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交锋 >

第22部分

交锋-第22部分

小说: 交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统大规模培训谍报人员始于1938年,第一期特训地点在湖南临醴,有200余人受训,到1938年冬结束。邓阳春、戴晓阳都是临醴班的学生。而那个时候,邓湘涛就已经是培训班的教员。

    当时日军大规模空袭古星,战线直逼湖南。受战局影响,特训班迁到湖南黔阳,续办第二期,受训人数增加到300多人。

    由于戴笠认为黔阳离战区太近,今年第二期特训班结束后,便迁至贵州息烽继续办第三期。从理论上说,朱慕云也算息烽班的学员。邓湘涛也特意给朱慕云争取到了这样的名额,这不但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资历。

    这一期的息烽班,总共有500多人。朱慕云虽然在古星培训,但他的档案也进入了这个大名单。当然,作为已经潜伏的人员。他的档案属于机密。

    这一期的学员,素质也都不错。大多数都是经过特定途径挑选的,学员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其一是军统内部人员调训;其二是军统报经蒋介石批准从各军校学生中招收;其三是从军统掌握的忠义救**、江西游击干训班、三青团等组织以及军统在各地区的秘密工作站(组)中选调;最后是军统以各种名义公开“招考”的青年。

    如军统打着“军令部乙种参谋人员培训班”“财政部缉私署查缉人员培训班”“航空委员会工作人员培训班”等旗号在社会上公开招收学员,抗战后方西南地区几省的青年都可以报名,大多数青年来到特训班后,才逐渐弄明白真实内幕。

    “我这次训练的虽然只有你一人,但该有的课程都不能省。而且,纪律跟他们一样。”邓湘涛挑选的地方是城南的一处废弃仓库,周围没什么人,很隐蔽,也很安静。

    “当然。”朱慕云说,接受这样的训练,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原本你应该身着士兵服,而且也不能使用自己的名字,只能使用一个代号。但这一条,可以免除。但你训练的情况,不能向任何透露。另外,在抗战胜利之前,你不能结婚。”邓湘涛说。

    结了婚的军统人员,如果一方被捕,另一方就会成为被捕者的软肋。为了消除这一隐患,戴笠在抗战之后,就特意宣布这样一条纪律。

    现在息烽特训班的学员,纪律要比朱慕云严明得多。报到后会被分送到各个学生队,配发全套士兵服,衣服上会有一个号码,以后这个号码会取代学员的姓名。

    学员在特训班期间一般不准随意外出,只有星期天下午可以上街买些东西。学员对外通信联络也受到限制,不准向外人提及特训班的任何事情,收发的信件都必须经过检查。

    关于特训班的女学员还有项“霸王条款”,军统要求女学员不得与非军统人员结婚,入班前已有男朋友或者已经订婚的,必须割舍旧爱、毁掉婚约,否则本人会遭到关押,圈外的男朋友也会受牵连。

    例如,息烽特训班有个上海女学员,原已订婚,在被送往息烽的路上听闻一些特训班的实情,于是伺机逃跑。

    但没过多久,她就被抓回特训班关进禁闭室,直到同意参加特训才被放出来,毕业后被强制留在特训班做图书管理员。至于她的婚约,军统多次对男女双方施压,并强迫退婚,最终双方取消婚约才平息了此事。

    “新来特训班的学员,首先要接受为期半年的军事训练,实弹射击、战斗演习等科目都是必修课。但你的情况特殊,一切从简。”邓湘涛说。

    昨天晚上,收到总部回复后,他就为朱慕云制订了一个训练计划。原本一年的课程,被他压缩到了三个月。

    “我射击可不行。”朱慕云说,警察局有的时候,也会有射击训练,可他的成绩,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不行也得行,没有一定的军事素养,遇到危险情况,你如何保护自己?”邓湘涛的语气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

    “除了军事训练,你还要学习情报学、化妆术、侦查术、密码、密写、武器使用、爆破、毒物学、测量、筑城学、战术学、擒拿术等科目。”邓湘涛缓缓的说,只有经过系统训练,才能算一名合格的谍报人员。

