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乾隆帝 >

第54部分

乾隆帝-第54部分

小说: 乾隆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传》之前,乾隆就大骂钱谦益是一个“有才无行之人”。他说:“钱谦益果终为明臣守死不变,即以笔墨誊谤,尚在情理之中。而伊既为本朝臣仆,岂得复以从前狂吠之语刊入集中!其意不过欲借此掩其失节之羞,尤为可鄙可耻。”《清高宗实录》,卷836,5~6页。乾隆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烧毁钱谦益的著作,以两年为限。待编《贰臣传》时,又专门指出:“钱谦益辈,尤反侧佥邪,更不齿于人类矣。”    
    5.明清之际,存在明、清与农民军三股政治势力,有些明朝官员,先投降李自成农民军,后又降清,不只当一回贰臣,如龚鼎孳。龚鼎孳,字孝升,崇祯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李自成攻进北京,授龚鼎孳为直指使,负责巡视北城。清军入关,龚鼎孳又降清为太常寺少卿。顺治三年(1646年),龚鼎孳以父亲去世请赐恤典,给事中孙垍龄上疏反对说:“鼎孳辱身流贼(指李自成),蒙朝廷擢用,曾不闻夙夜在公,惟饮酒醉歌,俳优角逐。闻讣仍复歌咏留连,冀邀非分之典,亏行灭伦,莫此为甚!”由此可知他并不为清朝出力做事,因此恤典未得又受降二级处分。《清史列传?贰臣传乙?龚鼎孳传》,卷59。龚鼎孳曾弹劾冯铨“为(魏)忠贤义儿”,冯铨反唇相讥说:“何如逆贼御史!”龚鼎孳说,魏徵也曾投降过唐太宗,当时在场的多尔衮讽刺龚鼎孳道:“人果自立忠贞,然后可以责人。鼎孳自比魏徵,而以李贼比唐太宗,可谓无耻。似此等人,只宜缩颈静坐,何得侈口论人!”他就再不敢讲话了。乾隆说,“龚鼎孳曾降闯贼,受其伪职,旋更投顺本朝,并为清流所不齿”,点名将他列入《贰臣传》乙编。    
    凡被编入《贰臣传》的人,在明末清初之际,有不少是清朝花费相当工夫争取之人,若祖大寿。天聪五年(1631年)大凌河之役明军弹尽粮绝,祖大寿投降后,佯称助皇太极取锦州,回锦州即毁前约,坚守锦州十余年。松锦战役后又降皇太极,照样受其优礼。因此,他们降清后对清朝忠心耿耿,效力卖命者多,孔有德战死,耿仲明自杀,尚可喜因其子叛清忧愤而死。他们哪里会想到,百余年后竟被录入《贰臣传》中,连开国元勋范文程,在明朝并没任职,乾隆仍说,“范文程本系明季诸生,臣事我朝,致身通显,虽非如洪承畴等身事两朝可比,然与纯儒品节不无遗议”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清代文字狱档》,下册,556~557页,上海书店。,他的忠君标准,达到极苛刻的程度。


盛世修书编满族要典:弘扬民族传统(1)

