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晚唐 >

第832部分

晚唐-第832部分

小说: 晚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座新城的规模很大,现有的大名城是周长八十里,因此,新城的周长也是八十里。这新城建成后,整个双子城将比李璟的燕京城还大。

    当然,这么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得需要得多钱。钱从哪里来?乐大帅的计划当然主要还得是百姓手中加征,另外,魏博各军也稍稍扣一点下来,算是借用。没有人知道乐大帅为何要建一座新城,但这个项目,却引来了许多士兵们的不满。因为要扣他们的钱,这是无法容忍的。哪怕是大帅要扣,也不行。

    尤其是跋扈的牙兵们越发的不满起来,这乐家父子这是要干什么?

    牙兵们不断串连,私下交谈,最后汇聚起来达成了一个意思,咱们是不是换个大帅?

    恰在这个时候,秦军突然发动了南征突袭,而此时的魏博,甚至比成德还没有准备。大量的百姓此时还刚收到乐大帅建设新城的征召令,各地士兵们则都在关注着大名府的风云变化,秦军如入无人之境,转眼间就已经深入魏博六州全境,紧随秦军而来的秦藩民兵们,正在田里唱着歌谣,高兴的收割着属于他们的粮食。

    魏博镇边境全线失利,短短数天之内,甚至已经有数个县城的守将献城投降。

    消息传回大名,站在高高的城墙上,魏博牙兵们都不由的长叹,当初选姓乐的取代韩家人,真他娘的是瞎了狗眼啊。

    攘外必先安内,魏博牙兵们终于一致同意,在这个大兵压境的时刻,他们必须得先换掉乐家父子,选一个更加英明的大帅来领导他们。

    魏博大名府牙城帅府节堂上,乐彦祯见到慌忙从外面滚进来的家将报说牙兵诸将校们已经率牙兵包围了帅府时,脸上露出一个无奈的表情,长叹了一声,“请诸位将军校尉们进来吧,事到如今,某当面给大家一个满意的交代。”

    家将不安的看着主子,外面那些家伙如狼似虎的冲过来并且包围了帅府,看样子可不是那么好打发的。这个时候,哪能有什么满意的交代啊?(未完待续……)

第1004章 魏博平定

    盛夏到来,天气一天比一天炎热,河北前线的战事却一天比一天的顺利,每天背插赤旗的信使飞驰进入燕京,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捷报喜讯。李璟在紫禁宫中每天收到这些消息,心情大好。到后来干脆传令,移驾山西行省代州五台山。名为避暑,但整个军部三衙和三省内阁诸部大半官员尽皆随往,只留下少部留守,更点齐整整五万人的随驾近卫诸军。

    这天晚饭之后,李璟来到婉儿的住处,婉儿生下的长子德祥已经十岁,按规矩,现在正在斯巴达训练营中训练,次子德瑞也有七岁,同样刚刚入营。两个入营的儿子之后,婉儿还生了两女一子,三个孩子都还没满七岁,现在就在宫中毓庆宫幼儿园里学习。按规矩,三岁以上七岁以下孩子在幼儿园上学,不遇朔望的初一十五,是不准与他们的母亲见面的。

    这次李璟高兴,特别传令,让宫中老王妃和所有的妃妾们一起随驾五台山,连同幼儿园里的孩子也跟着一起前去,到五台山虽然也得读书,但一路上却可以与他们母亲团聚。这样做,在紫禁宫里还是第一次,真可谓是王恩浩荡。婉儿也十分的高兴,她给李璟生了五个孩子,大点的两个去了那严酷的训练营,剩下的三个,却也都进了宫中幼儿园,平时都不准见面,她整天陪着老王妃和大秦妃,有时也觉得冷清。

    此刻,听见女官进来禀报说秦王驾到,连忙带着刚接回家里的德符和三十九娘和五十一娘迎出殿外。屈身行礼接驾。

    李璟上前拉起五岁的儿子李德符。一边摸着他头上没留起的短发。一边挨个拍了拍两个小女儿的手,对婉儿道:“起来吧,这段时间太忙,都没翻过你的牌子。可心里着实一直惦记着你们呢,今晚还有许多事情要与省阁商议,这会凑个空来瞧瞧你们娘几个。后天一早,就全去五台山。”

    婉儿连忙躬身回道:“大王日理万机,还能惦记着妾身们。妾身感激不尽,怎敢再存奢望,只盼大王也莫太过操劳,保持身体为重,妾身和德符他们就高兴万分了。”婉儿的这几句话,说的十分得体,哪怕李璟好久没来她这里了,她也没流露半分来。李璟对婉儿的识大体懂事十分满意,便拉着婉儿坐在自己的身旁,“实是创业艰难。孤宵衣旰食,不敢松懈。孤是知道你的,善解人意,温柔体贴,平日里照顾母亲大人,教育孩子,却从不干涉过问他事,难能可贵,孤都看在心里的。今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这次去五台山,名为避暑,实际上也是河北局势即将有大变。”

    婉儿有些担心的问:“大变?难道出什么意外了吗?”

