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寒门首辅 >

第213部分

寒门首辅-第213部分

小说: 寒门首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了正月,新的一年便来了。

    正德二年京师的早春,颇是生机盎然。

    谢慎向天子上书请求返乡探望兄长,天子欣然应允。

    故而在三月初三,谢慎携带妻子徐芊芊,长子谢旭从张家湾码头出发,乘船返回余姚。

    京杭大运河的修建贯穿了南北,极大的减少了京师到江南的耗时。

    最重要的是,行者不必再忍受陆路的颠簸,只需乘舟对饮,赋诗行乐。

    烟花三月下江南,对于游人来说,三月的江南是美好的。

    泛舟西湖,婀娜多姿的歌女唱着采莲曲与你隔舟对视。这景象再美妙不过。

    但对于谢慎而言,此行并没有那么诗情惬意。兄长的病情不容乐观,如果再不能得到好的救治,后果不堪设想。

    谢慎费了好大的气力才说服李言闻与他同行。

    窈娘的病情已经得到了控制,只要按照药方每日服药调理即可。至于大兄的病情却是容不得丝毫的耽搁了。

    李言闻是一个医者,但也有自己的价值准绳。

    在救治病人这件事上,他是一视同仁的。

    与谢慎前往余姚救治谢慎的兄长,就意味着在京师会有很多病人失去被诊治的机会。

    很难说这种决定是对是错,但毕竟谢慎相求在先,明知道有病人在被病魔折磨却拒绝前往医治怎么看都不是医者所为。

    “小谢大人,此行李某有言在先,为令兄诊过病后不管令兄有没有痊愈,李某一月内都要返回京师。”

    船舱之中,李言闻望着窗外河景淡淡道。

    “李神医,我答应你。”

    谢慎酌了一口酒,和声道:“以李神医的医术,大兄定能痊愈的。”

    要是放在几个月前,谢慎是不敢说这个话的。但窈娘的肺痨短短数月就几乎被李言闻医治好,说他是华佗在世也不为过了。

    。。。。。。

    。。。。。。(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八章 锦衣昼行

    “药医不死病,佛渡有缘人。李某也只能答应小谢大人尽全力医治。至于令兄能否挺过来,便不是李某能决定的了。”

    李言闻说罢,便转身回到船舱中。

    谢慎心里不是滋味,却也没有多说什么。

    此时此刻,他只希望能够日行千里,立刻赶到大兄身边。

    。。。。。。

    。。。。。。

    谢慎所乘官船顺流南下,只十余日的工夫便抵达杭州。

    再从杭州转乘小船,不到一日就来到了余姚。

    时隔多年再次返回家乡,谢慎的心中直是百感交集。

    从余姚离开时他不过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郎,而现在他已经官居一品,位极人臣。

    古人常言富贵还乡,所图的应该不仅仅是旁人艳羡的目光,而是寻找一种失去的情愫。

    当然,在这样一种宗族社会,享受族人的追捧也是共生关系的一部分。而富贵还乡的官员其本身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出现。

    内阁大学士返乡,这在当地官员看来绝对是顶天的大事。

    余姚县令裴,绍兴知府张谦知都赶到余姚城外的云山渡码头迎接。

    这是官场规则的一部分,只要在这个圈子里混,就要遵从这个规则。

    府衙县衙的大小官员,在知府、县令的带领下齐聚码头,端是把本就不大的码头挤得没有一丝空隙。

    在谢慎所乘船只距离云山渡码头还有十余里时,便有衙役赶回报信。故而当船只正式绕过河湾驶入码头时,一众原本困乏不堪的大小官员纷纷鼓足了气力,满面堆笑迎接小阁老的到来。

    “小谢阁老的船来了,小谢阁老的船来了!”

