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晚唐 >

第858部分

晚唐-第858部分

小说: 晚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都还各担任着举足轻重的要职,这六人,除了省府等任职外。每个人都还挂着一个同平章事的官衔。这意味着。这六个帝之三公三师,同时还都是新朝的宰相。

    六人都不是第一次来乾清宫,可这一次,却是新皇即位之后,他们第一次应召而来。各人心中的感想都与之前来时是不一样的,于琄一边走,一边打量着这座并不陌生的宫殿。

    这座后宫诸殿之首的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自台面至正脊高九丈,檐角置脊兽九个,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栱,下层单翘五踩斗栱,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菱花隔扇门窗。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扩大了室内空间。

    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乾清,天空透彻,不浑不浊,象征国家安定,也象征着皇帝的作为如天空一般坦荡。

    大殿一侧南庑房即是南书房,眼下李璟就是在南书房召见这六位官居一品的大臣。

    “这么晚了,我还叫你们入宫,辛苦了。”坐在御案之后批阅着奏章的李璟见到于琄等六人前来,连忙起身绕到案前迎接。

    郑从谠等连忙行礼,礼毕,郑从谠道:“陛下今日已经正式登基,从此就是一国之君,天下共主。陛下如此相迎,臣等受之不起。且从此往后,陛下当自称朕,称臣等为卿,这是礼仪制度,不可随意更改。”

    这六位一品大臣,郑从谠和郑败,还有于琄、崔芸卿加上李振,都可以算是名门大族出身,且一直都是尊奉儒家,崇尚周礼。因此,格外重视这些礼制,原来李璟还只是秦王之时,有时李璟也常自称我,不称孤,他们倒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如今李璟已经正式登基,他们却是充满了所有儒家文人都有的皇帝改造欲,巴不得立即把皇帝改造成他们心目中的那种圣人天子。又叫能再容李璟自称什么我。

    李璟笑笑,这些小事他倒不在意。今晚他叫这几位肱骨之臣前来,也是有要事商量。

    白天之时,李璟登极即位,改元龙纪,可却依然沿用了大唐的国号,他知道,其实很多臣子都有些不解。

    沿用大唐为国号,李璟也有自己的考虑。本来,新朝按例最适合的是用秦为国号,那是李璟的王号。或者用齐为国号,那是李璟龙兴之地。再不济,也可以用辽或者燕。但考虑良久,李璟最后用了唐。秦这个国号,在此之前,除了统一六国的秦外,后来还有前秦后秦等朝廷用过。且用秦做国号的,历史上,几乎无不是短命王朝,秦有暴秦之称,李璟倒不是迷信,而是对秦的制度等并不太赞赏,因此,他并不愿意用秦做为新朝的国号。齐国本来也是可以的,秦秋战国时,齐是东方霸主,不过黄巢先前已经用齐做为国号,李璟不可能再用齐。而燕和辽,都太过偏离中原,也不太合适。

    思来想去,李璟倒是觉得唐不错,一来,对于一个来自后世的人来说,大唐,承载着太多旁人难以理解的感情。同时,沿用唐做国号,李璟也是希望告诉天下人,他的新朝会延续隋唐以来的大多制度政策,也是承认和保护大唐原来的秩序之意。用大唐做新朝国号,也是出于如此考虑。

    好比当年隋代北周,但对北周的一切几乎全盘继承下来,唐代隋,也几乎延续了隋的制度。李璟建立新朝,沿用唐的国号,就是宣示此意。

    一番解释,六位一品大臣也都点了点头。皇帝坚持如此,虽然在他们看来,这个坚持没有太多必要。就算换个新国号,也不会就坏事。况且,就算秦、齐等不能用,还可以定一个新的国号啊。但他们也都看出李璟在这些理由之外的特别坚持,虽然他们不理解,但国号虽重,却也并非重到非改不可的地步。另一边说来,当初李唐将李璟编入了李唐皇族谱中,早算是李氏皇族一员,还被李晔和李儇都称为皇叔。李璟现在沿用唐,也就等于是李唐皇族内部的一次权力更迭而已,唐这个国号,李璟也是有份的。

    “陛下还有心事?”郑畋知道,李璟半夜叫他们来,绝不会只是为了解释国号的事情,这件事还没那么重要。

    “是啊,十三年前,朕还只是登州乡下的一个农夫小子,转瞬间,朕已经即位大统,登极称帝了。到了现在,朕反而有点茫然!”

