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甲午崛起 >

第686部分

甲午崛起-第686部分

小说: 甲午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今若不于照会内扎切议明,即含混与之换约,则是从前既往之华工不能使生,随后复往之华工又将就死,而十数万日在水火喁喁待援之人更无来苏之望矣。”

    李鸿章之所以在换约时敢于强硬要求先立华工保护照会,除了容闳提供的确证外,还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华工对秘鲁的重要性,他认为“该国地旷人稀,非招工无以扩其生计,我诚能于沿海闽粤各省严立禁约,不准一人一口私往秘鲁,则彼已无再来之工任其指挥,自必于已往之工稍加珍惜,且彼无工可招,生计日蹙,一二年内势必仍俯守求我,其时再与添立保护章程,谅彼不致倔强犹昔也。”

    面对李鸿章强硬态度,葛使表示“奉命来此专换已定之约,不能另议他款……”并“坚求早为请旨派定换约大臣”。

    李鸿章对换约大臣的选择也极为审慎,丁日昌成为他的首选,因为他认为“该前抚(指丁日昌)熟悉洋务,操纵悉合机宜,此次秘鲁换约,虽属照例之事,惟访闻华工在彼人数颇多,受苦情形几与古巴相等,臣拟于前定查办专条互换时,再由换约大臣给与照会,令将以前虐待华人各情弊,严为禁革,庶委员前往查办,较有依据。丁日昌素为洋人所敬服,若蒙特派该抚臣就近互换商办,似更得力。”

    丁日昌在谈判一开始就“告以秘鲁华工现仍十分受虐,必须于换约时加给照会,声明此后当除去从前一切苛待弊端,俟覆文答应照办方能换约”。而秘使却表示“现奉国主之命专办换约一事,未经换约之前,毫无事权,不惟不能备文答应,而且不能议论此事。”且其所带的条约专条仅有英文、日文而无汉文样本,丁日昌严正地表示“中国总以汉文条约为凭,若漏带此件,即彼此不能互换条约”,经英使威妥玛、汉文正使梅辉立及其它各国领事密妥士、毕德格等出面劝解,丁日昌与李鸿章熟商后决定做有条件退让,最后“将各用御宝条约专条先行互换,其余洋文条约专条暂存天津海关道署,候秘国将汉文条约专条送到,即由津海关道与该使补换”。

    而秘鲁也最终在照会中规定“将以前苛待华工弊端尽行革除,遵照专条及和约办理,严令将华工身家资财皆得保护以昭信守,本国亦当或派钦差或派委员前往确查,凡遇有可以为华工保护除弊之处随时商同贵国全力襄助,妥立章程以归尽善。

    华国政府和李鸿章,又赢得一定的胜利。

    采取措施切实保护中秘之间虽然经过立约与换约,李鸿章对此深为关切。

    萌总裁批复:厉禁招工,断其源流。

    有了李鸿章主持外交之后,华国的所有政府职能部门的框架全部鼎定。

    这也让萌总裁松了口气,接下来就是发展海军,准备前往朝鲜的事宜了。

    “海军必须加强,海军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安全,陆军只能保土,但无法安民。”萌总裁对卡特莉娜卡芙公主道。

    卡特莉娜卡芙公主点点头,“没有强大的海军的确是不行的。英国人和法国人太猖獗了。”

    “不光是英国人和法国人,德国人,沙俄和美国人,我们也同样不能放松警惕,这几个大国,暂时匍匐,因为他们的实力没有达到全球扩张的条件!但是在欧洲,沙俄和德国的影响力并不亚于英国和法国。在美洲,美国人更是一家独大的,这些,都必须重点关注。”萌总裁继续道。

    “有,我们一直在搜集这方面的情报,关于这几个大国,每周的情报都会实时更新。”卡特莉娜卡芙公主从档案柜中取出几封绝密的情报袋子。

    萌总裁点点头,“这是必须的,花在情报上面的钱,省不了,省了这个钱,我们就是聋子,是瞎子了。”

    19世纪末列强的军备政策和军队概况。

    英国:海军优先!

