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寒门首辅 >

第225部分

寒门首辅-第225部分

小说: 寒门首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王守仁看来,推行新政的目的不就是为了百姓谋福祉吗?

    如果重新清丈了土地,却不能归还于民,那还有什么意义?

    “守仁啊,华亭县虽然是新政试点,可这决策之权毕竟还在朝廷。依为兄之见,守仁不妨写一份奏疏送到京师去,由朝廷决断。等到朝廷的意见下来了,守仁再依照执行即可。”

    王守仁听到这里神色一黯。

    “知道了。”

    虽然他是钦差,但说到底不过是朝廷派往松江府的一个执行人。具体朝廷要怎么做,他是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的。

    “守仁也不需太过抑郁,依为兄之见,朝廷还是会将这些田地分给华亭县百姓的。”

    王守仁点了点头道:“希望如此。至于那改制商税一事,惠之兄以为如何?”

    王守仁早就把商税改制的具体方案交给了赵吉,希望赵知府可以给出一些意见。

    赵吉捻了捻胡须道:“守仁的这法子确实不错。按照商贾盈利所得,分段收税。这样挣得少的商贾少交税,挣得多的商贾多交税。再也不会出现朝廷收不上税的窘状。那些赚的少的商贾也不会抱怨。”

    “某哪里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其实这是小阁老想出来的。”

    王守仁倒是没有居功,如实说道。

    “哦?这竟然是小阁老的意思?”赵吉微微颌首道:“都说小阁老是鬼才,今日为兄算是明白了。”

    王守仁嘿然笑道:“这还不算什么,若是换了旁人,哪个有给商贾办厂的魄力。那些和织造局合作的皇商,其实被盘剥的很厉害,真正到手的利没有多少。如果遇到了意外,这损失还得他们自己担着。现在他们能够自己办厂,所得除了交税全进了自己腰包,主动性肯定高了不少。”

    “是啊,小阁老这是一出连环计啊。”

    赵吉由衷的佩服起谢慎来。

    虽然与这位年纪轻轻就当上大学士的小阁老素未蒙面,但他却看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

    “听说京师宛平县也开始推行新政,若真是如此,恐怕新政在大明两京十三省全面推行有望了。”

    “希望如此吧。”

    王守仁攥紧了拳头道:“不破不立,大明染了顽疾,也只有刮骨疗毒能治好了。”

    。。。。。。

    。。。。。。(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二章 徐家织造厂(上)

    不得不说让王守仁来做推行新政的急先锋是一件冒险的事情。

    以他的个性,势必会快刀斩乱麻。如果遇到缙绅铁心对抗,其实很容易形成僵局。

    但谢慎还是决定赌上一赌,一来推行新政的人一定要是他信任的。眼下除了王守仁似乎没有更合适的人选。

    二来,他就是要让王守仁杀鸡儆猴,做给那些缙绅看。要是开明一些,遵奉新政的自然好酒好茶的招待着。如果阳奉阴违,处处与新政作对,那么等着他们的必定是严厉的惩处。

    在铁面无私这一点上,王守仁虽然比不上海瑞,但也是不予多让了。

    当然,钦差这个身份还是对他助力良多。如果没有这层身份,那些缙绅会不会对他唯唯诺诺且不说。松江知府赵吉这里就很可能甩脸子给他看。

    官场之上,最注重的便是等级地位。

    正所谓总督欺负巡抚,巡抚欺负知府,知府欺负县令,到了县令这儿恐怕只能欺负欺负本县的低品级官吏了。

    但有了钦差的身份这种等级地位就会被打破。别管你原先的品级是多少,只要添上钦差这层身份,便是巡抚总督见了都得客客气气的问一声好。

    要不,巡按御史那么低的品级,为什么所到一地,当地府县官员都得战战兢兢的逢迎呢?

