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人品至上 >

第24部分

人品至上-第24部分

小说: 人品至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防止和纠正“越权”,不妨采用以下的技巧:明确职责范围;进行“一级抓一级”的教育;为下属排忧解难。    
    如果发生下属“越权”,视情况采取下列不同的方法加以纠正:    
    一是先表扬后批评。要具体分析,不要简单的指责,有的“越权”动机是好的,但行为不当,应指出问题和危害。    
    二是下不为例。有的下属“越权”决定和处理的问题可能和主管领导的思路、决策相吻合,是正确的,有的地方可能还干的更漂亮,成绩更突出。但也要下不为例。    
    三是因势利导,纠正错误。“越权”处理的问题有错误的,就要予以纠正,还要批评,使下属吸取教训,认清越权危害。    
    每个副职领导包括一般干部都要对自己的实际权力进行约束和控制,防止和纠正自己“越权”。    
    ③副职领导如何防止“越权”    
    副职领导防止和克服自己“越权”,惟一的实际方法是靠自尊、自爱、自慎、自控。行使权力的人要提高权力的自控能力,即:控制对权力的占有欲。有一些副手认为权力到手,便可主宰一切,有了权力,就有了权威、权势,就可为所欲为,独来独往。于是把人、财、物等各种权力集于个人一身,主观、专断、个人说了算,建立自己的小天下。这种思想必须除掉。    
    增强自我角色意识,时时检查自己应干什么。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孩子面前是家长,在家长面前是晚辈;上讲台是老师,在台下是学生;看电视是观众,买东西是顾客;在上级面前是下级,在下级面前是领导。对于副手来说“上朝理政”是领导,权限以外是普通工作人员。这样按客观实际认识自己,才有自知之明,才能把自己放到适当的位置,在不同场合,对不同事情扮演不同的角色。副职领导任何时候都要以普通员工身份出现,这才是高明的、有觉悟的、受人尊敬的领导人。凡是当权时盛气凌人,高高在上,滥用权力,不可一世,把权力当成私有专利的领导,台上台下都没有好结果,尤其在人际关系方面。    
    保持在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任何领导的权力,都是上下有限,左右有度,有个范围。副职领导要明确自己的权力极限,不要越出范围行事。    
    有的副职领导为了防止和克服自己“越权”,对自己提出克服“四过”(对人对事要求过严、过高、过细、过急);坚持“四少”(对微观工作少听、少问、少说、少做);做到“四不”(对人对事不急、不躁、不气、不恼);运用“四法”(座谈法、沟通法、谈心法、闲聊法)。    
    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会较好防止“越权”现象的发生,能高屋建瓴地做好本职工作。    
    除此之外,副职领导还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日程,订好自己的工作计划,按部就班地工作。这也有助于预防工作的随意性,避免“越权”现象发生。


第三部分 态度决定一切第37节 让人品和能力双剑合璧(1)

