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

第30部分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第30部分

小说: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孩子们在老师的讲解中,想像力也随着老师的讲解而调动起来,这对他们想像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利的。    
    建议五:积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想像力的基础。父母要积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让孩子敢于打破陈规,敢于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其次,父母要鼓励孩子提问,碰到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要努力弄懂,或者向其他的人请教,然后再向孩子解答。    
    再次,父母要鼓励孩子求异思考,比如,当孩子在做数学题时,父母可以问孩子:“除了这种做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阅读文学作品时,鼓励孩子不断问“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可以是那样?”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像力。    
    建议六:鼓励孩子幻想。    
    爱因斯坦13岁的时候对光速问题十分着迷。有一次,爱因斯坦躺在一个小山头上,他眯起眼睛向上看,这时,有千万道细细的阳光穿过了他的睫毛,射进了他的眼睛。    
    爱因斯坦好奇地想,如果能乘一条光线去旅行,那将是什么样子呢?    
    他想像着自己在做一次宇宙旅行。想像力把他带进了一个神奇的场所,这个场所无法用经典物理学的观点来解释。    
    回到家里,爱因斯坦对舅舅说:“我努力想像自己在追赶一束光线,如果能追上,我想看看这种波是什么样子的。”    
    在这个想像的指引下,爱因斯坦发现了接近光速运动的物体在空间上缩短和在时间上变慢的效应,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以解释他的想像。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广义相对论。    
    幻想是创造想像的特殊形式,它往往脱离现实,能跨越时空创造出未来事物的新形象。幻想越大胆,可能出现的错误也越多,但是其创新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其实,幻想是十分可贵的。正如郭沫若在《科学的春天》一文中指出的:“科学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进行幻想,哪怕有时候孩子的幻想具有常识性的错误,例如,孩子想让鱼在天空飞翔,让人在海底生活等,父母没有必要非要去纠正孩子,因为,孩子正是受缺少常识的限制才可以想出一些成人想不出的想法来。


学习的习惯第24种习惯  创造(1)

    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父母应该做的是给孩子看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真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父母不应该说,天上你应该往北飞,海里你只能往东游。——陈小薇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要是你果真弄到了无法可想的地步,那也只能怨自己是笨蛋,是懒汉。——爱迪生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行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的本质体现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动之中。    
    天才都具有非凡的创造力。    
    托马斯·爱迪生拥有1093项专利,他给自己和助手确立了提出新想法的定额,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创造力,他的个人定额是每天一项小发明,每半年一项大发明。达·芬奇一生创作了无数的绘画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莫扎特一生创作了600多首乐曲,不管在什么时候,他都具有创作的欲望和灵感。巴赫每星期都要创作一首合唱曲,即使在他生病的时候,他也具有极大的创作欲望。    
    人们总是认为只有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才具有创造力。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具有极大的创造力。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头脑和身体资源中极少一部分”。每一个人的创造力宛如大海底下的冰山,有时候你只可以看到它隐隐约约露出来的一角,有时甚至看不到,但是,冰山却是存在的,创造力也是存在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充满信心,有意识地去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创造力是一个人智力的重要方面,实际上,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但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想法,而是一种发现新问题、创造新方法、帮助人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有创造力的人肯定是聪明的人,他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创造出新的东西。创造、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尤其重要,父母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取得成功,就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创造习惯。    
    儿童处在创造力的萌芽阶段,他们好动、好问,对周围的环境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创造力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培养,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关键时期,现在很多家长都注意发掘孩子的智力,事实上,如果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孩子的智力也能极速提高。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习惯呢?    
    建议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调查显示,处于宽松、和谐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处于专制、压抑或者过分溺爱的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创造力。这是因为,在专制的家庭中,孩子往往没有发言权,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也就缺乏创造力;在过分溺爱孩子的家庭中,由于父母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怎么说,父母就怎么做,也不利于孩子形成创造力。    
    在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人格受到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有什么事情,父母与孩子一起商量,共同想办法。如果孩子的意见比较中肯,父母就应该听从孩子的意见,这样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开动脑筋,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1941年,休伯尔家的院子里传来一声巨大的爆炸声。爆炸惊动了四邻,警车呼啸而至。    
    经过调查,原来15岁的休伯尔想用砂糖等原料造一颗“炸弹”。他担心会把实验室炸坏,特意在院子里进行试验,果然产生了巨大爆炸力,还把他击倒在地,幸好没有受伤。    
    休伯尔从小就喜好做化学实验,并把家中的地下室变成了小实验室。爆炸发生后,休伯尔非常担心受到父母的责骂。出乎意料的是,父母并没有处罚和责骂他,更没有禁止他做实验,而是对他说:“既然是做科学实验,就必须要讲科学,要严谨,容不得半点侥幸和想当然。”父母的话极大地激发了休伯尔的创造信心。后来,休伯尔专心于科学研究,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荣获了诺贝尔奖。    
    199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克莉斯蒂安·福尔哈德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里。她的父亲总是耐心认真地听取她的意见,对于女儿不拘一格的独特想像力与创新思维,父亲给予了最细心的呵护,每次听完女儿的新想法,父亲都会给予一定的肯定及最大的鼓励。父亲的赞许给了克莉斯蒂安·福尔哈德极大的信心,使得她无论做什么,都试图用自己的新的观点去做。每当冒出什么新想法时,她首先想到的便是告诉父亲,父亲一直都是她的“忠实听众”。在父亲的鼓励下,克莉斯蒂安保持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大胆的怀疑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克莉斯蒂安·福尔哈德在科学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学习的习惯第24种习惯  创造(2)

