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寒门首辅 >

第320部分

寒门首辅-第320部分

小说: 寒门首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下杨一清真的慌了。

    别管谷大用对他如何审讯,他都有应对之法。大不了受些皮肉之苦,却可以换得满朝文武的同情。

    可现在看来,谷大用完全把他晾着了。

    这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天子对他的死活不再在意了。

    毕竟是天子亲自叫西厂审讯他的。谷大用需要直接对天子负责,那么审讯结果就很重要,必须尽可能快的拿到口供,这样才好交差。

    而谷大用完全不急,难道是皇帝陛下已经对这案子失去了兴趣?

    这才是最可怕的!

    一个被皇帝遗忘的臣子下场会无比凄惨,这一点杨一清十分清楚。

    而困在这西厂大牢的高墙之内,杨一清又无法与同党门生联系,获得不了任何外界的信息和援助,这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真的是太糟糕了。

    而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

    杨一清无意中从几名狱卒口中听到了谢慎接任内阁首辅的消息。

    这个在常人听来无比寻常的消息,却差点让杨一清直接背过气去。

    他本以为谢慎便是接任首辅也会是在他这个案子结案之后,不曾想竟然他刚入狱没几天,谢慎便接过李东阳的衣钵,成为了正德朝新任首辅。

    这岂不是说他的案子如何宣判都不会对谢慎产生影响?

    这种落差感让杨一清几乎崩溃,甚至以绝食来回应。

    可惜他的肚子实在不如自己想象中的争气,在绝食两天后还是主动吃了那碗粗粮牢饭。

    就在杨一清的心理防线全面崩溃后,谷大用终于决定提审他。

    此刻的杨一清再没有了之前对抗的心气,一五一十的全部招认了。

    这让谷大用十分惊讶。他原本以为杨一清还会与他纠缠一番,没曾想他竟然都招了。

    也许这就是哀莫大于心死吧。

    一个老政客,老官僚在得知仕途无望后的正常反应。

    谷大用命书吏详细的记录下了杨一清的供词,第一时间把其送到了天子朱厚照的面前。

    接下来的事情便交给朱厚照了。

    大明天子将亲自对杨一清的命运做出裁夺。

    不过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杨一清毕竟是三朝元老,在文官集团中的地位极高。如果处置的稍有不当,会激起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

    但若是轻易的饶过杨一清,朱厚照又觉得对不住谢慎。

    此中纠结,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种时候朱厚照一般都会想到谢慎,可这件事谢慎偏偏是当事人,实在不好相问。

    朱厚照就这么纠结了三日也没有最终决断。

    终于,顾鼎臣看不下去了。

    他亲自上书,请求天子将前总督杨一清流放琼州府。

    现在顾鼎臣是内阁的二把手,说话还是很有分量的。

    在顾鼎臣上书后,不少科道言官纷纷附和,赞同次辅的奏请。

    群臣的表态让朱厚照不再为难,欣然同意了顾鼎臣和一众言官的奏请。

    这些言官最是见风使舵,见到谢慎胜势已定便想着锦上添花,能卖好处自然毫不犹豫的出手。

    朱厚照自然乐得如此。

    一来这个处罚建议是文官集团自己提出来的,他只不过顺承百官心愿。

    二来处罚也不算太残酷。朱厚照本身是不喜欢杀人的,更何况杨一清这样的三朝老臣戮于西市实在太有损体面了。虽然其手段下作了些,但毕竟罪不至死,流放是最合适的处罚,既可以废掉杨一清的政治生命,又不至于让其真的身首异处。

    有时候对于一个政客来说废掉其政治生命,比夺取性命更让其绝望。

    天子以雷霆手段处理了一场闹剧,首辅的权力交接也有惊无险。满朝官员乃至天子本身终于可以将精力重新放到政事上。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正德新政处于推行的最关键时期,此刻任何一个细小的改变都会让大明帝国往完全不同的方向走去。

