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晚唐 >

第534部分

晚唐-第534部分

小说: 晚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泗水防线被破,黄巢已经渡过了淮河,但是李璟和高骈这两员大将迟来的出兵,依然使得都满朝上下对剿灭黄巢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坐镇徐州的感化军节度使时溥挤走了原节度使支详没多久,眼下刚得朝廷授予节度使之位,正是一心打算给朝廷卖命挣些表现,稳固地方的时候。

    当看到海州对面郁洲岛上不请自来的那些镇**客人突然出兵,进驻朐山、沭阳、下邳三城后。时溥不但没有半点不高兴,反而十分激动。

    他刚坐上感化军节度使。黄巢就打过淮河。占了他手下重要的大城泗州临淮。这对他的打击可不小。若是没有李璟和高骈的出兵,弄不好黄巢就要以此为根据,他这节度使之位还没坐够了,哪能让黄巢抢了?

    不过感化军在安史之乱以后,一直就是一支真正的骄兵悍将。

    感化军,是大唐最有名的兵老爷集团之一。无理还要闹上三分,动不动就军乱兵变。

    徐州地区自古就是承南接北的军事战略要地,特别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徐州之地对于大唐更是十分重要。

    不过自设立节度使起,这里便一直不平静。设立之初,朝廷特赐号武宁军,领有徐、泗、濠、宿四州。

    武宁军夹在淄青镇与淮南镇之间,一直以来都是唐朝极为重视和稳定的地区。但武宁军自建立之后没多久,就开始进入不完全由朝廷掌控期,几乎每十年就会武力驱走一位节度使,小一点的兵变更多。

    不过十八年前,王式担任武宁军节度使后,却对跋扈的武宁军大开杀戒。几乎杀光武宁军,朝廷因此废除武宁军。最后只保留了三千人。

    武宁废节后,许多军人成为草寇,并与江淮私盐盗贼相结合,最后这些被招安的盗贼盐贩等组成的徐州驻桂林戍军,因为戍期到任不得返回等原因杀官造反,由此揭开了懿宗年间席卷东南的徐州庞勋之乱。

    平定徐州之乱后,朝廷有感于徐州兵力空虚,最后又新建了节度使,定名感化军,希望此地能够受朝廷感化,成为中央的助力。不过感化军建立八年以来,朝廷依然没能真正控制徐泗。

    如今的节度使时溥,就是告哗变驱赶了原节度使支详,而登上感化军节度使的地方军头。

    虽然控制着感化军,但这支新建没多久的感化军并不强,与北面的李璟、南面的高骈比起来,实在是太弱了。

    当他看到李璟出兵进驻他的地盘后,虽然心中有些不甘,但也无能为力,并不敢有半点不满的表现。反而是十分爽快的将三城中的军队撤离,把城池交给了镇**。

    时溥眼看着李璟和高骈出兵,朝廷方面也是调集各镇,一时认定此次黄巢必败。

    为了能立些功劳,以免将来朝廷回过头来和他清算先前哗变驱走支详之事,时溥十分积极的再次向溵水防线派出了三千兵马。当然,若说时溥没有半点私心也是假的,几次派出去的这近万兵马,其实大多都是不属于他控制的感化军,领兵的也多是些对他哗变取得节帅之位心有不满的感化军将领。

    派他们往溵水,既能讨好皇帝和朝廷,同时,也能借刀杀人,清除异已。就算这些人将来能活着回来,利用这段时间,时溥也差不多完成了对感化军的控制了。

    三千感化军虽然不情不愿,但这个时候也没有办法,只得不情不愿的离开徐州,一路西来。

    途经许州之时,领兵之将对部下道:“许州城中的忠武军节度使薛节帅,原本也是我们感化军的大帅。正好碰到了,咱们就去许州城里休息一二。”

    薛能是感化军的前前任节帅,是时溥前任支详的前任。

    正在府中烤火吟诗喝茶的薛能听说前往汝州路过的旧部感化军想入城休息时,没有犹豫就答应了。说来领兵的感化军将领他也是认识的,也算是他的旧部。如今他乡遇故知,为人生快事。当下觉得他们的要求也合情合理,便吩咐打开城门,把城中的一个球场腾出来,为徐州的将士们安置。