    乾隆在位期间,编纂了大量的书籍。据《清史稿?艺文志》统计,由乾隆发起编纂的书籍有一百三十种左右。乾隆年间编纂的这些书都有“奉敕”或“御定”字样,说明他是当之无愧的书生皇帝。    
    满族出身的乾隆,非常注意编纂关于本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作为巩固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措施。自明末满族共同体形成以来,发展迅速,作用巨大,乾隆关心本族历史是自然的,但主要与现实政治相关。乾隆在位时,满族已入关百年,大批满族人离开东北老家与汉族杂居,使他们从语言文字到风俗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已与汉族无明显区别。即使在东北,乾隆后期汉族人也在关外占多数。乾隆说:“八旗满洲、蒙古子弟自其祖、父生长京城,不但蒙古语不能兼通,即满洲语亦日渐遗忘。”语言文字改从汉族,意味着重要的民族特征的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民族意识也渐趋淡漠。盛京有个叫世臣的礼部侍郎,他家久居北京,对到东北当官很不高兴,在诗中大发牢骚,有“霜侵鬓朽叹途穷”,“秋色招人懒上朝”,“半轮明月西沉夜,应照长安尔我家”等句,全然忘记了东北才是满族人的老家,竟以宋代苏轼遭贬职自喻。乾隆得知后,非常生气,把世臣革职充军黑龙江。《清代通史》,卷中,29页。满族人的尚武风气也大不如前,甘肃巡抚鄂昌,听说从兄鄂容安参加平定准噶尔战事,竟云“奈何,奈何”《清史稿?鄂昌传》,卷338。。清朝以骑射定天下,八旗兵中的满洲八旗尤为国家柱石,民族意识的淡漠既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也影响到对皇帝的忠心,长此以往,对拱卫清王朝的统治是不利的。鉴于这种情况,乾隆通过编纂与本民族有关的书籍,来激发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意识,巩固共同民族心理素质,使全体族人深知保卫大清王朝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里试举几部有代表性的书籍加以说明。    
    《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清朝皇帝提倡敬天法祖,因此乾隆每天早晨起床后所做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前朝实录,以学习列祖列宗的治国方略。他在讲话中经常引用皇祖康熙、皇考雍正的行事准则来说明问题。他一生多次到处巡游,就明确说是效仿康熙所为,连南巡的次数都同样为六次。对清太祖努尔哈赤,他更是无限崇敬,亲自书写专文为《我太祖大破明师于萨尔浒山之战书事》,极力渲染祖先的赫赫武功,文中把参加此次大战的明朝军队扩大为二十万(据今天专家考证实不足九万人),说此役仅杀死明军就有十万以上,后金一方仅牺牲二百人。乾隆在文章最后晓示爱新觉罗家族的子孙:“我祖如此勤劳所得之天下,子若孙睹此战绩,而不思所以永天命、绵帝图,兢兢业业治国安民,凛惟休惟恤之诫,存监夏监殷之心,则亦非予子孙而已尔。”《清高宗实录》,卷996,32页。通俗来讲,只有永保大清帝国绵长永存才算他的子孙。    
    写一文章当然不够,乾隆又下令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据文献记载,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东北这块“龙兴之地”所从事的军事活动详细绘成地图。由盛京将军弘晌具体完成交付审阅时,乾隆认为所绘地图过小,因此只能在图上标注地名,“不能复列事迹”,指示重新修改,“我太祖太宗大破明师于萨尔浒山及凡战胜攻取之地,开创艰难,皆有山川疆域可考,自宜节举大要分注图中,俾我世世子孙按图瞻仰”。为此,乾隆要求绘大地图一幅,从满族发祥地长白山起,到建立后金、进占辽沈及迁都盛京等开国事迹,“并为标目,兼清、汉字分注图中,俾了如指掌,以备观省而示久远”《清高宗实录》,卷1011,4页。。乾隆还派遣在宫中的西洋人赴东北测量里程,以保证绘图的精确性。书成之后,乾隆亲自为之命名为《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并题诗一首曰:    
    龙兴东海佑承天,创业时自二帝肩。因以舆图考当日,注之战迹示千年。……享此泰平守器者,可忘先业驰勤虔。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乾隆为编纂该书发表的上谕如下:“八旗满洲姓氏众多,向无汇载之书,难于稽考。著将八旗姓氏详细查明,并从前何时归顺情由,详记备载,纂成卷帙,候朕览定刊刻,以垂永久。著满洲大学士会同福敏、徐元梦遵照办理。”《清高宗实录》,卷8,2页。乾隆没有提到名字的满洲大学士是鄂尔泰,以后还加派他的弟弟和亲王弘昼主持此事。先后费九年时间成书,共八十卷。乾隆为该书亲自作序,再一次表示此举目的在于“联人情之涣,而维旧俗之漓”,希望“无隳厥绪”。该书辑录了除皇族爱新觉罗氏之外所有的满洲姓氏,以及这些姓氏的祖先归顺爱新觉罗家族的时间、原籍居住地。全书共著录姓氏一千一百十四个,每一姓氏中凡功勋突出者专门为其立传,事迹不突出者,则简单记载于后,共立传二千二百四十人,附载者四千九百三十八人,其中提到名字者则达数万人之多。参见辽沈书社影印出版《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说明。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可以说是全体满族人的总族谱。本书的编纂,必须对全体满族人进行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调查,以汇总资料。每个满族家庭,必然因此掀起一种寻根忆旧的风气,编纂书籍的过程也是民族意识复苏的过程。    
    实践证明,本书编成之后,对遏止满族姓氏的汉化确实卓有成效。满族姓氏,习惯上称名不称姓。姓氏辈辈不变,名在同辈之间无规律可循。如太祖诸子名为:长子褚英、次子代善、八子皇太极,太宗诸子有豪格、叶布舒、硕塞、常舒、福临;世祖诸子有福全、玄烨、常宁、隆禧。从爱新觉罗家族成员的名字上看不出同辈之间的关系。但从圣祖玄烨开始,渐倾向汉族习惯,他的儿子命名一律用“胤”字开头,如胤禔、胤礽、胤祉;孙子辈用“弘”字起首,如弘皎、弘晌、弘昼、弘历等等。满族官僚汉化程度更为严重,以大学士鄂尔泰为例,《清史稿》中他与张廷玉合为一卷,读卷首目录为:“鄂尔泰、弟鄂尔奇,子鄂弼、鄂宁;张廷玉,子若霭、若澄、若渟,从子若溎。”除非专家,从名字上很难区分族属。至于一般满族人家不仅命名从汉俗更为普遍,连姓也改从汉姓,例如瓜尔佳氏改为关家氏,富察氏改为傅家氏,钮祜禄氏改为郎氏。一次,乾隆接见应升满洲官员,正黄旗满洲骑骁校塔清阿,奏称姓高家氏,多隆额奏称姓杨家氏,且二人均为东北满人,使乾隆发出“似此沾染汉习,满洲旧姓,将来必至泯没”《清高宗实录》,卷979,4页。的感叹。所以乾隆编是书,加上严厉斥责满族人用汉姓,结果绝大多数满族人都保留了满族姓氏。


