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购物狂纽约血拼记 >

第26部分

购物狂纽约血拼记-第26部分

小说: 购物狂纽约血拼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是说这没什么不好,我知道原来定好的三小时市内游,结果只跟着走了十分钟,是有点算不上是市内游了——但我还是跟着看了点东西,不是吗?我是说,我还是跟着走到了Saks百货公司,不是吗?    
    “是的,”我不顾一切地说道,“是的,我是还在博物馆里。”    
    这么说也没什么大错。我是说,等我在这儿买了化妆品后,然后再去那博物馆也不迟。    
    “好极了!”卢克说道,“你现在正在看什么展品呀?”    
    哦,见鬼!    
    “那叫什么呀?”我突然提高嗓音说道,“对不起,我叫不出来!卢克,我得挂机了。那……那位馆员在抱怨我的讲话声太吵了。过会再见了。”    
    “晚上6点在罗亚尔顿旅馆罗亚尔顿旅馆(Royalton):纽约市内的一大旅馆。——译注的酒吧见,”他说道,“你也见见我的新合伙人迈克尔。再对我讲讲你今天一下午的见闻。”


第二部分 爱情的魅力第39节 不可避免的业务开支

    我把手机放回到拎包里,心里稍稍有点生气。哼!好吧,我会向他证明我确实是去过的。我现在就去古根海姆,马上就去。等我买好化妆品,拿到赠品后就去。    
    购物篮里装满了各种美容品,我匆匆忙忙来到出口处收银台,看都没看就在信用卡付款单据上签了字,随后走出商场来到熙熙攘攘的街上。好了,才3点半,还有足够的时间赶到博物馆去,细细品味一番这文化美味佳肴。好极了,其实我也真的很想一睹那些杰作的风采。    
    我站在人行道的边沿,刚举起手想拦出租车,却突然看到一家招牌上写着Kate纸品店的小店,小店门面装潢得很漂亮,可说是光彩夺目。我不由自主地放下了手,慢慢地朝它的橱窗踱过去。就看一眼,看看它的陈列,那些大理石纹理图案包装纸,还有那些剪贴工艺盒、那些有闪亮小珠装饰的绸带。    
    好吧,我只是进去看一眼、五分钟就够了。随后就去古根海姆。    
    我推开门,慢慢地在店堂里转悠,赞叹着那些漂亮的包装纸摆饰布置得真好,四周精心点缀着各种干花、酒椰枝叶和彩带,还有照相册、精美的写字本……哦,天哪,看看那些贺卡!    
    看见没有?它们就是有特色,纽约不是徒有虚名的。它们可不像传统的贺卡,总是写着“生日快乐”那种陈词滥调,而是手工制作的,带有各种新颖创意的图案,比如有令人眼睛一亮的鲜花和别出心裁的拼贴画,贺卡上的字句有“祝贺您生了双胞胎”和“听到您离婚了,真感到难过”之类的。    
    我踱来踱去,陶醉在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我得买一些。比如这张惹人喜爱的打开后中间会弹出一座折纸城堡的贺卡,城堡上还有一面小旗,上面写着“我喜欢你那装修一新的家!”我是说,我虽然还不知道现在谁在装修,但我可以把卡藏着,等妈决定把家里的墙壁重新贴墙纸时送给她。那张贺卡上有一片草地,上面写着“送给杰出的网球教练,以表深深的谢意”。我有那种打算,想在夏天学打网球,当然会对教练表示一下谢意的,对吗?    
    我又拿了几张,这时走到了请柬陈列架旁。这些请柬更叫人爱不释手!请柬上不是简单地说“聚会”,而是“在俱乐部共进早餐见!”和“一起来吃顿比萨便餐!”    
    你看,我想我得买些这种请柬,现在不买些肯定是短视行为。我是说,苏西和我肯定会举办个什么比萨饼聚会的,对吗?在英国可买不到像这样的请柬。它们真是太可爱了,请柬的四周边沿印着一片片闪闪发光的比萨饼。我仔细地挑选了十张请柬放在购物篮里,加上原来就挑好的,我实在无法不买的那些可爱的贺卡和一些条纹图案的包装纸,拿着这些战利品来到收银台。在收银小姐一一计价时,我又四下环顾了一遍店里放在陈列架上的各种商品,心想不要漏了什么。收银小姐向我报出了收取款总额,我才回过神来,略为有点惊讶。这么贵呀?就这么一些贺卡?    
    在那一瞬间,我犹豫着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些贺卡、请柬。比如,一张贺卡上写的是“老板,献殿节献殿节:犹太教的节日,为每年12月左右,为期8天,纪念公元前165年犹太人战胜叙利亚人后在耶路撒冷大庙的重新奉献。——译注愉快!”    