    薛能对这些旧部还是十分热情的,不但迎接他们入城,而且还热乎的饭菜送上好吃好喝管够。与感化军将领们喝了一顿酒后,薛能才放心回家去睡了。

    不过薛能前脚刚走,结果这群感化兵老爷们借着酒劲反而发起牢骚来。先是骂时溥借刀杀人,派他们去汝州,是要借黄巢之手除掉他们。骂着骂着,又有人开始骂起了薛能,认为薛能接待的规模太差。许州这么繁华的城池。居然让他们睡在球场。连接风的晚餐也没有想象中的好酒好肉,更没有赏钱。

    如此发着牢骚,到了最后,有人干脆喊找许州官府要赏钱去。

    结果这群感化军本来就是半醉,一哄而起,拿着刀兵一到了街上之后,很快就已经转变成了当街抢劫,甚至有人借机调戏、奸淫妇女。

    许州城中顿时一片混乱。薛能被从睡梦中叫醒,登上内城城头,询问乱兵原因,才知道是感化军酒后闹事,索要赏赐等等。薛能看见这群老部下一个个拎着刀吓的酒也醒了,对下面的老部下们几乎是有求必应。

    如此折腾了大半夜,感化军乱兵酒醒的差不多了,混乱才慢慢平息。

    乱兵们带着抢到的各种战利品,满意的回去睡觉了。

    话州城中的兵马,此时正由忠武军大将周岌率着前往溵水。不过周岌对于这个任务并不上心。有李璟和高骈的榜样在前,为什么还要学曹全晸?因此。虽然出发了很早,但周岌所部走了几天,却依然还在许州附近,并没有离开太远。

    结果,他很快收到了家丁带来的感化军在许州闹事的消息。

    周岌与部下将士们的家眷也都在许州城中,听到这个消息他先是愤怒,但随后稍一转念,不由的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感化军的时溥不就是兵变登上节帅之位的吗,他能这样,自己为什么不可以?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节度使的将军自然也就不是好将军。

    周岌是个想当节度使的好将军,带着几分兴奋之色,他当即下令,“杀回许州,教训这群欺负我们忠武军兄弟姐妹的感化军。”当然,感化军做乱,主要还应当归罪于薛能的吃里扒外。

    在周岌的煽动之下,担心城中家眷的许州军将士们立即愤怒起来。他们迅速调头转向,当晚的下半夜,周岌就带着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回了许州城中。

    忠武军是许州本场作战,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又是突然袭击。

    因此,这一战,根本就是一边倒的屠杀。

    三千还在醉意睡梦之中的感化军,无一幸免。

    杀光了感化军,周岌又煽动着士兵直接又杀向了帅府,要薛能出来给个交待。

    薛能早在听说周岌率兵杀回城中的时候,就预感到了不好。直接带着家人连夜坐马车逃走,结果半路上,还是被周岌派出的骑兵追上,一家人全都被杀。

    杀了薛能之后,周岌迫不急待又顺理成章的自封为忠武军留后,并向朝廷上书请封。

    不过忠武军下辖三州,许州、陈州、蔡州。而薛能现在控制的,也不过是一个许州而已。

    正在蔡州的秦宗权,得知许州发生兵变之后,与孙儒一商议,便以平叛为名,集结手上兵马,突袭了蔡州刺史,然后自任刺史。

    同时,陈州的军头们听到兵变的消息之后,同时并不接受周岌的管辖。历史上,陈州本来是由陈州的军头赵犨兄弟控制。不过如今赵氏全族都迁到了登州。但是赵犨走了,这里自然有其它人代替。

    当初崔安潜在忠武军时,建立了黄头军忠武八都,后来崔安潜虽然调任朝中,但八都依然成了忠武军主力。此时八都便驻守于陈州。

    兵变的消息传来后,八都将中的老大鹿宴弘一狠心,与其它七都将兄弟们一番商议,便有样学样,赶走了陈州的刺史,鹿宴弘成为陈州刺史。下面的七个兄弟,也都是各发了一笔小财,瓜分了陈州的府库。

    转眼之间,忠武军一分为三,蔡州系,陈州系,许州系,以州为一镇兵马。

    正坐镇溵水防线的诸镇指挥泰宁军节度使齐克让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消息,忠武兵变,薛能被杀,忠武军一分为三,各据一州。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般,让齐克让惊的目瞪口呆。

    经此一变,溵水防线的主力忠武军已经一分为三。

    这个时候,可以说,周岌、秦宗权等诸将都已经是行同叛乱。齐克让和其它几镇的军队呆在忠武军的地盘上,已经是不安全了。谁也不知道,周岌会不会继续前来把其它的感化军也杀了,会不会干脆造反!

