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晚唐 >

第776部分

晚唐-第776部分

小说: 晚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田贼挟持控制。为国家计,老臣不得不斗胆,提出一个请求,如今的圣上已经不再适合继续在位了,如今的天下,需要一位更加聪明睿智贤明的君主,来拔乱反政,带领君臣中兴大唐,再造盛世。老臣斗胆,欲请寿王殿下即皇太弟之位,掌监国之权,然后真正继承大唐天子之位。”

    李杰听到杨复恭终于把这话说了出来,心中既是高兴,又充满紧张。

    “如此大事,天下各镇会答应吗?陛下又会如何反应?”

    “殿下请放心,奉殿下为新帝,这是天下诸镇的一致意愿,眼下,就有关中、山南、河南、河东、荆南等二十余镇愿意扶立殿下登位,相信,其它各镇也更愿意看到一位更加贤明的天子即位。”杨复光轻笑着道。

    “那陛下呢,他将如何?”

    “等殿下继位大宝之后,我们就会遥尊陛下为太上皇!”

    李杰沉默许久之后,最后还是点了点头。

    杨复恭兄弟相视一笑,这个结果让他们很满意。

    杨复光看着脸色渐红,眼睛闪烁着掩饰不住兴奋光芒的李杰,问。

    “殿下若登基即位,觉得该如何重振大唐,中兴李氏?”

    李杰想了想,“亲贤臣,远小人!”

    “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写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看来,殿下确实读过不少书,对治理天下也有自己的想法。不过。请问殿下。如今朝廷之中。谁谓贤臣,谁谓小人呢?”

    “田令孜欺君乱政,小人。”李杰毫不犹豫的道,然后他又道:“二崔二郑二于,可谓贤臣。”

    李杰所说的二崔二郑二于,却是指崔芸卿和崔安潜这二崔,郑畋和郑从谠这二郑,还有于琮和于琄这二于。郑从谠和郑畋都担任过朝中宰相。出身世家豪门,极有威望,素有贤明。尤其是二人在剿灭黄巢的战斗中,都立有不可磨灭之功。二人虽为文臣,却都能出将入相,器量十足,真正的贤臣,就算李杰在宫内,也时常听闻这二郑的名字。此外,崔芸卿和于琄虽然没有在朝中任过官。可也都是从先帝时起就是地方大员了,在地方也十分有威名。而且也同样是世家出身。特别是这二人如今一直是李璟的左膀右臂,帮助李璟治理秦藩,秦藩这些年如此强势,足以说明这二人的功绩。至于崔安潜和于琮,一个也是能文能武,担任过讨贼都统,并且斩杀过王仙芝的了得人物,于琮更是他的姑父。且两人也都在朝中任过职,崔安潜任过吏部尚书,于琮担任过多年的宰相,尚书右仆射,这些都是他熟悉的人物。这段时间,听到杨氏要立他为天子的消息后,他就一直在想着他若即位,要用哪些人了。这二崔二郑二于,就是他想过的最合适的同平章事,都是能文能武,出将入相的人物,最适合做新朝的相国了。

    杨复恭听到这几个名字后,却是脸色微变。李杰讨厌田令孜,这是好事。可他把二崔二郑二于这些人视为贤臣,这却不是什么好苗头。若说这六人的能力,那自然是没话说的。就算是杨复恭也是赞赏的。可道不同不相为谋,时至今日,这二崔二郑二于,实际上早已经投入了李璟的阵营,他们已经是李璟的人了。就算二郑暂时还没有彻底的倒过去,可他们却明显和他们杨氏兄弟不是一条道上的人。若是新天子即位,把他们倚为左膀右臂,那可是不妙。

    “殿下的眼光很好,二崔二郑二于,都是当今文臣的表率。只是,殿下当知道,他们六人如今都牛事已高,而且,殿下当知道,他们出身名门,又常自诩名士,因此有些孤傲自赏,若是太平时节,重用他们,倒也算是无为之治。可如今局势不同啊,如今乱世,治理天下,可不能光凭一群书生来治理天下。得需要一些更加年青,更加有胆魄的人来治理天下。”

    李杰愣了一下,没想到他考虑了许久的几个人选,居然在杨复恭的眼里,只是一群孤芳自赏的书生罢了。

    “那杨公以为谁是这样的人选呢?”

