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李敖语萃 >

第16部分

李敖语萃-第16部分

小说: 李敖语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前者不必细说,从“文始舞”、“武始舞”,直到跟娇滴滴的杨贵妃有关的“霓裳羽衣舞”,都属于“穿衣服的”。古书如《书经》中所谓的“舞衣”,李白诗中所谓的“舞衫”,都反证了穿衣属实。至于后者“不穿衣服的”,公元五世纪时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明帝刘,乃至六世纪时陈后主陈叔宝等,都有叫宫女这样一丝不挂的记录。以上这两类古舞,其性质,非全穿即全脱,并无先穿后脱或一脱再脱如今天之脱衣舞者,故说脱衣舞,乃纯粹西方鬼子之玩意,而与中国传统文化无与,并不为过。    
    ——“舒而脱脱兮!”


文化篇·批中西文化批评中国知识分子李敖语萃批评中国知识分子脱衣舞考

    脱衣舞考    
    strip本是“剥”“脱”的意思,tease则是“逗”、“揶揄”、“嘲弄”、“使人恼”、“使人焦”、“吊胃口”的意思,两字合起来,望文生义,一看便知道是指似脱非脱、又脱又不脱,别着急慢慢脱的动作而言。外国仓颉造字,毕竟也有他们一手儿!    
    说到这个strip tease的历史,可真源远流长。最早已远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古希腊模特儿瑞尼。瑞尼以引诱青年罪被带上法庭,她的律师亥伯瑞第的辩护法可真妙,他竟当众脱光她的衣服,以表示她的纯真动人,而她竟因这一身得天独厚的皮肉,免掉了牢狱之灾!    
    又一个例子是公元五世纪的拜占庭女王希奥德拉,她早年曾在舞台上脱衣服,脱衣舞娘在公元六世纪就当上女王,无怪乎二十世纪的巴西脱衣舞女要竞选总统了!    
    除了希腊、拜占庭这些古国有这种事实外,古罗马也有这一类的玩意儿。直到后来,中古时期的教会黑暗势力兴起,活泼泼的脱衣盛业,才渐形中绝。    
    ——“舒而脱脱兮!”    
    脱衣舞与警察    
    因为脱衣舞本身是跟警察老爷不断捉迷藏的玩意,所以它的发展,也就因警察老爷的胃口而不同。例如就一般的明盘而论,美国迈阿密地方,脱衣可脱到三点为止;而在缅因州,标准却是只到浴衣状态;在纽约,也有因夜总会老板背景大小而与脱光多少成正比的。其他成文、不成文的规定或约束,也常常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警察老爷的胃口松紧而异或眼开眼闭的程度而异。例如美国许多地方,规定脱衣舞女不准“正面凸出”式的向观众做姿势,但如果她用侧面,则任凭你凸来凸去,老爷不管。——虽然侧面也可能有观众!又如巴铁摩尔地方,此乃脱衣舞业尾闾所在,被允许的花样,也就最多。比方脱衣舞女可用“喂奶式”的动作,以乳峰授人;被授者,也可以不违孟夫子授手不亲之道而改亲“授乳”。此类噱头,千奇百怪,不胜枚举。脱衣舞女或自大羽毛后面脱起;或自绅士装脱起;或自侠盗罗宾汉装脱起;或自网后脱起,或自笼中脱起,寓脱脱于表演之中,光怪陆离,使人的两眼,目不暇接;使警察的法令,疲于奔命。巴铁摩尔的法令也真特别:“脱衣舞女若做淫荡动作,着罚锾二十五至五十美金,缴款后,即可释回,听令演出!”法令如此,又何悲乎滴滴欲脱者之不脱乎!    
    ——“舒而脱脱兮!”    
    比较中西历史上的爱情    
    当东方的盘古扭动骨盘,把四肢五体转成四极五岳的时候,西方的亚当却大梦先觉,把肋骨转成原料,奉献给女人。这一差距,分离出两千年前的一幕对比:当亚当的子孙,正把埃及皇宫的美女可李敖巴特拉往家里抢的时候,我们盘古的后人,却正把自己皇宫的美女王昭君朝外头送!——人家宁肯为女人惹起战争,我们却甘愿用女人换取和平!你说多菜!    
    在权力与女人不可兼得的时候,西方的爱德华第八的表现是“不爱江山爱美人”;而东方的唐明皇呢?表现却是“江山情重美人轻”!中国人家喻户晓的《长恨歌》恋史,男方指手画脚,发了不少“在天愿做比翼鸟”“愿世世为夫妇”的假誓,到头来却不能同生、不能共死、不能横刀求美,反倒竖子不足与谋——自己逃难去了!你说多菜!    
