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战车 >

第4部分

战车-第4部分

小说: 战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大捷是英军近一时期少有的成功,为此,伦敦所有的教堂都钟声齐鸣,以
庆祝胜利。然而,由于最初制定的方案错误,这一胜利不久就被又一次失败所取代
:德军迅速从比利时的第4 集团军调兵增援,其他后备军也从平静的东方启程前来,
而英国却没有新派援军。很快,德军重整旗鼓,于11月30日以密集的兵力夺回了失
去的部分土地。到12月3 日,德军夺回了他们失去的土地的一半。
    12月的头一周,铺天盖地的暴风雪阻止了所有的军事行动。两周来,英军伤亡
了4 .5 万人,德军伤亡的人数大体相当。有1 .1 万多名德国官兵被俘,有9000
名英军官兵被俘。
    整个康布雷战役中,英德双方各有胜败。但是,坦克的地位如富勒之愿而得以
巩固,一些早先主张停正坦克研制工作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坦克在陆战场上具有无
以伦比的作用。这之后,不仅英国,其他军事强国也都十分重视着力研究和制造新
型坦克,从而使坦克的数量和种类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旋转炮塔式坦克的先驱
    法国是继英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研制坦克的国家。尽管英国是世界上第一辆
坦克的诞生地,但法国的坦克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法国几乎和英国同时发展了世界
上的第一批坦克,二者相差不到半年。
    法国研制的早期坦克是“施纳德”和“圣沙蒙”突击坦克。用法国人的话说,
“突击坦克是创造性的产物,是新技术的出现和人的聪明才智相结合的产物。”
    法国坦克的研制成功,归功于被人们称为“法国坦克之父”的J .E .埃司了
将军。当时,埃司了还仅仅只是一名上校,是一名军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915年初,
他看到英国人使用的雏形坦克后,敏锐地意识到,法国应该制造出一种装有机枪和
火炮的履带式战斗车辆。然而,他这一设想并没有获得上司的许可。不过,他并没
有气馁,相反,更加激起了他研制这种武器的决心。经过多次游说,他的设想终于
得到法军总司令霞飞将军的支持。1915年12月,埃司丁的设想方案被送到施纳德公
司。工程技术人员很快便按照埃司丁的预想研制成功第一辆坦克样车。1916年底,
这辆坦克样车装备法军,这就是第一辆“施纳德”坦克。
    不久,由另一家公司——圣沙蒙公司研制成功了又一种坦克——“圣沙蒙”突
击坦克。这两种坦克各自生产了400 辆,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作用,尽管
作用不大,但历史影响却无可替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当时负责指挥的埃司丁上校得知英国坦克的发展后,于
1916年6 月专程访问了英国。在参观了英国的I 型坦克后,他与英国人协商,建议
两国在坦克制造上加以分工,英国制造重型坦克,法国制造轻型坦克。回国后,埃
司了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雷诺汽车公司的总设计师和总经理路易斯·雷诺。最初,
雷诺以“缺乏制造装甲车辆的经验”为由谢绝了埃司丁的建议,但是,埃司了后来
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终于使雷诺汽车公司接受了设计和生产任务。1916年12月,
雷诺公司制成了坦克模型。1917年2 月~3 月间,第一辆样车研制成功。1917年4 
月9 日开始的官方试验更是证明,该公司研制的这种坦克完全达到了埃司丁的要求,
很快就定型开始批量生产。1917年9 月,首批坦克开出了厂门,并正式定名为“雷
诺”FT—17轻型坦克。
    “雷诺”FT—17轻型坦克重6 .5 吨,乘员2 人,有4 种基本车型,武器为8 
毫米机枪或37毫米短身管炮,最大速度为 8千米/小时,最大行程只有 35 千米c 
它参加的第一次战斗是1918年5 月31日的雷斯森林防御战。在这次战斗中,法军出
