江茶边作出的,让宁员外见笑了。”

    谢慎冲宁益拱了拱手,淡淡道。

    其实什么‘饮姚江茶时所作的’当然是谢慎编的,宁益也未必看不出。不过宁益不想点破,因为这与他的利益没有冲突。

    谢慎勾起了他的兴趣,他倒是想听听少年接下来会说些什么。许久没有一个人能这么让他沉下心去倾听了。

    “如此有雅韵的茶叶,名声却大不如宁波珠山茶,宁员外不觉得可惜吗?”

    这么明显的暗示宁益如何听不出,不过他却是并没有直接回答谢慎。

    “谢公子的意思,老夫明白了。只是兹事重大,一时难以决断。老夫若是考虑好了,会及时告知谢公子的。”

    对于宁益的这番表态,谢慎已经很是满意。要知道他们在谈的不仅仅是茶叶品类优劣,更是一桩生意。生意人自然有生意人的规矩,如果不把谢慎摸清,宁益是不会轻易表明态度的。

    但让谢慎感到欣喜的是,宁益的态度已经软化,至少愿意考虑自己的提议。

    谢慎的实力比起宁波茶商何昌自然远有不及,但这个劣势却反而可能让宁益心动。

    这便是心理学的范畴了。姚江茶的地位远不及象山茶。故而宁益如果选择姚江茶商合作,受到的威胁肯定要小于和宁波茶商合作。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

    眼下钱塘龙井一枝独秀,但这不意味着龙井茶永远会有这个地位。

    扶持姚江茶来制衡迅速崛起的珠山茶,显然更符合宁益的利益。

    而且谢慎已经很明显的暗示,何昌能给宁益的他谢慎一样可以给,而何昌给不了宁益的他谢慎一样可以给!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商贾更是如此。要想在险恶的商场成为笑到最后的人,便一定要精打细算,将各种情况考量。

    “如此,小子便先告退了。”

    谢慎的分寸拿捏的恰到好处。他知道现在宁益有些心动,但还需要时间来考虑。能分析的谢慎都已经分析了,想必宁益也很清楚,再留下去只会起到反作用,倒不如给宁益留出足够的时间思考。

    有时候进就是退,退就是进。

    官场上的那一套放在商界也同样适用。

    谢慎离开宁府后,直接返回落脚的客店。

    郎中早已给张不归开了治瘀伤的药,内服外贴下张大公子的伤情明显好了不少。

    见到谢慎迟迟归来,张不归一肚子苦水总算可以吐出来了。

    “慎贤弟,你可是回来了。方才愚兄考虑了良久,也觉得不应该以暴制暴。不然岂不是跟那帮宁波府的鸟人一样了吗。”

    张不归能够说出这番话还是很让谢慎感到惊讶的。

    “张兄能这么想,真是太好了。”谢慎深吸了一口气,沉声道:“张兄也不必担心,这件事绝不会就这么算了。这次某去了一趟宁府,如无意外宁员外那里定有助力。”

    张不归自然十分疑惑。他与宁员外最多只能算是相识,连相熟都算不上。宁员外为何会对他们这些余姚士子施以援手呢?

    “何以见得?”

    “张兄莫要多问了,到时便知道了。”

    谢慎之所以这般肯定,是因为西湖雅集还有不到三日就要开始。宁益如果要变卦也一定会在雅集开始之前。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