    靠实力打天下    
    人品至上,但人品不是惟一,关键时刻还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真本事。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都想在工作中得到上司或老板的重视和青睐,但是,要想得到重视和肯定,光有优良的人品是不够的,你还必须要有实力。换句话说,你得让上司或老板觉得你“奇货可居”,觉得你有能力、有办法,可见,要得到上司和老板的“厚爱”,除了锤炼人品,还要有拿得出手的真本事才行,最好能练就一身绝活,在关键时候露上一手,这样就算你是最普通的一员,也必然会一鸣惊人,引起上司和老板的高度注意。    
    可是,职场上并非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曾经有一个人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他愤愤地对朋友说:“我的老板一点也不把我放在眼里,在他那里我得不到重视。改天我要对他拍桌子,然后辞职。”    
    “你对于那家贸易公司完全清楚了吗?对于他们做国际贸易的窍门完全搞通了吗?”他的朋友反问。    
    “没有!”    
    “君子报仇三年不晚,我建议你好好地把他们的一切贸易技巧、商业文书和公司组织完全搞通,甚至连怎么排除影印机的小故障都学会,然后辞职不干。”他的朋友建议,“你把他们的公司当成免费学习的地方,什么东西都通了之后,再一走了之,不是既出了气,又有许多收获吗?”    
    那人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从此便默记偷学,甚至下班之后,还留在办公室研究写商业文书的方法。    
    一年之后,那位朋友偶然遇到他,说:“你现在大概多半都学会了,可以准备拍桌子不干了吧!”    
    “可是我发现近半年来,老板对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是委以重任,又升官,又加薪,我已经成为公司的红人了!”    
    “这是我早就料到的!”他的朋友笑着说,“当初你的老板不重视你,是因为你的能力不足,却又不努力学习;尔后你痛下苦功,努力上进,当然会令他对你刮目相看。只知抱怨老板,却不反省自己的能力,这是人们常犯的毛病啊!”    
    让老板重视你的最好做法,就是用真本领武装自己。得到别人的肯定,要靠自己的实力去实现。但是,有实力的人并非只你一个,要想比别人做得更好,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你还得要有一手“绝活”。所谓“绝活”就是说你要拥有一技之长。    
    《庄子》一书中讲了两个有一技之长的人一个是厨房伙计,一个是匠人,厨房伙计即那位宰牛的疱丁,匠人即那位楚国郢人的朋友,叫匠石(不一定就是石匠)。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技艺超群,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先看疱丁,他为梁惠王宰牛。他那把刀似有神助刷刷刷几下,一个庞然大物,便肉是肉、骨是骨、皮是皮地解剖得清清爽爽。他解牛时,手触、肩依、驷踏、进刀,就像是和着音乐的节拍在表演。更奇的是,疱丁的刀已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已经几千头,而那刀仍像刚在磨石上磨过一样锋利。    
    再看匠石,他的技艺也十分了得。郢人把白灰抹在鼻尖上,让匠石削掉。那白灰薄如蝉翼,匠石挥斧生风,削灰而不伤郢人的鼻子。    
    古人讲,“纵有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这是最平凡最实在的生存之理。    
    许振超曾是青岛港一名普通的桥吊司机,他凭借苦学、苦练、苦钻,成就了一身绝活儿,成为数万人的港口里响叶当叶当的技术“大拿”,进而成为闻名全国的英雄人物。    
    许振超创造了“无声响操作”,偌大的集装箱放入铁做的船上或车中,居然做到了铁碰铁,不出响声,这是许振超的一门“绝活”,其实他所以创造了这种操作方法,是因为它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集装箱、船舶的磨损,尤其是降低桥吊吊具的故障率,提高工作效率。实践证明,它是最科学也是最合理的。    
    有一年,青岛港老港区承运了一批经青岛港卸船,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的化工剧毒危险品,这个货种特别怕碰撞,稍有碰撞就可能引发恶性事故。当时,铁道部有关领导和船东、货主都赶到了码头。为确保安全,码头、铁路专线都派了武警和消防员。泰然自若的许振超和他的队友们,在关键时候把“绝活”亮出来了,只用了一个半小时,40个集装箱被悄然无声地从船上卸下,又一声不响地装上火车。面对这轻松如“行云流水”般的作业,紧张了许久的船主、货主们迸发出了欢呼。    