    对于王守仁来说,清丈土地现在已经告一段落。遗漏之处肯定是有,但不能因为有遗漏之处就停滞不前。

    新政的推行靠的是一口气,这口气绝对不能泄。

    商税改制的事情关系到国本,在王守仁离京之前朝廷已经有过几次讨论。最后皇帝陛下拍板允准了谢慎的奏请,用阶梯税代替之前一刀切的三十税一。

    其实天子对于之前的商税模式也是很不满的。但一来这是祖宗定下的,他不好自己提出来。二来他知道要想动商税,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就是他倚仗的满朝公卿。

    故而他需要一个契机,需要一个代理人替他把这番话说出来。

    谢慎的出现恰到好处。

    毕竟天子也很穷啊。

    大明朝的岁入一共就那么些,眼看着国库的库银只剩下几十万两,天子连修建个豹房都得忍受工部、户部尚书哭穷,耳朵都磨出茧子了。

    当皇帝活的这么窝囊,也是没谁了。

    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无非开源节流。

    节流的作用不大,天子便是再节省也省不下几个钱来,何况天子根本不想省。

    那就只能开源了。

    这些商贾一个个家财万贯,日进斗金,却藏着掖着不思报效国家,不对他们动刀子对谁动?

    可以说,谢慎的这个提议是提到了皇帝的心窝里,能够成功推行也就不难理解了。

    办厂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华亭县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徐家、吴家等大户纷纷动了心思,在族中召集各房商讨。

    对于他们来说,有的是本钱,缺的就是一个渠道。

    就拿苏松一代最畅销的绸缎、锦布来说,除了零散民用的松江布,大部分销售渠道都掌握在朝廷手中。

    织造局的设立就是为了此事,天子派内监前往苏州、杭州等地,监督织造一事。

    和织造局合作的商人,每年需要按照朝廷规定的定额完成织造数量。这种工作方式强度非常大,织工们苦不堪言。若是不能按时完成定额,他们将受到严厉的惩处。

    这种合作模式最大的问题还不在此,而是能够获得的利润实在是太微薄了。

    虽然朝廷给出的价钱只比市价稍低,但主持织造局事务的太监那里还需要大笔银钱孝敬。这样一来能够到手的银钱就很少了,这些富商图的无非是个薄利多销。

    可如果能够自己办厂,给太监的孝敬银钱就省下了,又可以按照市价出售布匹绸缎,收入翻番都不是梦。

    商人逐利,他们最能把握利益二字。

    当一个好的机会摆在面前时,他们是不会错过的。

    很快以吴家、徐家为首的华亭县大户就纷纷表示愿意出资办厂。而作为交换条件,他们支持县尊提出的商税改制一事。

    经过他们的计算,即便扣除多缴纳的商税,他们能够赚取的银钱还是比做皇商多。做什么事情都要趁早。现在华亭县是新政试点,他们此时办厂能够享受到最多的好处。

    等到新政在大明朝推行开了,办厂的人多如牛毛,再想赚钱就难如登天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富商会立刻热情满满的砸钱。在办厂之前,他们要做好各种调查事宜,确保万无一失。

    终于在一个月后,徐家开办的第一家民间织造厂开业了。

    徐家本就掌握着松江布行的近五成份额,开织造厂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为第一批办厂的家族,徐家自然得到了许多政策扶持,譬如第一年所缴税赋减半等。

    对此徐家家主徐昙十分满意。在他看来王县尊也不是那么食古不化嘛。朝廷要赚钱,他徐家也要赚钱。只有双方都赚到钱了才有继续合作的可能。不然要是钱都让朝廷赚了,徐家却只能吃剩下的,那也就没有什么合作的必要了,他宁可不赚这份糟心钱。

    对于织造厂产出的货品销路,徐昙是不担心的。以徐家的影响力,别说是华亭县了,便是松江府、南直隶都可以轻松销往。

    唯一让徐昙有些发愁的是织工。以前徐家虽然也从事织造业,但那只是手工作坊小规模生产,手里的织工一共也就上百人。

    可办厂之后,徐家织造厂规模翻了数倍,需要的织工数量也大大增加。

    据徐昙的保守估计,最起码也需要近千名织工。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哪怕徐昙已经将月钱翻倍,开厂前也只招到了五百人。对此,徐昙自然不会满意。他吩咐心腹前往松江府其余县所招募织工。之所以不考虑苏州府的织工,不是因为别的,是考虑到这些织工的乡土情结。