    “陛下出身于草莽,然天生王者,英雄起于时势,百战百胜,才有今日。如今顺应天意民心,成为天子,并不须忧虑,天下事亦如此,就如从前一般就好。”崔芸卿笑道。

    “打天下,朕不怕。说实在的,这些年我们面对的这些对手,并不强。不是我们太强,而是对方太弱了。而且,不管敌人是谁,都总是在明处,是看的见的。可现在,我们已经拥有天下,虽然还有些地方没有平定,可那已经不是最主要的问题了。今后,我们就要从打天下,改为治天下,这太不一样啊。”

    郑畋道:“其实陛下一直以来已经做的很好了,不但统兵征战,百战百胜。而且这些年,藩内地方行省州县,也是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温饱,民生富足,只要按这样继续下去,就足够了。陛下往日能在虎狼环伺之下,一面征战,还能一面治理好秦藩。如今拥有天下,岂须再担心天下的治理?”

    “朕已经登基了,诸位爱卿你们说,这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李璟问。

    南书房内短暂沉默。

    皇帝登基之后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如果让六位大臣直言,那么必然是立皇后立太子。但该立谁为皇后和太子,在场的六位大臣虽然心中各自有自己的想法,但在此时,却没有一个人肯马上开口。谁都知道皇帝是个有主意的人,这件事情肯定有了自己的主意,此时开口,只怕并不是想问他们的意见。

    谁当为后?

    按礼,王桂娘当为皇后。但是,于幼娘同样是秦王妃,也是正妻,她同样有资格为后,况且,于氏身后有强大的于家做后盾。但是除了这两位原来的秦王妃,王惋君同样有资格成为皇后,因为如今秦王诸子中,王惋君的儿子李德昭是长子,而且十分聪明,很得李璟喜欢。若是秦王有意立李德昭为太子,那么母以子贵,为稳固太子地位,立王惋君为皇后,也极有可能。

    李璟等了片刻,见谁也没有说话。心中已经有些明白,这六位大臣,怕是认定于幼娘为后更合适。他们不出声,就等于是否定了原本正常当立的王桂娘。可能原因就是王桂娘出身太低微,而且其所生的皇子既非嫡长,又非庶长。为将来立太子考虑,如果不能立王桂娘之子为太子,那么也就最好不立她为皇后。

    李璟心中微微有些失望,他不知道这个结果是不是诸大臣们私下已经交流过意见的结果。他抬眼看了眼于琄,见他闭口不言,如老僧入定一般。但很明显,这位太师,心中还是希望自己的女儿立为皇后的。

    这个结果,让李璟眉头拧了拧,心中立马打定了主意。

    大唐龙纪元年,正月初二,李璟下诏,立王桂娘为皇后,立于幼娘为四妃之首的贵妃,以王惋君为淑妃,以萧玉楼为德妃,以张惠为贤妃,其余者封嫔、婕妤。

    皇帝的诏书中,依然没有立太子!(未完待续……)

第1029章 扫平群藩

    龙纪元年,正月。

    李璟诏令崔安潜为征西大将军,行辕长安,都统十万西征兵马,继续扫荡关中陇右朔方一带未降藩镇。诏令曾元裕为征南大将军,统兵十万,行辕武关,负责进攻山南、荆南、鄂岳等江汉之地。又命赵犨为征东大将军,统兵十万,行辕徐州,进攻河南的朱温。

    战事极为顺利,二月初五,征西大将军崔安潜率师自长安攻邠宁镇朱玫,一举攻克邠州,再下宁州,朱玫兵败被俘,邠宁镇覆没。曾元裕也根据李璟的谕令,击溃了率军北上的西川节度使牛勖,并趁势追击溃军,沿汉水一路向西南进军,攻克洋州,并攻占山南西道藩镇帅府驻地兴元府梁州,随后再克凤州、兴州,利州,南征兵马直达剑门关下,逼近蜀中。

    征东大将军赵犨自徐州北上,进攻宣武,朱温早已经被四面围困,虽然想要顽抗,但在精锐的秦军水陆协同作战之下,特别是在中原那开阔的平原之上,秦军的铁骑和炮兵协同作战,宣武军很快就丢失了所有的外围据点,最后不得不龟缩进入各个坚城要塞之中防守。宣武忠武诸州各县,除了汴梁陈许等几个大城,其余所有的县城、乡村,都被赵犨彻底扫荡而平。