    许振超是位创新的探索者,他的认识很朴素:我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有一身的“绝活儿”。这些“绝活”可以使我成为一名能工巧匠,这是时代和港口所需要的。就是凭借着这样的一种信念,许振超的“技术口袋”里的“绝活”愈来愈多了。    
    “一钩准”是许振超20世纪70年代初开门机时的创造。集装箱上行4个锁孔,从几十米高的桥吊上看下去,很难分辨,更别说用在空中摆荡的吊具放下去,一次把锁眼都对齐,把集装箱抓牢靠了。但是,许振超和他的队友们就是做到了。许振超练成“一钩准”的诀窍是,钩头起吊平稳,钢丝绳走“一条线”。他的大徒弟张显新操作起来,轻松自如,一钩一个准。他笑说:“我练了一年才练出来的。”    
    “一钩净”是许振超的又一项发明。在青岛港开吊车的司机,都知道一个“四稳”的口诀:就是在舱内起钩要稳,旋转时要稳,落钩时要稳和变幅时要稳。但要协调做到这四个方面很不容易。特别是落钩,操作不好就会造成货物撒漏。如何能做到不让货物撒出来?许振超开始练习,练了半年后,做到了吊具一钩下去,一点不撒,他把这种技术起名为“一钩净”。抓粮食时,吊具一抓斗重10吨。要准确地把抓起来的10吨粮食装入长12。5米、宽2。7米的车厢,很不容易。因为吊车的抓头伸张开有3。4米,比车厢要宽。许振超就反复练习,琢磨抓斗的嘴张多大正合适,终于找出了恰当尺寸。铁路运粮食时,对装车的标准要求很严格,粮食要在车厢内打个尖,高出车厢80公分,码头工人叫起“龙骨”。起这个“龙骨”很难,坡度要合适,坡面要平滑,盖上篷布后,才能不存雨水。许振超用他的“一钩净”,把这些问题给解决了。    
    许振超发明的“二次停钩”如今已经被桥吊司机们广泛应用。他经过统计发现,桥吊作业中最容易出安全问题的环节就是箱子一起一落的时候。为避免发生类似问题,他要求桥吊队每名司机在吊箱时都要做一次“二次停钩”,就是箱子刚离地和快落地的一刹那,放慢速度,先观察后起落,这样做虽然使每次操作时间多了几秒钟,但杜绝了事故隐患,最终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多少人下岗,其中不乏高学历者,而许振超以一个初中生的学历,硬是靠关键时刻能打硬仗的绝活儿成为一个大型企业的员工楷模,成为“老板”心目中的“重要人物”。    
    要想像许振超那样拥有一技之长,就要受别人受不了的累,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善于学习,勤于钻研。    
    例如,“清朝最后一个大太监”小德张,先后赢得了慈禧、裕隆两朝皇太后的宠信。那么,他是靠什么起家的呢?宫中有数以千计的太监,并不是每个太监都直接为皇帝、太后、皇太后服务,更多的太监是在宫中干一些杂役、粗活儿,许多人一直到死,连皇帝、皇后、太后长的什么模样都不知道。南府戏班的太监戏子就不一样了,看戏是“老板”慈禧太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给她演戏总是有机会得到赏识的。一旦能演主角,得到“老佛爷”赏识,自己也就有了出头之日。    
    要想在南府戏班立住脚并成为主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小德张进南府戏班时已17岁了。内行人都清楚,演戏需要唱、念、做、打等多方面的深厚功底,演员必须从小练起,一招一式要精雕细琢,练就所谓“童子功”。17岁的小德张一切都要从头做起,练出点儿名堂,必须付出常人无法忍受的艰辛,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小德张就像当年渴望发财致富、心一横自阉当太监一样,心里想的是出人头地,十分刻苦地练起功来。小德张练功一时一刻也不放松,别人自以为功夫到家了,游手好闲,可小德张却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有时白天当差,晚上偷着练。小德张还在腿上绑着十几斤重的沙袋,练踢脚、弯腰、翻跟头等等,有时摔得鼻青脸肿。即使这样,他也咬牙坚持练习,从不放松。到底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连自己也不清楚。为了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小德张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练着,他所付出的血汗和代价是常人不能想象的。小德张的辛苦终于没有白费,他抓住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并由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一天,慈禧太后要看《盗仙草》,小德张出演鹿童——一个跑龙套的角色。他正要上场演出时,一个意外事情发生了。当时台上正在演出一场打斗场面,饰演白蛇的演员一个人要踢回从几个方向飞来的长枪。这个太监多次在台上亮这一手绝活儿,能不偏不倚不轻不重地把长枪踢到所设计的地方。这一次,他一脚将一根长枪踢飞,长枪直奔台下飞去,眼看一场横祸就要发生,在场的所有太监戏子都惊呆了。只见小德张一个跟头翻过去,把那杆长枪挑了回来,不轻不重地落到“白蛇”脚下,“白蛇”赶紧接住,踢到了该踢的地方。一场虚惊过去,谁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