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

第21部分

烟-第21部分

小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根本就到不了那个层次?    
    我很喜欢那个提问的记者所提的问题:听说你在思考宇宙中有关上帝的问题,请问你对此是怎么想的?     
    他却不回答。    
    —那恐怕也是一种回答。    
    “今晚上歇北碚,百把里,来得及吃消夜。”小三子得得地骑着马,对坐在滑竿上打瞌睡的谭恭仁说道:“路好,天气也凉快,谭大老爷你不来骑下马?好舒服哟!”    
    “唉,说你娃长不醒,你都二十好几啰,还那个张口没遮拦的。”前面的管家盛福扭头对小三子说。    
    小三子冲盛世钧伸伸舌头。    
    盛世钧伸手用扇子给了小三子一记。    
    “你呀,不要再叫啥老爷老爷的,好难听。”谭书兰对小三子说。    
    谭书兰穿了一身咖啡呢的衣裤,也骑着马。这一身装束在当时有点惊世骇俗,路上每一个见到的人都瞪大了眼睛。    
    “那咋个做咹?”小三子来了劲,“喊先生又不像……总不至于喊谭老太爷嘛?”    
    谭书兰笑了:“这个小三子,真拿你没法。”说完,催马跑到前面去,听盛福讲沿途的见闻去了。    
    谭恭仁这才从滑竿上懒洋洋地说:“就跟你家庄主那样,喊我谭先生就是了么。”    
    盛世钧一行人骑马坐滑竿,顺着大路向川北进发。九月的天气不冷不热,清晨得穿长衣长裤。出了城,沿牛角沱、小龙坎朝沙坪坝走。一条大路贴着嘉陵江蜿蜒起伏,朦朦胧胧的太阳照在身后,江面上漫爬起一层水雾,景物都显得模模糊糊的。    
    从巴渝府到通巴州,水路有千多里,溯嘉陵江而上,途径合川、达县,然后进入嘉陵江的支流巴河,大型船只无法通过,只有木帆船能驶入。若走陆路,大约有八九百里,是唐代著名的米仓道,不是蜀蓉地区的剑阁道。米仓道从巴渝地区一直连接到陕西汉中,经达县、通江、万源翻越大巴山到陕西定巴,再入汉中。到了汉中,往北依然横亘着秦岭,但汉水流域东面的地势相对就没那么险峻了。古时山区的陆上道路,其实基本上也是沿河流而行,只是在河流大拐弯的地方,人们开辟出越山通路,缩短顺河流回绕的里程。今天人类有了更厉害的手段,可以直接打洞从山底下钻过去,大大缩短了过去的行程。不过就是像铁路这样逢山开山遇水搭桥的厉害家伙,只要是进入山区,其路线依然是以沿河流走向为主的,那样开路多少会省钱省力些。    
    巴渝至通巴的这一段陆路,基本都是沿嘉陵江和嘉陵江的支流向北行,除了达县北部的铁岭之外,沿途山势都不算险峻。道路的路面也很好,宽度有3米左右,全用青石铺成。这种青色的岩石是大巴山的特产,从川东南到川东北,整个巴渝地区到处都产这种青色的岩石,质地细密,纹理规则,容易切割,还经久耐用。著名的大足石刻就是由这样的材质加工而成,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细腻生动。这种青石铺成的道路,被称为官道,老百姓也叫大路。四川东部老谚语有“大路朝天,各人半边”,可想它并不是我们今天以为的山区羊肠小道。在上世纪60年代,这种大路在巴渝郊外还有很多。这些青石大路上常常矗立着很高大的青石牌坊,还有大路两旁的幺店子(小商店)卖各种杂货,其中的花生麻糖是最让人流口水的了。这种大路旧时在川东地区一个场镇一个场镇延伸着,沟通着四面八方的人流和物流。    
    这一地区水系发达。嘉陵江的众多支流由西北、正北和东北三个方向而来,沿途冲击出很多大大小小的冲积扇。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植被茂密。从几千年前的巴人部落起,就有先民开垦定居,繁衍至今早已是人烟稠密,市镇星罗棋布。    
    在中国古代的驿道上行走有个基本规律:五里一歇,十里一停,百里一站。普通商旅一天差不多要在路上耗费十到十二个小时,包括了歇息、打尖、吃饭的时间,行走速度平均每小时5公里左右。官府紧急公文要日行五百里(250公里),那就得好马好骑手,一路不停地换乘新马,路程太长还得换骑手,称之为“马不停蹄”。那非得是高手兼身体素质极好的才能胜任,一般人早就颠散架了。而每小时行走5公里也不是件轻松事情,骑马是一直颠着的,两条腿要夹紧,脚在马镫子上也要承力,不然一天下来大腿内侧就起泡,腰杆发酸。就是坐滑竿,别人扛着你走,那嘎吱嘎吱的摇晃颠簸,上坡下坎的折腾,一天下来滋味会怎么样?接连走几天,甚至十来天后果如何?现代人很难想象,更不用说实地体察了。    
    一路上,管家盛福负责打前站。钟大汉负责马帮托运机器,还带着五六匹空鞍马以备换乘,在后面压阵。中间一行人坐滑竿的只有盛世钧,谭恭仁,江家老两口和飒飒,其余都骑马。小三子负责照顾盛世钧和谭恭仁的起居,飒飒负责江家老两口—本来飒飒是孔嘉惠打发来照顾谭书兰的,谭书兰怎么会让人服伺?刚好江家老两口这回也跟随儿子去川北建火柴厂,飒飒的任务就临时改换了。