    英国自近代以来,它的海军建设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成为大英帝国的坚强基石。

    英国政府有鉴于此,极为重视对海军的建设,始终把它放在比陆军更为

    重要的位置,其军备政策具有鲜明的海军优先特色。

    到了19世纪末,英国政府仍然坚持这种军备政策,仍然追求“欲使其国海军有对抗二大强国海军之强力”的建设目标。

    具体地说,就是英国海军要比第二、第三位的两个国家的海军加起来还要强大。

    1857~1858年度,英国的海军经费为8440100磅;1870~1871年度为9013000磅;每年上千万英镑的投入,这是非常吓人的!

    最后10年的英国海军经费增加幅度如此之大,是与当时德国提出要建立自己强大的海军这一国际形势背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英国政府力图保持其海军对欧洲各主要国家海军的绝对优势,所以不惜耗费巨资与德国进行竞争。

    1870年时英国海军舰船总吨位为633000吨。

    在原本的史中,1882年有装甲舰74艘(含在建者5艘)合523080吨、非装甲舰85艘合189046吨,共计159艘712126吨;1890年时合装甲舰和非装甲舰共254艘计892361吨;1899年时为472艘合1265969吨(含鱼雷艇在内)。

    1879年前,光是计划中,正在建造战舰8艘,海防舰11艘,巡洋舰6艘,炮舰和鱼雷艇31艘!

    英国海军的吨位数始终大于或相当于同时期西欧任何两国乃至三国海军吨位之和。

    1870年时,它相当于当时法、德、意、奥、俄五国海军总和的63%,英国人计划在十年内,这个比例更上升到67。5%。

    在这一时期,世界海军的许多新技术如铁甲防护、鱼雷、驱逐舰等都不是英国的首创,但英国海军却能积极加以吸收,并很快使之达到实用化的水平,形成新的战斗力。

    因此,英国海军不仅其吨位居当时世界第一,而且其舰队的航速、续航力、装甲防护、舰载武器的攻击力等几个方面都首屈一指。

    以航速为例,英国海军的装甲舰大半航速达16节以上,有7艘达18节以上。

    这个航速水平比同时期的法、德、俄、意、奥、美等都要先进。

    再以速射炮为例,其装甲舰上已装备了824门,比其他所有各国海军舰船上装备的速射炮总和还要多出几倍。

    到1914年大战爆发时,英国共有大小军舰668艘,海军人员201000人。

    航速和射速,都是海军力量的象征,科技的象征,别说是还没有起步的华国,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英国海军拼技术。

    19世纪末英国的陆军仍维持原有的格局。其本土驻军分为陆军常备军和用于内卫的国民军。其常备陆军包括步兵、骑兵、炮兵和工兵等兵种,其编制有军团、师、旅、团、营、连等。

    1870年英国的陆军常备军总额为30。2万人。

    英国的国民军约20万人。除本土之外,英国在印度、非洲、澳大利亚等也驻有皇家陆军,同时又编有由当地居民组成的“土军”。

    它的陆军装备虽也随着近代军事技术的进步而有明显的变化,但其水平与德国陆军相比,是存在着差距的。

    法国:海陆军并重。

    法国地处西欧,西滨大西洋,与英国隔海相望;南滨地中海,与意大利、西班牙为邻;东与德国接壤。在国防上,它既要防御陆上的强敌德国,又要应付海上强劲对手英国,客观形势迫使它同时具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

    普法战争后,法国人一直以对德复仇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力加强陆军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法国政府对陆军的拨款也逐年迅速上升。

    1870年时法国陆军拨款为7500万美元,1890年时达14200万美元,1905年时更增至679329916法郎。

    19世纪末法国陆军共编有20个军(其中第19军驻非洲,其他皆驻本土),另有巡警兵等部队。军下设有师、旅、团、营、连、分队、排、班等建制。

    一般每军编有步兵团1,猎步兵营1,骑兵旅2,炮兵旅1,工程兵营1,辎重兵连1。

    平时每军共约士兵12000人,战时可扩编至24000人。全国陆军官兵1870年时为38万人。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爆发后,经过总动员,军队又迅速扩充,法国共93个师,358万人。