    不知谁先喊了一句,迎接的人群立刻躁动了起来。

    知府裴,县令张谦知毫不犹豫的跪倒在地,拜迎小阁老大驾。

    其余官吏见状亦纷纷拜倒,恭敬的如同一府奴仆。

    其实大明官员上下级相见并不需要行跪拜礼。除地方官对钦差需要行礼外(其实也就是对天子),律法对这一块并没有任何明文规定。

    何况谢慎这次返乡不是公干,而是为了处理私事,便更不需要这么兴师动众的出城迎接了。

    不过有些事谢慎可以不去要求,地方官员却不能不做。

    对此,谢慎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真要是深究起来,反倒是会弄得个意兴阑珊。

    船一靠岸,鲁种田当先跳了下去。

    待芊芊、李言闻都下了船,谢慎才从船舱中走出,最后一个跳下船去。

    这倒不是他刻意摆谱,而是知道即便他第一个下船也会被地方官员簇拥起来,反倒影响其余人下船行走。

    “下官绍兴知府裴拜见小阁老。”

    三月的江南正是春光秀丽之时,此时天气已经转暖,码头两岸的垂柳随风飘动,与绽放的桃花交相辉映,似古画一般绚丽。

    但便在如此绚丽的画卷中,多出一排跪倒叩头的官员,就像污损了一滩一样,让人心疼不已。

    绍兴知府在谢慎这个内阁大学士面前确实卑微的如同蝼蚁一般,更不必说其余官吏了。

    谢慎一直没有说话,裴竟然是连头也不敢抬,心中砰砰直跳。

    作为一个宦海沉浮多年的老人,忖度上司的心思是他的拿手绝活。

    可是此时此刻他却不知道小阁老心中究竟想的是什么。

    “诸位都起来吧。本官此次返乡没有公干在身,诸位不必如此。”

    谢慎的声音传来,众人皆是如释重负。

    此前小阁老一直不发声,他们还以为是对迎接的过程不满意。

    若是那般,接下来的日子便不好过了。

    “下官为小阁老准备了公邸,您看。。。。。。”

    裴站起身来,谄媚的冲谢慎笑了笑。

    谢慎直是一阵恶寒,连连摆手道:“不必了。本官不是说过了吗,此次返乡不为公干,自然不能住公邸。”

    “嘿嘿,是下官唐突了。”

    裴的脸皮端是比城墙还厚,顺着谢慎的话头说道。

    官大一级压死人,知府在和小阁老攀谈,余姚县令张谦知自然一句话都接不上。

    照理说,小阁老是余姚人,回的也是余姚老家,理当由他这个余姚父母官来迎接。可那裴却是无耻之极,竟然生生从府城赶来余姚县,抢走了这美差。

    张县令虽然心中委屈,可又无可奈何。

    谁叫人家是知府,他是县令呢。

    看到裴知府吃瘪,张谦知心中暗爽不已。

    他心道,叫你和我争,现在傻眼了吧。小阁老根本就不领你的情,你白白忙乎了数日,到头来全白费了。

    裴自然有些不甘心,他咳嗽一声道:“小阁老,下官为您在醉月楼准备了一桌宴席替您接风洗尘。”

    “恩。”

    谢慎轻应了一声,算是应允。

    他返回余姚是为了替大哥治病,故而没有任何道理住进公邸,也没有这个必要。

    但参加地方官员给自己准备的接风宴就是另一回事了,若是拒绝未免显得太过不近人情。

    裴闻言大喜,他本来已经绝望。好端端的迎接被弄成这般尴尬的样子,难道是小阁老对他不满意?

    可现在看来,小阁老只不过是高风亮节,不想占用公家宅邸。

    对裴而说,最想要的自然是和谢慎一起吃顿饭。

    他混到四十岁仍只是个区区知府,最缺的就是人脉资源。能够和当朝内阁大学士一起在酒宴上推杯换盏,畅谈家国天下事,对于人脉的提升自然很有好处。

    谢慎知道这种应酬是免不了的,故而也就没有推诿,先叫鲁种田把芊芊和李言闻送回余姚府宅中,自己则在一众官员的簇拥下前往醉春楼赴宴。

    一进余姚县城,谢慎便感受到浓重的欢庆气息。

    道路两旁站满了十几岁的孩童,他们手中攥着桃树枝欢欣的挥舞着,以庆祝自己的到来。

    谢慎有些哭笑不得,想了下还是冲他们挥手致意。

    由于围观的百姓实在太多,导致从城门到醉春楼短短的一千多步路走了足足一炷香的工夫。

    知府裴想要命令衙役驱赶百姓,却被谢慎制止。

    富贵还乡,锦衣昼行。这份喜悦理当和乡亲百姓同享。

    。。。。。。

    。。。。。。(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九章 接风宴

    接风宴这种东西,排场是最重要的。

    毕竟没有人太在乎酒宴上吃的是什么,人们所关注的无非面子二字。

    这一点在官宴上体现尤甚。

    作为余姚城内最着名的酒楼,醉春楼自然被选为谢慎接风宴的场地。

    别看在云山渡码头迎接谢慎的足有近百人,但实际上在醉春楼赴宴为谢慎接风洗尘的唯有知府裴,县令张谦知二人。

    这倒也不难理解。毕竟品级这个东西在这里放着,要是八品九品官吏都能和内阁大学士对饮,这大明官场的秩序何在?