第三部分第58节 孔家盛家

    飒飒十来岁由孔嘉惠从孔家带来,又在盛家待了十多年,孔家盛家都是大家子,规矩多,像飒飒这种贴身丫头那是相貌形态、接人待物都没得挑的。江家老两口咋见过这个,一路别扭死了,“不消得”,“这咋个当得起”,“要不得”这样的话差点没把老两口的嘴说干了。    
    飒飒最后也不晓得该咋个办了,上午歇脚的时候,找谭书兰,悄悄诉说了。谭书兰说:“那还不好办,你拜他们做干爹干娘不就了了。”    
    “这个……那太太那里……”飒飒嘴角挂着笑,看得出心头是高兴的。    
    谭书兰道:“我去跟她说,她一准高兴。”    
    盛世钧听了也说好,“就这样定了。晚上到北碚,你就正儿八经拜。只是……少个中人。”    
    盛福也凑热闹:“丫头,你还不快点求谭先生。”    
    谭恭仁看了看身旁的江伟业,抿嘴笑。    
    飒飒脸红了,趔痴痴地动也不是,不动也不是。    
    小三子:“快点快点!”    
    只有江老汉还没回豁过来,一再说,“这咋个当得起。”江妈就悄悄拉他,江老汉这几天被飒飒弄得别扭死了,这一路更是不舒服,扭头对老太婆冒火说:“你拉我做啥子?人家姑娘天仙个儿的,我们咋有这个福分!”    
    小三子天生就是个戳锅漏,酸溜溜地说道:“人家江哥有这个福分噻,人家这几天早就对上眼了,你老汉硬是木脑壳,瓜的哟!”说完就跨上马,噎着嗓子叫了声:“我去探路。”一溜烟跑了。    
    盛家这边的人都笑,把飒飒弄得恨不得朝地下打个洞。谭书兰就道:“嗨,这有啥子嘛,你是我教的学生,还不大方点儿,给他们做个榜样?”    
    飒飒听了,头一昂,走到谭恭仁面前,福了福道:“谭先生,飒飒有礼了。”    
    谭恭仁:“不消得不消得。等二回有了胖娃娃再来行礼就是。”    
    “哎哟!背时谭先生!”飒飒只有逃,引得众人又一阵笑。    
    江老汉这才有些醒豁过来,傻呵呵裂开嘴直乐,那痨病顿时好了不少。江大妈更是笑得早已合不拢嘴了。    
    只有江伟业这个老实汉子还憨憨地立在那里,乐也不是,不乐也不是。    
    “走起哟—!”抬滑竿的轿夫夫子头唱道。    
    回到通巴,盛世钧、谭书兰就各自忙开了。盛世钧这边以江伟业和管家盛福为主搞自来火厂,谭书兰把她爹谭恭仁要去当教会医院修建的经理,各人忙得团团转。盛世钧反倒成了个多余的人,看起来事情不少,可一样都插不进手,东跑西颠的,很忙的样子。只有在米秀儿的丝绸铺里,他才得到一些放松,可心里又老有事,待不住。米秀儿现在生意也忙活。当下正是秋冬换季的日子,下货上货,算账盘点,老主顾新客人有时挤满了,哪里还顾得到盛世钧。虽说跟盛世钧亲热还是那么惬意,但却没有以往那种腻到化成水的感觉了。    
    教会医院的地皮是州里拨的公地。那里原先是个池塘,长满荷花芦苇,有些小桥茅舍,也算是通巴一景。民国以来人们的胆子大了,加上政府没人管,人口多了,池塘边陆续搭建起一些贫民的烂棚子,大家的排泄物和垃圾都往池塘里面倒,几年下来成了个臭水坑。    
    把医院建在这个地方盛世钧是反对的,但谭书兰坚持要,说是改善通巴的卫生就从这里开始。医院的款子巴渝教会捐助了大部分,通巴州的士绅多少都出了些,盛家自然也有表示。通巴州附近的基督徒不多,出不起钱财的就自带工具来出工出力。巴渝一位做设计的教友免费来进行了勘测,回去设计了图纸。医院有门诊各科,手术室和住院病房若干,还有一个小礼拜堂。主楼的地基和主墙都用青条石砌成,有三层高,很气派。    