    法国海军在19世纪末始终占居着世界海军之第二位。

    1870年时法国海军有舰船45。7万吨;1887年计划中的装甲舰58艘33。68万吨,非装甲舰95艘14。38万吨;1890年计划为53。5万吨,其中装甲舰61艘35。53万吨,非装甲舰102艘16。9万吨,另有鱼雷艇194艘1。07万吨。

    10年中,计划建造的战斗舰16艘,装甲巡洋舰7艘,海防艘2艘,巡洋舰23艘,炮舰(艇)14艘、驱逐舰2艘、鱼雷艇111艘,另有3艘潜艇。

    法国海军计划到二十世纪的尾端,共有各类舰船480艘,总排水量达65。25万吨。

    以1899年法国海军与西方列强之海军比较,它约为英国海军总吨位的一半,但却是德、俄、美等国海军的两倍。

    法国海军共有大小军舰315艘,海军人员50900人。

    别说对英国,华国海军想赶上法国,萌总裁都不知道还要多少年。(未完待续。。)

【1066 华国的对手下】

    德国:确保陆军大国争当海军强国。

    统一后的德国,东邻强俄,西接法兰西,处四战之地,立志要确保其欧洲陆军大国的地位。

    1873年,议院通过议案,以166846810雷(1雷约合中国白银1两)作为重整军备之费。其时有常备军官兵约43万人,另有续备军和后备军,合共320余万人,临战第一次动员可达131。6万人。

    铁血首相俾斯麦提出要扩大陆军编制,议会质询其增兵理由,毛奇将军答称:“国人如欲以亚尔萨斯、洛林两省让还法国,原可无须增兵,否则,惟有增兵之一途。”

    结果,议会批准增加陆军平时编制25615人,战时编制92406人。同时,陆军经费相应增至4386万马克。

    经德国政府的努力建设,其陆军制度较为严密,装备较为精良,官兵训练有索,一直保持着较强的战斗力。当时人称德国陆军为世界第一,不少国家在从事军事近代化变革时都曾效法德国的陆军制度,购买德国生产的枪炮,并大量聘请德国陆军军官充当其军事顾问。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爆发后,经过总动员,军队又迅速扩充,德国共107个师,382万人。

    德国海军创于1867年,1872年德国海军部向国会提出十年海军扩充计划,拟在1882年前建成铁甲舰14艘和巡洋舰20艘,加上其他舰船共计100艘。然此计划未全部实现,直到19世纪90年代初,德国的主要注意力还是在于陆军建设,而且在海军建设中防御主义占居上风,因此,无论是海军经费还是海军舰船的实力都比较有限。这一时期的德国海军还只称得上是二流海军。

    俄国:维持庞大的陆军规模海军由防御型转向攻击型。

    19世纪末的俄罗斯。

    由于它首先是一个陆上大国,所以从沙皇到俄国政府官员都很重视陆军建设。

    就算是被华国击败,失去去了所有位于亚洲的势力范围,沙俄在列强中,仍然有很强大的实力,尤其是陆军方面!

    1877年的俄土战争前夕,俄国陆军常备军总额为72万人,战后约有77万人。

    这无疑是这一时期西方列强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支常备军。

    当时英、法、德、意、奥、美等国的陆军常备军都在25万至40余万之间,俄国的陆军总额超过了其他任意两个国家的陆军总额之和。

    此后,到1890年前后,俄国的陆军总额一度减至64。7万人,但很快又重新膨胀,至1900年达到112万余人,仍然为列强陆军规模之最。

    到了原本史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爆发后,经过总动员,军队又迅速扩充,俄国共有143个师,480万人。

    庞大的陆军常备军的存在提高了俄国在西方列强中的地位,它曾经使德国人感到恐慌,法国人则希望由俄国来充当欧洲宪兵以遏制德意志的野心。

    但是庞大的军备就必然意味着庞大的防备开支,俄国政府每年所开销的军费数额非常之大。

    尽管俄国常备军的数额并非19世纪末年中最大的,但政府给陆军的拨款仍高达12300万美元,加上海军拨款,俄国政府的防务总开支达14500万美元。

    这个数额与德国相当,与英国接近,大大超过意、奥、美等国。

    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11亿美元,而英国却有294亿美元,德国也有264亿美元。

    再以当年人均工业化水平而言,俄国只相当于英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