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青年近卫军 >

第50部分

青年近卫军-第50部分

小说: 青年近卫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动枪火仍旧时远时近地闪烁着;有时觉得,有人在还击,深夜的这些枪声在普罗庆柯心里唤起了痛苦和忧郁。纳烈日内的浅色头发的孙子完全不像他爷爷,他有时带着询问的神气胆怯地抬起稚气的眼睛望望普罗庆柯,——看着这双眼睛令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村里传来德军的詈骂声和急骤的枪托捣门声。一会儿寂静下来,突然又传来了一阵孩子的哭叫或是妇人的哀号,这哀号逐渐变为啼哭,后来又变为高声的哀告和呼号,打破了夜的寂静。有时在村里村外,都有摩托车在吼叫——一辆、好几辆、甚至好像有整整一队在疾驰。明月在天空大放光彩,普罗庆柯、卡佳、纳烈日内祖孙俩都伏在地上,个个都浑身湿淋淋,冷得瑟缩发抖,卡佳的一只脚被靴子磨破了,又疼又痒。

  他们就这样趴着,等到村里和草原上的一切都沉寂下来。

  “喂,是时候了,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了。”纳烈日内低声说。“我们要一个一个地爬,一个跟着一个。”

  村里传来德军巡逻队的脚步声。偶尔在这里那里有火柴或是打火机的火光一闪。普罗庆柯和卡佳留下来,趴在村中心一家农舍后面的乱草堆里,纳烈日内带着孙子翻过了篱笆。

  有好一会工夫听不见他们的声息。

  公鸡啼了头遍。普罗庆柯忽然冷笑了一声。

  “你笑什么?”卡佳轻声问道。

  “德国人把公鸡都杀光了,全村只有两三只公鸡!”

  他们是第一次关心地、意味深长地互相望了望对方的脸,只有在眼睛里露出了笑意。这时,篱笆后面传出了低语声:

  “你们在哪里?到房子跟前来……”

  一个身材瘦长、骨骼结实、头上包白头巾的妇女,隔着篱笆在寻找他们。她的黑眼睛在月光下闪闪发亮。

  “站起来吧,别怕,没有人。”她说。

  她搀着卡佳跨过篱笆。

  “您叫什么名字?”卡佳轻声问道。

  “玛尔法。”那妇女说。

  “啊,‘新秩序’怎么样?”普罗庆柯带着苦笑问她。这时候,他、卡佳、纳烈日内老头和他的孙子都已经坐在农舍里的一盏小油灯下。

  “‘新秩序’是这样的:德国卫戍司令部派人到我们这里来过,要我们每头牛每天要交六公升牛奶,每只鸡每月要交九个蛋。”玛尔法说,她的黑眼睛带着几分羞怯的神情不好意思地斜睨着普罗庆柯。

  她已经快五十了,但是她端菜和收拾杯盘的动作还像年轻妇女那样利落。刷白的农舍收拾得干干净净,还装饰着绣花手巾。满屋都是孩子——一个比一个小。十四岁的儿子和十二岁的女儿被从床上唤了起来,现在到外面放哨去了。

  “过了两星期,又来了上交牲口的新任务。您看,我们村里不过一百来户,可是已经接到第二次任务,要交二十头牲口,——您看,这就是‘新秩序’。”她说。

  “你不用生气,玛尔法大婶!早在一九一八年我们就领教过了。他们来得快,去得也快!……”纳烈日内说了忽然哈哈大笑起来,露出了结实的牙齿。他的燧石般的晒黑的脸上那双土罗克人似的眼睛,射出英勇而狡猾的光辉。

  甚至难以想象,说这话的就是刚刚死里逃生的人。

  普罗庆柯用眼角瞟了卡佳一眼,她的严峻的脸色变得温和了,露出了和悦的笑容。经过多日的战斗和这次令人惊心动魄的脱逃之后,这两个已经并不年轻的人使普罗庆柯和卡佳感到一股蓬勃的青春的朝气。

  “据我看,玛尔法大婶,不管他们怎么剥夺你们,你们总还是有点东西。”普罗庆柯对纳烈日内挤挤眼,朝桌上点点头说。玛尔法“出于大方”,已经摆出了一桌子的奶渣、酸奶油、黄油和脂油煎蛋。

  “您难道不知道,在一个地道的乌克兰农家,无论你怎么搜刮,总是吃不尽偷不光的,除非你打死了女主人!”玛尔法开玩笑地回答说,她像少女那样窘得满脸通红,还带着一种有些粗鲁的坦率,普罗庆柯和纳烈日内听了都不禁用手捂着嘴噗哧一笑,卡佳也笑了。“我把什么都藏起来了!”玛尔法自己也笑了。

  “唉,你这个聪明的女人!”普罗庆柯说,把头转动了一下。“现在你算是什么人——是集体农庄庄员呢,还是单干户?”

