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跃马大唐 >

第38部分

跃马大唐-第38部分

小说: 跃马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便需结束,出此一篇便已违天和,老夫……老夫几乎要落泪了。”

    王维兀自喋喋,眼中竟有老泪横流。王源开始觉得自己玩的过火了,自己盗版些小情小调的倒也罢了,起码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年纪,但这一首显然和自己的身份不太相合,这么做怕是有些后遗症。

    但无论如何,众夫子亲眼见到此诗的诞生,根本无从怀疑,亭上顿时轰动起来,众人闻讯纷纷赶到亭上,看了这首诗之后,没写的也没有了写诗的兴趣,有了句子还自以为不错的瞬间觉得自己的诗句就是渣渣,要不敢再落笔纸上了。

    杜甫激动不已,连读数遍后道:“罢了,凡夫俗子如何同文曲星相比,我觉得王小兄必是文曲星下凡,杜甫心服口服,这一场我决定交白卷了。此诗我要录下,找机会寄给太白,他若看到必会引以为知己。王小兄,你这诗说是仿太白诗意而作,叫我说仿是仿不出来的,你和太白一样,是天纵之材,凡人难望项背。”

    杜甫的话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众人心中对王源不知何种感觉,今日目睹了一位天纵之材的诞生,虽然自己没有在诗会上取得什么名气,但也算是值了。

    有王源这首诗挂在亭上,谁也没有再争的心思,第三场比试就此戛然而止,三十三名才士自由命题之下只产生了唯一的一首,而这一首诗便已经无法超越。今日梨花诗会惊喜连连,带给与会之人无尽的惊喜。

第五十二章 墨宝

    颜真卿宣布梨花诗会最终结束,虽然第三场比试开始了不到半柱香便结束,但却并无仓促之感。很多人的脸上都交织着喜悦和兴奋的情绪,诗会在这时结束就像是做某件愉悦之事正达**,大家的心里都写着两个字:满足。

    李适之自然是开心的脸上泛着红光,唯有一点不满的便是,李林甫等人似乎并未因诗会失利而情绪低落,临走时依旧说说笑笑似乎并没当一回事。

    众人议论纷纷的陆续离开梨园,李适之招呼王源一起回左相府的时候,却发现王源不在身边,一问之下,柳熏直告知道:“王源被王维拉着说话呢,还有不少人好像也要跟他认识认识。”

    李适之冷笑道:“落魄于永安坊时无人问津,如今横空出世怕是惊瞎了他们的眼睛,这会子一个个来结交了,去,叫王源过来,他是我左相府的人,不必给这些人面子。”

    柳熏直翻着眼不说话,李邕看不下去了,皱眉道:“适之你这话可偏激了,何必如此。”

    李适之也自觉言辞太过,当下皱眉道:“罢了,咱们等他们说完便是。”

    于是一群人耐着性子站在原地等待,不时有人从面前经过给李适之裴宽李邕等人拱手告辞,李适之却是看也不看他们一眼。

    中间的亭台之一角,王维拉着王源正在道别,王维的表情丝毫不掩饰他对王源的钦佩和喜爱。

    “王小兄,今日你可教老夫大开眼界了,我大唐自太白之后又出了个不世奇才,老夫心中激动难以自己。”

    王源忙道:“前辈谬赞,折杀在下了。”

    王维摆手道:“你莫叫我前辈了,叫我王摩诘便罢,或者干脆直呼其名也成。王某想跟你交个忘年之交,今日正式邀请小兄改日有暇请来终南山寒舍一聚,我们共论诗文,畅谈一番。”

    王源拱手道:“岂敢造次,不过我定会去拜访摩诘公的,摩诘公是我心中最崇敬的诗坛泰斗之一。摩诘公的山水诗天下无人能及,我曾经试过写山水诗,可惜写出来的自己都不忍读。”

    王维哈哈笑道:“王小兄倒是会安慰人,王某也就剩下这么点优点了,若你山水诗也写的比我好,老朽怕是就该入土了。”

    王源忙笑道:“不敢不敢。”

    王维收起笑容叹了口气道:“有几句话其实老夫不该多嘴,但老夫既然有意和小兄结交,朋友之间便该坦诚相见,故而我想说出来,不知小兄愿意听否。”

    王源郑重道:“王公教诲,在下何幸。”

