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寒门首辅 >

第30部分

寒门首辅-第30部分

小说: 寒门首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慎拱了拱手道:“韩兄言重了,谢某不过运气稍好一些。”

    诸生不敢耽搁,在训导的引领下先后进入学庙。绍兴府学是前庙后学的布局,诸生绕过照壁之后迎面便见一半圆形的水池,名为‘泮池’。

    ‘泮池’两侧的牌坊上分别写有“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八个大字。

    入棂星门后府学训导从大成门穿门而入,诸生则从一侧持敬门鱼贯穿过。训导诸生分门而入,这是规矩礼制,逾越不得。

    诸生过了持敬门,大成殿便映入眼帘。殿内正中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之位”,左右配享四亚圣。

    王守文等人正自看的兴起,却是被训导呵斥一句,灰溜溜的跟着诸生从殿东的一小门去往学宫了。

    谢慎心中暗暗感慨,绍兴府学的学宫规模比余姚县学大出了不知几倍,怪不得许多余姚的科举世家都想举家乔迁到府城来。

    诸生跟着训导鱼贯穿过小门,来到学宫大殿前。

    谢慎定睛一看,只见姚知府身着绯色官袍,意气风发的站在大殿前扫视着众人。

    “禀报府尊,府试上榜诸生皆已带到。”

    训导毕恭毕敬的冲姚知府行了一礼,沉声说道。

    “嗯。”姚知府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摆手道:“你们都是这次府试上榜的学子,都是巡抚大人和本府看好的。一定要努力求学准备院试,不能让巡抚大人和本府失望。”

    姚知府说这些话谢慎倒也不意外。毕竟此次实际主考官是刘巡抚,姚知府一心想要升迁自然把希望都寄托在刘巡抚身上,时时刻刻把刘巡抚挂在嘴边便是相当于把点选上榜学子的功劳推给了刘巡抚。

    在大明朝老师分为座师和业师,其中业师就是授业的老师,往往是给一个学生开蒙的人。而座师就是主考科举的官员,因场次的不同主要分为院试座师,乡试座师,会试座师。当然府试县试若要深究也有座师那就是县令和知府。

    业师的地位不如座师这是公认的,毕竟业师大多是蒙师多是秀才出身,而座师都是进士出身的朝廷命官,与学生士子的仕途息息相关。

    拜得一个好座师自然是极为幸运的事,对诸生来说刘巡抚的吸引力显然要比姚知府来的大。虽然府试座师的影响力不如其他三场大试的,但聊胜于无嘛。

    说出去自己是巡抚大人的学生也足够有面子。

    当然这种想法他们不敢在姚知府面前表露出一丝一毫,都刻意克制着,垂头束手装作聆听府尊的教诲。

    姚知府又说了几句劝学的话,只觉得意兴阑珊便挥了挥手打发诸学子走了,竟然连一顿便饭都不打算请。

    。。。。。。

    。。。。。。

第六十一章 府尊点拨

    (求收藏,求推荐票!ps:感谢书友寒月梦龙发的推荐票红包,感谢书友布拉1的打赏!)

    “谢慎、韩晅你二人留下。”

    姚知府唯独留下了本次府试的前两名,这让其余诸生十分羡慕,但他们羡慕之余却是生出羞愧来。谁叫他们实力不济不能取得二人的成绩呢。

    诸生离开后,姚知府冲谢慎和韩晅摆了摆手道:“你二人随本府到内堂来,本府有话对你们说。”

    姚知府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谢慎自然不好多说什么,与韩晅一道恭敬的走进了学宫正殿之中。

    姚知府转身撩起下摆,施施然的在乌木官帽椅上坐定,一边揉着额角一边说道:“此次府试赴考者众多,可文章多是浮谈,唯有你二人言之有物,巡抚大人点选你二人为前二也是实至名归。”

    姚知府稍顿了顿,随即话锋一转道:“可你二人也不可沾沾自喜,当是全力准备院试。本府得到消息,大宗师不日将按临绍兴,你二人可择机行事。”

    在谢慎看来姚知府前面说的都是没用的废话,可这最后一句实在是太有用了。

    小三关考试中公认最难的是府试,府试上榜的学子院试通常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姚知府刻意强调提学官就要按临绍兴,并叫二人择机行事,这话可就有的品了。

    在大明朝做官最重要的素质不是才学渊博而是目聪耳明,心思活泛。

    作为官员预备的学子自然也要具备这个素质。

    提学官主管一省学政,小到院试、入县学后的岁试、科试,大到决定举人功名的乡试都是由提学官一人主考。也就是说一个士子能否拿到秀才、举人的功名全得看提学官的心情。

    那么如何揣度提学官的心情就是学子们的必修课了,姚知府的一句‘择机行事’更是充满了奥义。

    如果把姚知府的话看做是一道时文试题的话,如何破题就显得尤为关键。

    择机是择的什么机?行事又是行的什么事?