盛世修书编满族要典:弘扬民族传统(2)

    《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满族在关外信仰萨满教,入关以后,又把这种信仰带到关内。萨满教没有固定的教规教义,据乾隆说,主要是祭天、祭神和祭佛,“惟姓氏各殊,礼皆随俗”,实际上是满族共有的一种信仰习俗。乾隆年间,这种习俗也逐步削弱。乾隆举例说:“若我爱新觉罗姓之祭神,则自大内以至王公之家,皆以祝辞为重。但昔时司祝之人俱生于本处,幼学国语。凡祭神、祭天、背灯、献神、报祭、求福及以面猪祭天、去祟祭田苗神、祭马神,无不斟酌事体,编为吉祥之语,以祷祝之。厥后司祝者国语俱由学而能,互相授受,于赞祝之原字原音渐致淆舛。”《清高宗实录》,卷294,13页。任何祭祀活动,其核心内容无非是表达神灵祝福保佑之意,发自内心而形诸言辞,若如乾隆所讲,连主持祭祀的司祝自己都不知道在讲些什么,临时乱编一通,参加者更茫然不解,这种活动恐怕就没人乐于参加了。萨满教是满族特有的信仰习俗,经常举行祭祀活动,可以密切满族人际关系,加强族人团结,唤起民族意识。所以乾隆自己出来干预此事。他命令满族官员调查考证现存各种祭神活动的形式和祝词内容,“或询之故老,或访之土人”,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上谕》,作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自恃满语讲得好,亲自订正祭祀所讲祝词,凡祭祀时所使用各种器皿一律绘成图画,供各地满族人仿制,最后编成《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六卷,公开刊刻发行。乾隆亲自作序说:“庶满洲享祀遗风,永远遵行弗坠。”经乾隆着意倡导,满族的萨满教信仰竟长期流传,清朝灭亡,其宗教仍在。


盛世修书编满族要典:追溯满洲源流

    满族的源流一直受到清朝统治者的重视。但是,在搞清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满族共同体形成不久,清朝统治者编纂的《满洲实录》、《清太祖武皇帝努儿哈赤实录》等典籍,均特立“满洲源流”一项,说“满洲原起于长白山之东北布库里山下……”然后便讲一个神话,说天女生了满洲的始祖布库里英雄,接着列举一个代代相传的世系,直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既似一个民族的源流,又像一个家族的家谱,而总的追溯时代并不远,有的学者考证,布库里英雄相当于元末明初时人。孟森:《清朝前纪?清始祖考》。另一种是,从民族的发展上追溯,从先秦的肃慎、汉代的挹娄、魏晋的勿吉、隋唐的靺鞨,延及至元明的女真,以这个线索探讨满族的源流。    
    乾隆时期满族的源流问题仍没有解决,那时不仅有大量明朝以来很多人谈论满族的书籍存在,包括一些贬斥满族和清朝皇室的书籍,而且清朝兴起以后,由皇帝发起和清朝政权组织人力物力编纂的有关满族源流的书籍也刊出了一些。但是这些书籍的内容,有的说法完全错误,有的即使没有明显错误,互相矛盾之处也很多,或者语焉不详,说明不了问题,如此等等,乾隆都不甚满意。在清朝统治一百余年、社会走向全盛的时期,本身又是满族并具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