    “嗯,确实有些意外啊。”李璟哈哈一笑,将婉儿的一双如葱似玉的手掌放在自己的掌心,温柔的抚动着,“不过是意外之喜,原本政事堂做出的估测,河北之战起码得到年底,甚至有可能打到明年才能彻底平定二藩。但是现在,形势却是喜人,战事刚开打,效果比预测的好的多,按眼下的形势,先前的计划已经过于保守了。省阁府院重新研究过后,都一致认为,如今外部形势一片大好,对我们十分有利,河北二镇完全孤立,他们难有援兵,因此,当趁这个机会,把原定于秋季的真正攻势提前展开,在这个夏季就平定二镇。此次孤去五台,也正是要压制河东地区,防止河东、河中等诸镇在此时插手到河北来。有五万精锐坐镇代州,河东一旦敢动,孤立即就挥兵南下,直攻河东。而如果河北战事顺利,夏季能夺取整个河北,平定二藩,那么河东也就是我们的下一个目标了。”

    “啊,是真的吗,河北二藩马上就能平定了?”

    李璟端祥着婉儿那既惊且喜又温柔的脸庞,也不由的微微笑起来,“怎么,孤还能骗你吗?早在五年前,孤就准备平定河北了。只是那个时候,虽然控制了卢龙,沧景,可西边有李克用,北边又有契丹和奚,后院不宁,如何扫清前庭?这次,时机终于成熟,经过这几年的上下一心,咱们征服了关外北方,又占了代北和义武,兵马更加精良,粮草仓库也重新有了富余,尤其是河北二镇被我们彻底孤立起来,眼下中原又开始混战,自顾不暇,正是我们收取河北的好时机。三个月,最多三个月,河北二镇就将彻底平定。河北一平,下一个就将是河东,然后南下中原,挥师西进关中,天下可定矣。”

    逐鹿中原其实就如同是滚雪球,一开始的时候,是最困难的时候,首先要把松散的雪捏成一个紧密的球,然后去滚积雪。最初的时候,雪球还是松散的,若是撞到石头树桩什么的,还会散掉,需要小心。但若是等雪球滚起来之后,那时就已经成型,难以摧毁了,地上的积雪,只会被雪球粘起,成为越来越大的雪球的一部份。

    婉儿听到这里,心中也是一阵激动。虽然平日待在深宫之中,也从不去干涉宫外之事。但对于外边的形势她还是很清楚的,她知道,以如今秦藩的强势,打下河北二镇之后,那整个大唐的东方就真正的完全都是秦藩之地了,从此关外关内,河北山东江淮连成一线,西北起河套,到雁六勾柱山、五台山直到巍巍太行山脉,再到河南的运河,然后过淮河,联接大别山脉,东面广阔大海,这一块巨大的地域从此都是秦王国的疆土。可以说,整个秦藩的战略形势就处于高枕无忧的大好局面,控河北,枕山东、连河东,靠关外,秦藩霸业根基已成。她打心眼里为夫君骄傲自豪,这个男人,将成为王中之王,天之骄子。

    “从今往后,再也没有人能挡住的了孤夺取天下的步伐了。婉儿,你给孤生了三儿二女,他们以后将成为新帝国的国王和公主,以前你跟着我吃了很多苦,以后,就安心享福吧。”

    婉儿有些震惊的听着李璟说将来她们的儿女会成为新帝国的国王和公主时,头脑有些懵。若是夫君成为皇帝,自己的女儿自然也就是公主,可自己的儿子也能成为国王吗?不过她抑制着心中的激动,没有去问李璟。

    李璟又和婉儿聊了会,又陪着婉儿娘几个再吃了点饭,临走前让婉儿多照顾下母亲韩氏。本来李璟是不打算让韩氏去的,但五台山号称中土四大佛教圣地,甚至有“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之说,一向崇佛的韩氏执意要去五台山烧香拜佛,李璟想了想,这次去五台山并非是行军打仗,也就答应了下来。