    赵犨扫平宣武忠武诸县城乡村之后,开始将梁军分割于各个城池之中,孤立梁军,然后逐个进攻。连破陈州、许州,俘敌三万余人,马匹万余。之后乘胜杀向宣武。自汴河、蔡河、白沟三条水路进攻汴梁。另一路兵马出武牢。进攻郑州。

    朱温被迫放弃郑州。将兵马集结于汴梁,与赵犨对垒。赵犨与朱温决战汴梁,唐军水陆并进,十万兵马围攻汴梁月余,朱温粮草不济,最终被秦军用水雷炸开了汴梁的水门,水师陆战队猛攻入城,梁军难以阻挡。虽拼死不降,三日血战之后,梁军几乎死伤殆尽,连朱温本人也战死牙城节堂之内,河南全境遂告平定。

    王彦章、李存孝、高思继等十几员战将就是此时动身前往汴梁的,四月二十日,这群肩上挂着闪耀将星的战将已经到达了河南行省汴州,如今河南地区以汴河为界,汴河西部大致都划为了河南行省,汴河东面。则大致归入山东行省。

    征东大将军赵犨亲自到汴河码头迎接了这支军官团。

    “末将等拜见赵帅!”王彦章等上前行礼。

    赵犨笑着上前一一与他们打招呼,这次南下的军官团阵容极为强大。李璟的十三太保,除了刘寻在福建,李让管钱,还有杨行密和钱镠二人如今在江东外,剩下的九位太保全都到齐,另外,如今军中红星小将,郭氏双雄郭威和郭涛也一起前来,除此外,连御前哼哈二将张承宗刘守谦还有郭镇山,郭镇海,李维,李居义等一大群年青却又身份显赫的少壮将领们到来。

    在这群少壮派的面前,赵犨这位征东大将军,可是丝毫的不敢摆架子。就在不久前,朝廷已经撤消了原来的五军都督府,将之分离为南北二衙。原来的秦军,也因此分成了两大系统。

    北衙禁军,主管四十六万禁军部队,四十六万禁军又分为十六军,分别是左右羽林卫,左右金吾卫,金右千牛卫,左右神策卫,左右神武卫,左右神威卫,左右龙武卫,左右监门卫。北衙十六军四十六万禁军,专门负责京畿地区,以及分立在各地的几个陪都的防御,是最精锐的作战部队。

    而南衙,则统领卫军,南衙拥有十二军卫军,分别是左右翊卫、左右威卫、左右御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候卫。他们统领全国五十四万卫军,负责边防和除京畿及陪都等地城防守备。

    参谋院、兵部、北衙十六军禁军,南衙十二军卫军,这个新的军方系统,统领着全国百万常备部队。按新的军制,参谋院依然是管调兵,南北衙管统兵,但南北衙平时是调不动军队的。南北二衙的禁、卫军队,每军下设五师,每师下设二旅,每旅下设五营,每营下设二都,每都下设五伙。非战斗之时,部队平时都是以营为单位驻扎各地,最高统兵将领就是营指挥使,禁军则最高统兵将领为旅都指挥使。再往上,非战斗时,虽然也有编制,但军官却是无权直接统领下级的战斗单位。唯有当战时,皇帝下令选将,参院下达调令,兵部发给虎符兵印,将领才能真正统领本军本师兵马。

    赵犨很清楚的知道,这虽然不是鸟尽弓藏,可也算是历朝历代平定天下之后,必然的对军将兵马的限制。以后越是他这样的高级将领,越是难得有统兵的机会了。反倒是这群挂着少将准将衔的年青将领们,今后的战场,只会属于他们。

    这群年青将领到来,是受皇帝旨意,准备领兵前往山南作战。

    根据李璟和参院的战略布划,朝廷的平定天下之策,依然是先西后东。按这个形势判断,在扫平河南之后,官军在东线将暂时维持原状,而集中力量在进攻关陇的同时,抽调精锐,同时向巴汉和荆襄地区进攻扫荡。

    第一阶段是扫平关陇和河南,第二阶段是扫平巴汉和荆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