    事实上,许多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少年时代都不是“安分守己之辈”,他们经常会冒出一些奇思怪想,有时还会闯祸,因为他们总是喜欢去做一些别人没想到的实验。由实验导致的爆炸也非常多。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克里克,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库柏,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休伯尔,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恩斯等人,都曾是爆炸事件的“肇事者”。令人费解的是,这些科学家的父母并没有如我们想像的那样去呵斥孩子,而是采用一种宽容的态度,既使孩子从中接受了教训,又保护了孩子的科学爱好与创新意识。    
    由此可见,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父母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容忍孩子作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允许孩子坚持自己的“奇谈怪论”,因为这些正是孩子创造力的来源。    
    建议二:鼓励孩子的探索活动。    
    好奇是孩子进行创造活动的动力,好奇心愈强,想像力愈丰富,创造性就愈高。孩子通常对许多事情都感到好奇,凡事都想弄个明白,他们是无所畏惧的,他们喜欢冒险,做危险的游戏,并能从中获得乐趣。父母不要抑制孩子的探索活动,而应该引导孩子大胆去想,允许他们创造性地尝试。    
    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鲍林从小就非常喜欢到从事药剂师工作的父亲的实验室里去玩。他非常崇拜父亲调配药物,非常想亲自动手做实验。    
    父亲很早就注意到儿子对实验的浓厚兴趣,慢慢开始教鲍林怎样调配药品,怎样做实验。鲍林高兴极了,每天放学后就到父亲的实验室去做实验。这段时间里,他学到了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父亲教给他自己去探索的精神。    
    鲍林9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鲍林一度陷入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当中。后来,他从消沉中走了出来,重新走进了实验室。当他知道好友杰弗里家有个小实验室时,就经常到好友家的实验室去。有一天好友的父亲做的“高锰酸钾产生气体”实验,让鲍林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鲍林迷上了化学。他一直在做各种各样的实验。正是父亲的鼓励让鲍林走上了探索科学的道路,后来鲍林在化学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说:“人应该有探索,有追求。这些都要从幼小时培养独立性和主动性做起。”家长们总是对孩子说:“太危险了,你可不能玩呀!”“这么可怕的事情你想参加吗?”“我看你还是在家看看动画片算了,这种危险性太大的活动不要参加了。”    
    事实上,孩子们在探索活动中得到的不仅是乐趣,还有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美国幼儿教育就非常注重让孩子们在各种冒险活动中去体验各种情境,探索新奇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接触各种新鲜事物。认识事物越多,想像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    
    建议三:正确对待孩子各种各样的提问。    
    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提问就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开始会提问。由于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无法回答,但不管问得怎样,说明孩子是在思考和探索。如果成人用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就会被逐渐扼杀。    
    爱因斯坦从小就是一个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刨根究底的人,他经常会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天气情况提出疑问,问父母“风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下雨?”“雪为什么是白的?”“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边升起来?”“月亮为什么会时而圆时而不圆?”对于爱因斯坦的各种疑问,父母并没有嫌烦,而是尽可能地回答他。这些给了爱因斯坦极大的求知欲和创造激情,他的一生中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也许正是从小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结果。    
    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孩子的各种问题,不能因为有的问题显得太幼稚而一棍子打死,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这样,孩子提问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建议四: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    
    天才往往善于从他人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办事角度。达·芬奇认为,为了获得有关某个问题的构成的知识,首先要学会如何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他发现自己看待某个问题的第一种角度太偏向于自己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