    又谈了会,称赞夸奖了婉儿一通后,李璟离开。

    晚上的御前会议是前往五台山前的最后一次会议,虽然有大臣劝谏李璟万金之躯,不应当前往此时紧邻着河东太原的五台山,受那颠沛之苦,直言千金之躯坐不垂堂,也有人说,眼下重中之重还是平定河北二镇,要牵制河东,只须派一上将前往雁门即可。秦王亲率大军前往,弄不好反会弄的长安朝廷那边担忧,万一反应过激,就不好了。不过李璟却心中早有决定,这次去五台山,既非拜佛也非避暑,而是如今河北即将平定,中原还是一片混乱,河东镇现在群龙无首,而且大半精锐还远在河南,此时正是河东空虚之时。先前李璟不打河东,那是因为河北未平。现在河北平定在即,李璟自然就把目光移到了河东镇这边,移驾太原北面的五台山,正是要在这里建立一个前敌总指挥部,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应对前线的局势变化,做出最新的决策。五万近卫军,就是一支突击力量,一旦时机成熟,李璟随时能把这支随驾力量作为突击集群,直接南下攻打太原。

    至于粮食供应问题,平定代北之后,李璟就没再从山西运过粮食出去,反而年年暗中不断向山西行省运送粮食,在代州雁门关和忻州的赤塘关、石岭关等前沿,早已经存下了四百万石的军粮,另外在一山之隔的河北易州和莫州三关,瀛州河间,还存有一千万石的粮食,足够了。

    不论是外部周边局势,还是秦藩自身的准备,一切都准备妥当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李璟看准了机会,就不会错过。

    正议之间,外面突然传来高声禀报,殿前侍卫禀报,河北急报。

    李璟接过呈上的急报,打开迅速阅读。

    片刻之后,李璟读书急报,将信放在案上。殿中文武都望着李璟,可却从他的脸上看不出什么端倪,并不知道这刚送到的急报是好是坏。

    正猜测之间,上首的李璟突然一阵哈哈大笑,“诸位,刚刚接到的好消息,魏博镇已经平定了!”

    犹如一粒石子,投入平静的池塘之中,荡起了一阵阵的涟渏,更似一道惊雷,落在殿中众人的心中,震的他们一个个目瞪口呆,难以置信,魏博镇,平定了?(未完待续……)

第1005章 进攻太原

    真龙元年的中原,刚经历了黄巢之乱,百姓还没来的及抚平草贼带来的伤痛,转眼间各镇又重燃战火,一支支的藩镇军队开始你攻我伐,烽火遍中原,乱兵遍地走,不久前还是那中原各处土地村庄上的农民、佃户、家仆,城里的小贩、工匠学徒、店铺伙计,此时已经穿着五花八门的军服,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穿着简陋的铠甲,脸颊上纹着各个藩镇各个军都不同的名号。

    曾经彪悍勇猛的战士,如今却沦落为奴隶一样的刺面兵卒,浑浑恶恶的在乱世中挣扎。

    这是最坏的时代,但也是最好的时代。

    中原乱战,东方却唯独一片安宁稳定,对于生活在太行、汴河以东的淮河以北的百姓们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好到许多新到秦藩的百姓往往半夜难眠,生怕一觉醒来之后,那一切只是一个梦。

    公元884年的宣化,似乎还在沉睡,又似乎已经醒了。

    又是一个凉爽的早晨,一道霞光划破层层云朵,落下缕缕的晨曦,奶白色的曦光中,晨雾浓的散不开。这雾笼罩着宣化城那如黑铁一般的黑石城墙,高大的城墙上角楼林立,箭塔遍布,城中央的钟楼尖尖直刺天空。这雾也笼罩着宣化城南边不远的洋河,清澈的洋河水面不时的冒起一串串的水泡,如同煮开了的粥一样,这是洋河里肥美的鱼群在吃露水。

    在宣化城和洋河之间,还有一条在晨曦中如同玉带一样的大路若隐若现。

    那是除津雁国道之外,第二条从京津地区通往山西的大道。津雁国道。是从燕京起。东连天津。然后再折返往西,沿漳水河经涿州,然后过莫州,入易州,再经由蒲阴陉和飞狐陉穿越太行山,进入蔚州,再过泰戏关进入忻代盆地,到达雁门。除掉燕京到天津这一段。这条津雁国道,长达一千里。虽然太行山险阻难行,但秦藩花了大量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