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 >

第8部分

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第8部分

小说: 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弼马温,孙悟空不服气,自己竖定是齐天大圣。可是你们连弼马温也不让我们做,我们只好扛枪上山了。”(王炳南:《阳光普照雾山城》)  毛泽东显然很喜欢孙悟空这个典型,在他的著作中,孙悟空成了一再随意被引用的神话人物,有时候作正面形象来用,有时候又作反面形象来用。


第二部分:从《纲鉴易知录》到第一篇史论读《西游记》(2)…(图)

毛泽东当年读过的《法意》  在《打退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一文中,谈人要锻炼:“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头一锻炼就更好了。孙悟空不是很厉害的人物吗?人家说是‘齐天大圣’呀,还要在八卦炉里头烧一烧。不是讲锻炼吗?”这里引用的就是《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的故事。孙悟空就是在这八卦炉里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的。  在同一篇讲话中,还引用了《西游记》第六回“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中的故事:“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杆。”毛借这个故事来抒发他对知识分子的某种反感说:“我历来讲,知识分子最无知识的。这是讲得透底。知识分子把尾巴一翘,比孙行者的尾巴还长。孙行者七十二变,最后把尾巴变成旗杆,那么长。知识分子翘起尾巴来可不得了呀!”  孙行者这个计策,却是被二郎神识破了的:“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杆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毛在《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一文中,把这个故事引述得更完全一些:“孙猴子七十二变,有一个困难,就是尾巴不好变。他变成一座庙,把尾巴变作旗杆,结果被杨二郎看出来了。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就是从那个尾巴上看出来的。实际上有这样一类人,不管他怎样伪装,他的尾巴是藏不住的。”  《西游记》第五十九至六十一回中孙行者借芭蕉扇的故事,《毛泽东选集》中曾引用过两次。1942年写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一文中说:“何以对付敌人的庞大机构呢?那就有孙行者对付铁扇公主为例。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败了。”这里毛泽东说的“把她战败了”,是说得稍早了一点。这一次借的是一柄假扇,扇不灭火焰山的火。这以后孙行者费了许多心思力气,化作铁扇公主的丈夫牛魔王的形象去骗取扇子,也没有成功;最后是出动了托塔李天王和哪吒太子,才降服了铁扇公主,借得了宝扇。毛泽东不是要讲这个完整的故事,只是借题发挥,讲说钻进敌人肚子里面去作斗争的方法。全国胜利前夕,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说:“我们既然允许谈判,就要准备在谈判成功以后许多麻烦事情的到来,就要准备一副清醒的头脑去对付对方采用孙行者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兴妖作怪的政策。只要我们精神上有了充分的准备,我们就可以战胜任何兴妖作怪的孙行者。”因为主客之势已变,所以前者以铁扇公主为妖,后者以孙行者为妖,可说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也许是因为心情的变化,后来他又以孙行者为正神了。1961年11月在一首诗中写道:“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他感到,那时已经是妖雾重来的时候,所以对孙大圣又大有好感了吧。  总的说来,这种不受传统清规戒律束缚的反抗性格,这个敢于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是毛泽东非常喜欢的英雄形象,常用为革命造反者的代名词。1957年3月8日同文艺界谈话中说:“孙悟空这个人自然有满厉害的个人英雄主义,自我评价是齐天大圣,而且他的傲来国的群众——猴子们都拥护。”向玉皇大帝挑战是“反对官僚主义”。1966年7月,“文化大革命”之初,他还谈到自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说他身上有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这是直接以“大闹天宫”善于七十二变的孙悟空自况了。


第二部分:从《纲鉴易知录》到第一篇史论读《红楼梦》(1)…(图)