    王维压低声音道:“王源,今日之后,你必名满长安,这是件好事,大大的好事。我听说你出身市井之中,今日之后对你的前途必有大大裨益,希望你能抓住这个机会。但你莫忘了祸福相依之理,今日之后你的麻烦也就来了,不仅是名利上的烦恼,甚至还有你想象不到的一些麻烦。你要知道,名利会成就一个人,也会毁了一个人,但愿王小兄不要迷失自己,小心谨慎,守住本心,对得起这满腹的经纶大才。”

    王源点头道:“多谢摩诘公教诲,摩诘公话中有话,不知可否明言,我对这一切一无所知,甚想有个人能时时指点于我。”

    王维笑道:“你是李适之的人,怎地不去请他指点你。”

    王源静静看着王维道:“不知为何,我觉得摩诘公更为可信。”

    王维看着王源,眼神中有了一丝笑意道:“老朽明白了,你比老朽想象的更聪明。我答应你,若你有何疑问,尽可来找老朽,老朽不敢说给你指点迷津,但能倾听你倾诉之言,解你心结也是好的。”

    王源长鞠于地,衷心道谢。

    王维回礼举步要走,忽然又转身回头道:“你那首《离离原上草》也是上佳之作,老夫不知你为何放弃了第二场。”

    王源愕然道:“摩诘公怎知此事?”

    王维一笑道:“你那恩相李适之迫不及待的告诉了我,他的意思老夫明白,这是要借老夫之口告诉众人,三场比试他全胜了。哎,胜负心太重了,老夫不知说什么好。”

    王源点头道:“那也不必说了,我有我自己的道理。”

    王维道:“你不说老夫也猜得出为什么,好了,老夫走了,晚了城门就关了,就此别过,后会有期。”

    王源拱手相送,目送王维在一群人的簇拥下远去。

    两人谈话之际,颜真卿一直站在亭上,见王维远去,这才下了亭来叫住王源道:“请王公子留步。”

    王源扭头行礼,颜真卿笑着扬了扬手中的诗纸道:“王公子,颜某有事请教。”

    王源本以为他也要说些关于诗文的赞颂之语,却没料到颜真卿问的却是另外一个话题:“王公子这一手字师从何人?颜某钻研了半天也看不出是哪一家的字体,可否请王公子告知。”

    王源愣了愣,旋即明白过来,这颜真卿本就是未来的大书法家,相必是对书法极为敏感,自己的字体显然不像是这时代人流行的字体,故而引起了颜真卿的兴趣。

    见王源面现疑惑之色,颜真卿忙解释道:“是这样,你也知道本人喜好书法,一直以来临摹东晋二王之字体,但我总觉得难脱桎梏不能脱却临摹的框架,难以自成一家。这也是本人和当世几名书法大家谈论时他们的共同感觉。我观王公子的字横平竖直、骨架匀称、严谨端直、秀丽美观,不似任何一家字体,似乎独成一体。莫非这字体是王公子独创?”

    王源见他说的一本正经,心中忍不住大笑,今日自己诗文震慑众人,现在连书法也成了一派了,这就叫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果然是要成为大众偶像的节奏。话说自己的字也不算难看,也确实是一种字体,但却不是自己独创的字体,而是自小便被逼着练习出来的一种后世标准的毛笔字写法。

    王源打算欺世盗名到底,于是道:“颜御史既然问及,在下不敢藏拙,这字体是我无意间练出来的,自觉难登大雅之堂,但写起来顺手便是了,却没有师从任何人。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仿宋体’,戏谑之字见笑见笑。”

    “仿宋体?”颜真卿瞪着眼半天,也没在脑海中检索出关于这种字体的半点信息来。

    “为何叫仿宋体呢?”颜真卿问道。

    “唔……你不说横平竖直么?这便是‘方’,你还说结构匀称秀丽端美,我管这叫做‘松’,反之则为‘紧’,故而称之为‘方松’体也。”王源半是调笑半是信口雌黄。

    “原来是这么个‘方松’,甚有道理。哎,在下于书法一道甚是痴迷,总想自成一体脱前人之桎梏,却终感觉无力。没想到王公子年未及弱冠,不仅于诗文上傲视群士,连书法一道也是颇有建树。颜某今日既高兴又丧气,和王公子相比,本人实在是汗颜无地了。”

    王源有些后悔,颜真卿为人质朴可爱,自己这么戏弄他有些不地道,于是道:“颜御史不要这么说,我这字体是用来自娱的,难称书法之道。颜御史追求的才是书法之道,假以时日颜御史必自成一家,后世之人也比如尊崇二王一般遵崇您、钻研您的字的。只是时候未到,时候一到,自然融会贯通的。”

    颜真卿喜道:“真的?你信我能自成一家?”