    这些对比,都多少显示了我们大中华的老祖宗,在处理小娘子的小爱情问题上,好像有点特别。他们好像从来不为女人花脑筋,既不屑花,也不肯花,甚至压根儿就没想到花,这样子“看女人没有起”,若要产生漂亮的爱情故事,岂不是妄想?大体说来,老祖宗们是不来恋爱这一套的,他们只会为几个抽象的大名词肝脑涂地、九死无悔,却不会为几个可爱女人鞠躬尽瘁、怒发冲冠。吴三桂在爱情宇宙里,只不过闪了一点“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灵光,就被道学之士一连臭骂三百二十年!中国历史上有“红粉”,也有“干戈”,但这两个名词总结合不上,老祖宗不允许“红粉干戈”,为女人打仗吗?去你的!那是爱伦坡笔下的希腊荣光和罗马壮丽,中国文化是不为女人打仗的!    
    ——大中华·小爱情    
    师夷长技以制夷    
    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中最能了解这次战争的严重性的,是林则徐。林则徐深刻地知道,中国民族的虚自大是不行的,一笔抹杀“夷狄”的长处也是不行的,传统中的藐视“夷狄”的态度绝对要不得。基于这种认识,林则徐使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这部划时代的著作。这部著作一反过去中国人“山海经”式的谈论“夷狄”的方法,而从“夷狄”的著作中直接取材。在这部书的序里,有一段最有名的话是: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以攻夷而作,为以夷以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这三条重要的立论,它的基点都是坦白说明中国的原来本钱实在已经应付不了洋鬼子,也应付不了变迁中的世界,我们必须放弃唯我独尊的态度,改行“以夷”、“师夷”等路数不可。林则徐、魏源这些西化观点,在二十年后,构成了同治新政的张本,那就是奕䜣、文祥、曾、左、胡、李等人所大力提倡的“洋务运动”。    
    ——新物与旧物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在数不清的老顽固们的压力之下,试想“洋务运动”居然还向前推进了三十多年,我们不得不说这些从事“洋务运动”的人士很够劲,他们真够得上“坚苦卓绝”这块招牌!    
    在这些从事“洋务运动”的人士里,最凸出的一个当然是李鸿章。李鸿章在当时老顽固的眼中,是一个“深信夷人,动效夷法”的大罪犯。他跟老顽固们一样,本出身于旧社会中的旧教育,看不懂任何一行蟹行文。但是他对西方的认识,对中国应该西化的必要,却有奇迹一般的颖悟。    
    ——新物与旧物    
    比萨斜塔——棍石挡不住真理    
    比萨这个老爷斜塔,七百九十多年来,历经了无数的人世波涛,可是它仍旧不倒。七百九十多年来,一百多次地震震不倒它;二次大战时,一千多颗炸弹丢在比萨城也震不倒它。它是一个老赖皮,它永远屹立。    
    屹立还不算,它还要斜,并且每年斜一,到了去年为止,它比斜的垂直线又多出十四又十,它还是不倒,它真行!    
    这个老东西,不但老,并且还“卖老”,它每年吸引三百万的游客,赚到一百万美金,就凭它,一百七十五高,一股“斜气”!    
    别以为它只是“斜气”,就因为这股“斜气”,它才为人类带来了真理。    
    例如亚里士多德说,物体降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例。这就是说,愈重的东西降落得愈快,愈轻的东西降落得愈慢。这种大道理,大家一想,就觉得没问题。于是你也信,我也信,大家一起信,一信就信了一千五百年!    
    但是一千五百年后,碰到个大逆不道的斜门人物伽利略。伽利略居然对这种“圣人之言”表示了大胆的怀疑!伽利略坚持亚里士多德的这段话根本是谬说。他认为物体降落的速度,只稍受空气阻力的大小,与本身的轻重比例无关。他的反驳一提出,大家都骂他非圣无法。他不服气,特地约了许多大学生和亚里士多德的信徒,一块儿跑到比萨斜塔的下面,叫他们等着瞧。伽利略跑到斜塔上,把一个一磅重的铁球和一个一百磅重的铁球同时丢下,说时迟,那时快,两个铁球,噗的一声同时落地。铁球落地之日,就是一千五百年传统垮台之时。“正直”的传统,竟被“斜气”的古塔与人物弄倒了!    