    杨复恭嘿嘿一笑,“治理天下,须用合适之人,老臣倒是有几个合适的人选,杜让能,开唐名相杜如晦七世孙,其父杜审权,先后在京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也曾在外任河中节度使、镇海节度使、忠武节度使等职,赠太师,襄阳郡公。让能咸通十四年进士登第,历侍御史、起居郎、礼部、兵部员外郎,并以本官判度支案,黄巢犯京师,又曾随驾奔赴行在,拜礼部郎中、史馆修撰。寻以本官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面赐金紫之服,充翰林学士。让能词才敏速,笔无点窜,动中事机。累迁户部侍郎、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学士承旨,进阶银青光禄大夫,封建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能臣干吏。”

    杨复恭摸清这位少年亲王,最喜欢的是那些名门之后,因此他挑选出的第一个宰相人选,就是开唐名相杜如晦之孙杜让能,且杜让能的父亲也是懿宗和当今两朝的重臣,真正的名门之后。本身又十分有才,先后担任诸多官职,有出身,有资历,十分合适。况且,杜让能早投于他门下,他早想好,一等李杰即位,就要以杜让能为首相,替他控制政事堂。

    果然,这个人选,李杰稍犹豫就点头了。随后,杨复恭又提出孔纬是贤臣,当多亲近。孔纬是孔圣人的四十代孙,本身已经是宰相,对杨复恭提出的这个贤臣,暗示的日后宰相人选,李杰也同意了。

    之后,杨复恭又提出了一些他认为的贤臣,表示这些都是相国人选。

    “殿下,刚刚老臣提出的那些都是殿下可以亲近的贤臣。不过如今天下,用他们为相治理中央朝政可以,但地方藩镇却也需要重用可信的武将节帅。殿下心中,可有能信任重用的节帅吗?”

    李杰想了想,本想说郑从谠、郑畋、崔安潜、康承诲、辛谠等人,可一想,这些似乎都是亲近李璟的武将节帅,当下又把话按下。细想起来,如今杨氏兄弟手下的诸藩镇节帅之中,并没有什么让他能觉得信任之人。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反复无常的沙陀胡夷,反过大唐两次,在河东挑起数次大战,这样的人,用他看过秦藩的报纸上对李克用的评语,那就是养不熟的白眼狼,这样的人,根本不可信。忠武节度使朱全忠,秦藩的逃兵,黄巢的余逆,这样的人岂能相信?况且,原本不过是地主家一个喂猪的家伙而已,若不是因为战乱,这种人,八辈子也不可能成为节度使。

    至于其它的节帅,河中节帅王重荣、河阳节帅诸葛爽、淮西的秦宗权,忠武的周岌,都是些墙头草,不但都降过黄巢,而且还都是靠兵变夺得节帅之位的,这等叛逆之将,如何能信任?

    还有李全忠?不过是被李璟从河北赶出来的丧家之犬,一个河北军头而已。

    剩下的如凤翔的李昌言,定难的李思恭,保大的东方逵,这些都一样是些跋扈军头,靠着军变起家,而且还都是些胡狄戎族。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李唐皇族,早就已经不太信任胡族了。尤其是还有李克用父子这样的沙陀族反复在前,更加让他不再相信那些胡族了。

    “殿下心中难道一个看重的节帅都没有?”杨复恭觉得有些奇怪。

    李杰张了张嘴,道:“孤觉得若是能让秦王李璟为朝廷效力,天下中兴定然指日可待!”

    杨复恭脸色一黑,强忍着没有说什么,他转头与兄弟杨复光目光对视一眼,眼中都有股子失望。(未完待续……)

第943章 第十三军团

    (感谢鹏哥哥、oont、毛荣龙、紫雨风雪诸位同学,谢谢大家的支持,谢谢!)

    关外的北国,虽然冰天雪地,哈气成冰,可扶余城中却依然张显着浓厚的年味。

    要塞扶余城里,张灯结彩,大红的灯笼已经开始高高挂起,各处都打扫一新。扶余内城的行营帅府里,梅花在雪中随风轻轻摇曳,沙沙作响。墨绿色的松树傲然挺立,远处的几颗竹子也郁郁青青,使得在暖阁露台玻璃落地窗后熊皮软垫椅中的郭崇韬少将感到十分惬意。

    从这里望去,郭崇韬可以将大半个扶余城尽收眼底,那结实高大的城墙上箭塔林立,角楼高耸。在那箭塔角楼之间的女墙后面,还蹲踞着一门门斜指城外远处的飞雷炮,在城墙内的墙后,还有着更加高大的大将军炮。