    王源道:“我敢对天发誓,我对颜御史绝对有信心,颜御史也当对自己有信心才是。”

    颜真卿长鞠一礼道:“多谢王公子,与君一席话,消我心中块垒,我心里好受多了。”

    王源微笑拱手道:“左相等在下等的急了,在下告辞。”

    颜真卿道:“大作两首的墨宝我拿了回去钻研,王公子不介意吧。”

    王源笑道:“介意什么?只是不要大肆宣扬,免得贻笑大方。”

    ……

    夕阳西下,街鼓隆隆声中长安城各坊街道中的灯光星星点点的亮起。

    这是个寻常的初春的夜晚,但却绝对不是个寻常的夜晚,就在今日,长安文坛之中诞生了一颗璀璨耀眼的新星,不用多说,明日一早,今日梨花诗会的盛况便会成为谈资,而王源这个名字也将不再普通。

    李适之府中喜气洋洋,大厅之上灯火闪耀,珍馐佳肴摆满了长几之上,李适之举行的庆功宴隆重举行。李适之端坐首座,王源荣登次席,户部尚书裴宽,北海太守李邕也只能陪坐左右。

    觥筹交错,杯盏琳琅,歌舞美酒,佳肴美食。笑语共丝竹齐飞,欢声同清音一色,好一场得胜归来之宴;酒水淋漓,美食飘香,宾主尽欢而散。

第五十三章 狼狈

    (谢曾饮沧海兄弟的打赏,书改状态了,有月票的可以给几张,愿意打赏的不胜感谢。)

    李适之在府中庆贺胜利的时候,平康坊东南隅的一座大宅中也是灯火通明。这里便是李林甫的豪宅。

    说起这座豪宅,倒是有个坊间流传的故事;这座官邸原是大唐开国元勋卫国公李靖的宅邸,李靖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建立功勋,功成名就之后当然也和其他良臣悍将一样在长安城最好的地段拥有自己最豪华的府邸。当时的长安城平康坊还不是烟花柳巷聚集之地,李靖将自己的宅邸选择在这里是很有讲究的。

    首先,平康坊紧邻着皇城,入宫上朝面圣只需出门行一坊之地,见皇帝方便,接受皇帝召见也方便,绝不会让皇帝等的心焦。而且住的离皇上近,这本身就是一种荣耀,非大功臣是没有这种待遇的。

    其次,平康坊的东面便是东市,以后世的话来说,小区附近便是超市,生活极为方便。大唐东市左近的坊区,地皮最为金贵,也是和购物买卖方便有极大的关系。

    况且平康坊东南这座宅子,李靖请了风水先生看过,最是人丁富贵兴旺之地,是块绝佳的地段。故而卫国公李靖便在平康坊东南安下了豪宅府邸。

    只可惜,千算万算,李靖没算到后代是否争气这件事上,自己这一辈子固然人丁兴旺尊荣无比,到了后代手中却一代不如一代,接连出了几个败家子之后,连最后这座卫国公府也保不住出售了出去。

    开元年间,李林甫做了奉御官,逐渐有了些权力,皇上也逐渐信任他,他原本的宅子住在西城,离着皇宫太远,正在物色离着皇宫近宅第,便于进宫方便。此时李林甫结交的一名会看风水的老道告诉李林甫,李靖的宅邸风水好,若能住进这里,将会大富大贵。

    于是乎李林甫砸锅卖铁买下了这座宅邸搬了进来,果然从此后李林甫青云直上,直至坐上右丞相的宝座,一坐便是十余年,荣宠到了极致。

    当然以上只是大唐长安城坊间流传的一些故事,但凡发迹荣宠之人,市井之间总是会编出这个人的一些轶事来,要么便是出生时天有异象,要么便是有着什么神奇的预言,总而言之,这种言论也不过是茶馆酒肆之中的闲人们穷极无聊的谈资罢了,谁也不会闲的蛋疼跑去验证其真实性。

    此刻,这座神奇的宅子的第三进精美的后宅书房之中气氛却略有些压抑,坐上高高低低四五人脸上表情均有些凝重。李林甫穿着宽大的丝袍坐在上首,他的前方是一盆烧的红通通的炭盆;虽是初春,但春风尚不能和迟迟未去的冬天抗衡,到了晚间依旧寒气刺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