动了21辆“雷诺”FT—17坦克,用作支援步兵作战,取得了很好的战果。1918年6 
月4 日,法军使用2 个坦克营共80辆坦克,在巴黎东北的维雷科特雷地区,以连排
为单位配属步兵,向德军实施反突袭,此次作战开创了坦克连配合步兵连独立实施
协同作战的首次战例。同年7 月14日,法军总司令部参谋部作战局正式颁发了《坦
克部队战斗条令》,明确规定了坦克的战术技术性能,坦克部队的编成和运用原则,
并首次在条令中规定了坦克应密集使用的原则。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雷诺”FT—17坦克参加的最重要的战役发生在1918年7 
月。1918年7 月15日至8 月4 日,协约国军队与德军在马恩河地区进行了一次有众
多坦克参加的大规模战役,德军最高指挥部兴登堡元帅和鲁道夫将军不惜付出巨大
代价,准备7 月上半月发动进攻,以恢复军队的士气,即使打不赢这场战争,那怕
是促使协约国同意对德国签署体面的和约也是好的。基于此,德国人蛊惑人心地将
这场进攻称为“争取和平之役”。德国人企图以3 个集团军共48个师的兵力,在长
约88千米的地段上突破法军防御,前突到法军背后,随后向巴黎方向进攻。
    法军元帅福煦及时觉察到德军的企图,采取了建立纵深梯次配置防御和准备反
攻的措施,在受威胁的方向上集结了精锐兵力,增加了炮兵、航空兵的数量,特别
是增调了大批装甲兵部队,计划先以顽强的防御疲惫德军,随后转为反攻,把德军
赶过马恩河。7 月15日,德军发起进攻,突破法军第二第6 集团军的防御,向前推
进5 千米~8 千米,强渡马恩河。为减少损失,法军主动放弃第一阵地,于16日和
17日在第二阵地前阻止了德军的进攻,并将21个坦克营分别配属给步兵师,准备实
施反击。7 月18日4 时35分,法军213 辆坦克在炮火掩护下支援第10和第6 集团军
出其不意地转人反攻。联军在约50千米宽的地段上,集结了25个步兵师和3 个骑兵
师,另有500 辆坦克、213 门火炮和约1100架飞机。与其对峙的是德军18个步兵师、
918 门火炮和约800 架飞机。当天,联军突破敌纵深9 千米,攻击了别洛—新圣弗
龙—绍丹—苏瓦松一线,19日和20日,联军第5 、第6 集团军的反攻从兰斯至苏瓦
松全线展开。这次战役由于有500 辆坦克参加,整个战法产生了较大变化,对法国
解除德军的威胁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次战斗中,德军损失12万人,联军损失约6 
万人。
    “雷诺”FT—17轻型坦克后来被20多个国家所购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共生产了3187辆,成为当时世界上装备数量最多、装备国家最多的坦克。
    “雷诺”坦克之所以如此受到青睐,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其采用了旋转式炮塔,
后来,这一发明成为坦克结构的主流。至于“雷诺”FT—17型坦克上的旋转炮塔究
竟是埃司了将军设想的,还是雷诺公司设计人员设计的,现在已无据可查,然而,
这一设想使坦克的作战威力大增,坦克可随时随地迅速转移火力。
    有人甚至认为,没有旋转式炮塔,坦克就不能发展到今天,很可能早被淘汰出
兵器大家族了。
           富勒理论在希特勒军队中生根
    康布雷战役结束后,人们不再怀疑坦克在突破堑壕防线时的作用,德国人开始
改变对坦克的看法,开始以缴获的英国坦克为蓝本,制造A7V 型重型坦克,英国人
更是加快了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
    然而,尽管各国均改变了对坦克的看法,但几乎所有人仍只把坦克作为支援步
兵突破堑壕防御体系的武器来使用,而没有想到把坦克大量集中使用会有什么效果。
    不过,富勒是清醒的,他从德军1918年3 月的一场战斗中制订出至今仍闪现智
慧光芒的《1919年计划》,那次战斗中,德军采用了渗透式战术,用受过专门训练
的步兵,紧贴着炮弹炸点前进,遇到抵抗后个从正面进攻而是寻找弱点,向英军的
纵深渗透。这一新战法使德军8 天内突入64千米,进入英法军队没有设防的后方,
直接威胁巴黎的安全。
    英法联军的防线濒于崩溃,联军死伤23.5 万人,被俘7 万人,尽管后来联军
死命顶住了德军的进攻,但是,富勒还是从德国人长驱直人的进攻战中发现了英法
联军最致命的薄弱部位——前后方之间的交通线和司令部。
