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

第5部分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第5部分

小说: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招呼,如果孩子实在不想打招呼,父母不应该强迫孩子,应该在事后告诉孩子:“与人打招呼是最基本的礼貌,你去别人家里时也希望受到别人的热情欢迎呀!”这样,让孩子设身处地为他人想想,他的礼貌举止才会发自内心。    
    建议五:尊重你的孩子。    
    文明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修养。有自尊的孩子会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在说话时往往会顾及到他人的感受。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做到尊重孩子。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你对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也就是说,以应有的尊重对待孩子,孩子才会懂得尊重。    
    德国有个家庭,母亲包莉让孩子帮助做什么事时总是对孩子说:“请你帮我……好吗?”,“请你……好吗?”从来不会说一些生硬的句子,或者用强硬的命令语气让孩子去做事。孩子做完了某件事,母亲总会说声“谢谢”。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父母总会和孩子商量一下。例如,父子一块看电视时,如果父亲想换一个电视节目,总是先对孩子说:“杰克,我们换个频道看看好吗?”过圣诞节时,父亲给孩子买了一个高尔夫球台作为礼物。有一次, 父亲想与一个朋友一起玩一下,父亲就问孩子:“杰克,能不能把高尔夫球台借给我玩一下?”这位父亲认为,既然已经是送给孩子的礼物,它就是孩子的物品。不管是谁要使用这个物品,必须和孩子商量。父母的这些教育方法,使孩子们都养成了彬彬有礼的习惯。    
    由此可见,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同时,父母在家庭中要互相尊重,父母之间的尊重,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    
    建议六:教育孩子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    
    有些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这并不是说孩子是自私的,而是幼小的孩子还不知道怎样去关注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    
    有一次,丰子恺先生在饭馆里请一位朋友吃饭。他把自己的几个十来岁的孩子都带了去。刚吃完饭,就有孩子对丰子恺先生提出要先回家。丰子恺先生马上悄悄地制止了孩子。事后在家里,丰子恺先生对孩子们说:“我们家请客,你们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对客人的不敬。”孩子们听了丰子恺先生的话,都觉得父亲说得有道理。在以后的请客吃饭中,孩子们个个争当好客的主人。    
    可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例如:教育孩子上学时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遇到熟人要热情打招呼,请人帮助时要用礼貌用语,等等。    
    同时,要有意识地向孩子介绍亲朋好友的性格、优点,鼓励孩子学习他人的优点,并且父母要教育孩子谦虚谨慎,不骄傲自满,正确看待他人的缺点和不足,不以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让孩子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    
    孩子们有时会做一些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例如,喜欢叫别人外号,见到残疾人会上前围观,见到别人陷入困境会加以嘲笑,看到别人倒霉会幸灾乐祸。孩子这样做,有时是因为想看热闹,好奇,有时是想开个玩笑,有时则只是盲目地跟着别的孩子做。他们并没有理解这样做是不尊重别人,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样做会伤害别人的心灵。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父母先要平静地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这样做的坏处。父母要让孩子设身处地体会到不受别人尊重时的感觉,要让孩子知道,有教养的孩子应该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做人的习惯第3种习惯  爱心(1)