    见谢慎、韩晅陷入了沉思姚知府显然很满意。这二人的才华出众,都是极有机会拿到生员资格的。但再往后的路便不仅仅是有才华就能走下去的。作为二人的座师,姚知府当然不介意略微点拨一二。但点拨归点拨,姚知府却是不愿意说破的。为官之道就是这样,有些话点到为止,袖里藏乾坤。至于能不能参悟,就要看个人悟性本事了。

    “本府这里有两封书信,你们拿去吧。”

    说完姚知府竟然拿出了两封书信来,分别交给了谢慎和韩晅。

    “多谢府尊教诲!”

    二人齐齐向姚知府行礼,别管姚知府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就提学官按临绍兴这件事而言,二人提前知晓确实得到了实际的好处。

    “嗯,你二人回去后当悉心温书,切莫大意。下去吧!”

    该说的姚知府都说了,便摆了摆手示意二人退下。

    谢慎与韩晅也就识趣的冲姚知府行了一礼,恭敬退下。

    出了学宫,韩晅有些好奇的问道:“谢兄的那封信似乎和韩某的有所不同,不知是不是府尊刻意留出的。”

    谢慎苦笑道:“府尊的心思哪里是能够轻易参透的,不过既然他老人家煞费苦心的写了两封信来,我二人还是应该悉心参读才是。”

    “谢兄说的是。。。。。。谢兄这次又不声不响拿到了府试案首,看来小三元定是谢兄的囊中物了!”

    对于韩晅的吹捧,谢慎一笑置之。虽然院试从难度上讲确实不如府试,但主考院试的可是各省提学官啊。那是朝廷委派来专门主掌一省学政的,可谓是科班出身,专业对口。

    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出起院试题目来肯定是极为变态的。谢慎古文底子又不如这些啃了书本十几年的精英学子扎实,若是题目太偏结果还真不好说。

    连中三元哪怕是小三元也会带给谢慎极大的声望。这对于寒门出身的少年来说尤为重要。有了足够的声望他才能在余姚士子圈子里立足,才能被人重视。唯有如此,谢慎在乡试乃至会试中才能不被轻视。

    谢慎如今不求别的,只求一个与世家子弟相同的应考环境。

    所以大宗师按临绍兴后,谢慎一定要想尽办法与他见上一面,还要见得巧妙!

    相较于县试、府试,院试并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完全看提学官个人的时间安排。

    但大体时间多在府试后的半年内。

    譬如提学官按临府治,那便会在府学举行府试。若是提学官兴起按临某一县所,那考试自然也可以在县学进行。

    总体来说府试结束后,上榜的学子就处于一种极为迷茫的状态,因为他们并不知道院试的具体举行日期,只有等到提学官按临后才能推断的出。

    但谢慎不存在这种忧虑,因为姚知府已经提前把大宗师将按临绍兴府的讯息告诉了他。

    大宗师来绍兴不是游山玩水的,何况大宗师公务繁忙还要在各府之间巡视,没有空闲的时间挥霍。故而谢慎估摸着院试会在大宗师抵达绍兴府的十五日内举行。也就是说五月前一定会举行院试。

    有了这个心理准备,谢慎温起书来自然从容不迫了许多。时间太短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谢慎只对着注疏笔记将四书五经大的脉络捋了一遍,剩下的工夫都放到了压题上。

    弘治朝还没有流行刊印士子的时文选集,故而模仿的风气还没有形成。但谢慎是穿越而来,脑中有无数名家状元写就的时文。

    他或许不能清楚的记得时文的每一部分,但大体的破题,承题思路总归是记下的。谢慎之前的行文功底本就不差,加之其腹内书稿无数,只要能做好破题这关,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还是不难的。

    却说这日谢慎温书过后和王守文、谢丕一道在街上闲逛,见到裴千户领着十几名军士往南门而去。一行人浩浩荡荡,好不威风。

    作为老熟人,谢慎自然得上去打个招呼。

    。。。。。。

    。。。。。。

第六十二章 营造一场偶遇(一)

    (求收藏,求推荐票!感谢书友布拉1,气点书虫的打赏~)

    少年迈步上前拱了拱手道:“裴千户,莫不是巡抚大人又从杭州府折返回来,府尊叫你去清道护卫?”