    。。。。。。

    。。。。。。

第五百七十三章 一代新人换旧人 【4000字二合一大章】

    李西涯致仕,谢四明接任。

    大明首辅大学士的权力交接顺利完成。

    虽然其中也有一点小插曲,但总得来说并没有产生大的影响,属于可控范围内。

    值此革旧鼎新之时,满朝官员都对新首辅送上了祝贺。

    不管是六部尚书,还是都察院都御史,亦或是科道言官,他们极尽溢美之词将谢慎捧成了千古明相。

    这和杨一清发难时百官的沉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时文官们大多是一种看热闹观望的态度。不急于表明自己的态度站队,要等到一方显露出胜势再做决定。

    这其实是官场生存之道,无可厚非。毕竟除了亲娘老子没有人会无私的站在你的背后。

    重要的是这些官员能够真正支持谢慎的新政,为大明改革出一份力。

    能做到这些,谢慎就很满意了。

    至于杨一清,没有人会在意他的死活。

    流放琼州府那等蛇蝎遍布之地基本宣布杨一清官场生涯的结束。文官们谈起这位昔日同僚时最多也就是感慨几句。

    没办法,跟谁斗不好偏偏要和天选之人斗,那不是找死是什么?

    按下这些且不提,却说三年后也就是正德八年,土豆和玉米在大明两京十三布政司全面推广种植。

    经过三年的努力,大明百姓们终于接受了这种外来新作物。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知道大明百姓尤其是庄户人特别守旧。

    对旧的东西极为坚信,而新的东西要想被接受需要极大的努力。

    再加之皇权不下县,大明政令最多传到到县一级。

    再往下,仅仅靠官府是推行不下去的,需要地方族长的配合。

    这样一来,便需要做很多工作,其中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交易,复杂程度远超常人想象。

    当然,真正种植后,百姓们尝到了好处接下来不用官府倡导他们都会主动进行种植。

    这对大明可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明朝最终亡国就是因为土地兼并太过严重,绝大多数土地和财富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

    这种不正常的贫富差距自然引得穷苦百姓心中不平衡,被有心人一忽悠就揭竿而起,与朝廷拼命了。

    再加上北面有个养寇自重的李成梁,本以为一切尽在掌控,结果玩脱了把女真人养肥被一波平推亡了国,实在是太凄惨。

    现在好了,有了高产粮食解决了吃饭问题,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不会爆发了。

    明代的百姓其实和历朝历代的一样,都十分驯顺。只要让他们能吃饱饭不饿肚子,就不会扯旗造反。

    毕竟谁也不想过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提心吊胆的日子。

    当然,土地问题才是根本,仅仅解决粮食问题而不解决土地问题迟早还会出问题,只不过矛盾爆发的会更慢一些。

    这也是谢慎极力推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相较于新作物的种植,土地改革遇到的阻力更大。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土地是缙绅地主的命根子。土地改革就是拿刀在他们身上割肉啊。

    但是这肉不割又不行,不割这肉大明朝就会生疮腐烂,最终轰然倒塌。

    谢慎的土地改革方案很简单,那就是将所有寄挂在大户家的田产重新归还给原主人。至于贪官犯官的土地则进行均分。

    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清丈是进行这一步的基础。当然,寺庙道观名下的土地是重点清查的。

    均田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便是粮税改革。

    大明还是一个农耕社会,故而粮税是岁收的重要来源。

    虽然商税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没有人敢动粮税,因为这是国本。

    谢慎却毫不犹豫的动了。

    因为他明白粮税不动,大明的硬实力很难有大的发展。

    谢慎的粮税改革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废除人头税。

    这个方案刚一提出时不出意外的遭到了所有文官的反对。

    毕竟封建王朝两千年来都是收的人头税,就这么废除风险实在太大了。

    其实这也在谢慎的意料之中。

    毕竟张江陵推行一条鞭法时就遭到了强烈的抵触,在地方上甚至无法推行。而谢慎的这个废除人头税显然比一条鞭法还要彻底。

    但谢慎却并不担心。因为天子坚定的支持他。

    新政规定,没有土地的百姓不必再缴纳粮税,等于解放了这一部分劳动力。可以让他们全身心的投身于手工业、商业等行业。

    要不然,只要家中有男丁便要交税,不管是交实物税还是银两都极为不公。毕竟有的百姓已经不事农桑,改做他行。

    这一改革避免不了阵痛,但只要挨过去就会对综合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与其一直被粮税折磨还不如狠狠一刀切下去来的痛快。