    但是,这些贺卡、请柬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处的,不是吗?要是我以后搬到纽约来工作生活,我总得习惯向朋友、同事寄送价钱贵一点的贺卡、请柬。这么说来,现在也算是慢慢适应习惯的演练吧。    
    再说,有了新的信贷透支额度却不用,又有什么意义?这就对了。这些费用开支可以全部归在“不可避免的业务开支”项下的预算中嘛。    
    我在信用卡付款单上签字时,看见有个穿着牛仔服,戴着帽子的姑娘在商务卡陈列架前溜达,觉得她有点面熟。我好奇地张望着她——突然想起了在哪儿曾经见过她。    
    “嗨,”我向她招呼着,脸上露出友善的微笑,“昨天在样品销售会上见过你吧?你当时买了什么吗?”    
    她没回答我的话,反而赶快转身走开了。她匆忙地走出商店,与其他顾客撞个满怀,连声说着“对不起”。让我着实吃惊的是,她竟然在说话时带着英国的口音。嗯,这真是太不够意思了,对吧?在国外见到老乡不理不睬的。天啊,难怪人们要说英国人是那么孤傲。    
    好吧。我这就去古根海姆了。我走出Kate纸品店,向路两边望望,不知道该向哪边挥手喊出租车。我站在路边,琢磨着哪一边是北面。空中有什么亮晶晶的东西在随风飘扬,我抬头望望,不知是否会下雨。但天空依然晴朗,行人中没有对此在意的。可能这是纽约的一种特有现象吧,就像会有蒸汽从行人道上的窨井盖板间隙中冒上来一样。    
    不管怎样,别三心二意啦,去古根海姆。    
    “对不起?”我问一个走过的女士,“去古根海姆朝哪个方向?”    
    “在街那边,”她说着用姆指向一边指了指。    
    “好的,”我说道,心里感到迷惑不解,“谢谢了。”    
    这不对吧,我印象中古根海姆离这儿有好几英里路远,在靠近中央公园那儿。怎么会就在街那边?她肯定是个外国人。我再问问别人看。    
    但是路上行人个个行色匆匆,真难以叫住他们问路。    
    “嗨,”我硬着头皮,几乎是抓住一个衣着端庄的男士的手肘问道,“去古根海姆——”    
    “就在那边,”他答道,点了点头,又匆忙走他的路了。    
    他们都在说些什么呀?我清楚地记得肯特说过,古根海姆是在靠近……靠近……什么的地方。    
    等一等。    
    我突然站住脚步,惊讶万分地凝视着前方。    
    真让人难以相信。就在那儿!在我前边一幢建筑物墙上钉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古根海姆”,清清楚楚,一字不差!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古根海姆搬地方了?还是有两个古根海姆?    
    我走到门口,觉得这建筑物要作为一家博物馆嫌小了点——因此可能不是古根海姆总馆。可能是那种流行的索霍区分馆!对了!我是说,要是伦敦能有英国泰特艺术陈列馆和泰特现代艺术馆泰特·亨利(1819—1899)是英国精制糖业家,捐赠其私人美术藏品于1897年建立了伦敦泰特艺术陈列馆。——译注,为什么纽约就不能有古根海姆总馆和古根海姆索霍区分馆?    
    古根海姆索霍区分馆,这听起来真酷。    
    我小心翼翼地推开门——看来真是这样,里面是白色的地面和墙面,很宽敞,矮矮的底座垫上放置着现代艺术展品,还有参观者坐下休息的椅子,人们安静地慢慢走动着,相互间说话也是轻声细语的。    
    你看,所有的博物馆都是这模样的。进门的地方很雅致,很小巧,不会让人觉得一进门就茫然不知所措。我是说,这展厅里兜一圈大约半个小时就行了。再说,这些展品看来都很有趣。比如说,看看那些放在玻璃柜子里的奇妙的红色立方体!还有这些悬挂在墙上令人赞叹的抽象印刷画。    
    我站在一幅印刷画前欣赏着,有一对夫妇也在看这幅画,并低声说着这画真好看。这时,那位女士随口说道:“这画多少钱?”    
    我微笑着刚想转身对她说,“我也很想知道!”却惊奇地看到那位男士伸出手,把画转了过来。在画的反面贴着一张价格标签!    