    “我的妈啊。”朱慕云对文化内容并不怵,怕的就是行动。

    武器使用、爆破、战术学、擒拿等,都是他的弱项。如果真的要全部训练,恐怕他得脱一层皮。

    “你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正式上课前,你必须先加入本党,宣誓誓死效忠领袖、忠于党国。同时,还有一条‘家规’:活着进来,死了出去。”邓湘涛神色凝重的说。

    “我是为国家、为民族的生存而抗击日寇,怎么就成了效忠领袖,忠于党国了呢?”朱慕云不服气的说。

    “朱慕云,从现在开始,你的个人意志,必须服从大局。效忠领袖、忠于党国,就是报效国家。”邓湘涛严厉的说。

    朱慕云既然打定主意要加入军统,当然不会在这样的事情上,跟邓湘涛唱反调。三民主义也好,效忠领袖也罢,对他来说都是过眼云烟。他心里已经打定主意,为了**而奋斗终生。

    第一天晚上,邓湘涛检验了朱慕云的体能。让朱慕云在仓库内跑步,但还没有十分钟,朱慕云就已经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了。

    接下来的射击,更是让邓湘涛气得吐血。因为体能跟不上,五发子弹,连一发都没有上靶。如果是在真正的息烽班,朱慕云非被踢出去不可。

    但到了非行动内容,朱慕云的学习能力则让邓湘涛赞叹。比如情报学,朱慕云总能做到举一反三。如果朱慕云其他课目,都有这样的水平,三个月的时间绰绰有余。

第三十八章 特别的学生

    连续一个月的训练,朱慕云的体能虽然有所提升,也具备一定的军事素质。但离一名谍报人员的标准,还有相当距离。

    邓湘涛也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朱慕云不适合行动。之前朱慕云提出,不参与军统的行动,并不是其他原因,而是有自知之明。

    以枪法来说,手枪的种类,朱慕云记得清清楚楚。但枪械的保养,射击,就像一个老太婆一般。手枪射击,五米之外,就没有准头一说。三米之内,成绩还可以。但有哪个敌人,会让你在这么近的距离射击呢。

    当然,朱慕云的情报学、化妆术、侦查术、密码、密写、爆破、毒物学、测量、筑城学,都学的不错。因为时间紧,朱慕云随时都有可能用到这方面的技能,邓湘涛每天晚上,都要教授两门课目。

    另外,为了让朱慕云能单独工作,朱慕云还学习了电学,和无线电收发报技术。这方面朱慕云确实有天赋,因为时间太紧,邓湘涛只好将一些教材,让他带回去自学。没想到,朱慕云很快就能上手。

    仅仅学了十节课不到,朱慕云就把一台收音机,改装成了一台收报机。虽然这样的事情,电讯系的学员都能做到。但对朱慕云来说,电讯只是选修课。

    息烽班有四个系:情报系、行动系、警政系和电讯系。除了行动系的内容,朱慕云先天不足外,情报系的专业课程,他的成绩还不错。电讯系的电学,和无线电收报技术,甚至包括机器的保养和维护,他都学得有模有样。

    至于警政系的内容,他原本就是巡警,在警察局也接受过训练。如果撇开他的行动能力外,朱慕云算得上是全才。

    对他这样的成绩,邓湘涛也不能再说什么。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朱慕云能有这样的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

    邓湘涛对他的训练,让胡梦北省了不少精力。他对朱慕云的培训,更多的是思想教育。只要朱慕云有了坚定不移的信仰,现在军统的训练,无异于帮了**的大忙。

    当然,国共两党情报系统,对各自情报人员的要求,并不一样。**更加讲求情报的价值性,强调准确获取“敌方的作战意图和作战计划、敌军的编制和部署、敌方的军事目标、敌方的战场装备等。”

    胡梦北教的那些搜集技巧,缜密精细,有更强隐蔽性。注重顺势而为、注重对机会的果敢把握。而邓湘涛的教授,侧重令行禁止。对上面的指示,必须要执行到位,当事人没有太多的自主权。

    说通俗点,**注重统筹兼顾,从大局着眼,注重情报人自身的安全。只有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才能适时刺探情报。而军统,更注意具体行动。为了行动成功,可以杀身成仁。