    自古以来,任何新思潮、新人物的出现,总未免被旧思潮和旧人物看做一股“斜气”,总未免被看不顺眼,怪他们离经叛道,违背“善良风俗”,或违背什么法令什么条例,因而棍石交加、围剿毕至。但是只要新思潮和新人物代表的是真理,棍石和围剿是阻挡不住的。比萨斜塔上的伽利略,就是一个好例子。如今伽利略的精神和学说万古长存,可是那些抓他、审他、要用火刑烧他的魔鬼们,又哪里去了呢?    
    ——斜气下的真理历史探索李敖语萃历史探索    
    ——优秀的历史家是真正的最后审判者——上帝嘛,请靠边站。学历史的人    
    我是学历史的人,我常从历史上追寻人们愚昧的痕迹。    
    ——海盗万岁    
    “历史”二字不是原装货    
    “历史”两个字,不是中国的原装货,而是日本移来的名词。中国记录中,最早出现在清朝光绪二十九年到三十一年(一九○三—一九○五),改革学制的时候。中国过去称历史做“史”、做“书”、做“志”、做“记”等等,从不将“历史”两字连用,这种连用,显然是“东洋化”的结果。现在我们约定俗成,用惯了这种词儿,应该给自己来番“机会教育”,告诉自己:中国历史的远流是多么复杂,小自一个名词的变幻,都有它的文化交流,有它的来龙去脉,中国人要弄清自己的历史,是何等不容易!    
    ——中国历史演义总说    
    论英雄    
    历史上虽然五湖四海、英雄辈出,但是以个人独有的声华与特色,为一世或百世一新局面的,倒也不多。这种人物的有或无,多一个或少一个,直接可使局面改观,风云变色,的确不能以可有可无小看他。我常常觉得,印度没有释迦,就不成其为印度;犹太没有耶稣,就不成其为犹太;法国没有伏尔泰,就若有所失;黑人没有阿里,就万古如长夜。……多少VVIPI的形象,有了他们,时代才别开生面,才脸上有光,不然的话,简直就有辱国体,不成人形。    
    ——幸亏有我    
    中国历史家    
    世界上,任何专家都犯一个毛病,就是自己这一行最最重要,人类没有他这一行,就完了。事实上,他这一行虽非不重要,但没重要到他所说的那种程度、那种比例。但专家绝对不肯这样想,他只肯吹牛,不知道他在牛角尖里。    
    历史家也是专家,也自不例外。但历史这一行纵面横面比较宽,见识多一点。所以,历史家吹牛的时候,位置从牛角尖朝下移,在牛角里。    
    中国历史家的专家作品很可怜,他们穷毕生之力,写的东西,竟大多是“相斫书”、是“帝王家谱”、是“统治者起居注”,却不是民族的活动史。换句话说,这种专家的毛病,横批八字可尽——眼有牛角,目无全牛。    
    历史本是全牛,专家既无法看这么全,只好视而不见,只看他们牛角里的。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他们只会唯来唯去,“唯物史观”也、“唯心史观”也、“唯帝王将相史观”也,……唯个没完。一不唯,他们就泄了气。但一唯,就会过分扩大了他唯的,缩小或根本抹杀了他不唯的,结果牛是吹了,历史真相,却还坐牛车。    
    ——中国民族“性”


文化篇·批中西文化批评中国知识分子李敖语萃批评中国知识分子只知追求真相

    只知追求真相    
    我是搞历史的人,搞历史的人只晓得追求历史的真相,不计其他。    
    ——“胡适研究”前记    
    解释历史人物    
    我不赞成没有根据的褒贬,姑妄言之的掌故,以及从“据说”而下的结论。这种态度使我重新估定“恺撒的东西还给恺撒”一语的精义。我认为任何历史人物的功罪都该有一番“完满解释”。该是他的,就给他;不该是他的,就不给。在给与不给之间,居功言罪当然不完全是他“个人所得”。在社会中,人与人的影响是交互的:其功既有同谋,其罪亦有共犯,从事历史的解释的人必须把握这一点。    
    ——为“播种者胡适”翻旧帐    
    历史家    
    就某种讽世意味来说,优秀的历史家逼人面对,生则为“袋鼠法庭”(Kangaroo court)的法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