    博物馆里展品上贴有价格标签!这地方真是太好了!看来,终于有一些有前瞻目光的人同意了我的观点,即人们不但要欣赏艺术展品——他们还会渴望知道这展品值多少钱。我真得写信把这儿的做法告诉维多利亚及艾伯特博物馆维多利亚及艾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 lbert Museum):是位于伦敦的一家著名博物馆,藏有世界各地采用各种材质,包括宝石、银器、金属品、纺织品等制作的展品。——译注的人。    
    你看,我现在再看展品就有门道了,几乎所有的展品都有价格标签。那只柜里的那些红色方块体有价格标签,那把椅子也有,连……那盒铅笔都有价格标签。    
    多么奇怪,博物馆会有一盒铅笔做展品。也可能这是种实用艺术,比如叫什么名字的女孩睡床。我凑到展品跟前仔细瞧着——每支铅笔上都印着一小行字。可能是有点艺术或生活箴言之类的……我再凑向前,发现铅笔上印的是“古根海姆博物馆商场”。    
    什么?    
    这是——    
    我抬起头,四下环顾,惊奇不已。    
    我这是在一家商场里?    
    这时,我开始注意到了刚才没看到的东西。比如屋里的那一端有两个收银台。有些人正手里拎着购物袋走出商场。    
    哦,天哪。    
    这时,我感到自己真傻。怎么竟然会没认出这是家商场?但是……这又叫人越想越糊涂。这是家独立的商场吗?与博物馆完全分开的?    
    “对不起,”我向一个佩着工作胸卡的金黄色头发年轻人问道,“请问——这儿是家商场?”    
    “是的,夫人,”那位年轻人客气地答道,“这儿是古根海姆博物馆商场。”    
    “那么真正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哪儿呢?”    
    “在公园那边。”    
    “是吗。”我仍然一脸困惑地望着他。“让我这么说,也许更直接明白些。人们可以到这儿来买这买那——没人会管他们是否真的去过博物馆?我是说,人们不必出示参观票或是什么的?”    
    “用不着的,夫人。”    
    “也就是说,人们根本不必去看那儿的艺术展品了?就直接来这儿买东西了?”因为兴奋,我说话的嗓音不由得提高了些,“这城市真是越看越精彩了!真是太完美了!”我看见那年轻人脸上流露出吃惊不小的神情,赶快补充说道,“我是说,我当然是想去看看艺术展品,真的很想。我刚才只是……你知道,跟你核实一下。”    
    “如果您想去博物馆看看,”那年轻人说道,“我可以替您叫辆出租车。您想现在就去吗?”    
    “嗯……”    
    现在,让我好好想一想,不要匆忙作出决定。    
    “嗯……我也吃不准,”我小心地说道,“你让我想一想吧。”    
    “好的,”那年轻人说道,他望了我一眼,似乎觉得有点怪,我坐在一张白色椅子上,思考着。    
    好了,这问题是明摆着的了。我是说,很显然我是能够去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我可以叫辆出租车,一溜烟开到这不知东西南北的博物馆所在地,然后一整个下午去看一件件艺术展品。    
    或者是……我也可以买本关于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书……而这随后的一整个下午去逛逛店,买东西。    
    这关键在于,人们是否真的需要实地看到艺术展品本身才算是欣赏过它了?当然是不必这般周折的。从某种角度来说,翻阅欣赏一本画册的效果要比实地奔波于许多艺术画廊之间还要好——因为那样能够更快地欣赏到更多的艺术品,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再说,这家商场里卖的也都是些与艺术相关的商品,是吧?我是说,我这不已经了解吸收了不少有益的文化养分了吗。对,一点也没错。


第二部分 爱情的魅力第40节 我可不在乎

    我并没急冲冲走出商场。我在里面又逛了至少十分钟,看看陈放着的各种展品,体会和感受着这里的文化氛围。临离开时我买了一大本厚厚的介绍画册,准备给卢克,买了一只很时尚的大口杯给苏西,替我妈买了一些铅笔和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