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939-危险的脚步 >

第2部分

939-危险的脚步-第2部分

小说: 939-危险的脚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高登山者的高山适应性。通常,第一个高山营地也叫前进营地,用途相当于大本营,用来缓冲,简称ABC,登达顶峰前的最后一个营地通常叫作突击营地。    
    3月13日,他们被大风吹下了山。15日,又有队员带着92头牦牛向山上前进。前进营地建不好,大部队是根本无法出发的。    
    3月16日,北侧的第一次行军开始了。每个队员背负十多公斤重的物资,沿着东绒布冰川,开始第一次适应性行军。天阴沉沉的,寒风夹着雪粒朝登山队员劈头盖脸打来,本来就因缺氧而呼吸艰难,一张嘴又被风和雪塞满,恨不得噎人断气。    
    走出巨石累累的河谷,又钻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般的冰塔林——那冰蘑菇、冰芽、冰锥、冰洞、冰湖,泛着幽幽的绿光,景色无比奇美壮观,但每个人都不敢掉以轻心。海拔5600米的一段路上冰川活动剧烈,道路很陡,常常突然有巨石从两旁山坡滚落下来,非常危险。前进时都十分小心,有好几处要跑步通过。有几次遇滚石袭击,因躲避及时,才幸免于难。    
    1960年,人类第一次从北侧登上珠峰的时候,这个冰塔林就曾是一个难题。    
    当时的随队记者,新华社记者郭超人这样记述道:    
    几座巨型冰塔并立在一起,像一道高峻的城墙一样堵住人们的去路。在冰塔林的上方,露出几条曲曲折折幽暗的裂缝。看来,这是惟一可以穿越的路线。但是,当人们踏上冰塔对裂缝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后,才发现这里正酝酿着一场巨大的冰崩。很显然,从这里强行通过是极其危险的。队伍暂时停下来,开始寻找一条更安全的路线。正在这时,队员们在冰塔下的蘑菇石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标记。大家围了上去,原来在石头裂缝里放着一张纸条。这是走在大部队前面的副队长许竞带领的侦察组留下的。纸上用红笔写道:“危险!冰崩地区。攀右侧山嘴绕行,切勿停留!速去!速去!”抬头观看,果然,在右侧一座十几米高的雪坡上,侦察小组用冰镐在冰雪上刨出了一级级整齐的台阶,修出了一条小路。沿着这条小路行进不久,登山队员们就到达了海拔5900米的第二号高山营地。    
    毫不夸张地说,所有山峰的资料都是前人用生命测量出来的。    
    不久,李致新他们就又遭到一场暴风雪的袭击,只见狂风呼啸,飞雪飘扬,不得不在大风雪中安营扎寨。呼啸着的狂风与他们处处作难,刚扎住帐篷的一个角,就被大风掀开,于是十几个人共同合作,钉死一个角后,再钉另一个角……    
    海拔5500米、6000米和6500米处建立起的1、2、3号营地都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起来的。然而暴风雪丝毫没有停止的趋势。    
    就在19日上午,1号营地的五顶帐篷被一股强烈的暴风撕成碎块;下午,3号营地也有帐篷被狂风撕毁。队员们被冻得瑟瑟发抖,连呼吸也非常困难。只好钻到其他未被撕毁的帐篷内躲避暴风雪,好些天被困在里面动弹不得。    
    “那风吹得人烦躁不堪,简直要发狂,怒不可遏。”所有困在帐篷里的人都有这样的回忆。    
    困在帐篷里,李致新碰到了登山以来第一大难题,他撒不出尿。    
    在高山上上厕所不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且还有危险性,厕所修在营地附近,一般在营地和厕所之间要拉上绳子,防止迷失方向;在天气极其不好的情况下,人也是能被风刮跑的。高山营地通常都不大,大多会建在山脊上,所以说,上厕所是有危险的。    
    而此刻,风太大了,堵在帐篷口,谁也不会为这么点小事去和暴风较劲,但就是这么点儿小事难住了大小伙子。    
    和李致新一个帐篷的是北侧攀登队长宋志义,一个有着8000米经验的老登山运动员。他说,拿个罐头盒不就解决了。老英雄可以,小英雄可办不到。李致新为这泡尿急出了一身汗。    
    在登山方面,李致新一直认为自己有天赋,这是他学生时代第一次攀登玛卿岗日山的时候就发现了。    
    玛卿岗日山又叫积石山,以往人们都称之为阿尼玛卿,它坐落在黄河上游以北,青海境内,是东昆仑北支的布尔汗达山脉最高峰。最高峰区域——玛积雪山,由十多座雪线以上的雪峰组成,主峰玛卿岗日峰海拔6282米,二峰海拔6268米,最早攀登上此峰的是由北京地质学院师生组成的登山队,他们在顶峰上留下一张从勘探日记本上撕下的纸,上面写着:“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高山科学事业,胜利登上此峰。”    
    在当时,地质院校的学生们攀登玛卿岗日峰是具有科考和登山双重意义的。同在武汉地质学院水文系读书的李致新和王勇峰一同加入学校的登山队就攀登了玛卿岗日山。    
    那时候的登山装备很简陋,穿的是老式的登山靴,又沉又硬,也没有下降器,还要自己用绳子打抓结,以达到安全下降的作用。就在这么艰苦的登山活动中,李致新发现了自己的一个特长:生火,做饭。    
    他对自己的自信心大增,发现自己和山挺默契的,高山适应很快,干起建营地、做饭这些事一点儿不烦,还挺有乐趣。在玛卿岗日,他还露了一手:拔丝地瓜。从前只见过,在山里也是初试身手。当然,程序是对了,但丝儿没有拔出来。大家拿他开心:这哪是拔丝呀,大连水果糖嘛。这成了登山队的一个典故。    
    被戏称为“大连水果糖”的李致新认为,要论登山中的苦自己没有吃不了的。在库拉岗日,他,王勇峰还有三个新队员把1200公斤的物资从4900米背