    当然,直接征收银两也有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容易囤货居奇,容易闹粮荒。

    故而谢慎并没有强行规定必须缴纳银两,而是让百姓们自由选择,可以交粮也可以交银。

    这样一来就趋于一种平衡,闹粮荒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不过谢慎新政中有一点却是和张江陵的一条鞭法一致,那就是用交银替代徭役。

    这一部分由朝廷拨银雇佣职业役工来做,算是社会分工的细化。

    对这一点老百姓自然是举双手赞成的。徭役太苦了,而且征发是随时的。有时正是农忙却要征发徭役修筑河堤,你是去还是不去?

    去吧没人在地头劳作。不去吧是拒绝徭役,是要被拿到官府大板子打屁股的。

    现在好了,朝廷规定你只要出一份银子就可以免除徭役,由专门的杂役来做,百姓们自然拍手称快。

    当然这也有问题,那就是全国杂役有限。如果遇到大的工程,仅仅靠现有的杂役是不可能完成的。

    这时候便需要临时征募。

    不过朝廷对这部分征募者也是发银钱的。

    等于特殊情况下百姓从之前的无偿白干变成了有偿劳动,心里肯定平衡了许多。

    乍一看来,谢慎的新政脑洞大开,其实都是根据实情制定的十分务实。

    百姓们从抵触到接受,再到欢迎也体现了心态变化的过程。

    。。。。。。

    。。。。。。

    大明朝从来不缺少夸夸其谈的清流,但却太缺能够塌下心来好好做事的实干家了。

    这也是张居正能够获得那么高历史地位的原因。

    当然谢慎不会走张居正的老路,要想新政能够推行下去独揽大权是行不通的。至少要让朱厚照在改革中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

    唯有如此,年轻的天子才会有**继续改革下去。

    这当然也是心理学的范畴了,政治本身就是不断博弈不断妥协。只有一方受益,是不可能长久的。

    改革家要有坚定的决心。改革家同样要有一套用的趁手的班底。

    谢慎现在可以倚重的人不多,也就是王守仁、顾鼎臣、唐寅三人耳。

    但只要这三人能够各司其职还是能够应付可能出现的麻烦的。

    人其实是一种十分奇特古怪的生物。

    往往前一刻还坚持一种见解,但经过某事后态度会发生极大的转变。

    就比如之前推广种植的玉米、土豆。在推行之前,上至百官下至百姓反对之声不绝于耳。可是谢慎坚持推行,秋收之后所有人都傻了。

    这种新的粮食实在是太高产了,味道还不赖,不种植岂不是对不起自己?

    谢慎其实更多的充当的是一个引导者角色,给大明指引一条最适合的道路。

    但是这个角色同时很危险,必须小心反对者的反攻倒算,毕竟得罪了太多既得利益者,被合而击之也未可知。

    谢慎既然致力于改革就已经下定了决心。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家人。

    所以他绝不能失败,绝不能有危险,不然他最珍爱的家人的性命都会受到影响。

    如今王守仁被提拔为兵部尚书,顾鼎臣是次辅兼着户部尚书。谢慎是首辅,同时兼着吏部尚书。

    唐寅则是礼部左侍郎。

    六部中最重要的四部都是自己人,推行新政自然不会有太多掣肘的地方。

    至于刑部和工部倒是没有自己人,不过这两个地方都不是最紧要的部门并无大碍。

    这日朝议过后,朱厚照留下了谢慎、顾鼎臣、唐寅、王守仁还有工部尚书刘冉。

    天子十分关心陵寝的修建一事。登基之初就命令工部前去勘察。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帝陵的修建工作一度搁置。

    现在一切步入正轨,朱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