  “在德国人没有走之前,我好像是个休假的集体农庄庄员,”玛尔法说,“可是在德国人眼里,我们根本什么都不是。他们认为我们全部集体农庄的土地都属于日耳曼……他们叫什么——拉伊希①?柯尔聂·季霍诺维奇,他们是怎么叫的?”

  “是叫他妈的什么拉伊希!”老头冷笑着说。

  “他们召开了大会,在会上宣读了什么文件,那个坏蛋叫什么啦?叫罗森堡②,还是叫什么,柯尔聂·季霍诺维奇?”
  ①德语“国家”或“帝国”的译音。

  ②罗森堡是希特勒德国主要战犯之一,纳粹党的外交负责人,一九四一至一九四四年任东方被占领区事务部长、一九四六年被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死刑。

  “是叫他妈的什么罗森堡!”纳烈日内回答。

  “那个罗森堡说,我们可以领取土地去自己耕种,可是轮不到所有的人,只给那些肯给日耳曼拉伊希好好干活的人,自己有牲口和机器的人。可是您瞧,哪来的什么机器,他们无非是赶着我们用镰刀去收割集体农庄的小麦,而且麦子又是拿去给他们的拉伊希的。我们这些妇女早已忘了怎么用镰刀收割了!我们到了地里,躺在小麦地里阴凉的地方,睡大觉……”

  “那么村长呢?”普罗庆柯问。

  “我们的村长是自己人。”玛尔法回答说。

  “唉,你这个聪明的女人!”普罗庆柯又说了一遍,又把头转动了一下。“你们家当家的在哪里?”

  “他在哪里吗?在前线。我的高尔杰依·柯尔尼延柯在前线。”她严肃地说。

  “请你照直说:你有这么一大群孩子,你掩护了我们,难道你不替你自己和孩子们担心吗?”普罗庆柯忽然用俄语问道。

  “我才不担心呢!”她用年轻的黑眼睛望了望他,也用俄语回答。“他们要砍头尽管砍。我不怕。我知道我是为什么死的。可是也请您告诉我:您跟我们的人,跟前线的人有没有联系?”

  “有。”普罗庆柯回答。

  “那就请您告诉我们的人,叫他们打到底。叫我们的丈夫们不要顾惜自己。”她怀着一个普通的、正直的妇女的信念说道,“我要这么说:也许,我们的爸爸,”她好像是用她孩子们的口气说,“说不定,我们的爸爸从此回不来了,说不定,他会在战斗中牺牲,可是我们会知道,他是为什么牺牲的!等我们的政权回来,它就是我的孩子们的爸爸!……”

  “聪明的女人!”普罗庆柯第三次温柔地说,接着垂下了头,半晌没有抬起来。

  玛尔法安排纳烈日内祖孙俩睡在屋里;她把他们的武器藏起来,就不替他们担心了。普罗庆柯和卡佳却被她带到外面一个荒废的地窖里,地窖上面长满杂草,里面像墓穴里似的寒气砭骨。

  “稍微有些潮湿,我给你们拿来了两件皮袄。”她羞怯地说,“这儿来,这儿有麦秸……”

  他们单独留下了,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他们坐在麦秸上半晌没有出声。

  突然,卡佳用温暖的双手抱住普罗庆柯的头,把它紧紧搂在自己胸口。

  他心里充满了柔情。

  “卡佳!”他说,“这种游击战我们全部都要按照另一种方式来进行了。一切的一切都要按照另一种方式,”他脱出她的拥抱,非常激动地说,“噢,我心里是多么痛苦啊!……为了那些牺牲的人心痛,是我们的无能造成了他们的牺牲。不过他们总不至于全部都牺牲了吧?我想,大多数都可以冲出来吧?”他这样问着,仿佛在寻找支持。“没有关系,卡佳,没有关系!我们在人民中间还可以找到成千上万像纳烈日内、像玛尔法那样的人,可以找到千千万万!……不!这个希特勒可以把整个德意志民族弄得稀里糊涂,可是我却不信,他能骗得过伊凡·普罗庆柯,——办不到,那是不可能的!”普罗庆柯愤怒地说,他没有觉察他说的已经是乌克兰语,虽然他的妻子卡佳是俄罗斯人。