1988年·珠峰·伟大的跨越1988年珠峰·伟大的跨越(3)

    能赶上史无前例的珠峰南北大跨越是每个人的幸运    
    世界上,不可能再有一个可以和喜马拉雅山相匹敌的山系了。数千座6000米以上的高山聚集于此,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10座排列于此。喜马拉雅,雪山的故乡。任何一个来这里攀登的人都是满心感动与崇敬的。    
    群山之中,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来都是人们渴望亲近的地方。    
    1921年,英国人向珠穆朗玛峰的中国一侧派出了第一支侦察队。从此,人类探索珠峰的历史开始了。1921年的这支队伍勘察了珠穆朗玛峰的北、西、东三侧,并且攀登上了东北侧的北坳,选定了第一条攀登路线:东北山脊。第二年,登山队登上了海拔8326米的高度。海拔8326米,这是当时人类所达到的最高点,距离顶峰只有500米。    
    英国向珠穆朗玛峰派出第一支侦察队的1924年,又派出第三支登山队,这一次到达了海拔8570米的高度,再次创下人类的最高纪录,但依旧没有登顶,这次攀登留下了著名的“马欧之谜”,队员马洛里(Mallory)和欧文(Irvine)在攀登中不幸遇难。    
    马洛里给人们留下的一句名言至今还在传诵,人们问他:“你为什么要去登山?”他回答:“因为山在那里。”    
    除了这句名言之外,他和伙伴欧文还给人类留下了一个谜题:他们究竟是登顶之后失踪的还是结束在攀登的途中?    
    在队友的望远镜里,马洛里和欧文留下了攀爬的最后身影,一阵云雾飘过来,他们便永远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了。在山上,云就是风,就是暴风雪。山下看来轻柔缥缈的一片云在山上却能夺去人的性命。    
    马洛里,那个和队友在珠峰帐篷里吟诵莎士比亚名句的登山家究竟有没有站在世界之巅?这个问题让人类不停地寻找答案寻找了76年,直到1999年,由美国人和德国人组成的马洛里—欧文搜索队在珠峰北侧海拔8100米的地方找到了马洛里的尸体,这个谜题依旧没有答案。    
    马洛里之后的15年里,英国人又对珠峰发起了四次挑战,均以失败告终。留下了无数对珠峰骇人听闻的评价,诸如:这是连飞鸟也无法逾越的地方。    
    当然,七次挑战的收获不止这些,人们对喜马拉雅山脉的认识也在一次次增多。最大的收获是:证实了人类能够承受海拔8000米以上的缺氧环境。最大的发现是:源于藏族的夏尔巴人在作为高山搬运工方面有超人的素质。也是在这种发现中,人类确立了极地登山法,即,把登山物资向各个营地运输,步步为营的登山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北侧山峰停止对外开放,而尼泊尔却在1949年建国并对外开放珠峰南侧的攀登,从此,南侧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开始兴起。    
    尽管英国在1950年和1951年相继派出了以德玛和希尔顿为队长的两支侦察队对南侧进行侦察,但第一张登山许可证却是瑞士队在1952年获得的。他们经南坳开辟了东南山脊的路线,在春秋两季进行过两次突击,最高到达8595米,还是创造了一个新纪录,最终力竭而退。    
    大约是上天感动于英国人对珠穆朗玛峰的执著,1953年,英国人终于获得了在南侧向世界最高峰挑战的机会,在队长琼·哈顿的指挥下,队员希拉里和丹增于5月29日终于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胜利,队长哈顿和队员希拉里因此获得了爵位封号,丹增也成为尼泊尔国民英雄。支持他们通向顶峰的正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夏尔巴搬运工,当然,也是丹增,为夏尔巴人树立了一个优秀的形象,使得以后的每个攀登者都义无反顾地相信夏尔巴人,正是这种信任使得珠穆朗玛峰南侧的攀登成为当地一个稳固的经济来源。    