    猎猎旌旗之下,整个扶余城固若金汤。

    和这个时候大多数的武将一样,秦藩大将郭崇韬少将个子很高大,虎背熊腰,孔武有力,胳膊上可跑马,拳头上可立人,汉尺身高九尺,可关弓三百斤,马槊骑射,样样精通。若非他最初是投在李克修李克用麾下效力,他本来能在秦军中占据更高的位置。

    郭崇韬有着和其它武将一样的勇猛,但却还有着此时许多藩镇武将少有的文。他弓马娴熟,同时又熟读兵书。平生除了爱武之外,剩下的就是喜欢读书。各种兵书战策,他几乎都读过,连近年来秦藩军方下发的那些军事条例。各种操典。也是一样不落。可惜。曾经在李克用手下为将,且被迫降秦这段经历,就如同一个抹不去的污点一样,而且由于他性格有些孤傲,因此在不少将领们看来那是一种狂妄,因此在军中并不太合群,尽管有秦王李璟的欣赏重用,可在秦军之中。他虽然曾经担任过北伐时的军团长,但封爵只是郡侯,这次军中试颁行军官军衔,他也只得了一个少将衔而已。

    虽说这个新军衔并不影响其它的官职爵位,可如今最高军衔的是李璟的上将衔,而本与他同为军团长的林威、张自勉等却授得中将,连李璟的那三个统兵的婆娘,刘芸娘、梅根和茱丽都获中将衔,军团长中,唯有刘寻和和李存孝授少将衔。连公孙兰也得授少将衔。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新军衔中,从准将到上将,也不过授予了那么三十来人,他能获得少将衔,已经十分不得,奠定了他在秦藩将领中的核心地位了。

    郭崇韬出生于代北的边将豪族之家,是那个家庭中的长子。他们一家都可以算是将门,虽然除了他,再没有出过什么高级将领。

    从投入李璟麾下之后,郭崇韬的生活开始一帆风顺。在李克用手下时,虽然李克用也很重要他,让他做了副帅,但比起秦藩来,沙陀的势力还是太小了。秦藩中的一个军团长,都已经要强过一些藩镇节帅。

    特别是在他担任了北伐军团长之后,他的仕途更加顺利起来。

    这次再次进入渤海,他暂时在周德威的扶余行营中任副职,更是进入一种浑身放松的舒适状态。他吃的饱睡的香,每天晚饭后还添了个新爱好,与行营的参谋们一起品着红酒观看渤海等东北那些部族歌伎舞姬的表演。他没有什么可操心的,扶余行营的事务有周德威他们在忙,而外面的战事一如秦军预料的那么顺利。

    四路大军已经围起了部族联军,然后几万新调来的蕃骑正在不断迫入,清除联军外围的据点,逼迫他们出洞。

    部族联军现在还没有开始撤退突围,但眼下的局势,势必逼迫的部族联军最后突围。

    郭崇韬清楚自己的职责,他并非是来这里休假,也不是来坐冷板凳的。秦王早就跟他交过底,让他到扶余来,是准备在部族军开始突围之后,由他率领他的军团发起追逐,让他们驱赶部族兵。

    他的那些手下年轻的参谋们还不知道这个,他们颇感失落,觉得做了冷板凳。为了这个目标,参谋院特地重组了一支军团,这支由郭崇韬统领的新军团,十个军的士兵,有半数是原来铁骑军团中调来的蕃骑,还有一些是新征召的蕃骑,这些蕃骑是由高句丽、靺鞨、鞑靼、回鹘、沙陀、铁勒、吐谷浑、粟特、党项、室韦十大部族为主的几十个番族,尤其是北方番骑为主组建的部族十军。

    这个新军团,一反常态,没有把他们打散混编,反而是把他们重新按照部族编制,十大部族,十个部族军,组成了一支五万人的番骑军团。许多调到这个新军团的军官们都以为,这是被贬职,毕竟这是一支几乎完全的番骑军团,汉人很少,怎么看怎么不会像是一支重要的军团,更像是个炮灰军团。但郭崇韬知道,这次的番骑军团的组建,只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编制,战后肯定会解散的。这次的组建,就是为了在关键时候的以胡制胡。

    “我们的第十三军团将士们如今的士气如何?”郭崇韬开口。

    军团行军参谋叹了口气:“你知道的,许多番骑原本都是在铁骑等各个军团中服役,如今突然被抽调回来,和他们自己的族人重组一军,并最终以十大部族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