第30章就像肉眼看不见的地下水,在树根和草根下面,在土壤底下,沿着土地的裂缝和空隙毫无声息地不断渗向各个方向那样,在德国人统治下,千百万居住在我国土地上的各个民族的男女老幼,走过草原,顺着林中小道、山径和峡谷,走过陡峭的河岸,沿着城乡的大街小巷,穿过闹市和黑夜的峡谷,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移动。

  有的人被赶出故乡,有的人重返故乡,有的人要找寻不会被人认出来的地方,有的人穿过战线到自由的苏维埃土地上去,有的人突围而出,有的人逃出德国俘虏营或是集中营,有的人仅仅是迫于贫困出来寻衣觅食、有的人(游击队员、地下工作者、在敌后从事破坏活动的人、鼓动员、敌后侦察员、伟大人民的撤退了的伟大军队的侦察员)拿起武器同压迫者斗争,——他们不住地走着,走着,像砂子一样难以胜数……

  在太阳底下,有一个身材矮小、面色红润的人从顿涅茨河那边沿着草原上的大路走过来。他一身普通的农民打扮,留着深黄色的柔软的农民式的胡子,肩后背着一个粗麻袋。像他这样行路的人,有成千上万……怎么能认得出他是什么人呢?他有一双蓝眼睛,但是你总不能去细看每个人的眼睛,而且光看眼睛又怎能看得出一切呢?也许,这双眼睛里跳动着魔里的火星,可是遇到宪兵队里的骑兵军士先生甚至宪兵队里的骑兵上士先生的时候,它们就成了最普通的人的眼睛。

  这个身材矮小、留着深黄色胡子、一身农民打扮的人走进伏罗希洛夫格勒城,就消失在街头的人群里面。他进城来干什么?也许,他的麻袋里装的是牛油、或是乳渣、或是鸭子,拿到市场上来换些钉子、棉布或是食盐吧?也许,这就是普罗庆柯本人,这个可怕的人物甚至能够破坏卫戍司令部第七处顾问舒尔茨博士的政权!……

  在小矿城郊外,靠近通向草原的一条又窄又暗的山沟上端,在一所木头房子里,在唯一的那扇窗上有被子遮着的房间里,在点着小油灯的桌旁,坐着两个人:一个已经中年以上,脸上的肉沉重地往下坠着,另一个是精力充沛的青年,暗金色睫毛底下的眼睛睁得大大的。

  在这一老一少的身上,有着共同的东西,它甚至表现在:他们俩在这样的深夜,在被德军占领的这些不幸的日子里,还穿得引人注目地整洁、还打着领带。

  “你们要培养因为我们的故乡顿巴斯而感到自豪的感情。你记不记得我们老一辈的同志们——阿尔焦姆①、克里姆·伏罗希洛夫、巴尔霍明柯——是怎样斗争的?”上年纪的那个人说,他的严厉的眼睛里反射出来的好像不是这暗淡的灯光,而是那些早已过去的战斗的光辉。“你记得吗?你能不能把他们的事迹讲给青年们听听?”
  ①阿尔焦姆(真名:费多尔·安德烈耶维奇·谢尔盖耶夫,1883—1921),一九○五年参加共产党,一九○五和一九一七年革命的积极参加者,顿巴斯革命运动的组织者。

  青年坐在那里,天真地把头偏向比右肩略高的左肩。

  “我记一记得……我能一能讲。”他略微有些口吃地回答。

  “什么是我们顿巴斯的光荣呢?”上年纪的那个人接着说,“不管我们是多么困难,无论是在国内战争时期,是在以后的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以及现在的战争时期,我们始终都光荣地履行我们的天职。你要使青年们对这一点有深刻的感受……”

  上年纪的那个人停了一下。青年尊敬地望着他,没有作声。上年纪的那个人接下去说:

  “你们要记住:警惕性——是地下工作之母……你看过电影《恰巴耶夫》吧?”他问的时候没有带笑容。

  “看过。”

  “恰巴耶夫为什么会牺牲?他牺牲是因为他的巡逻队睡着了,让敌人逼近了。要时刻警惕,不管是黑夜或是白天,要严格认真……索柯洛娃·波里娜·盖奥尔吉耶芙娜①你认识吗?”
  ①俄罗斯人习惯,姓放在前面表示郑重。

  “认识。”

  “你怎么认识她的?”

  “她以前和妈妈一起做妇女工作。现在她们也很要好……”

  “不错……凡是只有你我两人应该知道的事,都由波里娜·盖奥尔吉耶芙娜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