    让他们背井离乡从苏州跑到松江来织布,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若非这层原因,徐昙自然是乐意看到织布织锦水平更高的苏州织工来到徐家织造厂的。

    。。。。。。

    。。。。。。(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三章 徐家织造厂(下)

    却说徐家织造厂开厂当日,华亭县令王守仁也到场祝贺。

    百里侯亲自来祝贺,这让徐家家主徐昙大为惊奇。

    他本以为王县尊身为钦差不太可能屈尊来此,谁曾想县尊完全没有一丝架子,反倒来了次与民同乐。

    县尊驾临,徐昙自然上前逢迎,一边赔笑一边将王守仁请到了厂中。

    其实说是织造厂,不过是徐家一处废弃的宅院临时改造的。

    几百部织机整齐的摆放在打通的房间内,每五十部织机由一名管事负责管理。织工出了什么问题也由管事一并负责。

    这样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效率,十分有利于大规模生产。

    王守仁在徐家织造厂房中视察了一番,便被徐昙请到了一处小院喝茶。

    这园子本就是供徐家族人居住的,只不过这些年来荒了,但底子还在,虽不至于一步一景,但亭台楼榭却是一应俱全。

    织造厂房在外宅,看不到此般风景。但一经穿过几道月门,沿着抄手游廊来到后园,却是立刻换了一般风景。

    这园子据说是苏州府的一名匠人设计的,兼有苏州园林的隽永清秀和松江园林的大气,直是妙不可言。

    王守仁用茶盖刮了刮茶末,淡淡道:“徐员外真是好福气啊。区区一废弃的园子都布置的这么精美,本县都不曾住过这么精美的宅子呢。”

    王守仁这倒不是在瞎说。他虽然也是出自书香门第,老爹王华也算是朝中要员。可余姚老宅最多算是中规中矩,跟豪宅是完全不搭边。

    人比人气死人,看了徐家的宅子王守仁只觉得自家的祖宅寒酸破败,完全不像是官卿之宅。

    至于京中的宅子就更不必说了。

    京师米贵,居大不易。王家在京师的宅子只有三进,即便在寸土寸金的京师也只能算是寒酸,和王华老爷子的身份十分不衬。

    “县尊谬赞了。这宅子虽然还算精致,可是却住不下太多人啊。老朽家中有几百口人,都住这里也太挤了些,这便搬了出去造了新宅。”

    王守仁听到这里,险些一口茶水喷了出来。

    这五进的宅子还小?

    难不成徐昙还想住王府皇宫?

    但他压下心中的不快,和声道:“果然是豪族世家啊,本县算是见识了。”

    若论家族的悠久,琅琊王氏是不输给华亭徐家的。可是因为经营的关系,王家这一百年来在生意场上远不如徐家发展的好。加之琅琊王氏内部各房争斗激烈,内耗严重,这便衰败了下来。

    可徐家却一直是长房操持家务,百年来日渐鼎盛。

    一相比较,却是让人唏嘘感慨。

    “县尊,有一事老朽不知当讲不当讲。”

    既然王守仁已经来了,徐昙自然是想借着机会探一探他的口风。

    “徐员外但说无妨。”

    “不知这新政能推行多久?”

    能够开办织造厂,对于徐家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情。但如果朝廷朝令夕改,新政没有推行多久就遭到废除,那对于徐家来说可是毁灭性的打击。

    一来几百一千架织机不是小数目,光是购置就需要花费大笔银钱,这一块等于就是烂在手里了。

    二来这会暴露徐家的野心。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这点在商界尤其适用。如果徐家能够从办厂中获利良多,那么受到些委屈也就罢了。

    若是到头来只是一场空,那徐家可就太亏了。

    王守仁呷了一口茶道:“这便不是本县所知道的了。不过本县觉得,朝廷既然推行新政就不可能朝令夕改。有小阁老在朝中,这新政便能继续推行。”

    虽然并没有给徐昙作保,但王守仁的话还是让徐昙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如此,老朽便放心了。”

    小阁老是什么人?那可是简在帝心的人物。

    徐昙也是见过世面的,明白在大明朝一切官衔都是虚的,唯有帝心二字才是王道。

    王县尊说的不错,只要朝中有小阁老在,新政便能够贯彻推行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