    对好人仁慈比对富人仁慈更有益。——西塞罗    
    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卢梭    
    仁爱先从自己开始,公正则先从别人开始。——狄更斯    
    仁慈必须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之上,而绝不能取代正义。——亨·乔治    
    爱心是人的非常重要的素质,它是人性的基础。一个没有爱心的人,就是一个冷漠的人,一个与社会脱节的人。    
    古今中外,爱心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和社会的灵魂。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讲“王道”,都以爱为核心。费尔巴哈说:“新哲学建立在爱的真理上,感觉的真理上。”“爱是存在的标准——真理和现实的标准,客观上如此,主观上也是如此。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由此,他建立了以爱为基础的新哲学。    
    1990年5月,北京女中学生梁帆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前往诺维克城参加“世界儿童为和平为未来”的联谊活动。    
    当梁帆看到高悬在宾馆门前的50多个国家的国旗中,竟然没有中国的国旗时,立即对负责人说:“一定要升起中国国旗!因为我在这儿。”她坚定地对负责人表示,如果找不到中国国旗,她将亲手做一面五星红旗。    
    负责人被梁帆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当即派人升起了中国国旗,并夸奖梁帆道:“你是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    
    爱心的产生,是基于个体的社会性情感需要,它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的习惯性心理倾向。    
    为什么现在有些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舍不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爱呢?其实,孩子不是天生就缺乏爱心的。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婴儿一岁前就对别人的情感有反应,如果旁边有孩子哭,他会随之一起哭;一两岁时,孩子看到别人哭,就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有了试图减轻别人痛苦的本能,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到了五六岁时,孩子开始进入认知反应阶段,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么时候该让他独处。这些都是孩子爱心的自然表现,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养,那么他的爱心就会逐渐消失。因此,孩子有没有爱心,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和培养。    
    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这是孩子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    
    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不难发现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并不尽如人意。有的家长认为,现在就一个孩子,只要我有能力,孩子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图的就是让孩子快乐幸福;也有家长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多学点知识技能,在聪明才智上超过别人,至于其他方面,用不着怎么教;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任性一点很正常,大起来自然会好的;更有甚者,还把孩子任性、自私、霸道的表现视为孩子的聪明、好玩,而加以纵容。前面说过的彬彬,不舍得与母亲分享他的东西,没有同情心,就是因为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不注重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造成的结果。    
    那么,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建议一:给孩子做关心别人的榜样。    
    俗话说: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要使孩子富有爱心,父母必须从自己做起,从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做。    
    当代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有一次意外地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只雌性的成年斑鸠在看到一只狼或者其他食肉动物接近它的孩子的时候,便会假装受伤,一瘸一拐地逃出穴窝,好像它的翅膀折断了。这时,食肉动物就会放弃攻击小斑鸠转而攻击成年斑鸠,希望能够捕食这只“受伤”的猎物。    
    一旦这只成年斑鸠把这只食肉动物引到一个远离穴窝的地方时,它就会振翅飞走。这种方法往往能够取得成功,当然,有时也不免遭到不测。    
    斑鸠就是用这种富有爱心的举动来保护幼小的斑鸠,使它们能够活到成年,繁殖后代。而小斑鸠在耳濡目染成年斑鸠的做法后,也会仿效。由此可见,爱心是一种后天强化的行为,只要父母提供榜样,孩子就会模仿。因此,父母在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在家庭中营造爱的氛围,感染孩子的心灵。    
    有一对知识分子父母,他们深深地懂得父母的言行在孩子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们总是以身作则,并以此去引导孩子。    
    他们孝顺长辈,在家里,总是给长辈倒茶、盛饭,搬凳子;逢年过节给长辈买东西、送礼物,父母总是让孩子知道,还常常请孩子发表意见该送长辈什么礼物。逢到单位组织旅游或搞活动,如果能带家属的,他们总是带上孩子和长辈,既让孩子与长辈都能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从中体会到父母对长辈的关心。


做人的习惯第3种习惯  爱心(2)

    他们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总是温和、体贴,还常常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他们夫妻之间互相关心,在餐桌上,总是不忘给爱人夹一筷对方爱吃的菜;每逢出差,在给孩子买礼物的同时,总不忘给爱人也买一份;吃东西的时候,他们总会提醒孩子给爸爸或妈妈留一份。他们还注意使用爱的语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会儿!”“别着急,我来帮你!”“谢谢你为我所做的一切!”等。这样,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也学会了去爱他人。    
    建议二:移情训练。    
    爱心培养还需要移情训练,可以经常让孩子把自己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    
    例如,看到小朋友摔倒了,可以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难受,我们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这样,孩子的同情心不知不觉就培养起来了。    
    5岁的倩倩从小就非常有爱心,妈妈经常鼓励她去帮助他人。    
    有一次,倩倩跟妈妈一起上街去买东西。在过马路的时候,倩倩看见一位行动不便的老爷爷,她看了看妈妈,妈妈正用鼓励的眼光望着倩倩。于是,倩倩主动走上前去,扶着老爷爷走过了马路。    
    走到马路对面后,老爷爷十分感谢倩倩,夸她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这时,走在后面的妈妈对倩倩说:“倩倩,你注意了没有?旁边的叔叔都微笑地看着你,后边的阿姨向你投来赞许的目光呢!”    
    果然,倩倩朝旁边一看,好多叔叔阿姨都微笑地看着她。小倩倩高兴地回答道:“老爷爷过马路时会很困难,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帮助老爷爷过马路,是吧,妈妈?”    
    妈妈微笑地点点头。    
    可见,从小的移情训练已经使倩倩对他人有一种同情心了,而同情心正是爱心的来源。    
    建议三: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他人是爱心的一种体现。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只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别人的痛苦,甚至会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孩子是很可怕的。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比较会关爱他人,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父母要学会利用生活中的事例从侧面来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关心动物。比如,在看电视的时候,如果出现动物弱肉强食的画面,父母可趁机对孩子说:“多可怜呀,人可不能这样子!”    
    人们发现,幼年时期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细腻,心地比较善良。相反,从小没有接触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冷漠,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表现为冲动易怒,出口伤人,行为粗鲁,并且会欺负弱小的同学。    
    在马克思不太宽敞的家中,就喂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鸟、猫、狗等。马克思让孩子们每天照顾小动物的饮食起居,遇到困难也让孩子们自己解决。只要孩子愿意养小动物和植物,父母尽可能允许他去养。在家中养一些小狗、小猫、金鱼等小动物,或者养一些花花草草,让孩子去照顾,这样往往会培养孩子的爱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