湖南第一师范湘潭学友会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中国的缺点和优点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对《红楼梦》评价之高,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了。  毛泽东在韶山读私塾时,就爱读旧小说,但同斯诺的谈话中,没有提到那时读过《红楼梦》。毛岸青和邵华在《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习书法》一文中说:“《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古典小说,爸爸在少年时代就看过。”估计是到了长沙读书后,才读到《红楼梦》的。据毛泽东自己说,《红楼梦》他至少看过5遍,他极其喜欢读《红楼梦》。说到这里,笔者想起了自己经历的一件事。那是1958年南宁会议后不多天,一天晚上,奉召到丰泽园他的住所,对《工作方法六十的草稿等,漫谈很久。上卫生间时,看到一张方凳上放着一本翻开的线装《红楼梦》,可见此书之不离左右。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令毛倾心的,无疑是《红楼梦》。直到晚年,他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建议高级干部要读《红楼梦》,一两遍不行,至少要读三遍。由于《红楼梦》读得极熟,因此他平日讲话作文,常常不经意就引了出来。  1949年初,国民党战败求和,提出以他们“军队有确实的保障”,为和平谈判的条件之一。毛泽东在《评战犯求和》这篇评论中,这样挖苦地予以反驳:“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命根是系在颈上的一块石头,国民党的命根是它的军队,怎么好说不‘保障’,或者虽有‘保障’而不‘确实’呢?”  《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凤姐向前来求告的穷亲戚刘姥姥哭穷:“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毛很欣赏这句话,作比喻时,不只一次引用过。  《红楼梦》第六十八回“苦尤娘赚入大观园,酸凤姐大闹宁国府”中,记凤姐发觉贾琏偷娶尤二姐,到宁国府撒泼一事,当时她的长篇讲话中有一句:“俗语说:‘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话很使毛泽东感兴趣,在谈话、开会时,不止一次引用过。在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说:“‘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是古人有言,其人叫王熙凤,又名凤姐儿,就是她说的。”几个月之后,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整风的时候,又引了这句话。经过他的一再引用,“文革”期间成了造反派的口头禅了。  《红楼梦》第八十二回“老学究讲义警顽心,病潇湘痴魂惊恶梦”中,记林黛玉听到袭人评论尤二姐惨死的事之后,说:“这也难说。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这话他也不止一次地在庄严的会议上引用过。在八届二中全会上,谈到北京城里有两个司令部的时候,这样说道:“我们的古人林黛玉讲,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现在呢,不是阳风阳火压倒阴风阴火,就是阴风阴火压倒阳风阳火。”1957年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发言中,他用此话来说明“世界大好形势”:“现在我感觉到国际形势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世界上现在有两股风:东风,西风。中国有句成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认为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力量,对于帝国主义的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毛泽东给东风和西风赋予了如此重要的政治内容。从此,强劲的东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北京城里,历史悠久的东安市场一度也改名为东风市场。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尽管清代江苏巡抚丁日昌曾两次把《红楼梦》列入淫词小说,要求严行查禁,但自《红楼梦》问世以后的一百多年,《红楼梦》却愈禁影响愈大,愈禁流传愈广。据乾嘉间经学家郝懿行记述,那时,北京已“人家案头必有一本《红楼梦》”(《晒书堂笔录》)。京都竹枝词也有“做阔全凭鸦片烟,何妨作鬼且神仙。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之咏。到光绪年间,李慈铭说,《红楼梦》“甫出即名噪一时,至今百年,风流不绝。裙屐少年以不知者为不韵。”一方面是官方查禁,一方面是读者需要,于是书商又以各种化名——如《金玉缘》、《石头记》、《大观琐录》等书名出版,以应付官方的检查。  在毛泽东少年时,社会上对《红楼梦》仍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些伪道学斥之为淫书,甚至编出种种故事,说,《红楼梦》的作者死后堕入拔舌地狱之类,肆意谩骂;而一些有见地有眼光的人,则认为《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废者”(黄遵宪语)。笔者在长沙读小学五年级时,正是1927年,长沙城轰轰烈烈,儿童团也经常上街游行。我结交的大朋友中,有高等工专的大学生,谈恋爱者甚多,他们在公开读《红楼梦》了。于是,父辈老人,大大慨叹人心不古:居然读起这种邪书来!  对《红楼梦》这部书,尽管喜欢的人甚众,但各人所得不同。鲁迅说过,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欣赏,本来就是一种再创造,即在作者的作品中,掺入了欣赏者自己的立场、观点、思想、经验,以及现实的需要。见《易》、见淫、见缠绵、见排满、见宫闱秘事,均因此而出。  但毛泽东读小说,另是一路。如果说,少年时当作有趣的故事读,那么,后来特别是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学说之后,阶级斗争无所不在,小说不是单纯当作文学来读,而是首先当作社会生活的反映,当作历史书来读的,当作阶级斗争史来读的,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生活的解剖考察。他说过,不看古典小说,怎么知道中国的封建社会呢。从《水浒传》中,他看到了“官逼民反”,“逼上梁山”,“造反有理”;从《红楼梦》中,同样看到了阶级斗争,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衰败没落。


第二部分:从《纲鉴易知录》到第一篇史论读《红楼梦》(2)

  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回顾资本主义发展历史时,他说:“17世纪是什么时代呢?那是中国的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再过一个世纪,到18世纪的上半期,就是清朝乾隆时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生活在那个时代,就是产生贾宝玉这种不满封建制度的小说人物的时代。乾隆时代,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还是封建社会,这就是出现大观园里那一群小说人物的社会背景。”这就是从历史的角度读《红楼梦》。从这个与众不同的视角来看,他特别提醒人们注意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其中提到了一张“护官符”,即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说这贾、史、王、薛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毛泽东认为,这第四回人们都不注意,实为全书总纲,一部《红楼梦》写的是四大家族的兴亡史。“《红楼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20几人(有人算了说是33人),其他都是奴隶,300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① 他注意到书中有这样的话:“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这段话说明了在封建社会里,社会关系的兴衰变化,家族的瓦解和崩溃。这种变化造成了土地所有权的不断转移,也助长了农民留恋土地的心理。”① 他还注意到书中描写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根基家长制的动摇:“贾琏是贾赦的儿子,不听贾赦的话。王夫人把凤姐笼络过去,可是凤姐想各种办法来积攒自己的私房。荣国府最高的家长是贾母,可是贾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