    而且资源一共就这么多,被那些低品级官员占了,知府县令和小阁老对话的机会便少了。

    故而偌大的雅间内只坐了三人。

    谢慎倒是见惯了这等场面,似笑非笑的看着侍女布菜。

    “小阁老,您此次返乡,下官并未敢扰民,若有怠慢之处还请宽恕。”

    借着布菜的工夫,裴主动和谢慎攀谈了起来。

    谢慎此次返乡不是公干,除了接风宴他再没有机会与谢慎长谈。

    若不借着这个机会和谢慎混个脸熟,岂不是白白枉费天赐良机。

    “裴知府做的对,扰民这种事情是万万做不得的。”

    谢慎呷了一口茶,淡淡道:“本官在余姚停留时也不需叫士绅拜见,图个清净耳。”

    “下官遵命。”

    裴恭敬道:“不过本地县学有一些生员仰慕小阁老,希望能够拜见您,您看。。。。。。”

    不得不说,裴很会把握人心。

    谢慎返乡不想扰民,也不想和缙绅产生太多关系。但是有一点却是绕不开也不会去绕的,那就是读书人。

    谢慎是寒门出身,却科场得意,官场顺心,年纪轻轻做到内阁大学士。这简直就是一个典范啊。

    地方官的政绩无非看那么几条。

    一是明赋税。二是兴教化。三是断狱讼。

    第一条和第三条都不是短期能实现的,可第二条却是能够依靠一些手段做到。

    譬如文魁状元,内阁大学士谢慎返乡。这种时候小谢阁老到县学训勉生员几句,不就能起到很好的宣扬文教的效果吗?

    这虽然对县学生员本身硬实力的提升没有太大作用,却可以极大的鼓舞士气。

    科场和沙场一样,有的时候拼的就是一口气。

    谁能够屏住这口气,谁就能最终胜出。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裴的小算盘打的很响啊。

    对于这点谢慎却是不好拒绝。他思忖了片刻,淡淡道:“本官既为余姚人,劝勉本县生员几句也无不可,不过得等到看望兄长过后才能考量。”

    裴心中大喜,连忙道:“自该如此,自该如此。”

    一旁的县令张谦知暗暗叫苦,心道话都叫您老人家说了,我说什么?

    人家好歹是上官吃肉,下官喝汤。这倒好,他连汤都喝不上了。

    酒桌之上能说的话何其多也,裴从修建河堤说到改稻为桑。从清丈土地说道教化百姓。

    总之在他的口中,绍兴府一派欣欣向荣的好气象,而这一切都和小阁老的关怀分不开。

    这才是拍马屁的最高境界啊!

    谢慎又和裴闲畅谈许久,无意间瞥见“望穿秋水”,呃。。。。。。是望眼欲穿的张县令,这才转了话头和张谦知聊了几句。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确是宾主尽欢。

    谢慎本就没什么心思在赴宴上,但因为人情世故,官场规则却又不得不接受邀请。

    现在酒宴已毕,他自然不会在醉春楼多停留,而是起身回府去也。

    却说谢慎高中状元,官运亨通之后余姚的府宅也被重新修葺了一番。

    虽然府宅面积并没有太大的增加,但却阔气了不少。

    谢慎返回府中时险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还是那个自家宅院吗?

    甫一进门,门官便欢声报道:“二老爷回来了,二老爷回来了!”

    谢慎迈开步子穿过月门,来到后院。

    大哥谢方正自卧床静养,唯有大嫂和芊芊一齐从屋外走出。

    虽然谢慎成婚时,把大哥大嫂接到了京中但算来亦是多年未见。

    “小郎!”

    大嫂谢陈氏眼角含泪,高声道。

    “大嫂!”

    谢慎也是激动不已。

    在这个世上除了妻子儿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