    裴千户苦笑一声道:“这次不是巡抚大人,是提学官陈方垠陈大人。”

    听到提学官这三个字,谢慎微微一愣。这大宗师来之前也不提前派人入城知会一声吗,看裴千户的样子似乎刚刚才知道这个消息。

    果不其然,裴千户的回答印证了谢慎的判断。

    “谢公子,咱们改日再叙。提学官陈老大人已经到了城门外,某得赶快赶去。”

    谢慎心道这位陈老大人也是好大的架子,明明已经到了城门外偏偏不肯进城,硬是要裴千户清道,一路护送入城才可吗?

    他略作思忖,觉得此时不是拜见大宗师的好时机,便拱了拱手道:“如此便不打搅裴千户公干了。”

    眼看着裴千户带着一干兵勇浩浩荡荡朝南门而去,王守文有些急了:“慎贤弟,大宗师按临绍兴,我们难道不去迎接吗?”

    谢慎苦笑着摇了摇头:“大宗师舟车劳顿,在城门外又等了多时正是心情烦闷的时候我们现在去不但不会给大宗师留下一个好印象,还会使大宗师认为我们是刻意逢迎。”

    人心的忖度是最难的,但只要掌握了一点--换位思考,便可以最大程度的猜到对方的真实想法。

    听到这里,王守文挠了挠头道:“原来如此,那确实应该找个更合适的时机拜见大宗师。”

    谢丕也道:“慎大哥是县试、府试双案首,大宗师对你来说自然是可见可不见的,我们二人便不同了,还是应该悉心准备一番。”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谢丕和王守文的府试成绩并不算拔尖,尤其是王守文可谓是惊险过关。在这种情况下寻求外力相助也是人之常情。在院试进行前和提学官混个脸熟自然是二人的首要选择。

    谢慎笑道:“你们便放心好了,有合适的机会我一定会让你们去拜见大宗师的。”

    。。。。。。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却说这边提学官陈方垠陈老大人被裴千户率部从众星捧月般的迎进城,又一路护卫到府衙,仍是面色冷峻。老大人行到府衙朱门前便停下脚步,冷哼道:“抑末怎么不出来见我!”

    裴千户心中暗暗叫苦,却不得不陪着笑脸道:“府尊前一日去邻县视察,还没有回来。老大人还请在府衙中暂且歇息,等府尊回来,定会来拜见老大人。”

    其实这种接待贵客的活儿本不是裴千户该揽的,但由于本府同知孙大人和姚知府不睦,谁也看不惯谁,同知大人本来兼领的一部分迎来送往贵客上官的事务也就都压在了裴千户身上。好在裴千户只要保证提学官安全入驻府衙即可,若是接下来的事情还要他操心过问,他可就真是欲哭无泪了。

    至于陈方垠陈老大人动气也不是没有道理。

    要知道绍兴知府姚务本就是陈方垠的学生,姚务本见了陈方垠可是得喊一声恩师的。

    国朝以文教兴天下,尊师重道在读书人心中自然是第一位的。姚知府没能亲自迎接陈方垠,这让陈老大人十分不悦。虽然事出有因,但终归是姚知府做的不对。

    “如果没有其他事情,某便不打搅老大人休憩了。”

    裴千户十分识趣的冲陈方垠行礼告辞,带着一众军士离开了府衙。

    姚知府不在府衙,府衙中的一应接待事宜自然就落在了孙同知的身上。

    孙同知虽然对这个姚知府的恩师没有什么好感,但面上的工夫总归还是要做的。

    他亲自把陈老先生迎至后衙,命仆人收拾出了一个整齐的跨院,又分了四个婢女侍候老大人的起居。

    别管心中如何想的,孙同知面上的态度很好,让人挑不出毛病来。

    陈老大人面色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