    富勒把司令部比为军队的头,把前线的部队比为四肢,把前后方交通线比为联
结头和四肢的神经,他认为打败敌人并不需要打烂它的四肢,只要切断它的神经或
打烂它的头颅,敌人的整个躯体就瘫痪了。倘若神经和头都深藏在厚厚的堑壕、销
甲之后,步兵即使能像德国人那样打破铠甲,体力也耗尽了,不得不停止前进,敌
人乘机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徒步战斗的步兵显然不可能切割敌人的神经,要
做到这一点,只有使用坦克和摩托化步兵。于是,富勒制订出协约国军队在1919年
的进攻设想——《1919年计划》。
    这个计划设想协约国军队在145 千米宽的正面分三路发起进攻。中路最早发起
进攻,以1700辆火力强、装甲厚、速度慢、行程短的重型坦克为主,其后是乘坐履
带式车辆或汽车的摩托化步兵。左、右两路各有400 辆正在研制的“中型D ”型坦
克。这种坦克重20吨、时速40千米/ 小时,行程161 千米,可安装一门57毫米炮和
3 挺机枪。中路先以一部进攻,突破德军前沿防御,德军必会全力抵抗,并从其他
地段调兵增援,等德军增援部队到来之后,左右两侧的坦克出击,从德军兵力空虚
的两侧进行进攻,2 个~3 个小时后即可突入纵深32千米,然后转向,像铁钳一样
合拢,将一部分德军包围起来。这样,左右两侧遭到攻击后的德军必然陷人首尾难
兼顾的状况。这时,中路的重型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发动全力攻击,与左右两路的军
队一起围歼德军,从而在德军的防御体系上撕开一个大口子。这时,在后方待命的
1200辆坦克则全力从这个缺口冲人德军战略后方,使其战略后方全面瘫痪,然后撒
开,把德军的整个西线防御打个稀巴烂。
    然而,富勒的《1919年计划》还未全部完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在1918年11月
11日结束了,《1919年计划》只得无可奈何地被束之高阁。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虽然从康布雷坦克战和后来的几次小规模坦克
战中体会到,坦克在对付堑壕防御体系时的威力,但战胜国中像富勒那样有头脑的
军事将领却为数寥寥,大多数人将坦克看成是支援步兵的利器,是长了履带的骑兵,
只用作为步兵主力警戒、侦察、屏护。
    法国战后几乎没有研制新型坦克,也没有生产多少坦克。英国的情况相对要好
一些,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方面重点发展空军,另一方面就开始了新型坦
克的研制工作,这期间,英国诞生了种类各异的新型坦克。
    同研制坦克一样,关于坦克的战法研究也在英国蓬勃兴起。富勒和后起之秀利
德尔·哈特上尉是其中代表人物。富勒认为,装甲兵只有坦克是不够的,还要有归
装甲兵指挥的“坦克陆战队(即现在的装甲步兵)”和“皇家坦克炮兵(即现在的
自行炮兵)”。富勒的“皇家坦克炮兵”的言论引起英国皇家炮兵的惊恐,炮兵将
领们担心自己研制的自行火炮会被坦克军抢走,为此,竟然在10年内没有发展自行
火炮。
    利德尔·哈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步兵,1920年参加了《步兵训练教范》
的编修工作,他主张以1918年德军渗透战术为基础,进行洪水式进攻,用步兵像洪
水一样渗人敌方防线空隙,最后将其冲垮。那时,利德尔·哈特还没有注意到坦克。
然而,他同富勒有了交往之后,很快就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后来竟成了对后世
影响极大的装甲战、机械化陆军的鼓吹者。
    1922年,利德尔·哈特发表了其主张陆军全部实现机械化的论文——《‘新模
范军’的发展》。他认为实现陆军机械化应分三步走:首先是实现师的运输车辆机
械化;第二是实现炮兵的牵引化和履带化;第三步是实现步兵营的装甲化和履带化。
利德尔·哈特主张未来陆军应多种均衡配置,一个旅应有2 个坦克营、3 个机械化
步兵营和贝个机械化炮兵团,旅的通信和勤务分队也全部机械化,最后形成以坦克
为主、机械化步兵和机械化炮兵为辅的陆军。
    利德尔·哈特在1925年~1938年间利用担任《每日电讯报》和《泰晤士报》军
事记者的便利,宣扬机械化陆军理论。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