    “教官,昨天我们班上,突然新来了两名学员。”朱慕云下课后,骑着自行车狂奔到安全屋。

    邓湘涛的训练地点,每隔半个月就会换一个地方。东南西北,每个方向都有。有时是在民居,有时甚至是在旅馆。只有军事训练,才会去一些偏僻地方。

    “昨天?”邓湘涛一下子听到了关键点。

    “昨天我还没有注意,以为只是正常插班。但今天再见到他们,总觉得有些怪怪的。”朱慕云说。

    他自然不能在昨天就告诉邓湘涛,任何事情,他都必须先向胡梦北。经过两人研究讨论,有必要告诉邓湘涛,才能说出来。

    “有什么奇怪的?”邓湘涛问,朱慕云经过训练后,现在的洞察力更胜以前。

    之前的朱慕云,更多的是凭感觉。可现在,任何蛛丝马迹,都会有专业分析,并且作出自己的判断。如果朱慕云说那两人有问题,或许其中真有隐情。

    “眼神。”朱慕云说。

    那两个同学的言行举止,甚至衣着打扮,都与普通人无异。但朱慕云与他们目光交流时,总感觉对方在俯视自己,有种居高临下的气息。

    普通的插班生,刚开始都会有些不合群。但那两人,借着课间休息的时间,忙着与所有人沟通。朱慕云也与他们聊过,除了觉得对方的日语说得很溜,几乎没有口音外,还觉得跟他们之间,有一层无形的隔阂。

    这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朱慕云与胡梦北分析后,胡梦北已经派人调查那两位学生的情况。这是朱慕云的建议,哪怕再困难,胡梦北也是大力支持。

    “你还真神了,靠眼神就能知道对方有问题?”邓湘涛并不认同朱慕云的看法。

    情报是科学,必须要有合理的推断,再加上科学的分析,以及合乎逻辑的推理,才会有正确的结论。如果一开始就建立在虚无缥缈的感觉上,最终只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能不能让我们的人,去查一下他们的底细?”朱慕云说。

    他也知道,这种事情调查起来很难,如今是战乱时期,一切都必须为了抗战。自己凭着感觉,就要调动人手,确实有些过分。

    “我们的人原本就不多,哪能任你瞎胡闹?这样吧,既然你觉得有问题,你负责把他们的档案建起来,将真实身份调查清楚,就当是你的作业。”邓湘涛说。

    “好吧。”朱慕云说。

    朱慕云首先要做的,就是拿到他们的照片。日语专修学校的学生,不像息烽班,只是准专业培训。同学之间相互走动,是很平常的事情。既然那两位同学,愿意与同学们打成一片,朱慕云就顺势而为,带他们到照相馆,想拍张同学照。

    这两位同学,都是男性。一位叫张百朋,二十五岁。另外一位叫李邦藩,二十岁左右。他们身材不算高,但很健硕。

    当然,朱慕云不仅约了他们,还约了其他一些平常玩得好的同学,比如罗双燕。而且,他选的照相馆,也不是晓阳照相馆。他们每人都照了单身照,还合了影,准备以后留作毕业纪念。

    然后,朱慕云在古星饭店请他们吃饭。十来位同学,吃了朱慕云近两块钱。换在以前,他非肉痛死不可。最近手头宽裕,这样的开销,还能承受得了。

    朱慕云虽然没有与张百朋和李邦藩过多的交流,但他的目光,却有意无意的放在他们身上。他认为,这两位同学,背景肯定不简单,不是官宦子弟,必定就是富家公子。

    考入日语专修学校的学生,大多家庭情况一般。要不是实在没有办法,谁会冒着千夫所指的风险,来这样的学校学习呢。身份特殊的学生,瞧不起普通学生,也在情理之中。

    “李邦藩,你以前跟张百朋在哪读书?”朱慕云给所有人倒满了酒,走到李邦藩面前的时候,随口问。而且,他说的还是日语。

    在学校,所有学生都被要求,从进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刻,就必须说日语。同学之间的交流,最好也能用日语。这样的规定,能迅速提高所有人的日语水平。

    “名古屋。”李邦藩随口说道,但话刚说出来,他脸色顿时一变。他的目光看了张百朋一眼,连忙解释:“我跟张百朋回来后,想在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