    在城里建医院的同时,盛家的人在江伟业的领导下也开始建火柴厂。说是厂,其实也就是个作坊。机械需要用水力、畜力和人力作动力,所以厂子就建在南佛山下的清灵溪边上。江伟业说靠近水也安全些,万一着火也不怕。说得盛世钧心头发毛。    
    江伟业见他的样子,要他放宽心:“盛先生,你看,现在用的是安全火药,只要照章程办,就不会有事。”    
    盛世钧还是不放心,又去城里把忙得团团转的谭书兰拉到庙堂来。谭书兰说:“我一路跟江师傅说了不少,他是个称职的师傅,你放心让他做。”又到工地跟江伟业走了一圈,了解了一下,说:“很好。就这样,可以。”说完又匆匆忙忙要朝城里去。    
    盛世钧本想跟她一路,谭书兰扭头看他,笑眯眯说道:“你没事去看看学堂,要不然就多陪陪嘉惠姐。”    
    听她这么一说,盛世钧就不好跟她一路走,只好讪讪着留下来。    
    从工地回到后院,盛世钧跟老太太问安。闲扯了一阵出来,还没走到草香园,就听见院子里飒飒的笑声,盛世钧蹑手蹑脚来到院门边听。    
    飒飒笑得岔气,半天才说:“太太你不要学了,我胸口抽筋了。”    
    孔嘉惠的声音还是象往常一样很正经:“小三子的样儿我学得像不像,是这样的么?”    
    “是……是……”飒飒岔的气还没有回转过来。    
    飒飒跟江伟业婚事已经定了下来,正在操办。主持人当然是孔嘉惠。就跟她嫁女一样,忙得没黑没夜的。同时她还要附带帮小三子娶媳妇操劳。小三子见飒飒嫁了,跟赌气似的,相了个女子,孔嘉惠帮他下了聘,也在这几天办喜事。双喜临门,孔嘉惠忙了左边跑右边,差点没岔气。    
    “有啥子这么好笑?”盛世钧进屋问道。    
    “哟,你没跟谭小姐走?”孔嘉惠反问道。    
    “你咋个晓得她来了?飒飒说的?”    
    飒飒道:“我跟太太一直都在这里,又没出去过。”    
    孔嘉惠就笑:“我有顺风耳千里眼嘛。”看看盛世钧的样子,说:“是她不带你走么?”    
    盛世钧白她一眼:“鬼扯,我这么大个人,自己有脚,要哪个带?”又道:“我刚才问你们在笑啥子?”    
    孔嘉惠:“唉呀,笑啥子不关你的事,这里都是些女人家的活儿,你莫来添乱,我这里都忙得岔气了。你要无事包精,就去陪老太太说话去。”    
    “好好,我走。”    
    盛世钧出了门,想了想,看看日头,小三子也不叫,独自一人出了院子。正是家家户户做晌午的时候,街上人不多。盛世钧悄悄眯眯从庙堂后街绕到桃花坊的后门(驼子的妈当年就是从这里出来的),那门平常总是掩着的,不拴,为的是方便那些要脸面的客人出入。他左右瞅瞅,吱嘎推开门,进去了。    
    


第三部分第59节 望江楼游

    我们把桑塔纳开到了蓉城,带马丽安去草堂、青羊宫、望江楼游览。十多年前马丽安在巴渝做留学生时,主要是在川东一带逗留游玩,川西除了匆匆忙忙跟旅行社去了一次峨嵋山、乐山大佛的三日游让她倒了胃口以外,蓉城她是路过,没有好好游览。    
    进了城,马丽安就激动起来,哔哔啪啪一阵猛按照相机快门(她脖子上挂了三台,很是夸张)。这个城市正在现代与过去的撕裂中挣扎,那种样子,让马丽安一路叽叽喳喳。    
    到了望江公园,门票一人2元,进去,看见望江楼,马丽安说上,得,这次是一人10元。爬了望江楼下来,我说:“还有一处地方你一定有兴趣,那是唐代风尘女子薛涛的遗迹。”    
    “又要收钱?”    
    “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