    1960年,中国人首次从北侧攀登上珠峰以后,人类终于实现了最初的理想。从此,珠峰的魅力一天强似一天。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普顿曾经说过:珠穆朗玛峰被人们登上去以后,人们就可以去攀登自己所喜欢的山了。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人们变换着各种方式来试探这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之巅。    
    从1970年开始,世界各地的登山家们掀起了一股攀登喜马拉雅大岩壁的热潮,先是英国队攀登安纳普尔纳南壁成功,接着德国队攀登南迦帕尔巴特也获得成功。而日本山岳会在珠峰南侧传统路线登顶成功的同时,也在试探着珠峰的西南壁,这是珠峰最难的路线。但从1971年开始的四年里,还没有人成功,1975年,还是英国人,成功完成了珠峰西南壁的攀登。    
    随着世界上8000米以上的山峰被世界登山家逐个征服,一个新的课题又来了:登山家们能不能不用氧气就攀登上8848米的高度呢?1978年,意大利登山家梅斯纳尔和哈拉培突破了这个禁区。而到了1980年,梅斯纳尔从北侧以单人无氧的成功登顶迎来了梅斯纳尔的时代。    
    登顶的人数也在直线上升。希拉里成功登顶后的十年里,只有15个人登顶,到了1979年秋天,登顶人数突破100人,1985年秋达到200多人,1990年春达到300多人,1992年春400多人。到1993年,人类登顶珠峰40周年的时候,登顶人数达到575人次。其中,8次登顶的1人,5次登顶的3人。而女性登顶的人数从1975年日本的田部井淳子、中国的潘多以来,已经有29人30人次。截止到2001年,已经有873人1172人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但也有165人遇难。    
    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简简单单地直上顶峰又从原路返回的传统方式。开始不断花样翻新地为自己设计出更艰险的路线和更长的里程,其中之一就是跨越顶峰。    
    1964年,中国登山队成功登上希夏邦马峰后,当时兼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就这样问登山勇士:“珠穆朗玛峰,你们能不能从北坡上,而从南坡下?”当时,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人类用了17年的时间才从北侧攀登上珠峰,实现跨越该是一个怎样的壮举。    
    以后,也有很多人设想组织两支队伍,分别从珠峰的南、北坡登顶,在顶上会师后再实施大跨越,北坡上来的从南坡下,南坡上来的从北坡下。是日本登山队最早把这种设想变成行动的。1983年12月,日本女登山家高桥通子和她的丈夫高桥和三,各率一支日本山鹿同人登山队,分别由南侧和中国一侧的东北山脊向地球之巅挺进。但是他们的会师跨越之梦,被漫天大雪吹得无影无踪。    
    无论是中国队还是其他国家的登山队,谁都想把这个关于珠峰的顶级创意变成现实。直到20多年之后,贺龙元帅提出的跨越珠峰才成为现实。1985年,中国登山协会向日本、尼泊尔登山界提议,中、日、尼三国联合组成登山队,实现南北双跨珠峰计划。这个建议很快得到热烈响应。    
    开始于1986年的商议,在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