    思来想去之后,齐克让却是不敢继续呆在溵水了,一面向东都和长安奏报,一面当天连夜率泰宁军后撤。

    溵水防线其它各镇的兵马第二天一早,突然发现防线指挥齐克让节帅和他的泰宁军突然全消失了。随后忠武军兵变的消息传出,各镇兵马震惊之余,却是纷纷跟着撤离。

    转眼之间,原本三万多战兵,数万青壮辅兵,多达十万人的溵水防线,转眼就已经不再而弃!(未完待续……)

第669章  人口

    (感谢fumin1980、梦梦梦梦梦梦、四尺们的打赏和月票,求张月票!)

    杭州湾,钱塘江。

    港口,一支由十艘明州船组成的海商船队正在做启航准备。

    “主桅、前桅、后桅,还有帆,全部再仔细检查一遍。长生,你去看下淡水。大头,你给老子滚一边去,别碰那罗盘,那是你小子能动的么”

    船队的东家谢成深吸了一口带着海腥味的空气,远远望着依然笼罩在晨曦白雾之中的杭州,心情充满着复杂。

    终于要离开生他养他,祖辈世代居住的家乡了。

    他忍不住回头瞄了一眼船舱口,那里面,十几个孩童正在擦洗着甲板。

    谢成今年刚好三十,步入而立之年。他本是靠近钱塘江的越州西陵谢氏子弟。谢家乃是越州大族,虽然不能与兰陵萧氏这样的南方顶级豪族相比,可谢氏在钱塘江一带,甚至就是越州都是前十的家族。

    不过谢成的父亲虽然是谢氏的当代家主,但是他的母亲却只是一名卑微的侍女,家主的一次酒后乱性,十月之后有了他。做为一个母亲连妾都不是的婢生子,谢成在谢氏的地位很低,不说不能与那些嫡子兄长们同样待遇,就连那些妾生的庶出子地位也比他强太多了。

    他在谢氏,其实就相相当于一名仆人。至少,他从小说不能称家主为父亲,也不能称那些兄弟们为兄弟。

    不过做为家主之子,他的命运比普通的仆人还是要强一些的。自小也有机会跟着读书。稍长后。还开始跟着族中管事学做生意。他的命运早就注定,如果没有意外,长大后,家中的一切财产和地位等都与他无关,他没有半点继承权。不过告着身上的谢氏血脉,也能做一个不错的管事,帮着打理谢氏子弟们并不愿意花费精力的商铺等事。

    不过自小读过书的谢成很聪明,他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现状。

    偶然的机会。谢成与当初还只是一个镇将的安东郡王李璟有了生意上的往来,慢慢的生意越做越大。李璟这些年青云直上,谢成的生意也因此突飞猛进。

    到如今,谢成一边给谢氏经营,一边慢慢的给自己积攒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而如今,他终于决定,抛弃谢氏的一切,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以及母亲,举家迁往辽东。谢氏家主也早知道这个婢生子与李璟的关系,这些年谢成为谢氏赚的钱是整个家族以往百年所赚到的财富。

    谢成一开始劝谢氏家主举族迁往辽东。认为能给谢家带来更大的发展,这个发展不单单是经济上的。还有可能是权势上的。不过谢崇犹豫不决,舍不得谢氏在越州数百年的传承经营。或者说,谢崇对于前往辽东之地,明显还是有些担忧的,毕竟那里是蛮胡的地盘。

    最后谢成决定脱离谢氏,谢崇答应了。他拒绝了儿子以及族中兄弟们提出的让谢成净身出户的决定,他知道这个儿子,短短几年的时间,能给谢家带来这巨大财富背后的原因,谢成与李璟一直经商往来。虽然,谢成在李璟的眼中也许算不得什么,但谢崇不想做太绝。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站在甲板上,谢成也是心绪起伏。虽然他并没能劝动谢崇把整个谢氏迁移到辽东,但他也知道,国人家乡观念根深蒂固,让谢氏背井离乡,举族迁移,前往辽东的蛮荒之地,并非易事。凭他费尽唇舌,想尽办法,也免不了最后失败。

    谢成倒并未因此而失落,这一开始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